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記者風採(9)郭錦潤:在時政報導裡書寫最大民生

2020-11-08 文棚

翻開《中山日報》,頭版最常出現的記者名字就是「郭錦潤」。作為本報新聞採訪中心主任助理、首席記者,他的名字總是與重大時政新聞同時出現。他還是本報社論的主要執筆人,撰寫了眾多「本報評論員」文章。在剛公布的2019年中山市新聞獎結果中,他一人攬下消息、通訊、評論類一等獎的「大滿貫」,評論類已是連續3年獲一等獎。

他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將手中之筆磨礱砥礪,只因對新聞職業的敬畏。「我們記錄的不僅僅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還有那水下更加堅實豐滿的部分。只有這樣的新聞或許才能穿越歷史洪流,留下雋永印記;但記者本人則應『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時政報導寫的是「最大民生」

入行前,郭錦潤最不喜看時政新聞,覺得枯燥無味、與己無關;從業初期,他也曾認為要多聽百姓聲音、多跑社會現場才是「真記者」。直至他沉下心,潛至時政報導深處時才發現:時政報導就是「最大的民生」。它為政治經濟把脈定向,為社會民生保駕護航,解決的是與最大多數人息息相關的大問題。

去年10月27日,新任中山市委書記賴澤華首次到鎮區調研,期間走訪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企業,並與重點企業代表座談。郭錦潤根據書記現場講話提煉主題,寫下《企業有未來 中山才有未來 中山有未來 企業未來會更好》的報導,引發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界的熱烈反響,稱讚市委、市政府抓住了當前制約全市發展的「牛鼻子」。「後來我到市裡經濟部門採訪,發現他們牆報欄上最顯眼位置,貼著這篇文章的剪報;在一次政企座談會上,一家大型企業在匯報中也引用這篇文章來表達堅定紮根中山發展的決心。這就是民心的回應,這篇報導寫出了社會普遍關切的民生之盼。」

2019年底,市委、市政府發出「打贏經濟翻身仗、重振中山虎威、加快高質量崛起」的動員令。郭錦潤參與主創的「解放思想,重振虎威」系列報導,更是以熱切激揚、沉著理性的筆觸,為凝聚幹事創業精神力量鼓與呼,在全市上下喚起廣泛共鳴。這個系列被譽為「提升時政報導的感染力、影響力、引導力,使報社的言論建設水平實現質的飛躍」。

疫情期間,郭錦潤在東升高速出口採訪。

讓新聞作品穿越時代洪流

2012年,郭錦潤在北京負責黨的十八大採訪。當時來自中山的異地務工人員代表閆文靜備受各界關注。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鼓勵媒體聚焦人大代表中的「蘇珊大媽」「文靜小姐」等基層代表,多反映群眾呼聲。憑深厚的時政經驗,郭錦潤感受到這是反映基層代表地位上升背後的民主政治進步。抓住這一細節,他馬上揮筆寫出了評論《從「蘇珊大媽」到「文靜小姐」》。文章一針見血的指出:「蘇珊大媽」和「文靜小姐」的「走紅」,意味著草根民意有了更大的話語空間;他們的聲音是這個時代最嘹亮動聽的「好聲音」。這篇文章刊發後被多個網站轉載,獲得當年中國城市黨報好新聞一等獎。

2018年的全國兩會上,我市的又一位基層務工人員代表米雪梅再次引發關注,習近平總書記稱讚其經歷就像她的名字,「梅花香自苦寒來」。回看這些重大時政報導,郭錦潤說,「沒有哪個個體無足輕重,每一個普通人都能通過奮鬥成就精彩人生,這是一座城市最寶貴的地方,也是記者的『新聞富礦』。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通過報導記錄歷史、影響今天。」

今年廣東省兩會期間,郭錦潤參加新聞發布會。

晚上寫稿到凌晨是常態

外行人會誤以為,時政記者每天在會議室開會、看文件、抄材料,很輕鬆就能寫出報導。其實基於工作的嚴謹性、時效性、複雜性,時政報導是行業內公認艱苦、耗時的工作。常年與郭錦潤搭檔的攝影記者夏升權說,常遇到一天內多個採訪的時候,記者寫稿時間只有在午間和深夜「硬擠」,廢寢忘食是「家常便飯」。

如郭錦潤多次在北京採訪全國性重大會議,有時為了「逮」代表採訪,在寒風中一站就是一個多小時。工作最緊張的時候,一天只吃兩碗麵條。這麼多年郭錦潤從沒有午睡時間,這是趕稿養成的習慣。「特別出差時更甚,無論是坐車還是吃飯,他都在看材料或趕稿,晚上寫稿到凌晨那就是常態。」

這些時政報導背後的艱苦,郭錦潤從來不說,他一心想的是,如何把「難事」做好。「如何平衡寫快與寫好、規範與可讀、高度與貼近等關係,是最難的。我只能沉下心來思考,磨快了槍上陣。」郭錦潤不管每天忙得再晚,睡前還要再看一會兒書。而每接到一個調研採訪通知,他就會提前搜集行程、背景材料,檢索中央、省的最新部署,對照中山情況,快速在頭腦中搭起思路框架,為寫作奠定基礎。他說,記者需要廣涉獵、勤思考,一個優秀的時政記者更需要站在大局、全局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在新聞的時、度、效上尋求最佳著力點。

「新時代的黨媒,必須把推動媒體融合、全媒體建設作為事關生存發展的重大課題。」如今的郭錦潤,在時政報導中也時刻在思索如何適應融媒體時代需求,通過姿態、語態、形態之變,更好地融入新媒體版圖,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心中對新聞職業的敬畏,使他對手中之筆磨礱砥礪,未敢停歇。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

◆文+/記者 陳慧

◆圖+3/記者 夏升權

◆編輯:袁鳳雲

◆二審:韋多加

◆三審:魏禮軍

◆素材來源:中山日報

相關焦點

  • 泉民生現場|社區街道齊發力 垃圾分類進萬家
    》是玉泉區融媒體中心全力打造的第一檔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垃圾分類是對傳統垃圾回收處置方式的改革,這樣既提高垃圾資源利用水平,減少廢棄汙染,又可以保護生態環境,變廢為寶,今天跟隨記者去看看小召前街街道是如何打造垃圾分類新風尚的。
  • 菏澤二中高二級部舉行會操比賽,展示風採,綻放青春
    10月23日下午1點,菏澤二中高二級部在學校東操場舉行了「展示風採,綻放青春」會操比賽。活動由洪寶華主任主持,政教處薛冠合主任、高二級部高賢才主任、王清佩主任、劉傳召主任及全體班主任老師參加會議。(牡丹融媒記者 桑希磊報導)
  • 雲浮市新聞界慶祝第21個中國記者節活動
    11月6日,由雲浮市委宣傳部主辦,雲浮日報社、雲浮廣播電視臺承辦的雲浮市新聞戰線慶祝第21個記者節活動在雲浮市廣播電視臺舉行。)他表示,雲浮新聞工作者隊伍是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硬的隊伍,希望大家牢記時代賦予的責任,牢記新聞工作者的使命,認真踐行「四力」要求,堅持守正創新,強「內功」,樹形象,不斷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在新一輪的創新發展中書寫無愧於時代與使命的新篇章,為推動雲浮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 「珠海艦」過境萬州,多路記者現場直擊,帶你360度觀艦
    10月19日凌晨,大家心心念念的南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舷號166的驅逐艦(「珠海艦」),「166艦」艦長132米,寬12.8米,滿載排水量3670噸,蒸汽輪機提供動力,航速32節,續航力2970海裡/18節,是僅有的兩艘使用全封閉式艦橋和艦體的051型驅逐艦之一。
  • 【普通人物】(文妑)中華民族優秀婦女代表形象
    身邊的人物( 文妑)文/燕子文妑是我的鄰居,叫文素華,四川人,早年因家鄉苦寒,年輕時一家人來監利謀生,監利土香,人親,飯好吃,從此再沒回家鄉,便在在監利安家了。不過文妑性格怪,不管家裡家外的事,判斷的對和錯,她說了算,如果有人和她辯理,燥的臉火耳赤,久而久之,大家都諒解文妑脾氣。這也可能是四川人的火辣性格吧。文妑不識字,還蠻時尚,老年手機不要,要兒子買智慧型手機,微信聊天只有她親人懂。有時手機內存滿卡機,喊我幫忙,說:「我眼睛看不清字,不知手機出了麼毛病。」文妑自尊心強,不承認自己沒文化,找藉口。
  • 故事:那年的一篇報導(小說)
    劉輝是市裡晚報的記者,這次借採訪的機會,來到大山深處的山背村。採訪結束後,劉輝一個人跑到村後的山上,想看看深山好景。剛走到半山坡,一個衣衫破舊的少年進入了他的視線。少年坐在草地上入神地看著一本書,旁邊一群山羊在靜靜地吃著青草。
  • (第2992例)回家路上的好心人——蔣雲英(蔣國琴)回家
    風在絲絲的流動,時間卻在指針中禁錮,往事就是滿天銀星——點點繁繁,絛絛絲絲……噩夢那一年也許是1981年,也許是1983年,具體哪一年桂萍(音)也不記得了,她只記得那年她好像只有8歲,在讀小學一年級。某一天,桂萍(音)與往常一樣到學校上學,她上學是跟著姐姐去的。
  • 長篇回憶錄《盛世浮生》之第一章夢幻童年(三)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靖)訊2020年,IPO審核和發行的節奏再次提速,特別是創業板註冊制的東風下,各券商紛紛加大投行業務投入。據價值在線數據顯示,截至8月25日,今年共有367家創業板IPO企業獲受理,62家企業登陸創業板,募集資金總額432.29億元。
  • 你是記者,不是騙子
    程溪是校報記者團的記者兼首席攝影師,這學期她開了個「每月紀實」專欄,揭露校園不為人知的真相,廣受歡迎。尤其是上期程溪揭開了鬧鬼傳說真相,人氣更是翻了一番。上周末過得跌宕起伏,由於自己的疏忽,程溪的記者生涯裡首次出現被團長催稿的記錄,竟無言以對。所幸團長說了幾句就放過了她,讓她這周三必須交上。
  • 沈慶雲 | 莫拉爾小姐(連載三十三)
    桌子沒有什麼特點,只是這凳子的造型十分奇特,全都是直徑七八十釐米的原木裁截成近一米高的樹樁,然後雕成一尊尊美麗裸女的座像……(此處省略184字) 在這樣性感的會場裡,召開性文學的研討會,是何等的般配這是一篇長消息,報導作家樓世銘練反動的……而走火入魔,為……而在廣場……(此處省略165字) 時針已指向上午10時,省作協的秘書長刁小嬋、黃河文學院的教授塗碧手、文藝評論家苟安星、省報文藝部主任聞一功
  • 網絡文學的現實書寫要有深度追求
    不少優秀的網絡小說跳出虛幻走向現實,努力與時代同頻共振,從各個角度書寫時代變遷與蓬勃向上的新風尚,呈現出一種可喜的新氣象。現實題材網絡小說成為方向標近年來,網絡文學發展最引人注目的一個變化,就是現實題材的網絡小說創作漸成潮流。在2018年網絡文學平臺發布的新作品中,現實題材佔比達65%,同比增長24%。
  • 長篇小說《暖夏》書寫鄉村蝶變
    今晚報訊(記者高麗)剛剛出版的新一期《人民文學》雜誌「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特選作品」專欄重磅推出天津作家王松的長篇小說《暖夏》。作品以厚實的文化底蘊、豐滿的時代生活、堅韌的人性精神和獨特的敘事藝術魅力,受到文學界關注。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
  • 厚德精誠 客戶至上——工行河南分行特色文化支行建設系列報導之二
    該行多次邀請當地名家在此為客戶書寫春聯,舉辦迎新年書畫筆會、書法攝影美術作品展,文化名人和客戶一起感受工行文化,有效地增強了工行品牌的影響面和滲透力。   讓人特別感慨的是,該行營造的文化環境與便民服務設施融為一體。
  • 寧陽有個能將嗩吶「吹進骨頭縫裡」的嗩吶世家
    崔文龍的祖祖輩輩都是當地有名的嗩吶高手,是一群能將嗩吶「吹進骨頭縫裡」的藝匠。父親崔元軍不僅喇叭吹得好,而且葫蘆絲、二胡、短笛等「十八件樂器」,樣樣精通。受祖輩的薰陶,崔文龍姐弟倆自幼對嗩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6歲時跟隨父親學嗩吶,11歲時就能得心應手吹奏嗩吶曲。「小時候,一放假就跟著爺爺和父親出去表演,一吹就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