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金渡口有神墩

2020-12-19 銅陵社科

人,是群居的物種;自從有了人類,便有聚集地的存在。若問一方文化事,先從上古識神墩。

石溪河南流,經拔茅山東麓入竹子湖(白蕩湖局部),為烏金渡。一處古渡口,一個鮮明的地域坐標,將一個神奇的傳說故事流淌不息。從前,一個叫丁九萬(有叫丁久旺的)的平民百姓,因為得到風水先生的好感與同情,為先人覓得了一塊好墓地,瞬間成為暴發戶;但他漸漸不可一世、狂妄至極,且冒犯了風水先生,繼而被忽悠,改葬墓地,於是家裡的所有金銀珠寶在一夜之間經烏金渡消失得無影無蹤,並衍生出「拔茅山」與「史家墩(牛屎墩)」的來歷。

這是一個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無需詳細敘述的傳說故事。舉凡傳說故事都不是空穴來風,總是契合一個地方的自然或人文環境來其特徵,或表達百姓的美好願望,或寄寓一定的生活警示。但傳說畢竟虛幻不實,矛盾百出,唯有可發掘可直觀的風物,才能夠給予人們來龍去脈的見識與推論。

與烏金渡咫尺可望的金山神墩倒是一處可供發掘佐證的歷史陳跡。

樅陽,叫「墩的」地方為數不少,幾乎每一個姓氏的後面都有綴上「墩」的地名,譬如我住宅的四周的這一片地盤,曾經叫「方家墩」,且有大小墩之分。這些古墩是樅陽文化的密碼,承載著地域的歷史典故,同時留給我們關於土著的珍貴記憶。

我曾經專程赴周潭實地探訪「湯家墩遺址」,它雖然已被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但就文物部門的考察發掘時間來說,是在「金山神墩遺址」之後的。由於是屬於本鄉本土的文物遺址,我一直多方諮詢金山神墩的歷史與現狀,並查閱了不少相關資料。

同事丁君的老家即在金山神墩附近,他常常與我聊及家鄉的事,聊著聊著,總聊到了神墩。丁君老家的村莊叫丁家祖莊,從名稱來看,它應該是是丁氏家族最初的遷居地,然後開枝散葉。事實上,由丁家祖莊向北、向東而看,確實坐落了不少丁氏人家的村莊,如丁家山咀莊、丁家章莊等。至於傳說中的丁九萬,雖講即為這裡的丁氏,但具體生活在哪個朝代、哪個村莊,不得而知。

丁家祖莊西南面瀕臨的陳河圩是白蕩湖汊,在沒有「圍湖造圩」之前,二者連通一體。由丁家祖莊向北不到半裡地處,是有名的項鋪街,習慣上稱為「項鎮鋪」,這裡是鳳凰山向南延伸至白蕩湖畔的一個土崗。在水路交通為主的年代,項鋪曾經是停泊舟楫的避風港碼頭,舟楫橫陳、帆檣林立。自古以來,周邊的水產、山貨、稻米都來項鋪街交易,或從這裡中轉販運到別處,自然形成了一處繁華熱鬧的集市。它早在民國初期,與湯溝、樅陽並列為舊桐城的東南鄉三鎮。因此丁家祖莊依傍集鎮,兼得商業貿易的便利。

丁家祖莊東北面的一座山叫「銅子山」,為柳峰山東南餘脈,與拔茅山隔河相望。「銅子山」又叫「銅山」,據說山上含有銅礦石,曾留下民國早期採礦的礦坑。因此在當地老百姓眼裡它就是一座「金山」,進而成為區域名稱上的一個標誌,比如金山村、金山小學等。因此金山神墩應該是與銅子山(金山)近在咫尺而命名的。

我最初知曉「金山神墩」源自十多年前出版的地方文物志。它是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聚落遺址,為灰褐色土丘狀,總面積8200平方米,高出周圍5——7米。文化堆積層有三層,厚4米,下層為新石器時代薛家崗文化類型,上層為商和西周文化。文化層中包含物十分豐富,有鼎足、豆、簋、罐、盆、鬲足、鬲口沿等陶器殘片以及少量原始瓷和磨製的石斧、石錛殘片。陶器多夾砂紅陶和泥質黑陶,夾砂灰陶較少;紋飾有粗繩紋細繩紋、凹弦紋,附加堆紋、薷紋、雲雷紋、幾何印紋等,以繩紋居多……

書上的文字加上旁人的口述給予我對金山神墩的初步的了解,並誘惑著我。但志書上的文字太簡潔,恐有不實,一如旁人的介紹未免抽象。對於自己很感興趣的風物,我習慣執意親身前往,何況金山神墩與我出生的村莊相距不過十華裡地?

庚子季冬,時近「大雪」,由丁君作嚮導,我第一次踏上了尋訪「金山神墩」之旅。從樅陽縣城出發,沿「銅安公路」東行至「和平加油站」左拐上「白金路」,再由丁家山咀莊左拐進入一條「村村通」。我早年在項鋪鎮上的高中讀書時,每個星期上學、回家都經過腳下的這條路,但那時候的路是土埂,那時候的我對路旁的大土墩並不曾留意。當我開始知道「金山神墩」時,我已經在他鄉謀生,已經很少前往項鋪鎮,即使偶爾匆匆路過,也是經過新闢的大路。

上村村通才行幾百米,丁君向平曠的田野上突兀的一個大土墩指去:「看吶,那就是大神墩!」

我們佇立在丁家祖莊的村頭,隔著一片水田的那邊就是神墩。才完全退卻夏季洪水的田埂上土質鬆軟,兩旁滿是淤泥的稻田。我們小心謹慎地舉步,好不容易才來到土墩旁,上墩,察看。終於能見到遺址的真面目。

土墩上的中央一部分是一片雜草雜木叢生著的墳地,餘下都是油菜地,正生長著碧綠的油菜,除了陌生的來訪者,不見別人,包括幾頭悠閒食草的水牛,因此感受到荒蕪、寂涼,毫無生氣。

佇立在土墩之上向四周而望,丁祖莊、銅子山、金山土崗、靈山、陳河圩,一一盡在眼前。太陽起山不久,為四周的方位作了最好的註腳,便發現志書上的表述之誤,如銅子山是在神墩的東北面,靈山在神墩的西南面,與丁家祖莊隔墩而望。

我們繞過神墩的一匝,在南面裸露的墩腳下撿到許多帶有紋路的陶片,果然是從悠久歷史中走來的稀罕之物。考慮到帶回去的不便,且意義不大,便將一些排列在地上,然後掏出手機拍照。在大神墩的西面另有一座小神墩,因隔著大片的水田,不便走近,也就罷了。

我知道名稱的神墩不可勝數,上遊的武漢有,下遊的南京也有。許慎《說文》曰:「墩,平地有堆。」類似墩形的遺址,多分布在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均具有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鮮明特點。譬如我從有關資料上曾了解到安慶市郊石塘湖附近的「張四墩遺址」,也曾親身查訪了陳瑤湖附近的「湯家墩遺址」。樅陽多水域,水裡生財,水上交通便捷,遠古的先民們選擇有水源的高地居住,或者選擇四周有水的地方修築起高臺,既是依賴自然,又防禦水患和外來的侵襲,是一種生存的聰明才智。墩形遺址,又叫臺形遺址,稱作「墩」是因為遺址的外形,但大多數遺址另外還冠上一個「神」字,則是因為它的時間久遠,或則是神秘性,如《孟子》所言「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我們結束神墩之旅的最後一站是靈山,就在神墩的西南面,瀕臨竹子湖畔的烏金渡。山上有古寺,多古樹,尤其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時,當周邊的山巒都一片光禿禿樣子時,唯有靈山上樹木蔥蘢,堪稱奇蹟。因此本地老百姓徑直稱之為「林山」,卻不知「靈」則有「林」。近年,山上闢了大片的茶園,為白茶,據說茶品很不錯。我想,這裡的白茶該是得了靈山的靈氣,而這些靈氣緣於神墩的存在,有神則靈吧。據說,靈山西麓,瀕臨竹子湖的地方本來叫「烏龜頸」,成為古渡口,久而久之,因諧音而叫「烏金渡」,並附會出一串美麗神奇的傳說。如今,傳說只飄散在風中,替代烏金渡的已是一座飛架天塹的大橋,與金山神墩咫尺相望,抒寫著古今傳奇。

金山神墩始終屹立在這裡,歷經數千年的風霜雨雪,等待人們不斷揭開它地下的秘密。假以時日,「浮山·白蕩湖風景區」正式開發,石溪河至烏金渡沿湖生態溼地得以打造,我期待「金山神墩」同時得到實質性的保護,期待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將遺址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就地建成一處「神墩公園」,呈現和介紹遠古先民生活的狀況,讓普通百姓尤其是中小學生能直觀地了解歷史,充分發揮文化內涵的應有價值,並促進文化與旅遊的有機融合。

作者:張正順

相關焦點

  • 烏金血劍,周慧敏與昔日戀人因戲結緣,羅嘉良默默無聞僅是配角
    《烏金血劍》是武俠小說作家黃易的代表作品。故事主要講述了某人不惜以身投爐,鑄成烏金血劍,贈與少俠風亦飛。風亦飛因高人傳授,學得一身武功,有寶劍在手,更是如虎添翼,行走江湖,除暴安良,降魔衛道。一般武俠小說,主人公身負血海深仇,勤練武功,奮發圖強,一生為報仇雪恨而努力拼搏。《烏金血劍》也難脫窠臼。
  • 重回龍街渡口
    我不迷信名字,不過我相信一個有美好出處的名字,一個自己滿意的名字,要比一個隨意取的名字有意義。戴從容說在《芬尼根的守靈夜》原著中,發現了自己名字的拼音拼寫,這或許隱喻了她翻譯《芬尼根的守靈夜》是天命註定的。從王國維到屠呦呦,他們的名字都有一個美好的出處,都有一個美好的寄意。可是爺爺不管這些,只要自己覺得有意義就行了。剛進大學的時候,就因為我的名字,才上學一星期,同學們就叫我渡渡鳥了。
  • 故事:夢故事•渡口
    我是一名書生,我有一個美麗的妻子,他知書達理。我家境貧寒,但是妻子不嫌棄,嫁給了我。我家徒四壁,我們除了愛情,什麼都沒有。春天的時候,我領著妻子,說是出遊,其實不過是挖些野菜以充飢。夏天的時候,妻子回去小溪裡,捕一些小魚,熬成魚湯。秋天的時候,附近小山上有很多野果子,我和妻子去採摘,享受樂趣,我捧上一捧山泉水,這是我給妻子的禮物。
  • 劍來,仙家渡口,神仙群像,三處渡口,三場雅集,文聖一脈重聚
    導讀:一、仙家渡口,神仙群像二、鏡花水月四大美男子,劉氏賭局,曹慈不輸三、顧璨買書,靜待陳平安四、阿良、李槐拜訪皎月湖水君李鄴侯,三處渡口,三場雅集五、文聖一脈相聚,陳平安遠遊功德林各大勢力,各路神仙,乘坐渡船,來到仙家渡口,準備參加文廟議事。神仙群像,姿態各異。這一段貌似是準備描述出一幅畫卷,人物出場眾多,內容凌亂。說重點:兩大王朝的功勞,玄密鬱家出錢。邵元王朝出力。年輕十人和候補十人,本章出場有:許白,純青,周禮。白帝城傅噤棋術,自稱天下第四。目前排名:第一鄭居中,第二崔巉。
  • 《渡口編年》: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編年史
    ;一個自認為不輸於一般的有點文化的人的人;一個朋友有了矛盾的調和者;而同時,這也是一個後半輩子圍著廚房照顧一家人的「內務部長」,是一個照顧自己癱瘓的嶽父十年之久的人,是一個在牌桌上仿佛像在戰場一樣殺伐決斷的將領一樣得意,而扭轉身,對著導演說「其實我的內裡已經爛透了」的人……
  • 方子蝶原創小說 離別那天,渡口飄著杏花雪
    她扔掉厚重的鳳冠霞帔,她脫掉寬大華麗的喜袍,她甚至跑掉了鞋,紅色的裹腳布也散開了……她只想一路狂奔,狂奔,狂奔至渡口看見了,他在渡口等她,她向他揚起手,揮動著手裡的紅手絹,他跑過來迎接她。近了,更近了,兩雙手迫不及待地攥在一起,四目交匯,是無盡的喜悅與感動……他們牽著手,走到河邊,他扶著他,她抬腳準備跨上小船……「慢著!」一個威嚴的聲音響起,「劉冰,你敢帶這個女人私奔,我就當沒生過你這個兒子!」是劉老夫人帶著家丁和丫鬟趕過來了。
  • 富戶小姐受不了公婆欺壓,想偷偷回娘家,卻倒黴在渡口碰上個流氓
    話說國朝萬曆年間,徽州府休寧縣蓀田鄉姚氏有一女,名喚滴珠。年方十六,生得如花似玉,美冠一方。父母俱在,家道殷富,寶惜異常,嬌養過度。憑媒說合,嫁與屯溪潘甲為妻。看來世間聽不得的最是媒人的口。他要說了窮,石崇也無立錐之地。他要說了富,範丹也有萬頃之財。正是:富貴隨口定,美醜趁心生。再無一句實話的。
  • 郭襄:十六歲那年,風陵渡口,一見楊過誤終身!
    在金庸老先生武俠江湖小說《神鵰俠侶》中有這麼一個人物,她長得清雅秀麗、嬌美可人,可愛純潔之中又不失豪爽,天真爛漫之中又不失聰慧。她的家世顯赫,性格活潑,明眸散發著靈動,是大家的開心果,嬌美的臉讓人忍不住想多看兩眼。她的父母也一直把她當作掌上明珠來寵,她每次遇到危險總有人保護她,讓她化險為夷。
  • 風陵渡口,換作明蘭,她會陷入「一見楊過誤終身」的魔咒嗎?
    假如在風陵渡口自小受盡父母的寵愛,還有柯公公無底線的護短,情竇初開時有大武小武的煩惱,年華綻放時遇見正確的耶律齊,安穩平庸的一生就好。明蘭不會想成為一代宗師。茂特崗有一雙神秘的金色大眼睛。初初相遇,她佇立窗畔,身旁盛開大片蘋果花……此後葉芝開始一生的追逐,為茅特崗創造了一生的詩篇,但即便他死去,茂特崗甚至沒有出席他的葬禮。葉芝窮盡一生,究竟是愛上茂特崗,還是愛上彼時彼地恰好站在蘋果花旁的女子?
  • 《神鵰俠侶》風陵渡口遇真情,郭襄真為楊過終身不嫁嗎?
    其次,他自創了絕世武功,金庸曾言,武功練得高並不太難,只要有天賦(像蕭峰,天生神勇,普通 羅漢拳他都有打出降龍十八掌的威力),再加勤奮(像郭靖,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或許再加點機遇行俠江湖十六年,&34;大名傳遍神州,而在擊潰蒙哥一役中,更是立下不世奇功,拯救了千千萬萬的黎民百姓,連給郭襄過一個生日,都能隨意號召黑白兩道無數奇人異士前來捧場,這樣的大佬,萬人中能有幾人?
  • 十大武俠小說名家,你知道都有誰嗎
    隨著金庸大俠的離去,傳統新派武俠小說的時代也離我們而去,可是他們的優秀作品依然影響著我們,今天就來盤點一下傳統新派武俠小說有代表性的十大名家。情節大氣,內容新奇曲折,越看越有吸引力。但是和前面兩位大家相比,還是有一點差距。
  • 今日的早餐很簡單,但故事挺有料
    中午好呀,我是@渡口的小張。今天的故事還是從早餐說起。簡單的早餐。總之,我想說的是,現在的孩子並不是死讀書的那一種,學校有各種社團,可以讓他們去鍛鍊,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故事一:我本來買了四塊桌布,分別適應四個不同的季節。可是,這邊蟑螂多,用桌布容易藏蟑螂,結果最近一年,我的桌布都躺在柜子裡睡覺了,有點可惜。
  • 明知道楊過有小龍女,郭襄還要追求他,她算是宋版「林有有」嗎?
    郭襄郭襄算是串聯《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的重要人物,而郭襄第一次見到楊過的時候,就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在明知楊過有小龍女這個傾城傾國的妻子後風陵師太這才有了日後的倚天劍屠龍刀,而郭襄也在後來,看破紅塵出家為道
  • 楊過走後,郭襄有多思念他?這幾件峨眉派的東西說明了一切
    郭襄於風陵渡口,遇見楊過,只是一眼,便已沉淪,此生難忘。這一就是常說的「一見楊過誤終身」。她的一生從此改變,一切圍繞著楊過。痴情長情的她除了楊過,便沒有別的留戀,自然也不會喜歡上別的男子。只能抱著初見的心動,遠離紅塵,自我珍藏,這對郭襄也是最後的結局,曾經的美好永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