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小說夾帶太多私貨,看完意難平

2020-08-27 遊來遊去的小蝦

為了完成一直以來的夢想,這段時間終於把童年大IP《西遊記》電視劇的小說原著看完了。我,平時很少會在看小說時寫筆記的一個人,居然在書頁上寫了無數處對唐僧的吐槽。更始料未及的是,這本書居然可以放進「毀童年」系列。


考慮到幾乎所有中國這個時代小孩的童年,有一部分都是電視劇《西遊記》給的,改編的劇本對原著的顛覆性不可謂不大。

這可能關係到每個人看書的角度不同,因此感受也不同,畢竟自古至今就有不少關於小說的討論。可是,對於其中明顯的一些「突兀」之處,相信很多人看了感受會比較一致吧?雖然不至於是批判,歷史上也有人從不同角度加以解釋,只是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視角來看,有點看不過眼。特別是已經對「劇情」有過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再去看原著,難免會有種作者夾帶太多「私貨」的感覺。


精心設計情節不避諱重複,凸顯民間智慧


《西遊記》的主題是西天取經,一路曲折的過程是小說的精彩之處。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三調芭蕉扇、車遲國鬥法、偷食人參果、女兒國假懷孕、假猴王大鬧水簾洞等等故事深入人心。

這些精心設計的故事,雖然各有不同,看了幾個之後,還是可以看到一些規律。或者說,每個故事都隱含了讀者的兩個期待,唐僧什麼時候會被妖精劫持?孫悟空又找了哪些救兵?(那句調侃「猴子請來的救兵」和「大王讓我來巡山」小說裡真的有,還是一本正經的樣子)

卡爾維諾在《新千年文學備忘錄》裡提到「兒童聽故事的樂趣,部分地在於等待著他預期要重複的事情:情景、語句、公式。」看《西遊記》的敘事方式,就有這種特點。在故事開頭,唐僧總在抱怨前方似有妖精出沒,憂心忡忡,一系列環境描寫也凸顯了這種氣氛。隨後,妖精出現劫走唐僧,下一步就是塑造妖精的神通廣大,以便孫悟空去尋找救兵。

小時候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被吸引,完全沒有停下來考慮人物關係,也沒有想過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在電視劇裡,我們看到的是符合期待的那部分神話故事,而在小說裡卻是真實還原了民間故事該有的樣子。

比如,在遇到紅孩兒的那一回,孫悟空到南海請觀音菩薩幫忙,觀音菩薩因孫悟空假扮她的樣子騙豬八戒,似乎要耍他一耍。她先是生氣地把手中的瓶子往海中扔去,待一隻烏龜又把瓶子駝上來,又讓悟空去拿。但那瓶子原是裝了整個大海的海水,她明知悟空拿不動,還要叫他拿,應該是想給他點教訓。得知瓶子的緣由後,悟空非常識相地說了一句:「是弟子不知。」

接著,菩薩還要繼續為難他,她說這個瓶子是寶物,而且還有一個龍女與悟空同去,她擔心悟空會把這兩者貪了去,非要悟空拿一樣東西抵押。悟空也是聰明,一說自己已入佛門,不幹那樣事,二說自己沒有值錢的東西,金箍棒要護身,只有頭上的箍兒是金的,讓菩薩給鬆了拿去。

一番討價還價後,菩薩又戲弄他說要他腦後的一根毫毛。悟空又以毫毛要保命為由拒絕,最後還搬出了唐僧,求菩薩看在師父的面子上救他一命。到了這一步,菩薩終於肯幫忙,只是依然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悟空最後調侃了一句:「這菩薩賣弄神通,把老孫這等呼來喝去,全不費力也。」

這一來一回間,可以看出民間故事獨有的表現形式,就是既不把權貴放在眼裡,又表現出對世俗倫理的尊重,這也未嘗不體現出民間的智慧。故事裡把各位神仙都擬人化成有脾氣、愛耍性子的形象,大概也是出於好玩的心理。

孫悟空超強主角光環,似民間理想英雄形象

在《西遊記》塑造的人物中,孫悟空出場場次最多,絕對有主角光環,可是他的人設也過於「完美」了:嫉惡如仇、尊師重道、神通廣大、機智過人。那些伴隨著這些性格的不好的方面,看小說或電視劇的時候反而被人忽略了。看的時候忍不住想,這到底是不是作者有意的安排,他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有時候有種強烈的感覺,孫悟空的人設,只是為了情節需要,不太符合常理。說他生性頑劣卻甘願遁入佛門,說他魯莽衝動卻機智過人,說他神通廣大卻時時需要請救兵,說他不受世俗約束卻極重人倫規範。

難道這就是主角光環?完美得不像是能全部擁有的性格。反觀師徒中的其餘三人,他們身上的特點就比較符合平常人。唐僧,最大的特點是一心向佛,他還是一個世俗的小市民,膽小怕事,心胸狹窄,善惡不分,自私自利。豬八戒,好吃懶做,喜近女色,精通人情世故,就像一個目光短淺只求現世痛快的普通人。沙僧,老實得沒有太多存在感,只是一個勸和的中間角色。白龍馬不必說,因與故事發展無太大關係,根本沒什麼「出場」機會。

所以,只是為了讓情節能順利發展,就對孫悟空委以重任嗎?就像那些超級英雄的電影小說,也顧不得這個人設到底能不能立得住。不過,也有人給孫悟空身上那些矛盾的地方做了一番分析。

作為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他卻總是去搬救兵,那是因為他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厲害。他當年大鬧天宮,存在各位仙家給他放水的情況。孫悟空個性豪放,不拘小節,在當弼馬溫的時候,就已經和很多人混熟,因此在神仙打架中,沒人真的想跟他打。二郎神和託塔天王因為一向和他不熟,所以才「真打」。

還有,他之所以甘願跟隨唐僧取經,其實和他本來一身的頑劣並不完全衝突。真正的原因還是孫悟空有慧根。一來,他確實有成仙成佛的追求,他在山裡當上大王之後,為了獲得長生不老之術,用了八九年的時間才找到拜師學藝的地方。前後總共花費了二十年,才終於學成,可見他的決心比一般人要大。二來,被如來佛祖壓在山下五百年間,他的心性得到了極大磨鍊,必然也想明白了佛法無邊,自己當年的那點本領根本不算什麼,上西天取經也順理成章成為新的修行。至於他一心要報答唐僧解救他的恩情,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可以說明他確實重情重義,但是也不能忽視他自己想要修行的內因。

不過,悟空這個人神一樣的人物也並非憑空捏造出來。關於孫悟空的原型,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看法,有認為與《古嶽瀆經》中的無支祁有關,有認為與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哈努曼」有關,還有認為與道教中的「聽經猿」有關,另有提出與佛教典籍《六度集經》中的小獼猴有關。

還有人從宗教文化的角度看到孫悟空這個角色,很多人又認為孫悟空是儒釋道三教融合的體現。這個說法並非沒有依據,他從道觀學習本領,又自行領悟佛教大義(某種程度看,可能超越唐僧所持的小乘佛教),而從他的行為表現來看又十分注重儒家的長幼尊卑等傳統。所以,感覺孫悟空這個形象就是民間多神崇拜的體現,作者似乎是有意打造一個符合民間的理想英雄形象。


莊諧雜出的描寫,寓言色彩濃厚

作為成書於明代的小說,據說《西遊記》是在當時已有的雜劇、話本等基礎上創作出來的,作者有可能不止一個。再加上,在這之前已有《西遊記平話》,還有無法分辨出現先後順序的兩個版本的「西遊記」,《唐僧西遊記》和《唐三藏西遊釋厄傳》。這些都為解釋《西遊記》這本書的主題造成不少影響。

《西遊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很高,不止是今天我們口中的「四大名著」之一而已。不過,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且褒貶不一。比如明末清初的文學評論家金聖歎就對《西遊記》評價不高,他無非是從文學的角評價小說故事情節無連貫性,前後無相接。之後,還有很多關於《西遊記》小說主題的意見,有認為是宗教主題(如弘揚佛法),還有認為是反映了老百姓反抗權貴的主題。

其中,我覺得明代人把小說看作「寓言故事」的看法比較有說服力。在《西遊記》出現之前,當時流行的通俗小說是以《三國演義》為代表的歷史演義小說,故事題材均來源於真實人物。《西遊記》的出現,並不符合人們當時的審美。就是在這樣一種前提下,人們把故事理解為是對現實或者精神世界的某種隱喻很正常。

那時候流行的宋明「心性之學」就成為了所謂「寓言」背後的理論依據。由於儒釋道之中也有「心性」的說法,所以看起來這個說法也貼合小說裡暗含宗教意味的部分。再聯想到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也算是「改邪歸正」,最終修煉成佛,這體現的也是心性的改變。

從語言特色來看,《西遊記》也有寓言故事的色彩。最早為《西遊記》作序的陳元之在《西遊記序》裡寫道:

「彼以為濁世不可以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謔笑虐以恣肆。笑謔不可以見世也,故流連比類以明意。於是其言始參差而俶詭可觀,謬悠荒唐,無端崖涘,而譚言微中,有作者之心,傲世之意。夫不可沒也。」

另外,如果是寓言故事,必然也存在對應的現實。如此一來,故事裡那些讓人「不適」的設定,也能解釋通了。很多時候觸犯了天條或者得罪了神仙都是「原罪」。比如,沙僧當年只是因為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盞,就被認定為觸犯天條,從而被貶出天界。白龍馬則是因為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被貶下凡贖罪。

小時候看起來並沒有覺得不妥,在小說裡,這種懲罰很多時候又被視為是怠慢佛法的代價。只是小說裡也曾通過悟空的口,似乎傳達出其他的意思。

在烏雞國的那一回,國王被害死後,困在井底三年冤魂不散,還被獅子精代替他,霸佔了整個江山。悟空得知獅子精是菩薩的坐騎後,問她為什麼不收服它,菩薩竟然說這個妖精是受旨而來。菩薩還進一步解釋道:

「當初這烏雞國王,好善齋僧,佛差我來度他歸西,早證金身羅漢。因是不可原身相見,變做一種凡僧,問他化些齋供。被吾幾句言語相難,他不識我是個好人,把我一條繩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虧六甲金身救我歸西,奏與如來,如來將此怪令到此處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報吾三日水災之恨。」

按照通俗的理解,這不是赤裸裸的公報私仇嗎?按理來說,在很多關於佛門信仰的故事,不敬佛就會受到嚴重的懲罰,可是在這裡讓形象世俗化的菩薩,用通俗的話語表達對別人的懲戒,是否隱喻地位較高的權貴?

不只是這裡的獅子精,在《西遊記》裡還有很多地方帶有很明顯的世俗意味,並不屬於宗教範圍。比較明顯的一個地方就是師徒一行人最後到達雷音寺,在取經書的時候,帶路的佛門弟子,居然問他們要「人事」,也就是要錢的意思。

這個地方恐怕跟宣揚佛法搭不上關係吧?就是寺廟裡存在香火錢,不是也是「隨喜」嗎?更讓人費解的是,這個索錢的行為佛祖居然知道。佛祖還進一步解釋,唐僧一行人空手而來,不知真經曾經「賣」給一個人家,當時只要了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已經算是賣賤了。傳給他們無字真經也是好的,因為大唐東土人都「執迷不悟」。

這裡世俗化的形象確實有點彆扭,一想到出家人怎麼可以貪圖富貴,就覺得無法理解。不過,也許正因為《西遊記》出現之前,民間並沒有魔幻題材的小說,所以小說始終難免帶有世俗的參考,「沾上」一些人事也很正常。

總之,不管有沒有隱喻,那些無法理解的情節,如果按照寓言故事來理解應該會更好懂吧。除非真的把《西遊記》當做一本娛樂性質的小說,那是不是只能說明當時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都比較高,已經把儒釋道的精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且在他們的理解中,一切戲謔都應該建立在嚴肅的學問之上,文以載道,這本身就沒有必要拿出來討論,能代表《西遊記》主題思想的只有小說裡的每一個字。

參考資料:

1、王齊洲:論明人對《西遊記》的認識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d03a829994d4ee57d320039d53547533318947a18e7f9386.html

2、梅新林、崔小敬:《西遊記》百年研究:回視與超越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0f3e7048ff97e618318947a18e7f9386.html

3、張錦池:《宗教光環下的塵俗治平求索——論世本<西遊記>的文化特徵》張錦池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ba914dcac7f3775edc60a5d43fb83d76318947a18e7f9386.html

4、豆瓣書評:《西遊記之二:孫悟空為什麼取經時看起來比大鬧天宮時還弱?》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779200/

相關焦點

  • 讓人意難平的劉聞欽,像極了我們自己意難平的生活
    你意難平,我也意難平,可是意難平又如何?終究只有意難平。當劉聞欽說出:「須知少時凌志雲,曾許人間第一流」時,就已經讓我意難平。這個時候誰都意難平,可是當你揮起你的拳頭向生活反擊的時候,就像一堆棉花砸在了石頭上。為什麼劉聞欽這麼讓人意難平?
  • 讓我意難平的一篇小說——《溺青》
    《溺青》——林格啾書評:我有很久沒有看小說流淚了,這一篇騙了我很多的眼淚,這篇文讓我意難平的點在於瑤,為什麼不能給她一個陽光
  • 那些讓人意難平的小說
    白色橄欖樹》——玖月晞書評:大大寫的結局可能已經是最好的了,但是我還是有些意難平,為啥他倆成了這樣,後來又想假使大大把他倆寫在一起,沒有寫死,那感覺又不對,唉,有點意難平。
  • 高潮迭起、用情專一,意難平都市超能小說《我是大玩家》
    高潮迭起、主角用情專一,意難平都市超能小說。主角一直鍾情於楊夕,而作為配角夏雨婷雖然喜歡主角,但也不會讓人太過討厭,甚至為對方意難平。任禾與楊夕相識之後,兩人便一路陪伴走至最後,任禾用情專一,楊夕也不花瓶,不嬌嬈做作。
  • 《清平樂》中的那些意難平
    意難平之張茂則:身為內侍的張茂則一生克制守己,深藏心意,他雖生不逢時,愛不逢人,但他還是竭盡所能的護了曹丹姝一生。意難平之曹丹姝:戀你君子無暇,棄我鮮衣怒馬。這句歌詞唱出了曹丹姝對官家的愛慕與敬仰,唱出了曹丹姝為愛的義無反顧。曹丹姝名門武將世家,文武雙全,貌美賢良。她在書院女扮男裝讀書時從範仲淹口中得知官家賢德愛民,心繫天下,便心生敬意,之後央求母親帶她入宮,途中遇到官家,她感嘆到「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此時此刻她已情根深種,不能放下。
  • 《小婦人》-多少意難平,可這也許已是最好的結局
    上下兩冊的小婦人簡直是兩本書,上冊是人間美好,探討女性獨立,下冊則是回歸保守,按照宗教的道義去過人生,結局常常會讓我們很困惑,也是令我在讀的時候忍不住有些意難平。小說裡印象深刻的艾米的片段,卻無處不自私。因為沒有帶她去看戲劇,她氣到燒了喬辛苦了很久寫的小說,喬最珍藏的寶貝,還沒有給父親看一眼的作品。因為學校裡流行酸橙,在姐妹們的幫助下,用著姐姐辛苦賺來的錢,去享受酸橙帶來的虛榮,卻又那麼恰巧被老師發現懲罰。家庭明明不允許,將攢下來的零花錢都用在招待「小夥伴」,想要像上層一樣生活著。
  • 你有哪些意難平的小說?網友:魔道祖師裡江澄的侄子還活著呢
    你有哪些意難平的小說?網友:魔道祖師裡江澄的侄子還活著呢讀過許多書,總會有那麼幾本意難平,甚至有種想穿進去愛他們的想法,可惜沒有穿越。最近正在鬧書荒,作為一個特別愛看小說的人來說,能夠找到一本符合自己胃口的書真的很難,越來越多的作者筆風開始變化,前一本還不錯,下一部實在難以接受。
  • 倉庫、武道、全職|一切對番外的期待,都源於三個字:意難平
    隨手點個關注,每天聊聊網文有一種情緒,叫意難平。有的小說,看完了就完了,沒什麼牽掛,或許有時候還想拿出來再看看,但也只是看看而已。而有的小說,看完之後總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仿佛在自己的心裡這個故事並沒有畫上句號,還有些情節或者人物需要重新描述……後來,我發現這種情緒,用三個字可以很直觀地表達。不過是意難平而已。
  • 什麼樣的愛讓人意難平?
    在原著小說的結尾中,她說:「我白天腦子裡只有小六子,晚上做夢卻只想到烏童,原來我是個壞女人。」她後來也是真的愛上了烏童吧。他為她斷了他人一條手臂,甚至生死關頭,他也是將她推了出去,讓她活下去。理智告訴她,自己不能對他動情。可每晚,他卻準時入夢。她也是痛苦的吧,才會說自己是個壞女人。
  • 《陳情令》催淚結局:有人「意難平」,有人心疼魏無羨,你呢?
    文/當年一木《陳情令》大結局:藍忘機回頭喊住魏無羨,讓多少人「意難平」?很多年前,一本名叫《魔道祖師》的玄幻小說突然在網上火了。後來,這本網絡小說經過影視IP運作,被改編成了一部電視劇《陳情令》,同樣成為去年的熱播劇,圈粉無數。
  • 喜歡肖戰的理由(6)意難平
    但是對於肖戰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就是這樣意難平! 因為被那麼多人喜歡,就要被各方勢力消費?有點兒看不懂這個世界,三觀呢?公序良俗呢?不想再繼續這個話題了,畢竟央媒已經開始表態,讓我看到了人間自有公道在! 因為意難平,變成死忠粉!禍兮福之所倚!好孩子,你必有後福!
  • 看完《琉璃》大結局,終歸留有遺憾,還有一些困惑、意難平
    昨晚,熬夜看完了電視劇《琉璃》,雖然結局算是圓滿、皆大歡喜的,原以為一切都是那麼的恰到好處,可是終歸還是覺得有些地方讓人留有遺憾,不免有些困惑、意難平羅喉計都結局意難平,成全了所有人,最終消失很想說,三界中除了禹司鳳,羅喉計都才是劇中那個最慘的人。
  • 看完《琉璃》大結局,終歸留有遺憾,還有一些意難平、困惑的情緒
    昨晚,熬夜看完了電視劇《琉璃》,雖然結局算是圓滿、皆大歡喜的,原以為一切都是那麼的恰到好處,可是終歸還是覺得有些地方讓人留有遺憾,不免有些困惑、意難平的情緒羅喉計都結局意難平,成全了所有人,最終消失很想說,三界中除了禹司鳳,羅喉計都才是劇中那個最慘的人。
  • 妖精姐姐才是《西遊記》的寶藏
    歌詞裡夾帶了大量私貨,「何必西天萬裡遙,歡樂就在今朝,歡樂就在今宵」。女兒國國王是最令觀眾意難平的一位。朱琳飾演的女兒國國王,兼具了女王陛下的雍容華貴,以及動情少女的嬌羞神態。劇中,她初見聖僧,第一眼就看呆了。
  • 哪一對才是你心中的意難平呢?
    劇中人物千千萬萬,哪一對才是你心中的意難平呢?1、 李承鄞(顧小五)與曲小楓一個是西州九公主,一個是豊朝五皇子,相識相愛相忘於西州,隨後又相識相愛相殺於豊朝,最終天人永隔。但是,或許這是他們之間最好的結局。
  • 都說奄撒葛是意難平,除了對王妃的情誼他哪裡配成為君王?
    奄撒葛謀反被殺,很多網友大呼意難平,更有網友表示只喜歡大姐和大姐夫的互動。不要意難平了,如果太平王登基,胡輦也不會過上什麼好日子,大家也看不到什麼糖。奄撒葛會為了孩子而廣納妃,會殺了喜隱一家,會殺了蕭燕燕一家,會對朝堂血洗,胡輦依舊會傷心。奄撒葛在開始傷害別人幼子的時候,就已經造了太多孽了。
  • 《清平樂》大結局,你有哪些意難平?忘不了的懷吉徽柔,編劇背鍋
    夜扣宮門引起軒然大波,就再也不是個人私事,而是天下人都在看。」司馬光殿堂之上言之鑿鑿,官家也無從反駁,昔日面對徽柔哭訴,說出的那句「朕要殺了他」也成了一句空話。更讓人意難平的,是哪怕過去幾百年,這樣的愛情也不被世俗接納,所以拍成電視劇後才會被刪得面目全非……
  • 拍攝《西遊記》背後的九九八十一難!!
    多年後的觀眾十分驚嘆當年的演員太全能,不同的角色完全看不出任何破綻。除了演員實力過硬以外,劇組對於豐富西遊記本身的故事也做了最大的努力。因為西遊記小說本身就是去往西天取經的故事,因此劇組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取景,力圖展現西天路途的遙遠和艱辛。
  • 《琉璃》超前點播結局,羅喉計都讓人意難平,堪稱全劇最慘的角色
    《琉璃》這部電視劇播出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在追看這部作品的時候,可是讓觀眾們出現了不少爭議,而且評分也都是忽高忽低的。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如今《琉璃》也已經是超前點播大結局了,對於已經看了大結局的觀眾來說,還真是有些捨不得啊,在這部作品結束了之後,都開始出現劇荒了。
  • 陳情令女性結局:王靈嬌自殘,阿箐被挖眼,她是我們心中的意難平
    陳情令女性結局:王靈嬌自殘,阿箐被挖眼,她是我們心中的意難平陳情令,你們追了嗎?在這部劇裡,本身女子就不多,一個個的下場還那麼慘,這簡直是導演安排你死,你不得不死啊,接下來,就帶大家盤點下劇中女性角色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