剛從鄉鎮調入縣城工作那段日子,我先在小姨妹家擠住,約一個多月後,好不容易才在離單位不遠處,租住到一間不足十八平方米的小屋。
小屋是一間房改時處理給私人的公房。那本是一幢三層老式鋼混結構的辦公人員住宿樓。前後牆面上兩道對開的木框玻璃窗,均不足一平方米。為了便於食宿使用,在小屋中間攔腰打了一堵磚牆,把臥室和廚房分開,勉強湊成一個很小的套間。其實,它早就被宣判為「危房」了。房子樓層澆灌得極薄,走上去會發顫,真有如履薄冰之感。木製的門,上下左右都有一公分左右的縫隙。窗子也有很顯眼的縫隙。隔音、隔塵的效果都很差。
那時,妻兒尚留守在鄉鎮,妻子是教師,兒子讀小學三年級,一家人自然只能過著你來我往的日子。我多數時候都是早出晚歸騎摩託車上下班,辛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但,更大的煩惱是不知道要到何時,才能在縣城裡擁有一套完全屬於自己寬敞一些的房子,把妻子和兒子接到自己身邊來。
一次偶然聽說,縣城一家房地產公司正在開發銷售一批單元住房。
回家後,我與妻子經過一陣思想鬥爭後,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找到了那家房地產公司。一經打聽,真是喜出望外。公司說,我們只要先支付房款百分之四十幾的現金,剩餘部分公司可以幫我們辦理住房貸款,利息是三釐九。我們夫妻掂量了一陣:拿出自己的積蓄,再跟條件稍好一點的親戚朋友借一點,應該可以湊足首付款。剩下的辦成住房貸款,用一個人的工資逐月扣還。另一個人的工資,就用來應付日常生活。這樣,我們完全可以考慮買房了。我們又到公司開發的商品房小區參觀了一番。覺得房子設計合理,三室兩廳雙衛一陽臺,環境優雅,面積適中,120平方米左右。於是,我們當機立斷買下了現在的這套住房。
搬進新家後,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了「安居樂業」的深刻含義。新家離我和妻子上班的地方,兒子讀書的學校都不遠。附近有醫院、藥店、超市、菜市、休閒廣場等等,方便極了。當然,在那個住房消費比較保守的年代,我們的決定還是比較大膽的。
近些年來,人們的住房消費觀大為轉變了。在不經意間,鄉鎮上的老同事們,蜂擁入城,開創了一個個屬於自己的「棲居小天地」。他們依然在鄉鎮工作,上下班的交通工具,由原來的公共車、摩託車變成了私家轎車。他們完全打破了從前那種,先工作退休後再回到鄉下老家,修建一院住房,安度晚年的傳統式人生格局。他們似乎已經從更高的層次和意義上,懂得了如何珍愛生命、珍愛生活、享受人生,成了幸福棲居小城的新一族!是啊,能揮手告別到處漂泊四海為家的日子,安定地棲居到小城裡來,當然不失為一種幸福。
也許是因為受到別人的影響吧,有時候,我也曾想:當時自己購房時,市場上為什麼就沒有一百四五十平方米的單元式套房呢。當時自己購房時,為什麼就不能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選擇一套庭院式的住房呢。
然而,當我偶然了解到「新城市主義」等住房消費觀後,卻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我現在的住房雖然算不上寬敞,更談不上奢華,但它確實很實用,既便於工作學習,又便於生活,而且花錢較少,還節約能源資源,有利於構建環保、和諧型的人居天地。它既能使我感受到城市的律動,也能讓我呼吸到鄉村的空氣,享受到家園的溫馨。這真是一種樸素而又實惠的棲居!
來源:大理日報
原標題:棲居小城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張如塵
審核:字丹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