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故事 | 棲居小城

2020-09-22 此時大理

剛從鄉鎮調入縣城工作那段日子,我先在小姨妹家擠住,約一個多月後,好不容易才在離單位不遠處,租住到一間不足十八平方米的小屋。

小屋是一間房改時處理給私人的公房。那本是一幢三層老式鋼混結構的辦公人員住宿樓。前後牆面上兩道對開的木框玻璃窗,均不足一平方米。為了便於食宿使用,在小屋中間攔腰打了一堵磚牆,把臥室和廚房分開,勉強湊成一個很小的套間。其實,它早就被宣判為「危房」了。房子樓層澆灌得極薄,走上去會發顫,真有如履薄冰之感。木製的門,上下左右都有一公分左右的縫隙。窗子也有很顯眼的縫隙。隔音、隔塵的效果都很差。

那時,妻兒尚留守在鄉鎮,妻子是教師,兒子讀小學三年級,一家人自然只能過著你來我往的日子。我多數時候都是早出晚歸騎摩託車上下班,辛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但,更大的煩惱是不知道要到何時,才能在縣城裡擁有一套完全屬於自己寬敞一些的房子,把妻子和兒子接到自己身邊來。

一次偶然聽說,縣城一家房地產公司正在開發銷售一批單元住房。

回家後,我與妻子經過一陣思想鬥爭後,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找到了那家房地產公司。一經打聽,真是喜出望外。公司說,我們只要先支付房款百分之四十幾的現金,剩餘部分公司可以幫我們辦理住房貸款,利息是三釐九。我們夫妻掂量了一陣:拿出自己的積蓄,再跟條件稍好一點的親戚朋友借一點,應該可以湊足首付款。剩下的辦成住房貸款,用一個人的工資逐月扣還。另一個人的工資,就用來應付日常生活。這樣,我們完全可以考慮買房了。我們又到公司開發的商品房小區參觀了一番。覺得房子設計合理,三室兩廳雙衛一陽臺,環境優雅,面積適中,120平方米左右。於是,我們當機立斷買下了現在的這套住房。

搬進新家後,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了「安居樂業」的深刻含義。新家離我和妻子上班的地方,兒子讀書的學校都不遠。附近有醫院、藥店、超市、菜市、休閒廣場等等,方便極了。當然,在那個住房消費比較保守的年代,我們的決定還是比較大膽的。

近些年來,人們的住房消費觀大為轉變了。在不經意間,鄉鎮上的老同事們,蜂擁入城,開創了一個個屬於自己的「棲居小天地」。他們依然在鄉鎮工作,上下班的交通工具,由原來的公共車、摩託車變成了私家轎車。他們完全打破了從前那種,先工作退休後再回到鄉下老家,修建一院住房,安度晚年的傳統式人生格局。他們似乎已經從更高的層次和意義上,懂得了如何珍愛生命、珍愛生活、享受人生,成了幸福棲居小城的新一族!是啊,能揮手告別到處漂泊四海為家的日子,安定地棲居到小城裡來,當然不失為一種幸福。

也許是因為受到別人的影響吧,有時候,我也曾想:當時自己購房時,市場上為什麼就沒有一百四五十平方米的單元式套房呢。當時自己購房時,為什麼就不能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選擇一套庭院式的住房呢。

然而,當我偶然了解到「新城市主義」等住房消費觀後,卻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我現在的住房雖然算不上寬敞,更談不上奢華,但它確實很實用,既便於工作學習,又便於生活,而且花錢較少,還節約能源資源,有利於構建環保、和諧型的人居天地。它既能使我感受到城市的律動,也能讓我呼吸到鄉村的空氣,享受到家園的溫馨。這真是一種樸素而又實惠的棲居!


來源:大理日報

原標題:棲居小城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張如塵

審核:字丹瑤

相關焦點

  • 奧運小城,我家的故事
    今年國慶探親,聽說很多以前的故事……感覺真是應證了那句話: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也是在那時候,聽父親說起在大境門門口處那個票號宅子裡的故事。,有詹天佑的塑像,有百年京張鐵路的真跡,還展現了小城機械工業的歷史。
  • 故事:大理讓我認識了他,他說在大理下雪時向我求婚
    我從一出生就生活在大理,人們都說大理是可以遇見愛情的城市,但我今年已經30歲了,依然沒有遇見我生命中的白馬王子,我在大理開著一家小旅館,每天都有很多年輕情侶來旅館住店,看見他們甜蜜的樣子我非常羨慕,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擁有像他們一樣的愛情。
  • 小城的故事
    小城有個名字叫新區,新區很小,小到只有五平方公裡,但卻是一個市府所在地。小城叫新區,當然就年青,上個世紀的1984年才有。在那之前,這個地方只是一片荒郊野嶺的所在。在那之前,小城所在的縣城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的地方,叫興寧,但那邊只是山窩中的一小塊平地。縣改市時,因那邊全是大山,政府就決定在這個傍鐵路、通公路、有水路的地方建市區。
  • 第二屆「大理楷模」暨第四屆「大理十大最美人物」發布
    10月22日晚8:00,第二屆「大理楷模」暨第四屆「大理十大最美人物」發布晚會成功舉辦。大理十大最美人物周城藍、大理藍、中國藍。藍的是山水,續的是傳承。在平凡中非凡,在盡頭處創新。守在悉心耕耘的小院,你靜待收穫的時節。
  • 小城故事,巴江生活
    石林是座小城來石林,我帶你在巴江邊走走,講講這小城的故事,如果你不嫌嘮叨與瑣碎的話……
  • 我的小城故事
    在這個六朝古都裡,我中學裡的任何一位歷史老師都不足提起,石頭城下的每塊磚都有故事,每棵梧桐樹下都是人文,我仿佛嗅到歷史的氣息,他們就和我對話,讓我身陷其中。 在後來的職業生涯裡,走的地方廣了,接觸的人多了,反而對生我養我的小城崇左愈加迷戀。她就像一本被人遺忘存放在角落、布滿灰塵的線裝書,是一座有著中華千年烙印並充滿傳奇的古城,讓重新認識她的人不得不去細讀的小城故事。
  • 大理故事 | 有關糧食的記憶
    1969年初,我父親所在的十四軍調防到滇南,部隊領導到位於大理城郊農村的我外公外婆家做工作,讓母親和我們兄弟姊妹四人隨軍去滇南。好不容易做通了工作,還要把1968年秋收分給我們大人和小孩的大部分糧食交到糧食局去,才能辦理遷移手續,那將是外公外婆家一年的大半個家底,全部交去將會使他們難以生活度日。
  • 星隕大理,和風花雪月的妙香佛國一起來的還有海量劇情
    隨著逆水寒兩周年資料片第二彈的逐漸解鎖,神秘的全新主城大理也將現世,帶著風花雪月和妙香佛國的故事一起登錄會呼吸的江湖。在9月24日大理主城更新後,不僅主線劇情【大理 · 上】將和同門們見面,各類江湖奇遇、身世隱秘、動人劇情,也會如約而至。
  • 《天龍八部》主場選在大理有何玄機?| 今天再讀武俠的現實意義
    比如,金庸老爺子筆下的武俠故事幾乎都是以中原為主場,金庸老爺子突然放棄了典型的中原故事,而且,在大理的歷史當中,他要特別凸顯出來的是宋代的故事,是為什麼呢?那不妨先來看看大理的歷史。大理傳了十三世,五代延續下來,到宋朝成立時,大理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度。當然也不是完全的獨立。
  • 大理故事 | 告別補丁奔小康
    表妹告訴我,煉鐵這裡每逢周日街天和每年農曆七月物資交流大會上,來自昆明、大理、洱源、漾濞、劍川和雲龍等地的服裝商近百家都會在煉鐵集市上展銷,各種傳統民族的、現代時尚的服裝鞋帽應有盡有,到街上逛一圈,便可買到一家人所需的服裝等物品,現在山裡要結婚的年輕人,也不必進城,就可在家門口買到既實惠又漂亮的新嫁妝了
  • 大理和昆明雖不一樣,但她心裡大理就是昆明
    甭管昆明和大理離得近不近,甭管從認識到現在兩人有多合拍,總之,不叫宋昆明的男人,不配擁有方圓。幸運的是,她看清了自己的內心,看清了自己執著於「宋昆明」的理由,雖然大理不是昆明,但在她心中,大理就是昆明。走出心魔,放棄執念,生活總會給你驚喜。
  • 冠縣小城夜故事·擺攤兒
    小城城西有一條小河,小河兩岸是此起彼伏的高檔小區,附近有一個新建的「美術灣廣場」,它的原名好像不叫美術灣,而這個名字卻很容易讓人記住,所以很多人也管它叫美術灣廣場。 在這座小城裡擺攤,人們始終都是圍繞著小孩子賺錢,幾乎每個廣場都離不開小孩子的身影,更離不開關於孩子的吃喝玩樂。 初五偶爾在想,下一個風口會是什麼?抓住了風口,才能抓住機遇,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可惜初五沒有那麼好的經商頭腦,既不聰明,也不會算計。
  • 北方小城,一個過來人的回憶(之三)
    松江悠遠,小城淳厚。歲月可以改變小城的容顏,但淳厚依然,美好依然!小城的城南,就是那條著名的大江。不知道小城有沒有過南城門、南城牆,反正小城裡的人呢,都愛叫緊挨著大江的那一片兒地兒為城南。大江啊,他信步的從北方省的東南方走來,不曾做過盤旋和停留,但卻單單的在小城的城南這裡,多情地慢下了腳步,似乎探頭探腦的在窺視著小城。並且就在這裡彎了過去,一頭向著北方,而後,又在離小城城北不大遠的地方向東去了。
  • 段譽的祖先---大理段氏開國國王段思平
    天龍八部中段譽是大理的王族。而大理段氏的開國國王就是段思平,關於他的身世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段思平的母親叫阿垣,人們又叫她白姐阿妹,據說是仙胎降世。話說大理蒼山下有一顆千年老梅樹,已經多麼未曾結果。有一年卻突然結了個李子,李子成熟後摔成兩半裡面有個小姑娘,小姑娘被路過的段氏夫婦收養。見她白白胖胖就叫她白姐阿妹。果然能做國王的母親也不會是一般人。
  • 大理段氏,因金庸而知名,統御西南四百年的一方諸侯
    導言: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三部曲中,以一陽指,六脈神劍而名揚天下的大理段氏成為武林世界的著名皇族,大理段氏成為我們很多武俠迷中非常著名的家族。段正明,段正淳,段譽,段智興等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當然他們其實也是歷史上真是存在的人物。大理段氏統治大理長達四百多年,直到明朝興起,佔領雲南後,才結束。
  • 故事:小城相親故事(尾聲)
    人們無不專注地聽著,像是聽著一個個離奇的故事。這些故事本身並不新鮮,往往是就地取材,在本縣內人人皆知。但經過她的一番述說,讓那些零零碎碎的邊角料形成了一個個有頭有尾的整體,時間、地點、人物在她口中被正式統一起來。缺失的部分得到了補充,完整的情節被進一步延展,有些謠傳在她口中被證實,而某些事實又被宣布為謠傳。每個故事都富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極強的時代感。
  • 呼蘭河傳:小團圓媳婦死了,因為她在一座生病也不看醫生的小城
    這確實不是一條河的傳記,依照我看後的感覺,更覺得它是一部控訴這河邊小城——呼蘭河人們愚昧無知的小說。呼蘭河本是一座相當封閉的小城,唯一的進出就是:老胡家的大孫子媳婦跟人跑了、有二伯說的關於俄國毛子進入小城,胡亂砍殺的事情,其實一點新意也沒有,但正是因為它的封閉,恰好保留了當時中國一些落後的思想及風俗,能給我們提供資料,讓我們當時中國落後挨打的根源……團圓媳婦,它是舊社會封建婚姻制度的產物,通俗來說就是童養媳。
  • Better:每一個故鄉裡的小城
    不禁慨嘆,這些年,這座小城經歷了什麼?記得小時候,每一條河都會在暖陽的照映下格外的「流光溢彩」,那潺潺的水聲和著蟬鳴,是童年裡最動聽的回憶。而今,這一片又一片的長草,霸佔著大大小小、寬寬窄窄的河,硬是讓這些河退變成了枯燥無味的深溝。
  • 北方小城,一個過來人的回憶
    燈塔的下面,是流過小城的松花江,與江依偎的,是昔日的小城。江水過後無痕,小城的記憶常在! (註:阿蘭的紀實小說系列,在本期起,暫告一段落,待作者陸續整理出來,會同讀者見面。在這裡,代作者感謝今日頭條的編輯老師,感謝各位熱心的讀者。作者的聯繫方式附後。)
  • 真實金庸人物、段譽是大理勤政賢君、在位最長、壽命最長的皇帝
    ),國號「大理」。從此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一系轉到了段思良一系。 段思良一系傳位到後代段素興時候、段素興荒淫無度、天明元年(1044年)大理相國高氏遂與諸大臣商議廢掉日益荒淫的段素興,擁立段氏頗有人望段思廉為帝,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