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深情解讀】原創出品,抄襲必究!
張愛玲長篇小說《半生緣》,寫了兩姐妹的悲劇命運。總有人問,到底是曼楨的命運比較悲慘還是曼璐比較慘。
在我看來,各有各的慘,她們都是時代的悲劇,被原生家庭坑害的結果。
曼璐是長姐,父親去世後,一家八口人等著吃飯,還有弟弟妹妹要上學,作為長姐,她的責任心非常重,不得已挑起家庭的重擔,選擇當舞女。
曼璐的悲劇,是原生家庭逼的,如果說父親的死亡,是無可奈何,可來自母親的壓榨,卻透露著人性的貪婪。
她的母親,在年富力強的年紀,並未出去謀過生活,卻指望大女兒來承擔起養家的重擔,作為父母,她很失職。
她一邊壓榨曼璐,一邊又嫌棄她的錢髒,一邊指望女兒養家,一邊又指望女兒嫁個有錢人,好承擔起娘家的所有花銷。
也不想想,曼璐是什麼樣的條件,在那個視貞操為寶貝的年代,曼璐能嫁出去就已經很不錯了。
有一個拎不清的母親,作為兒女,也有著說不出的痛苦。
曼璐年紀漸漸大了,逐漸退居二線,沒怎麼出去陪人跳舞,想著找個合適的男人過下半生,她本來是看不上祝鴻才的,但祝鴻才對她死纏爛打,天天粘著她,再加上,考慮到妹妹曼楨的名聲,自己到底是做舞女,名聲不大好,怕影響到曼楨的前程,所以,曼璐才考慮跟祝鴻才結婚。
她母親首先考慮到的不是女兒能夠嫁出去,能不能幸福,是否減少負擔,而是考慮女婿有沒有錢,能不能養得起她這個家。也就是說,女兒出嫁前,她壓榨女兒,女兒出嫁後,她還靠女兒。
你看她是怎麼跟曼楨說出心裡話的,每一句都是考慮這個家,並未替曼璐的幸福著想過。
顧母:「他這人呢她覺得還靠得住----至少她是拿得住他的。他錢是沒什麼錢,像我們這一份人家的開銷總還負擔得起。」
曼楨:「媽,以後無論如何,家裡的開銷由我拿出來。姊姊從前供給我念書是為什麼的,我到現在都還替不了她?」
顧母:「這話是不錯,靠你那點薪水不夠呀,我們自己再省點兒都不要緊,幾個小的還要上學,這筆學費該要多少呀?」
曼楨:「媽,你先別著急,到時候總有辦法的。我可以再找點事情做,姊姊要是走了,傭人也可以用不著了,家裡的房子也用不著這麼許多了,也可以分租出去,我們擠點兒也沒關係。」
她母親從一開始就指望曼璐找個有錢的男人,可以承擔一家大小的開銷,經過曼楨的點醒和反對之後,又覺得用曼璐的錢不是滋味。
怎麼說呢?她母親就是那種,既覺得用女兒的錢,在情感上虧欠了她,但又從不會考慮實際辦法,去解決生活問題的女人。她是一個矛盾體,左手伸手拿錢,右手給自己一巴掌,考慮得挺多,但沒一樣是行得通的。
就跟樊勝美的媽媽有點相似,一邊勸樊勝美找個好人家嫁了吧,年紀不小了,另一邊又不斷壓榨樊勝美,讓她掏錢貼補家庭,填補無底洞哥哥,是一樣的道理。
這就是人性的貪婪。
曼璐能找到合適的人結婚,顧母又不太滿意,一方面嫌棄他沒什麼錢,另一方面嫌棄他娶過老婆,曼璐嫁過去只能當姨太太,雖然祝鴻才說不當她是姨太太,但到底還是個二房。
顧母又覺得曼璐的脾氣不好,跟大房處不來:
「她現在能夠好好的嫁個人,當然是再好也沒有了,當然應當將就點兒,不過我的意思,有錢沒錢倒沒關係,人家家裡要是有太太的話,照她那個倔脾氣,哪兒處得好?現在這姓祝的,也就是這一點我不贊成。」
曼楨道:「你就不要去跟她說了!」
她母親道:「我是不說了,待會兒還當我是嫌貧愛富。」
我們來分析一下顧母的思路,她打從心眼裡是看不上祝鴻才的,原因有二:一沒錢,不夠富裕,二有老婆了,曼璐脾氣不好處不好關係。
她的兩個思考點,都是從別人身上出發,找最有利於自己和家庭的。她為什麼總說曼璐脾氣不好,跟大房會處不來呢?
以我的理解來看,在舊時代,姨太太要是不好,假如大房又是個厲害角色的話,分分鐘會讓丈夫把姨太太休了,趕回娘家也不是不可能。
到時候,對於娘家來說,又是一個負擔。那時候的曼璐,人老珠黃,根本無法再去當舞女,連養活自己都困難,別說養活一大家子。
反過來說,曼璐只有脾氣好點,哄得祝鴻才開心,才能保住姨太太的位置,才能享受榮華富貴,娘家也能跟著吃香喝辣。
存在這種思想,想想都覺得背後發涼。
如果說,曼璐的悲劇,是命運使然,沒得選擇,後面曼楨的悲劇,卻是顧母間接造成的。
因為,她從未停止過榨取女兒血液的手。
-end-
【深情解讀】:一個有深度、有態度、讓你更幸福的專業自媒體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