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讀過李憶仁的科幻小說之後,我便斷定,這是一個出手不凡的科幻新秀,而事實也同樣證明了這一點。
按照作者的說法,《審判與被審判》(《科幻世界》2001年11月號)是一篇舊作,而且作者本人也認為這篇作品並不能完全代表自己的水平和創作風格。然而,即使如此,在橫向的比較之後,筆者認為完全有理由把這篇作品劃入「成功作品」的範疇之中。
在筆者看來,《審判與被審判》相較於其他科幻作品,除了技術性描寫的細緻周到以外,最令人稱道的是作者用對親情的珍視和對醜陋人性的剖析構成的深切人文關懷。
父子親情是這篇作品的一個感情基調。在小說的一開始,作者通過「我」的回憶,向讀者展示了「我」和父親之間真摯的情感和父親對兒子疼愛,給人以溫馨的感覺。而就此作者突然將故事導入轉折,父親因為涉嫌經濟犯罪而被捕入獄,母親在那以後因為操勞過度而英年早逝。帶著對父親的猜忌和誤解,「我」對父親的愛,漸漸的變成了怨恨,而最終導致了親情的疏遠。然而,與生俱來的親情怎麼可能如此輕易的被抹殺呢?當「我」得知事實真相和幕後元兇的貪婪與卑鄙之後,「我」註定要站在父親的身邊支持他,與他一起抗衡罪惡的野心。畢竟,「我」是父親在這個世界上最親的人。故事發展到這裡,小說的感情重心有了轉移,從單純的父子親情的描繪,轉而上升為對於貪婪和偽善者的猛烈抨擊。作者借「我」的口,把那些以「社會公益」為標榜的偽君子們,揭露的淋漓盡致。並且一針見血的指出:這些人才是社會和人類進步真正的絆腳石。在文章的最後,作者並沒有交待審判的結果,因為「公道自在人心」,小說的每一個讀者都是最終的裁判者,而由親情和良知鑄成的正義,是終究能夠戰勝貪婪與偽善的!
這裡唯一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文中所涉及到的某些法律和審判方面細節處理還不夠妥當。而控辯雙方的法庭辯論更像是交替進行的朗誦,缺乏應有的激烈和亢奮,而且作為辯護律師的「我」,最終的結案陳詞似乎也有些力度不夠。如果能夠在這些方面有所改進的話,那麼這篇或許有望進入佳作的行列。
過去的相當一段時期內,大量的「愛情科幻」充斥於科幻媒體之上,頗有泛濫成災的勢頭。而似李憶仁這樣言「兄弟情」、言「父子情」的親情科幻可謂是獨闢蹊徑,對於我們開拓思路、擴大藝術視野是相當有幫助的。
(2001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