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山日報》,頭版最常出現的記者名字就是「郭錦潤」。作為本報新聞採訪中心主任助理、首席記者,他的名字總是與重大時政新聞同時出現。他還是本報社論的主要執筆人,撰寫了眾多「本報評論員」文章。在剛公布的2019年中山市新聞獎結果中,他一人攬下消息、通訊、評論類一等獎的「大滿貫」,評論類已是連續3年獲一等獎。
他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將手中之筆磨礱砥礪,只因對新聞職業的敬畏。「我們記錄的不僅僅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還有那水下更加堅實豐滿的部分。只有這樣的新聞或許才能穿越歷史洪流,留下雋永印記;但記者本人則應『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時政報導寫的是「最大民生」
入行前,郭錦潤最不喜看時政新聞,覺得枯燥無味、與己無關;從業初期,他也曾認為要多聽百姓聲音、多跑社會現場才是「真記者」。直至他沉下心,潛至時政報導深處時才發現:時政報導就是「最大的民生」。它為政治經濟把脈定向,為社會民生保駕護航,解決的是與最大多數人息息相關的大問題。
去年10月27日,新任中山市委書記賴澤華首次到鎮區調研,期間走訪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企業,並與重點企業代表座談。郭錦潤根據書記現場講話提煉主題,寫下《企業有未來 中山才有未來 中山有未來 企業未來會更好》的報導,引發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界的熱烈反響,稱讚市委、市政府抓住了當前制約全市發展的「牛鼻子」。「後來我到市裡經濟部門採訪,發現他們牆報欄上最顯眼位置,貼著這篇文章的剪報;在一次政企座談會上,一家大型企業在匯報中也引用這篇文章來表達堅定紮根中山發展的決心。這就是民心的回應,這篇報導寫出了社會普遍關切的民生之盼。」
2019年底,市委、市政府發出「打贏經濟翻身仗、重振中山虎威、加快高質量崛起」的動員令。郭錦潤參與主創的「解放思想,重振虎威」系列報導,更是以熱切激揚、沉著理性的筆觸,為凝聚幹事創業精神力量鼓與呼,在全市上下喚起廣泛共鳴。這個系列被譽為「提升時政報導的感染力、影響力、引導力,使報社的言論建設水平實現質的飛躍」。
疫情期間,郭錦潤在東升高速出口採訪。
讓新聞作品穿越時代洪流
2012年,郭錦潤在北京負責黨的十八大採訪。當時來自中山的異地務工人員代表閆文靜備受各界關注。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鼓勵媒體聚焦人大代表中的「蘇珊大媽」「文靜小姐」等基層代表,多反映群眾呼聲。憑深厚的時政經驗,郭錦潤感受到這是反映基層代表地位上升背後的民主政治進步。抓住這一細節,他馬上揮筆寫出了評論《從「蘇珊大媽」到「文靜小姐」》。文章一針見血的指出:「蘇珊大媽」和「文靜小姐」的「走紅」,意味著草根民意有了更大的話語空間;他們的聲音是這個時代最嘹亮動聽的「好聲音」。這篇文章刊發後被多個網站轉載,獲得當年中國城市黨報好新聞一等獎。
2018年的全國兩會上,我市的又一位基層務工人員代表米雪梅再次引發關注,習近平總書記稱讚其經歷就像她的名字,「梅花香自苦寒來」。回看這些重大時政報導,郭錦潤說,「沒有哪個個體無足輕重,每一個普通人都能通過奮鬥成就精彩人生,這是一座城市最寶貴的地方,也是記者的『新聞富礦』。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通過報導記錄歷史、影響今天。」
今年廣東省兩會期間,郭錦潤參加新聞發布會。
晚上寫稿到凌晨是常態
外行人會誤以為,時政記者每天在會議室開會、看文件、抄材料,很輕鬆就能寫出報導。其實基於工作的嚴謹性、時效性、複雜性,時政報導是行業內公認艱苦、耗時的工作。常年與郭錦潤搭檔的攝影記者夏升權說,常遇到一天內多個採訪的時候,記者寫稿時間只有在午間和深夜「硬擠」,廢寢忘食是「家常便飯」。
如郭錦潤多次在北京採訪全國性重大會議,有時為了「逮」代表採訪,在寒風中一站就是一個多小時。工作最緊張的時候,一天只吃兩碗麵條。這麼多年郭錦潤從沒有午睡時間,這是趕稿養成的習慣。「特別出差時更甚,無論是坐車還是吃飯,他都在看材料或趕稿,晚上寫稿到凌晨那就是常態。」
這些時政報導背後的艱苦,郭錦潤從來不說,他一心想的是,如何把「難事」做好。「如何平衡寫快與寫好、規範與可讀、高度與貼近等關係,是最難的。我只能沉下心來思考,磨快了槍上陣。」郭錦潤不管每天忙得再晚,睡前還要再看一會兒書。而每接到一個調研採訪通知,他就會提前搜集行程、背景材料,檢索中央、省的最新部署,對照中山情況,快速在頭腦中搭起思路框架,為寫作奠定基礎。他說,記者需要廣涉獵、勤思考,一個優秀的時政記者更需要站在大局、全局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在新聞的時、度、效上尋求最佳著力點。
「新時代的黨媒,必須把推動媒體融合、全媒體建設作為事關生存發展的重大課題。」如今的郭錦潤,在時政報導中也時刻在思索如何適應融媒體時代需求,通過姿態、語態、形態之變,更好地融入新媒體版圖,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心中對新聞職業的敬畏,使他對手中之筆磨礱砥礪,未敢停歇。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
◆文+/記者 陳慧
◆圖+3/記者 夏升權
◆編輯:袁鳳雲
◆二審:韋多加
◆三審:魏禮軍
◆素材來源:中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