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個人悲劇,和社會有關係嗎?

2020-10-04 巴黎夜玫瑰

上周的線上讀書會結束了,本該周日匯總讀者們的書評集合,但因為上本小說《火車》顯然讓大家感慨頗深,所以很多讀者提交的書評,在篇幅上遠遠超過了200字。

而我在做後續精簡工作的時候,也遇到了一個麻煩,那就是很多讀者雖然寫的很長,但確實寫得很好,導致我狠不下來做刪減。

所以,經過精簡後的書評依然很長,但是如果你也讀了《火車》,你也感觸頗深,那這些非常深刻,且各有角度的書評,一定會拓寬你的認知,讓你對這本社會類懸疑小說,有更為發人深省的思考。

閱讀的樂趣,在於理解,而當不同的理解匯集在一起時,我仿佛洞見了一個水草豐茂的新世界,願你也能體味到這種感受!

網友【憶億】:我之前寫過一本小說,是妻子發現丈夫出軌後,通過報復讓丈夫一無所有的故事。

我給同事看,她看完後的第一反應是女主太狠了,而我卻覺得,婚內出軌不忠在前,對他多狠都不為過吧。後來發到群裡,卻有人說對她不夠狠。我以為是打錯字了,應該是他吧。

然後那個人說,沒錯,是對她不夠狠,你沒有寫出她之前的付出,她得知丈夫出軌後的絕望和痛苦,所以之後的報復就顯得的平淡而毫無看點。

之前一直不明白,直到看了《火車》後我明白了。

作者從拜託親戚幫忙尋找失蹤未婚妻開始,一點一點揭開故事主線。最開始,我們像和也一樣不敢相信,但慢慢發現新城喬子的布局之深,對她濫殺無辜深惡痛絕,但知道她的過往後,之前的厭惡情緒都不復存在,只留下複雜。

喬子的父親欠下大筆債務,跟喬子本人沒有關係,可是她卻不得不開始逃亡,雖然會害怕,會惶恐,可是這時候的喬子,是美麗聰慧的,她還沒有絕望。

接著開始了一段婚姻,夫家條件不錯,她以為終於可以擺脫過去的噩夢,可以開始幸福的生活了。她會在睡覺之前開心的想像明天吃什麼,也會在偶爾的黃昏,幸福的規劃以後的生活。

直到追債的人找到她,她的幻想被打破,她的安全堡壘搖搖欲墜,惶恐不安每天都在不斷堆積。

是抱著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去尋找父親的死訊呢?魯迅說,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如果沒有看見光明,更深的黑暗也只是害怕,可是她有過美好,卻即將被黑暗吞噬,這個時候就像要掉下懸崖的瞬間,只剩一隻手死死攀著巖壁。她應該還是愛著父親的,從前文就可以看出來,可是與那相比,她更害怕這一鬆手,就是墜落深淵,所以害怕壓過了一切,她拼命要找到父親的死訊,以至於面目猙獰。

可是她終於還是沒有找到最後的希望,她離婚了,她被壞人帶走了,被帶到了地獄。

女孩子害怕的事情有很多,可是,有些事情真是想一想都覺得噁心。對女孩子來說,最深,最惡的事她應該在那期間嘗遍了,她人性中那些美好,希望被全部剝奪了。

很多人都做過無論怎麼逃都會被追上的噩夢,但對她來說,這些噩夢,都成為了現實。每天活在過去的痛苦中,活在會被追蹤到的恐懼中,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她,冰冷的濃霧中,她只有自己。該是怎樣的絕望呢?猶如逃出地獄的惡鬼,她不再有安全感,唯一的希望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被找到。

可是,沒有辦法,沒有任何救贖,除非新城喬子死去,除非她成為其他人。

所以,她接下來的行為,也是可以理解了吧。

也許有一些人會說,「無論怎樣也不能犯罪啊」,律法是依靠恐懼來起作用的,可是如果她心中對那些人的恐懼超過了對律法,對死亡的恐懼呢?我不是說她做得對,但我理解她的行為。因為作者鋪墊好了「因」,所以後續所有的「果」,都可以得以支撐!

個人的悲劇在任何時代都可能會發生,但是,如果讓這個悲劇成為一種現象,那麼這個時代就是悲哀的。

如果社會是健全的,是欣欣向榮的,個人的悲劇可以向社會求救,如果是時代的悲劇造成的個人悲劇,那是最深的悲劇,除了在悲劇中浮沉,我想不到任何辦法。

時代的發展不是像車輪一樣,總是向前的,她是一條河,有分叉,有改道,有暫時的斷流。河流最好的發展是依靠群體智慧,而不是某些人掌握方向權。所以,我們需要每個人為社會發展做出努力,不讓我們生活的社會,變成悲劇的社會。

順便說一下,雖然現在的社會也有很多不好,不公的事,但我真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

網友【黑三】:情節簡單。讀來悲涼,覺來醜陋。

一個老故事。飛機在空中顛簸,眾人驚恐一片慌亂,唯獨一位老人十分鎮靜。待飛機平穩時人們問老人:你不怕嗎?老人微笑道:鎮靜,是我能唯一能做的事。

你看,即使在生死關頭,外界是外界,我仍然可以是我。生存環境惡劣,欲望卻滿世界奔忙,人類大同。如果將老人的素養與智慧列為應對上線,那麼,至少還有一條下限,適用絕大多數群體,那就是:不要拉無辜下水。

你可以不是天使,但別做魔鬼。

網友【進擊的石頭】:就像很多用彩鋼瓦遮擋他們認為醜陋的東西,用稀裡糊塗的和稀泥來遮擋大是大非,總是說對事不對人,可是事兒都是人幹的呀!用那句話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火車》裡的兩個關根彰子,她們的悲劇真的與其它雪花沒有關係嗎?

是,你可以說彰子是因為貪慕虛榮才欠下高利貸的,又是貪慕虛榮郵購高級內衣才變成了別人的獵物的。可是喬子呢,她是被父親的債務牽連的,就連她不惜殺人奪舍換馬甲後還是逃不脫信用卡債務的夢魘,新馬甲一樣是個債務受害者。

《一九四二》裡,栓柱一覺醒來發現孩子不見了,急忙跳下火車,才想起另一孩子和小米兒還在火車上。著急,無助,悲痛的喊出那句我也時常想喊的:火車——我日恁娘!

網友【白秋晗】:「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從工業革命到信息技術革命,人類生產技術的每一次飛躍,表面上看像一列轟轟作響的火車,載著人類文明向前走。實際上只要細看,你就會發現那些送進鋼爐的不是碳,而是底層群眾,在烈火中掙扎的,是他們受盡折磨的靈魂。

個人悲劇和社會的關係,就像蘋果和蘋果樹的關係。人生在社會中,長在社會中,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有得選擇,實際上早在我們選擇之前,zheng'zhi家、資本家、媒體已經為我們選擇好了。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編排生活的劇本,一種去演這份劇本。

試想,如果喬子不是生活在那個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的時代和社會中,她又怎麼會為了虛幻的享樂,而葬送自己的人生。

但是,難道人類真的已經無能為力了嗎?蘋果樹上的確只能長出蘋果,但是蘋果的品質、大小還是取決於它的意願。一棵樹上有大蘋果、也有小蘋果,有長得好的、也有長得醜的。我們無法根除時代和社會的影響,也無法撼動那些大山,但在自己這小小的一隅,還是能夠自己做出決定。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於心上起經綸。」

網友【靈兮】:整部小說抽絲剝繭,結構嚴謹,布局巧妙,敘述樸實,心理細膩,宮部美雪的文風直白而優美都是我喜歡的。

關根彰子和新城喬子,除了年紀相仿毫無共通之處,但正是這樣兩個普通而美麗的女孩,因為自己或家人的債務透支,踏上了開往地獄的列車。她們一個宣告破產,一個隱姓埋名。

當新城喬子用關根彰子的姓名行走在世間的時候,她一定希望那被焚毀的屍體將永遠沉寂在小學校園的角落,命運的火車呼嘯而過,如果不是富家未婚夫好心為假彰子申辦信用卡,這借屍還魂的秘密將永遠藏在黑暗中。

陪酒女關根彰子到死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就如同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借了那麼多的錢,她不過是希望讓自己看起來幸福快樂罷了,一次次的刷卡購物讓她負債纍纍,等她發現自己無力償還的時候,已經沒有了選擇,她申請破產以求自救,這是她自食惡果,也是她母親絕望的根由。

與其說母親的死是事故不如說是自殺,看著女兒的人生墮入深淵,母親也許是希望用自己意外死亡的保險金替她償還債務的,但一切都還是太遲了,母親的死不但沒有救助到女兒,反而吸引了獵手新城喬子的注意。

這樣的安排不得不說是作者宮部美雪的機巧,讓弱者的悲劇因果循環綿綿不斷,好像是偶然又好像是天命。

而新城喬子的悲劇源於家庭:地產泡沫擊垮了舉債買房的父親,在高利貸地下錢莊的殘酷圍獵中,新城喬子眼睜睜地看著父親遠走他鄉,母親賣淫還債的悲慘。

她東躲西藏,有過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遇到了一個愛她的富家少爺,男人不顧家庭的反對同她結了婚,但是當黑社會的人順藤摸瓜又一次找上門來,夫家為了自保,果斷的與新城喬子切斷了關係。

也許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新城喬子泯滅了內心中最後的善良,她決心徹底拋棄掉自己的真實姓名和身份,成為一個「清清白白」的人,這一次她要掌控車頭的方向重新開始,哪怕代價是殺害一個素未謀面的同齡女孩,她也在所不惜。

當故事的結尾新城喬子終於現身,在探長本間的眼中,她知性而美麗,很難想像這樣的女孩,卻計劃了周密的一系列謀殺。新城喬子是個上了地獄列車的人,她的人生就好像是車窗外的風景,一切的美好和幸福都是一閃即逝的,這一切究竟是誰的錯?

羅素說:人類與其它動物在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存在差異,那就是人類有欲望,而且可以說是無窮無盡、永遠無法充分滿足的欲望,這些欲望使得他們即便到了天國也無法安靜。蟒蛇在一頓飽餐之後就去睡,直到需要另外一頓時才醒來。人類,在很大程度上則不會如此。

《火車》中深陷債務困境的人們都可以說是掉入了陷阱,地獄的火車承載著人類的不可遏制的欲望,但如果我們把個人悲劇僅僅歸咎於個人的缺陷和弱點,顯然又失之偏頗。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無可避免的,我們的眼光見識,行為準則都是在我們生活的制度框架下進行的。

當債務將弱小的普通人捲入巨大的經濟泡沫,我們的監管部門有沒有為了無力弱小的他們盡職盡責?無論是影子金融的貪婪,還是商家的逐利本性,又或說是借貸公司的縱容,有沒有引起管轄部門的重視和整頓?執法機構有沒有給予社會足夠多的風險教育和知識普及?

當個人破產法出臺開始保護被債務追逐的無處安生的低層遊民時,社會對於「個人破產」這種非常必要的挽救渠道卻依舊帶著歧視的目光,認為那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止損自救,更是對人品和信用的低劣標籤。

當地下錢莊用各種方式騷擾逼迫負債者,警察們又是如何藉口「證據不足」而任憑惡行的肆虐,最終導致負債人家破人亡,亡命天涯?

讀完《火車》,心中一直縈繞著那些同類相殺的殘酷。

關根彰子的閨蜜說了這樣的一段話:這世上有很多蛇,想有腳卻疲於蛻皮,懶得蛻皮,甚至都忘記了要如何蛻皮。有些聰明的蛇就賣給這些蛇可以照出自己有腳的鏡子,於是有些蛇就算是借錢也好買到這種鏡子,讓自己感到幸福。

但沒有腳的蛇終歸是個幻象罷了,沉迷在其中蛇腳沒有長出來,卻欠上了一大筆債,最終,蛇只能被捕殺販賣,失去了一切。

宮部美雪從推理故事的角度,講述了信用卡透支後普通人從困窘無力翻身,到鋌而走險的心理動機,更通過探長和破產律師的角度,對金融泡沫債務危機作出了分析和反思:人的欲望列車需要依靠健全的軌道和理智的約束,從政府層面應該注重法製法規的制定,提供多樣的清算償還方案。以及對監管力度的加強。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對青年人進行金融風險教育和知識的普及,竭力減少個人的盲目債務透支行為,防止更多的人深陷債務的深淵而無力自拔。

網友【非 衣】:警察本間在停職期間受到侄子和也的委託,尋找莫名失蹤的未婚妻「關根彰子」,結果發現真正的彰子是,被迫讓喬子所取代……

「所謂名字,是被人承認、被人呼叫的,因而 是存在意義的標記。」

關根彰子用信用卡貸款來租房子,新城喬子的爸爸用信用卡貸款來跟「購房熱」賺錢,可是誰都沒有想到會利滾利,讓自己欠了一大批債,讓自己甚至自己的家庭飽受催債逃亡之苦。

以前面對這樣的人和事,我們難免會認為:這就是貪慕虛榮的下場,這是自食惡果,沒什麼可同情的。

但是小說裡,作者試圖告訴我們:很多時候,這些人的悲劇源於信用卡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整個商業時代的過分縱容和鼓吹。

某些機構為了收益,不會去求證貸款人是否有還款的能力,利用群眾的無知,使用過高的利率和手續費,而且沒有明確的監管制度,只要一個人,有一次沒有能力還款,便會拆東牆補西牆,一發不可收拾。

小說裡,新城喬子,就是被動承受這一切的人,她的父親因為不懂得可以申請信用破產,而帶著家人東躲西藏,最終父親下落不明,喬子好不容易可以稍作安穩的生活,再次被拖入深淵,丈夫和她離婚,她再次踏上逃亡之旅。

為了可以徹底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她不惜決定奪取別人的姓名和人生,而取而代之。站在上帝視角,我們可以為喬子開脫,但現實是,做了壞事就是壞事,無論因為什麼原因,都傷害了更多無辜的人。

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這意味著喬子即便面對什麼,都可以最終決定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也意味著我們每一個社會人,都能通過個人的努力,去構建一個幫助喬子們,更容易生活下去的環境。

無論怎樣的個人悲劇,都夾雜著社會的因素,也是時代的悲劇 ,但對於每一個社會人來說,我們要努力的方向的是,儘可能造就一個溫暖有愛的環境,讓個人悲劇裡的社會佔比更少一點,讓社會上的個人悲劇也更少一些。

網友【Aris雪】:所謂悲劇,我覺得是多面性的。個人的生活,境遇,以及複雜的情感。

書中,作者以新城喬子和關根彰子這兩個年輕女性的形象開始敘述。

對於關根彰子,她只是想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一點,卻沒想到越陷越深,最後做了夜店女郎。而新城喬子,則是因為家裡欠債破產的關係,不得不過著四處逃亡的生活。

毋庸置疑,新城喬子是美麗,知性的。這一點,從圍繞她身邊的幾個男子就可以看出。可是從她殺人這一點,她又是孤獨,冷漠的。自始至終,她只有自己一個人。當她在圖書館瘋狂的翻著資料時,她的丈夫覺得他陌生,可怕。可是她只是想過平靜的生活,這樣有錯嗎?

看小說的時候我常常會想,如果新城喬子的丈夫沒有和她離婚,如果周圍有人拉她一把,她的人生會不會不一樣?身處社會,人們難免面對各種身不由己,但如果人與人自己的衝突和冷漠少一點,互助和理解多一點,身不由己的狀況會不會改善一點?

網友【濛:還沒看書,第一眼看到這個題目,再加上預告說這是一篇懸疑推理小說,我的腦子裡已經冒出來在高速行駛的火車上,無法停下,也無法尋求警察幫助的相對封閉的環境裡的柯南式詭異兇殺案現場,結果開始閱讀之後,有種驚掉下巴的感覺,我都準備好晚上睡不著覺了,你告訴我你是寫信用貸的?已暈倒!

好吧,玩笑之後,來仔細品品這本書,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布局很簡單,沒有什麼複雜的推理,也沒有什麼驚險刺激的場面,整個破案過程如白開水一般,如果你是奔著驚險詭異的期望來看這本書的話,那就只能失望而去了。不過這並不表示這本小說一無是處,相反,這本小說在思想深刻性和社會意義上,出人意外的好。

整本書其實就只是兩個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人的故事。男主警察貫穿整部小說,但似乎只扮演著解說員的角色。關根彰子,同樣貫穿全文,但似乎也不算是靈魂人物。

真正核心的人物是新城喬子,一個聰慧美麗,拼命掙扎卻最終墜入黑暗的女孩。起初,她在躲避追債公司,但是當她殺人之後,她需要躲避的就是整個社會。讀到這裡突然想起劉德華演的《無間道》,她的處境和華哥如此的相似,頂著虛假的身份,飽受煎熬。如無間地獄,受苦無間斷,不可脫逃。

《火車》這本書宮部美雪寫於1992年,此時的日本正處於經濟泡沫破碎的年代,戰後的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很快恢復了經濟,並快速發展,於60年代發展到巔峰,成功世界經濟總量第二。

日本整個國家的信心都開始空前高漲,開始向美國市場進軍,在美國大肆購買房地產,甚至買下了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之一哥倫比亞,可以說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日本人甚至喊出了「買下美國」的口號,而日本國內國民也紛紛投資股票、房地產等行業,股市、房市等虛擬經濟行情如火箭般上升,而這一切在日本政府被美國威脅下簽訂《廣場協議》之時,戛然而止,日本的經濟如同泡沫一樣瞬間破碎。

大量的利益被美國資本從金融市場撈走,日元貶值,同時全國範圍的大量家庭紛紛破產,人們拿著上萬塊卻做不了公交,也買不到吃的。這是日本這個時代的悲哀,而關根彰子、新城喬子正是時代悲哀下的個人悲哀。

我想斷章取義一句詩「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來描述這種情景再恰當不過,國家的命運和個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無法分割;時代的悲哀籠罩著人們,讓時代的悲哀變成了每個人的悲哀,不可抗拒。

宮部美雪近乎完美地以見微知著的方式,描繪出了日本經濟泡沫時代下日本國民悲愴的命運,這才是這本書真正所要表達的。

網友【輕歌】:個人的悲劇和時代有關係嗎?肯定是有的。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餘秀華作為一個殘疾詩人,她說:社會對我的寬容度,就代表了社會的健全度。

一個社會越公正,法制越健全,個人的幸福感就會越高。歷史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 一切人類的社會活動,都是為了一個目的,營造一個更利於個人幸福的世界。凡有悖於這個目的的行為,都將遭到抵制和唾棄。比如戰爭,比如核武器,比如獨裁統治。一個有著個人幸福的社會,才能稱之為幸福的社會。

個人幸福與社會之間絕不是隔裂的。不可能說,一個人人都很幸福的世界是一個糟糕的世界;反之,也不可能說,一個完美的世界卻充斥著無數的個人的人間悲劇。

宮部美雪這本書主要是提示我們,從更多的社會層面來找到造成個人悲劇的原因,而不僅僅把個人悲劇歸罪於他本人。這是每個身處社會的人都應深刻思考的問題。

這樣看來,這本小說就不僅僅是一部推理偵破小說,而是一部有著廣泛社會內涵的文學作品。

以上就是本期讀者的書評匯總,是不是有很多地方令人驚豔呢?

經常有人問我,是如何堅持輸出的,為何自己提筆半天也寫不出一篇文章?其實,看過這些網友的書評,你就會明白,當你寫不出來時,根本原因是你腦子暫時是空的,沒有觸發你寫作的情感,也沒有支撐你記錄的素材。

而這些讀者,僅僅只是閱讀一本小說,就寫出如此深刻的洞見,尤其是在要求只需200字左右,獎勵紅包也只有20元的情況下,他們很多人表示完全剎不住車,超綱的表達完全是無法自控的,這意味著當一個人在輸入時,尤其是輸入能打動自己的素材時,就有能力輸出能打動別人的文章。

相信我,當你閱讀的足夠多,當你願意去花時間總結和思考,當你從事這樣的活動越來越多時,你的大腦仿佛打開了任督二脈,一切豁然開朗,即便並非是專業的內容創作者,也可以體驗文思泉湧的快感,以及智力創作的心流體驗。

說實話,和第一期你們交給我的書評相比,這一期的觀點和見解,簡直令人拍案叫絕。

感謝你們每一位的參與!

期待後續的我們,能夠因為閱讀,而越來越精彩!

文 | 讀書會觀點集合

圖 | 網絡

相關焦點

  • 《火車》:那些毀掉裸貸女孩的,是虛榮心嗎?
    很多人拿它和《白夜行》做比較,我個人認為同為社會懸疑類小說,兩本書都更多著重於展現人性的複雜,以及存在的社會問題。而《白夜行》的懸疑性要高過《火車》,《火車》的語言功底,思想深刻性和現實意義,要高過《白夜行》。這當然是我個人的看法。
  • 《幻夜》——《白夜行》的姐妹篇,東野圭吾版的《火車》
    一、美麗聰明而又冷酷女主角雅也在阪神大地震期間,乘亂殺死了上門要債的舅舅,但是他的行為卻被一個叫美冬的女人看到了,又碰巧被別人錄了下來,雅也幫助過美冬,美冬也幫他銷毀證據,又和他定了攻守同盟,狼狽為奸,他們到東京闖蕩,要在社會上出人頭地。
  • 《82年生的金智英》:個人失聲、代際影響與社會約定的一場合謀
    金智英問:「幹了這麼久不可以申請轉正嗎?」店員卻說:「你怎麼會有這麼天真的想法呢?現在有哪個打工單位是和你籤合約、幫你買四險的?」我們發現作者筆下的女性似乎都過著一樣生活,有著大體相當的命運方向,而且這種生活和命運是被整個社會所約定俗成的!社會約定指的是某個形式與其所代表的意義之間的關係是由社會成員共同認定並遵守的,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 《火車》:3個世界2個人1列火車,生死相依不離不棄的愛情
    (原創文學)文章內容僅闡述個人觀點所謂的順其自然是拼盡全力之後求而不得之前的坦然處之。生活中的很多事難遂人意,總有所失。如果對是有準備,大多數時候還能面對。但意外來臨,世人總會再求。孑然一身自然是好,但人生在世牽絆難免。總會有些一個人不願面對的坎,也總會有些坎是一個人邁不過去的。好比生活信念的崩塌及希望的失去。
  • 《駱駝祥子》:造成祥子悲劇的原因是什麼?
    ,情感因素,和性格因素來淺析造成祥子悲劇的原因。(一):社會因素人在社會中生活,往往會受到社會的制約,祥子的悲劇首先是他所生活的那個舊社會的產物,其次是由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他所屬的社會地位,他與社會的各種聯繫所決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當時那個黑暗社會的畫面上,在他與各種社會力量的複雜關係中凸顯出來的。他的悲劇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個社會的產物。
  • 火車·鐵軌
    小時候,我和村子裡的小朋友常常喜歡到鐵路上去玩。那時的火車速度低,鐵路兩旁還沒有象現在似的圍柵欄,所以人們來回穿越鐵路是很正常了,而且也沒有多大的危險。在村莊的左近,有一座小型火力發電廠,因為燒煤的緣故,這個廠從距離四五裡遠的小火車站專修了一條鐵軌過來,供火車運煤之用。
  • 巴金《家》:假如一切可以重新來過,鳴鳳的悲劇還會發生嗎?
    在《家》這本依據巴金個人經歷寫成的小說中,最令人惋惜、動容的,是小丫頭鳴鳳的人生悲劇。她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每天不僅要辛苦地勞作,還要忍受太太無端的打罵。她愛上了三少爺覺慧,幸好覺慧也愛她,可是卻被送給一個老頭做小妾,沒有轉圜的餘地。
  • 綠皮小火車
    是啊,大大小小榮譽證書散落一地,有四開大的,有巴掌大的,還有指頭蛋大小軍功章一樣的金色獎章,有塑料皮的,有綢緞皮的……在這間簡陋的紅磚房裡,窗外是賀蘭山,窗口撲進清爽的陽光,整幅畫面給人一種難以言說的滄桑。我們蹲下來將榮譽證書重新整理進雷管箱。兒子說爸,爺爺有這麼多的榮譽證書你知道嗎?我說我知道你爺爺有不少榮譽證書,但沒想到有這麼多。
  • 明朝的國號和明教有什麼關係?《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真實存在嗎
    作為武俠大師金庸的代表作,《倚天屠龍記》中的很多橋段和背景故事都和當時的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這本書中,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明教一個分壇的壇主,在其中戲份雖然不多,但是不由得會讓人產生一些疑問,那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真的是明教的弟子嗎?歷史上真的有明教的存在嗎?以及朱元璋真的是藉助明教的勢力登上皇位的嗎?
  • 《天龍八部》是個悲劇嗎
    悲劇,顧名思義,結局不盡人意,不是大家所期盼的大圓滿,可也正如生活一般,哪有什麼一帆風順的大圓滿,所有人在社會上掙扎,都有自己的煩惱。所以,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悲劇,只不過看的人不同,站的角度也不一樣罷了。
  • 綠皮車上的社會底層|請您切莫心疼我,我很好!
    綠皮火車但也正因便宜,綠皮火車上大部分都是社會的底層人物感到這個車廂還是有質樸的情感的。維持秩序,保護安全沒有錯,應該被理解和感謝。可是,乘務員那一副高高在上的粗魯方式,實在難以接受。或許是天乾物燥人過於擁擠的緣故吧,只是,下層人民習慣了被粗魯對待,這樣便是正確的嗎?乘務員看不起樸實的勞動人民,非全是乘務員的個人原因,而是一種社會風尚。
  • 我和孫孫的小浪漫 之一《我們一起看火車》
    奶奶,火車火車!每次有火車從屋後一裡路呼嘯而過,四歲的孫子總是飛奔過去,趴在北面的窗臺上,看著一晃而過、遠去的那個長長背影……奶奶,火車有輪胎嗎?沒有吧,火車行走的是軌道,應該有金屬輪子,和汽車的橡膠輪胎不一樣。奶奶不放心這個回答,又在頭條查了一下,大體意思也差不多。我們才搬來新家沒幾天,對周邊的環境還不怎麼熟悉。
  • 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好是壞?什麼造成的呢?你讀過這部書嗎?
    相信我,節目中播出的永遠只是一小部分,是那些不會真正引起恐慌的,真正的秘密,隱藏在陽光之下,其中的過程更是驚心動魄,你想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嗎?就請隨我走進星期五有鬼。一切的開端,從一場車禍開始。八壹七解讀:毫不誇張的講,這本小說我沒有讀過,而是聽喜馬拉雅牛大寶播講的,這是我最喜歡的靈異搞笑類小說,裡面融合了很多元素,讓你笑著流淚。
  • 於凡諾說:現代文明社會,狼和羊的關係新解
    等到羊安靜下來,它才繼續說道:「現在全世界,都早已經進入了現代社會,我們狼族痛改前非,是絕對不會再生吞活剝吃你們羊了。」羊異常謹慎的望著狼說:「真的嗎?現代社會有這麼神奇?」狼說:「是的,現代社會是文明社會,我們都需要變成紳士或者淑女了。畢竟,在同一個世界,大家相處的時間還很長,抬頭不見低頭見,各自要以禮相待。」羊滿腹狐疑地盯著狼說:「以禮相待?
  • 《半生緣》原著:三個女人的悲劇,撕開男權社會最後一塊遮羞布
    這句話看似形容的是世鈞和曼楨,其實適合書中的每一個人物。在人生最關鍵的那三五年,大家都走向了本不該屬於自己的路。今天主要來寫寫裡面的三個女性:曼楨,曼璐和翠芝。她們的結局都不算好,甚至可以說是悲劇。曼楨被祝鴻才糟蹋,生下孩子,又嫁給了祝鴻才,最後離婚了。
  • 《喜寶》:喜寶總覺得這個社會虧待了她,這是她悲劇的根本原因
    喜寶出生於香港的底層家庭,和母親在一起生活。父親是一個不負責任、好逸惡勞的男人,這個男人是她一生悲劇的始源。勖存姿和他的兒子勖聰恕都喜歡上了喜寶,但喜寶選擇了和勖存姿在一起。不光是因為錢,還因為對方能彌補她缺失的父愛。做勖存姿情人的歷程中,她先後和幾個男人有過情感糾纏。其中有同齡學生,有勖聰慧的老公宋家明,有物理學家漢斯。她真正喜歡並且想和他一去生活的,是漢斯。奈何自己的身份特俗,不能和漢斯在一起。
  • 從《紅與黑》、《高老頭》分析十九世紀法國的社會現實及其原因
    他遇到了侯爵的女兒瑪特爾,他不愛她,可是想著她能夠帶給自己好的社會地位,於是他又瘋狂追求她。果然在侯爵的幫助下,於連獲得了貴族的稱號,他洋洋自得。只是沒多久,市長夫人就舉報了他,揭露了自己與他的關係。他惱羞成怒,用手槍打倒了市長夫人,最後自己也上了斷頭臺。於連愛過嗎?沒有,每一段愛情都是他追求成功的手段,他的目的是得到社會地位和金錢。
  • 畸戀、亂倫、自殺,《雷雨》悲劇的背後是命運哀歌還是階層之殤?
    ,沒想到她就是當年的侍萍,隨後兩個家庭,8個人之間的關係被揭曉,四鳳得知周萍和自己是同母異父的兄妹,觸電身亡,周萍羞愧自殺,蘩漪瘋了,侍萍傻了,一場家庭悲劇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它通過現實主義手法、個性鮮明的人物、充滿悲劇色彩的戲劇衝突牢牢抓住了觀眾的目光,具有深刻的文學意蘊。一、周樸園和魯侍萍主僕戀被扼殺是《雷雨》悲劇的源頭有人說,如果沒有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感情線,周、魯兩個家庭的悲劇就不會發生,這話有點兒絕對,但是從側面揭示了《雷雨》悲劇的源頭所在。
  • 《半生緣》:祝鴻才真的是拆散世鈞和曼楨的"罪魁禍首"嗎?
    如果沒有別人,沒有祝鴻才,沒有沈世鈞的父親,沒有漫璐,也沒有石翠芝,他們兩個人還會在一起嗎?或許換個想法,沈世鈞他配得上顧曼楨嗎?沈世鈞並無過錯,可是借用圍城的一句話來說,他,全無用處。即便是當沈世鈞向顧曼楨提出想結婚的時候,為的也是照顧家裡面的老母親和弟弟妹妹。
  • 前進號站臺,等火車回家的人
    前進號站臺星期五下午五點,前進號站的站臺上又多添了兩三個人,他們不緊不慢地聚到這裡,等候下一趟列車駕駛室有各種扳手與閥門,鍋爐頂上放著兩把燒水壺,巨大的鍋爐裡炭火燒得通紅!微風從窗的兩側飄進來,夾雜了一絲絲淡淡的菸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