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電影《裁縫》這部反映20世紀50年代澳大利亞鄉村狀況,由喬斯林·穆爾豪斯執導,在2016年榮獲澳大利亞電影學院獎,並拿下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劇本四項大獎。
電影改編自澳大利亞女作家羅薩萊·哈姆的同名小說,影片講述了富有魅力的女主緹莉重回故鄉的小鎮,尋找童年被誣陷殺人、蒙冤驅逐的真相,最後向一個個曾經欺負她的人復仇的故事。
華美的服裝出現在荒涼的小鎮上,一切的格格不入與不協調,揭示人性的複雜與醜陋。
緹莉的媽媽未婚先孕被拋棄,生下她,因為偏見,以鎮長兒子為首的孩童欺凌她;救死扶傷的醫者當面羞辱她是雜種,對一個十歲的孩童來說,此言語之惡毒可想而知;
本應公正的老師因為偏見謊稱親眼看見女主殺了男主,並且在緹莉被欺凌的時候選擇視而不見。
人人都說是她殺了鎮長家的兒子,只因當時只有她一個人在現場。
人們偏愛妄加揣測,一群人因為偏見去惡意揣測別人,以自己以為的正義去審判別人,三人成虎,謠言既可以讓家庭妻離子散,也可以置人於死地。如果說鎮長是逼走一個小孩的主犯,那麼這些製造謠言的人就是幫兇。
很多時候,謠言多源於偏見,而偏見多源於無知。
正如女主從胖妞搖身一變魅力十足的設計師出現在草原上,女人們依然帶著有色眼鏡說她是蕩婦。鎮上的人的偏見是這座小鎮一代代延續下來的人性之惡,所謂「窮山惡水出惡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本來就改變不了的。
緹莉媽媽把這一點看得很透徹:「你為她們做裙子,讓她們認為自己很漂亮,然而她們還是會恨你」。
「謠言止於智者」,這是我們不斷要求自己開拓眼界,提升思想境界,獨立人格獨立思考,不做盲目羊群的意義所在,而這與世隔絕的小鎮的僻塞註定他們會是無知的刁民。
愛比克泰德說過:「於順境中交朋友只需費一舉手之勞;在困厄時尋找友誼簡直比登天還難。 」
緹莉不計前嫌為格特縫製能在晚會上吸引心上人眼球的的裙子,格特收穫了愛情;而緹莉換來的結果是什麼?她陷於失去愛人臥床不起的悲痛時,格特加入謠言大隊,不僅詆毀緹莉還向她媽媽提價。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可見有些人即使身著華麗的衣服,還是掩蓋不了內心的醜陋。
而現實中,為了追求精緻的外表,用信用卡購買包包衣服護膚品而欠下一屁股債務的大有人在。
曾經,四川一名男子因沉迷網購的妻子先後欠下 50 萬的債務,逼到試圖跳樓自殺。
北野武說:「人這種東西啊,不管外表修飾得多麼光鮮亮麗,剝掉一層皮後就只剩下了一堆欲望。」
誠然愛美之「欲」人皆有之,但是縱「欲」過度,便是虛榮心在作怪。
小編不否認在生活還是職場中好看的外表的確能受到很多的優待,但它是永久的嗎?
小編高中的後桌,長相帥氣,屬於校草級的人物,因為長相再加上性格好情商高,和老師同學都能打成一片,即使這樣,他依然努力學習,成績保持在年級前三。
因為他明白皮相是父母給的,性格是環境使然的,只有學到知識才是屬於自己的,容貌能給他帶來好處,效益卻不是永久性的。
「美貌對我們來說,是不錯的點綴,但金錢、地位、能力、學識才是最大的優勢和實惠。」
這句話適用於每個人,而我要說的是,可以靠顏值,但是不能只靠顏值,擁有好看的皮囊,不是我們不努力的理由,別因為有了美貌而沾沾自喜,蹉跎了歲月阻撓了前進的步伐。
如果沒有高顏值,更應該加倍努力。
影片的結尾,曾經拋棄她母女的渣男爸爸陰溝裡翻船被自己的妻子殺死,那個無德無能的醫生也掉進水塘裡窒息而死。
鎮上唯一支持相信並給予溫暖給緹莉的泰迪和媽媽也相繼死去,他們的離去讓女主醒悟,一個人正義的力量太過渺小薄弱,終究戰勝不了一群人的無知與愚昧,這裡的一切都變得不值得留戀。
女主一把火把鎮子燒掉了,曾經被華麗服裝撐起來的虛偽小人最後什麼也沒有得到,被打回了醜陋的原形,就像小丑一樣,結局痛快人心。
片尾,列車員問緹莉去哪。
緹莉:「去巴黎。」
列車員:「這趟車不去巴黎,是去墨爾本的。」
緹莉:「那就去墨爾本吧。」是啊,去哪已經無所謂了,重要的是重整行李收拾心情,開始一段全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