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三部曲是金庸先生武俠小說中有明確連貫性的作品,他從《射鵰英雄傳》的小江湖開始,經過《神鵰俠侶》的升華,直到《倚天屠龍記》為終,不僅向我們展現了一個俠骨風流的武林,還訴說著歷史上朝代的更迭下的江湖百態。
三部小說,兩個江湖。《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的一脈相承,江湖不大,人物不繁,卻令人印象深刻。到了《倚天屠龍記》,武林人士由普遍性的風華絕代變成了刻意的彰顯個性,江湖不再有那種「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的意境闌珊,雖然張無忌等人個個英雄少年,一派朝氣之象,可江湖徹底成為了江湖,計謀策略下的有稜有角,讓人感到的是冰寒。
射鵰三部曲的背景是真實的歷史,宋、金的衰亡映襯著江湖最後的靈動,元起元衰的過程伴隨著的是江湖最後的榮光。歷史不可更改,人物皆能虛構,在虛虛實實中,這段歷史因江湖而生動,江湖因歷史而悲壯。
郭靖的大成,煞是費了一番周折。《射鵰英雄傳》開篇以說書的形式,寫出了北宋的滅亡和南宋的懦弱,郭嘯天和楊鐵心這兩位鄉野村夫,除了祖上的英勇事跡,似乎並無任何的英雄之氣。他們的豪爽心,已在歲月中被磨平了稜角,剩下的,無非是喝喝淡酒、練練拳腳、說幾句義憤填膺的話抒發下苦悶的心情。
郭楊二人起後的家破人亡,是突發性的狀況下帶來的連鎖反應,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歷史車輪之下,沒有人可以逃過碾壓,哪怕你從未涉足江湖。
郭靖沒有生在南宋的煙雨江南,而是生在了遼闊的蒙古草原。他的身世,則是當時各方勢力的真實寫照。南宋沒落,蒙元崛起,郭靖以南人之身生於大漠,意味著此時兩方的聯合,他的仇人,大金朝的王爺完顏洪烈,也恰好是宋元共同的敵人。
郭靖的成長過程,便是蒙元興起的過程。無論是弱小時的堅強不屈,一路上的眾人幫扶,還是成名後的雄心壯志,報仇滅金,雖然坎坷,終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直到《神鵰俠侶》,郭靖義守襄陽抵抗蒙元,江湖聲望達到頂點,蒙元的勢力也到達頂峰。
英雄終究走向了末路,郭靖的選擇,可能不是最為明智的,卻是江湖最硬氣的風骨。在他舉家與襄陽共存亡近百年後,《倚天屠龍記》的時代到來了。
依然是江湖小人物,依然是家破人亡的模式,張無忌的成長乍一看與郭靖也沒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如仔細一觀,張無忌的經歷似乎更加坎坷一些。這些個坎坷,並沒有讓張無忌走上和郭靖一般的「打怪升級」的道路,而是只是增加了他的個人磨難。
張無忌練就的絕世武功,是爆發式的。偶遇九陽,偶遇乾坤挪移,不能說無師自通,也算是橫空出世了。張無忌在江湖上嶄露頭角的同時,元朝開始衰亡。金庸先生把江湖人物與歷史相聯繫,體現出了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是武林中世代相傳的秘籍,傳承中雖有遺失,卻從未斷絕。它們象徵著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能夠再次發揚光大,是一種必然。而當兩門絕學集於一人之身時,便是偶然。
如追根溯源,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均是外來武學與本土武學結合的產物。張無忌是生在元朝的漢人,是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後的一代人,雖然明教反元有一定的文化不認同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對其封建統治的不滿。
把江湖上的恩怨是非與一個王朝的興衰相結合,可以讓我們為大俠們的事跡慷慨激昂時,有了些歷史厚重感。
射鵰三部曲中的情緣,起自完顏洪烈對包惜弱的愛慕,終自趙敏和張無忌的結合。
金朝的王爺愛上了宋朝的民女,是浪漫的悲劇。元朝的郡主愛上了反元的教主,是悲劇中的浪漫。
有人說射鵰三部曲是緣起緣滅的故事,我不認同。在江湖的起起伏伏中,在朝代的更迭中,三部武俠小說裡唯一沒有變的,是緣,唯一沒有覆滅的,亦是緣。
如以身份來衡量愛情,完顏洪烈和趙敏所愛之人均不夠理想。如以當時的族群來比較,完顏洪烈和趙敏所愛均是異族之人。可緣分就是這麼奇妙,它在作者的安排下,硬生生的讓他們有了交集,至死方休。這樣的愛情,突破了世俗的界限,也告知我們,朝代可以消亡,唯有愛情永不蛻變。
其實,射鵰三部曲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郭靖與黃蓉的愛情和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這是純粹的江湖兒女的緣分。這樣的緣分,可以歷經滄桑,可以有無數磨難,可以生死相依,但結果一定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因為它符合我們的情感向寄託,也讓江湖沒那麼冰冷無情,多了些人味。
我一直說,金庸武俠是有大愛的。他優秀作品的背景選擇一定是小亂世,以便刻畫戲劇的衝突,可他的作品又一定是有優雅的緣分,以此來訴說溫暖或憂愁。優秀的武俠小說,「情緣」寫的都很好,我們在其中對號入座,想起曾經的緣,現在的愛,不知不覺撩動心弦,溼了眼眶。
作為普通人,可能更感興趣的是那些江湖俠客的緣來緣散,因為:江湖風波動又平,不過歷史一片雲。英雄豪傑終落幕,人間煙火最動人。
金庸先生的武俠作品,有意用小細節把作品進行串聯。有的暗喻,比如喬峰和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有的是明示,比如《鹿鼎記》中的獨臂神尼還會思念袁承志,《笑傲江湖》裡也要玩個獨孤求敗。
這些看似無用的聯繫,一來是當年連載時為了吸引讀者,二來便是金庸先生有意的挑起我們的「意難平」。
射鵰三部曲中,前兩部中那些讓我們為之著迷的人物,金庸先生都沒有寫出具體的結局,卻在《倚天屠龍記》中或明或暗的給出了他們的結局。
新江湖有了舊影子,表達的是江湖的衰落。
江湖的衰落不是武功的退步,而是俠義的漸次消失。如果說郭靖是大義,楊過是俠義,那麼張無忌只剩下了善良。他所做的一切,更多的是出於他善良的本性,而並非江湖的正邪。
我們看倚天,六大門派和明教孰正孰邪,並無分別。他們有各自心中的道義,就是缺少了一種俠義。所以在倚天的最後,建立明朝的是明教的壇主,而不是以張無忌為首的明教高層。
想當年,郭靖有機會成為蒙元的駙馬,大將軍,可他放棄了唾手可得的一切,以江湖人的身份來保國衛民。到了張無忌這裡,他也放棄了本可以利用的資源,和趙敏退隱江湖。一個出世一個隱世,哪怕是張無忌的武功強於郭靖,在江湖俠義上,他輸了一大截。
元起元衰,緣起緣未滅,給江湖帶來的不是崛起,而是歸於平淡,平淡到張大教主想過安穩的日子,讓人遺憾。
正所謂:當年射鵰英雄傳,一己之力美名傳。而今不知弓箭勁,神鵰飛落入人間。
作品均為原創
請關注風舞鷹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