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三部曲」中,印象深刻的5段感情,最刻骨銘心的還屬郭襄!
文/無計讀書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愛情作為這個世界中亙古不變的主題之一,是因為在此基礎上人類才得以繁衍和進化。也正是因為如此,在眾多的文學著作中,不管是長篇巨著還是短小的散文詩歌,愛情更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題材。
也正是因為對各種愛情的細膩刻畫,金庸老先生的著作才能跨越了數十年的幾代人,依舊屢屢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熱度不減,這也是金庸老先生的著作能夠在上個世紀初期的眾多武俠小說中,成為影響力最大的作品原因之一。
直截了當的說,武俠如果是眾多的男性青少年的一種憧憬,那麼愛情則是眾多女性青少年的一種嚮往。當然每個人所憧憬的武俠不盡相同,愛情也同樣是各有各的精彩。
比如在金庸早期的「射鵰三部曲」中,儘管在主題立意上與後期的幾部有著高下之分,但是在講述一個複雜而又精彩的故事上,金庸老先生可以說是已經駕輕就熟,尤其是今天我們提到的愛情主題。
《射鵰英雄傳》中郭靖、黃蓉、華箏公主和中間夾雜的歐陽克的感情經歷就特別精彩。郭靖和華箏公主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生活,如果沒有黃蓉的出現,誰人不羨慕?誰人不認可?可是俏皮可愛的黃蓉和憨厚老實的郭靖,怎麼看都是互補的一對CP。
可是中間歐陽克橫插一腳,卻是不倫不類,怎麼看都不是一對讓人產生興趣的CP。於是歐陽克只能淪為郭靖、黃蓉的感情波折的試金石,試玩……不對,試完之後就丟一旁了。
《神鵰俠侶》中楊過和小龍女的感情經歷就不能說用精彩可以概括了,簡直可以說是傳奇。楊過一生但凡遇到差不多的女人就會撩撥,程英、陸無雙姐妹年齡相仿不說,完顏萍是外族異姓不提,公孫綠萼是敵人的女兒也不理會,就是同門師叔、年齡大不少的赤練仙子李莫愁也沒擺脫楊過的撩撥。
你怎麼也想不到,楊過遇到小龍女後會走到最後,因為小龍女就像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正因為如此,初涉人間就遭到了尹志平的玷汙。甚至不自覺的會想到其父楊康對待傻、白、甜的穆念慈的悲劇,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份衝破封建禮教建立的愛情才讓二人如此的忠貞不渝,才讓這份感情顯得轟轟烈烈。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和小昭、殷離、趙敏、周芷若的感情經歷,則更像是講述一個正常世界裡的平常人的愛情。張無忌遇到朱九真啟蒙了愛情,小昭和殷離對於張無忌來說就是愛情路上的墊腳石,讓張無忌最終在趙敏和周芷若之間的感情糾葛中尋覓到了那份真愛。
對於小昭和殷離,用當下的社會價值觀來說就是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遇到了對的男人。
有一段感情跨越了「射鵰」和「神鵰」,就是一燈法師、瑛姑和周伯通這段陰差陽錯的姻緣,段智興和瑛姑沒錯,瑛姑出軌周伯通也說得通,只是在一個錯誤的時空裡發生了一段理所當然的孽緣而已,只是這個錯誤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衝淡,所以才有了最後三人暮年的比鄰而居。
同樣也有一段感情,跨越了「神鵰」和「倚天」,就是楊過、郭襄、張三丰。
這段感情不顯眼,但是細心的人一眼就能看到,敏感的人更是一看就痛徹心扉,特別是對於有一些生活閱歷之後依舊保有赤子之心的敏感人士。
曾經的同床、同窗、同創過的男性友人,形容這段感情道:猶如神經性頭疼,沒有的時候,行走坐臥和吃喝拉撒睡皆如常人,到來的時候,隱約中一絲痛意襲來,緊接著就是或斷續、或持久的痛徹心扉,你不知道它幾時幾刻來,但是你知道它如影隨形避無可避。你知道它不會傷及性命但是你知道它痛不欲生。
那個混跡過國際大集團的作家,引起收視熱潮的《長安十二時辰》的原著作者馬伯庸,讀到此處有一句評論,如此形容這段感情:
「初讀不以為意,再思之,如有牛毛細針刺入心中,隱隱小痛,卻移不走,撫不平。」
讓我們回到這段感情的開始,看看號稱「小東邪」的郭二小姐是如何開展這段感情的。
楊過在全書中一路撩撥到最後,偏偏這個心猿意馬收起的時候,正是郭二小姐長大成人的時候,於是就在《神鵰俠侶》中的第三十三章「風陵夜話」中,這個匯集了南來北往的各色行人的渡口,金庸老先生藉由眾人之口繪聲繪色的把一個個有關神鵰俠救王惟忠子裔、誅陳大方、審丁大全、贖宋五、殺人父而救人母的種種豪俠義舉的傳奇講述了出來,逗弄的小郭襄一片痴心蕩漾,千思萬緒難以歸屬:
「那少女聽得悠然神往,隨手端起酒碗,喝了一大口,輕輕說道:『你們許多人都見過神鵰俠,我卻沒福見過。若能見他一面,能聽他說幾句話,我……我又可比甚麼都歡喜。』」
有崇拜之意,有嚮往之願,有傾蓋之情,總之一顆心之所屬便由此生根。
風陵渡口,普通到不分富貴貧賤,不分豪俠鼠輩,都能容得下,卻唯獨容不下小郭襄這顆心。風陵渡口,特別到一個人的傳奇經歷的耳聞目睹者都能匯集於此,卻獨獨小郭襄不曾聽聞。
於是數十年以後的《倚天屠龍記》中,從滅絕師太口中聽到其師父,也就是郭襄的徒弟叫風陵師太的時候,胸中為之一澀,口中為之一苦,耳中為之一鳴,箇中滋味紛至沓來竟是難以名狀。
而張三丰當年還是張君寶的時候,更是初遇小郭襄就已經心生愛慕。郭襄贈送的一隻金絲手鐲和一套少林鐵羅漢更是見證了這一切:
「張君寶垂淚道:『郭姑娘,你到哪裡去?我又到哪裡去?』」
這一句問話,每次讀都會划過去,每次划過去之後,卻又在張三丰的百歲壽誕上掏出那套鐵羅漢的時候返回來品讀這一句話。
分不清張君寶垂淚是為恩師的死心傷,還是為郭襄而擔憂,又或者是為了那份未知的曖昧而感懷。
自此,金庸筆下的眾多精彩的愛情故事,不管是相敬如賓的恩愛也好,感天動地的傳奇也罷,平淡如水的真實不提,陰差陽錯的孽緣不說,唯獨小郭襄、楊過、張三丰的這份感情,著墨不多,寥寥數筆的勾勒卻如刀砍斧刻一般讓人一睹難忘,用刻骨銘心來形容顯然不為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