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2020-04-30 軌道電影

1966年,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第二部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拍攝完成不久後,他便考慮改編波蘭作家斯特尼斯勞·萊姆的經典科幻小說《索拉裡斯》,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由於《盧布廖夫》被界定為「教條主義」,塔可夫斯基此後所有的拍攝計劃隨之泡湯。而當五年之後,《盧布廖夫》獲得解禁上映後,塔可夫斯基的第一個想法便是將《索拉裡斯》(又名《飛向太空》)的拍攝儘快付諸於行動。

萊姆是一位天才型作家,他曾廣受讚譽,甚至被公認為「如果科幻界作家要入選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位便應給萊姆」,小說《索拉裡斯》具有良好的哲學思辨基礎,但受到長期思想壓抑的塔科夫斯基絕不會循規蹈矩地改編,電影中所有的元素都是他對於整個世界的思考,《索拉裡斯》也成為塔可夫斯基七部作品中唯一一部被冠以「科幻電影」的作品。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1968年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早已經上映,其中圍繞著冷戰陰影的隱喻不言而喻。從藝術角度來說,塔可夫斯基並不想參與紛爭,他更想表達對藝術的創新與人性的反思,在《雕刻時光》中他如此描述「藝術中任何新事物的產生都是呼應了人類心靈的種種需求,而其功能則是在探索我們這一時代中最重要的問題」,在當時,人性之惡和苦痛的折磨便是塔可夫斯基迫切想要表達的主題。

不同於《2001太空漫遊》對於人類存在與科技發展的反思,《索拉裡斯》通過探索一個獨立於地球之外的「索拉裡斯星球」,旨在揭露人性中日漸膨脹的欲望和不可遏制的嫉妒,從意義上來說,本片比《2001太空漫遊》更具有深度,但鑑於塔可夫斯基從來特立獨行的特點,他將自身的經歷與蘇聯的整體環境都融入到了影片之中,從效果來看,《2001太空漫遊》更加純粹,而《索拉裡斯》則通過種種隱喻在表達塔可夫斯基對自身遭遇的強烈不滿。

不可否認的是,在科幻電影中,《2001太空漫遊》和《索拉裡斯》都為兩位大師導演登峰造極的作品,其對於人類起源、發展和經歷的思考即使如今看來依然振聾發聵。今天,我想從本片對於人性的理解為切入點,從苦難的意義、人性的煎熬、生命的救贖和時間的珍貴四個維度來談下這部影片的獨特之處,這四個方面看似彼此獨立,卻又緊密相連,藉此讓觀眾更深入地體會到塔可夫斯基思想的變化根基,思考生命的意義。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01、對苦難的追尋:生命的意義與信仰的偏執相融合,探索人類靈魂的最終歸宿

塔可夫斯基對於苦難有超越常人的理解,一方面來源於東正教的影響,在《聖經》中有記載「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由此可知,苦難的經歷與生命的內涵緊密相連。另一方面在他從業之後,他的電影觀不斷受到質疑和挑戰,《索拉裡斯》的完成本身其實就是他在消解苦難的過程。無論他想拍攝歷史題材影片還是現實題材影片,都可能因為立場的原因背負罵名,所幸將主題擴展到宏觀的宇宙,藉此抒發個人對於世界的看法,這其中便具有強烈的苦難意識。

影片前二十多分鐘以太空人伯頓對索拉裡斯星的調查經歷展開,他在宇航站出現了嚴重的幻覺,遭到了上級委員會領導們的一致嘲笑,錄製的視頻資料一片空白,無法印證他對於虛幻形象的說詞,由此揭開了克裡斯•凱爾文前往索拉裡斯星的目的:調查真相。但此處的過度效果有些牽強,伯頓夢想出的人物在現實中找到了原型,但與眾人的理智相比,伯頓顯然是瘋癲的,信誓旦旦的描述與隨後印證的情況都表明,一切都是真實的,這不禁讓觀眾反思:真理到底掌握在多數人手中還是少數人手中?在浩瀚的宇宙,我們習以為常的真理真的不會發生偏差嗎?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其實,這正是塔可夫斯基現實苦難的一種縮影,為拍攝《索拉裡斯》,他曾無數次送審電影藝術委員會,受到無數次橫眉冷對和冷嘲熱諷,影片開篇便以眾人嘲笑來映射真理的存在,不僅僅是伯頓的苦難標誌,更是現實生活歷經千難萬苦的典型代表,啟發人們反思生命的意義。

當局聲稱的生化磁流對人類意識產生的作用幻化出的人形,在影片中給出了明確的解釋,克裡斯死去10年「復活」的妻子其實是由中微子構成,根源便是人類自身產生的思維,由此本體存在,幻化出的形象就不會消失,喪妻之痛的克裡斯在幻想面前始終保持著理智,他一遍遍地排斥、驅趕哈利,但最終卻無可奈何,哈利的不生不滅象徵著人類對於真理的執迷與信仰的堅定,反觀對索拉裡斯星的探索,本身便是對人類靈魂歸宿的深層探索,而一死兩「瘋」的結果也預示著苦難的來臨。苦難始終折磨著人類,其根源便是現實的折射,更深層次反映出人性的涼薄和心靈的煎熬。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02、對心靈的煎熬:人類需要的不是鏡子,而是人類本身,地球與索拉裡斯構成鮮明的對比

影片表面上是在探索宇宙的真理,但塔可夫斯基更想展現人類最為寶貴的情感,不僅是對生命真諦的探索,還有對愛與希望的呼喚。在《雕刻時光》中,他曾有段關於藝術終極目的描述,更像是對本片初衷的闡述:

「藝術家自己,以及周遭的人,闡述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向人們解釋人類之所以出現於這個星球的理由」。

身為幻想的哈利具有人類的思維,對於人性的自私與貪婪一針見血地指出「你們是人,各不相同,所以吵架」,紛爭的產生有時並不單純因為意見不合,而是因為人性導致的仇恨與嫉妒。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相比於貪婪自私的人類,哈利的形象顯得溫情與真摯,她慢慢開始學習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包容與博愛,如何自我犧牲換取生命。顯然,這正是塔可夫斯基對於冷漠、自私人性的隱性批判。

太空站工作人員說「人需要人,人也需要鏡子」,也就是說人只有在環境中才會更好地觀察同伴,反省自身,環境具有強大的塑造能力,可以幫助人類找尋生活的樂趣、生命的意義,在經歷過苦難之後才會深究痛苦和幸福的根源何在。空間站作為遠離地球的放逐之所,發生的一切都對地球毫無影響,而克裡斯也在放逐之中得到了心靈的淨化,說明精神的指引遠比對物質的追尋更為重要。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影片開場便是克裡斯在霧氣氤氳的地球接受雨水的洗禮,衝洗掉的便是自身的執念,他把手放在水中,渴望得到淨化,地球美好的環境與索拉裡斯星構成鮮明對比,其目的便是為了突出對比。讓觀眾欣賞到地球之美的同時,也希望克裡斯到達索拉裡斯星之後能夠想到地球,或者說,就是能夠感覺到鄉愁這種有益於身心的痛苦。

克裡斯在自我封閉的痛苦中苦苦思考生命的意義,體現出了對孤獨的放逐和對救贖的渴望,只有意識到痛苦的根源,才能更好地擁抱幸福,獲得新生。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03、對孤獨的放逐:克裡斯對思想之海的告解象徵著犧牲和救贖,此為苦難的另一層表象

孤獨是塔可夫斯基電影中始終存在的一個元素,產生的根源便是缺乏人際之間的有效交流,人類在人群中總能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而只有在孤獨時,才會更好地思考幸福的含義。

當克裡斯登錄空間站時,出現的場景正是孤獨的真實寫照:破損的儀器、荒廢的船艙、瀕於崩潰的科學家,克裡斯從一開始的震驚轉而憤怒再到之後的絕望,體現出現代都市人迷茫困惑的孤獨內心,他同樣渴望亡靈妻子的陪伴,儘管他知道這是虛無縹緲的,但卻依然心馳神往。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在索拉裡斯星球上有一片思想之海,這裡可能存在著超越人類認知的東西,但這究竟是何種物質,影片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只能留待克裡斯自行探尋,與其說他在尋找新的物質,不如說他在探究自己的內心。

可以說,本片並不想探討科學的信仰問題,而是藉助科學家關於生死存亡問題的故事,探討每個人對孤獨的理解,不管是影片中的「思想之海」還是《潛行者》中的「區」,指向的都是人類對於獨孤的守望,克裡斯希冀通過對思想之海的告解獲得對孤獨的放逐,但結果卻是陷入更大虛無,更加劇了他對於苦難的理解。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從熟悉的家園到陌生的空間站,環境和色彩的改變反射出人類對貪婪的好奇心,究竟什麼物質形態才能產生如此幻妙的感受吸引著觀眾繼續探究,塔可夫斯基用廣角鏡頭呈現寬廣博大的海洋,它的顏色從藍色變為黃色,物質形態從液態的水轉為氣態的雲,狀態時而歡動時而寧靜,似乎冥冥之中有一個萬物的主宰正在掌控著這片區域,但深究其原因,這些螺旋狀的神秘物質更像是對於自我內心的回歸,人類究竟為何而活?怎麼能從孤獨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其實都是對苦難根源的深層剖析。

索拉裡斯星空曠無人,不由得讓人心生疑慮,與其說這裡是無人的宇宙,不如說是由科學家內心構建起的世界,根據每個人內心的變化幻化成不同的形態。當哈利出現時,克裡斯內心對孤獨的排遣和良知的驅使使其成為宗教中尋找聖杯的聖徒,從內心小世界到未知大宇宙,這份孤獨的絕望令人唏噓,當影片結尾,克裡斯跪向父親,鏡頭拉遠,他回到的家鄉成為思想之海中的一個駐點,究竟他是否回到了家鄉,還是一切都是因為孤獨帶來的幻想?他到底是否獲得了救贖,這些含義都與塔可夫斯基對時間的珍視密切相關。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04、對時間的珍視:體悟時間帶來的永恆美好,回顧歷史的同時需要展望未來

電影首先是一門時間的藝術,時間的流逝體現出的是觀眾對於客體的主觀感受,時間可以改變影片的速率,表現出精神化、抽象化、感性化等特點,正因為觀眾無法在生命之中體會到電影中流逝的時間,才驅使他們走入電影院,通過演員們的時間流逝來體會出生命的意義。

影片中緩慢的時間變化體現出塔可夫斯基對於時間的珍視,他鍾情於鏡頭中每一幀時間的流過,通過畫面人物的感受來記錄時間的感覺,空間站中恐怖的氛圍無時無刻彰顯出時間的靜止性,成為不斷拷問人類內心的鼓點,儘管科學家被絕望所包圍,但在痛苦之中卻奇蹟般地產生了痛苦的愛,這陣熊熊烈焰溫暖著這個時代和所處其中的人,其中功不可沒的便是時間帶來的反思和體悟。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傳統意義上,道德良知是避免人類精神墮落和肉體消亡的唯一手段,這種普世價值只能通過時間的往復體現出救贖的含義,克裡斯對於思想之海的告解在時間的推演中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告別了虛妄,恢復了良知,接受了命運,提振了精神,歷史總是周而復始地循環著,只有向前看,珍視時間的寶貴价值,才能在積極向上的入世精神中迎來新生。

塔可夫斯基認為每個生活在當時的人們都處於一個兩難選擇之中,科技迅猛發展導致物質貨品永無止境的擴充增產,人們心靈之路卻日漸封閉,整個社會需要的不是一個人的救贖,而是一群人的朝聖,時間會讓人們意識到犯下的錯誤和選擇的正確,因此,正確的價值觀應該是回顧歷史、展望未來,而非不斷地在回憶的漩渦中沉淪。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科學家在空間站一死兩瘋,甚至克裡斯精神都出現了症狀,但當他意識到時間的救贖價值時,哈利消失了,所有的困惑迎刃而解,此刻的克裡斯再次陷入矛盾,他已經坦然接受了這一切,可生活中的苦難再次出現,時間循環的悖論無法改變,迎接他的仍將是內心的煎熬和對孤獨的放逐。

人類有限的生命如何承擔起無限時間的不斷流逝,時間的蹉跎與死亡的悲劇交相呼應,時間提供了人類存在的城堡,既成就了人類,也囚禁了人類。生命只是在限定時間內的短暫停留,索拉裡斯星的物質形態正說明了時間的永恆性,唯一變化的則是人類的心態。那裡真的存在生命元素嗎?除了人類與類人類形態,是否還有其他形態?只有時間能給予我們答案。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索拉裡斯》中的克裡斯通過時間回望記憶的美好,思考現實的意義,這正是塔可夫斯基想要展現的人類苦難的縮影,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造成的溝通障礙,每個人都會孤獨地面對人生,信仰的迷失和孤獨的放逐讓回歸的含義愈發重要,世人不僅要通過時間的縫隙實現自我救贖,更要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世界的大同,這種宏大的歷史觀寄予在一部科幻電影之中,也只有塔可夫斯基具有這樣的能力將其呈現。

相關焦點

  • 《千次傷我心》科幻電影,「倖存者」精神重建對於美國的現實意義
    核洩漏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短劇《切諾爾貝利》更是看的讓人觸目驚心,《千次傷我心》 (Still See You )的故事就是在類似的背景中構建起來的,由丹尼爾·沃特斯的同名小說改編,是2018年美國的一部科幻電影,曾在香港(靈渡兇間)、臺灣(陰魂未散(臺) 上映。
  • 《永生之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對現實不婚不育者的批駁
    一個人口學家,創辦了一家出行服務公司,寫一部科幻寓言類小說,關於這本的作者真是令人想不到啊,不知道內容有什麼驚奇之處呢?畢竟是小說,150頁也很快就讀完了。說實在話,我有點失望。原本抱著看一本類《三體》的科幻大作,結果讀了一個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
  • 對話《進化》作者何濤:科幻的意義在於對未知的思考
    【百道編按】今年9月,由閱文集團華文天下策劃出版的科幻作家何濤的新懸疑科幻作品《進化》以基因科技為切入點,創作的故事緊張曲折,驚心動魄,然而這精彩的故事背後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是什麼,作者完成作品的過程中經歷了什麼,對於中國的科幻小說和科幻市場,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對此,百道網專訪了《進化》的作者何濤。
  • 《銀翼殺手》導演「降維」拍美劇,用末日科幻探討宗教信仰
    最近,好萊塢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的新美劇《異星災變》(英文劇名就是「Raised By Wolves」),用科幻演繹了一次未來世界的「母狼乳嬰」,講述了在戰亂之後建造「人類新文明」的故事。當教徒提倡宗教,孩子們愈發開始質疑祈禱的意義何在。當「母親」拼命否定信仰,坎皮恩在面對未知和恐懼時候,卻自然而然地擺出祈禱的樣子——即使他可能並沒有具體的禱告對象。
  • 《千次傷我心》當殘影打開平行世界的大門,宗教意義已超物理意義
    核洩漏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短劇《切諾爾貝利》更是看的讓人觸目驚心,《千次傷我心》 (Still See You )的故事就是在類似的背景中構建起來的,由丹尼爾·沃特斯的同名小說改編,是2018年美國的一部科幻電影,曾在香港(靈渡兇間)、臺灣(陰魂未散(臺) 上映。
  • 《千次傷我心》當殘影打開平行世界的大門,現實意義已超物理意義
    核洩漏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短劇《切諾爾貝利》更是看的讓人觸目驚心,《千次傷我心》 (Still See You )的故事就是在類似的背景中構建起來的,由丹尼爾·沃特斯的同名小說改編,是2018年美國的一部科幻電影,曾在香港(靈渡兇間)、臺灣(陰魂未散(臺) 上映。
  • 《寒冰紀往事》:寒冷存在的意義, 是讓你找到更溫暖的人。
    同名短篇小說講到核輻射使地表溫度驟降,海面以下冰凍了三千米,少數人類轉到冰層中得以存活的故事。《克萊小鎮上的造魂師》講到機器人斯蒂夫•道爾每天依據收到的數據指令製造平庸的靈魂。在他生命的最後他違背了指令,私自造出一個極具叛逆精神的魂,新嬰兒誕生,人類命運或許也就此改變。《帝國馬爾斯》講到對生活絕望,屢次自殺的「我」最終被送到火星,在那裡「我」與機器人和諧相處,共同建設城市,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熱情。
  • 電影《大河戀》,大河中流淌的生命意義...
    而電影的主題則圍繞在敘述平淡卻深沉的親情與對生命的探討上。所以我們看到的天空不只是藍色的天空,而是藍得快要落淚的天空;河流也不只是河流,而是述說生命的河流。正如梵谷讓麥田燃燒,導演ROBERT REDFORD賜予河流以靈魂,這也是普通意義上的單純「攝影」與「藝術」的區別。
  • 《沉默的真相》: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於,尊重別人的生命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現實版復仇者聯盟的故事,只不過,這次的故事中,是有血有肉的人,因理想赴死,為捍衛別人的生命和尊嚴赴死,不可再生。大衛戈爾說: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於尊重別人的生命。放在正義聯盟三人小分隊上,也適用。法律存在的意義,正是捍衛人民的生命和尊嚴。只是他們的方式,來的太過冒險。如果接手案件的不是嚴良呢?
  • 多次面對孤獨終老者的葬禮,他如何自我救贖,活出生命的意義
    直到新同事佩姬的到來,才改變了他的生活,工作中,他們一起搜尋死者生前故事,探討人生意義,漸漸地安德魯也開始思考人生,改變現狀,找尋生命的意義。03人物分析。成長背景,他幼年喪父,母親傷心過度,很少關心他們姐弟,姐姐叛逆,他幼年時常被姐姐欺負,後來,姐姐為了自己的將來,離家出走。而他大學時期的戀人又意外死亡。
  • 《呼吸》歐巴馬誠摯推薦:這是優秀科幻小說應該有的樣子
    年少無知的時候,我們常常覺得很多習俗毫無意義,長大以後才漸漸醒悟過來。就這樣,哈桑明白了:事先透露有好處,但同樣地,不透露也有其好處。軟體體的生命周期有點類似於我們撫養下一代或者養寵物或者和愛人相處,當我們的另一半&寵物&子女遇到問題甚至淘汰時,我們該以什麼方式去處理?去支持去拋棄?我們付出了太多愛和經歷的事物在面臨困難甚至淘汰時,我們所能做的努力是什麼?其中男主壓抑著對女主靈魂伴侶一樣的喜歡讓人印象深刻!最後他們或許會走到一起!
  • 科幻小說有感
    看了科幻小說似乎感到自己超越了塵世的苦難與痛苦,就像小時候自己做夢會飛起來那樣,可是夢醒的時候又發現自己飛不起來,不過那個曾經的美好感覺真的很好,難得的超越自我的體驗。 什麼仇恨和煩惱,在時間和空間的高度上,都渺小的不能再渺小,試想一下,1光年外的事物,試想一下距離自己幾百年的事情,自己現在所面臨的金錢和其他問題還是問題嗎?
  • 銀火箭少年科幻系列:流浪的地球,劉慈欣給孩子推薦的科幻經典
    這一輯涵蓋了四大科幻主題:星球危機、生化實驗、非人類生命、時空穿越。《流浪的地球》和《冰與火的星球》分別為我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和蘇學軍創作;《超驗復活》和《科學怪人》分別是蘇聯科幻的巔峰之作和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大戰火星人》是英國科幻大師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作品,開創了外星人入侵題材的先河;《我愛機器人》是探討人類和機器人關係的小說,《時間大劫案》和《時間特遣隊》是英國科幻小說作家亞歷克斯·伍爾夫科的代表作,以時間為主題,對未來世界有著超乎尋常的想像
  • Netflix高管:《三體》永遠改變了科幻小說對我的意義
    我第一次閱讀《三體問題》三部曲,就永遠改變了科幻小說對我的意義儘管這看起來像是一個熟悉的橋段——人類第一次與外來文明接觸的故事。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科學與小說交織的能力使他對未來和外星人的接觸,比任何其他科幻小說都更加現實。同時,我也被全人類易受同一外部威脅的設想,以及如何使人類統一和分裂的故事所吸引。
  • 江波談新作《機器之魂》:科幻作家再不抓緊,創意就要變成現實題材了
    繼《機器之門》後,科幻作家江波推出新作《機器之魂》,就「人機結合」這一議題展開探討。「我在《機器之門》中提出,人類是否會被機器取代?《機器之魂》在回答這個問題的同時,提出了新的問題:機器是否具有靈魂?這也是我在寫這兩本書的時思考的問題。」
  • 想明白生命的意義嗎?
    「想明白生命的意義嗎?想真正的……活著嗎?」這句話就出自我要推薦的書《無限恐怖》,作為無限流的開山之作使用zhttty作為筆名的作者是相當的隨性了。可是書中的內容絕不隨性。下面就從不同層面簡單給大家介紹下這本書。
  • 科幻小說讀出的哲學問題
    閱讀《機器之魂》前就擔心這本科幻小說是《機器之門》的續作,沒有閱讀《機器之門》會不會有故事情節的斷裂和人物莫名突兀感,一旦深入閱讀後發現很獨立流暢,與之前有聯繫的故事情節梗概明晰,沒有太多碎片感。書中的暴機器人的前身是人,為了更加強壯為了永生自願成為有著人類大腦的機器人,又因著更換更加先進堅固的肢體變換著軀殼,還能將意志和記憶打包轉移至其他軀體,在這種變換中卻漸漸失去了人性,暴機器人不會對生命有憐憫同情,對於智慧而言生命是多餘的,沒有了肉體沒有了情感,強烈的意志和強壯的肢體讓他們為所欲為,當失去了與世間的諸多羈絆變得毫無生趣,行屍走肉般的存在,靈魂隨之消亡了。
  • 人類勇氣的讚歌,三體之後最好的科幻:地球紀元
    地球紀元流光評級:★★★★☆小說分類:科幻、未來世界當生命在宇宙中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要與這宇宙的冰冷意志對抗。浩瀚的宇宙蘊含著無數危機,但人類從不退縮,正是憑藉生命的頑強,人類才能在冰冷黑暗的宇宙中綻放耀眼的光輝。
  • 從菲利普·迪克到特德·姜,這個品牌能否代表科幻出版的未來?
    在出版形式上,我們捨棄了科幻小說的慣常設計,將每本小說的主題和核心元素提取出來,輔以恰當的藝術處理,打造了一套扁平化的裝幀呈現。這樣「去類型化」的出發點在於,我們認為菲利普·迪克不需要被貼上一個「科幻作家」的標籤,如果他探討的是存在的意義和現實的界限這一文學恆久主題,他就可以被作為一個廣泛意義上的經典作家來對待。最終的呈現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