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次傷我心》科幻電影,「倖存者」精神重建對於美國的現實意義

2020-08-29 秦南姑娘

核洩漏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短劇《切諾爾貝利》更是看的讓人觸目驚心,《千次傷我心》 (Still See You )的故事就是在類似的背景中構建起來的,由丹尼爾·沃特斯的同名小說改編,是2018年美國的一部科幻電影,曾在香港(靈渡兇間)、臺灣(陰魂未散(臺) 上映。

疫情之下,一場場的現實災難,直接導致的百姓離死亡更近,能更深入的去討論這個話題,無辜的是百姓,受難的也是百姓,渴望靈魂救贖的也是百姓,而最終他們只能在時代的災難裡自我救贖!

電影《千次傷我心 》(Still See You )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政府實驗失敗後,衝擊波造成大批民眾死亡,同時導致「殘骸」(像投影一樣的3D影像,短暫重複某些動作)出現,自此生還者與「殘骸」共存於世的故事。由斯科特·斯皮爾執導,賈森·福克斯編劇,貝拉·索恩主演。

大型粒子對撞機發生了爆炸,建築物屹立不倒,被蒸發的人留下「殘影」

《千次傷我心》的片名大有隱喻,電影一開始被定義為科幻電影,因為之中涉及到很多物理學的概念,比如核爆炸、核試驗、量子力學、平行世界等,後來也有很多影評家將這部電影定義為一部關於幽靈殘影的電影,到底哪個更準確一些,我們暫且不講,先看看故事。

影片的設定是,一個想要在生死之間開一扇門的實驗,不幸地在生死之間捅了一個大洞,造成了生者與死者以某種方式在一個世界共存。

主人公貝拉被描述為一位大災難的倖存者,也是災難的親歷者,而以第一人稱「我」出現的敘述者的心路歷程,是在面對那個可怕的、活生生的、幽靈般的殘影,由無視、害怕、戰慄,繼而抗爭、以至於和解、崇拜時,才得以完成的。

2010年美國的一個大型粒子對撞機發生了爆炸,建築物屹立不倒,但是能量波所及之處的人們的會瞬間蒸發:除了在牆上留下影子外,什麼都不會剩下。

我們的主人公貝拉的爸爸也是在這一天瞬間消失的,在消失之前,還與女兒,也就是我們電影的主人公貝拉發生了一些小小的不愉快,因此導致爸爸出門晚了,而被粒子對撞機的衝擊波高溫蒸發了。

就這樣過了10年,怪事發生了!

到2020年,貝拉常常會看到爸爸,每天都會準時出現在餐桌喝咖啡看報紙,有時候十幾秒鐘有時候十幾分鐘,然後就會消失,像他這樣的殘影還有很多,他們都死於10年瞬間蒸發。

課堂上,老師正在講殘影:

①「殘影們」沒有思想沒有意識的全息投影;

②永遠重複播;

③放殘影不會影響現實世界,也無法與現實世界交流;

根據數據顯示的數量逐漸減少,但貝拉感覺身邊的殘影越來越多了,比如教室裡這是一個新的殘影,大家根本不認識她。

當貝拉準備和老師討論這一反常現象,下課鈴響了,這裡設置了一個懸念。

晚上貝拉像往常一樣去滑冰,又看到了爸爸的殘影,以前總是爸爸陪自己來,現在他就變成了一個不能觸摸的殘影,貝拉看著他,不小心摔了一跤。

這裡留下了懸念,貝拉的父親死於10年前,但是看得報紙是8年前的,而且她發現爸爸還對她笑了。

影子或可以成為打開陰陽兩界的通道,這也是本影片的核心梗

在墨西哥的電影《尋夢環遊記》中我們知道,記憶是打開陰陽兩界的通道。

而在美國的電影中,大片的既視感、科技感總是爆棚,拯救、救贖總是逃不脫的C位,所以《千次傷我心》也不例外。

當早晨,貝拉還是和往常一樣準時在6:30洗完澡,突然出現在帘子後面出現了一個裸男,在鏡子上寫下寫下RUN後就消失了,不是說殘影不能人交流嗎?

這下可是把貝拉嚇壞了,趕緊去找老師,請求幫助。

老師說:那就去我家吧。

平日裡就覺得自己很可能出現了幻覺,但是覺得沒那麼簡單,最後的幾天她始終等不到裸男,走投無路,只能找到同樣也注意到殘影越來越多,因為它威脅到自己安全,怎麼查呢?

男友萊恩,說那就是拍一張照片放在網上搜索,需要特殊鏡頭,萊恩是個技術宅,利用特殊的技術拍到了照片,報紙上顯示裸男竟然是個殺人兇手,他殺了自己的女友瑪麗,跟貝拉同一天生日,也許這就是裸男找自己的原因。

當然最後的最後也證明裸男是被老師陷害的,當然老師也是為了藉助貝拉復活自己的女兒瑪麗,所以多次陷害裸男。

貝拉和萊恩想要知道女孩的死因就得去調查禁地,就是當年發生爆炸的地方,有很多看起來陰沉沉的,然後發現了當年負責實驗的博士,看到有人來了,拔腿就跑,還是萊恩追上他,讓他為自己曾經犯的錯贖罪,這時候博士才打開心扉,博士告訴貝拉自己一直沒有離開禁地,一直和殘影們一起生活,因為殘影,打開陰陽兩界的通道。

他留在這裡,就是研究如何打通這個通道的人,將蒸發的人復活於世,現在只能反向操作,利用活人實驗,但這也意味著危險係數升級,而影片前面出現的裸男就是博士的助理,試驗後他的身體發生了變化,殺死女友後,而後自殺了。

當然這不是真相!

這也證明老師講的三條所謂的定律其實是假的,老師殺人是為了借用別人身體,條件就是必須同生日,看到這裡的小夥伴已經非常明白,這也是中國人所說的「借屍還魂」或者是「靈魂附著」。

貝拉想到自己就是下一個復活體,後天就是生日,會保證這48小時內自己的安全,萊恩說自己會保護她,但是回到學校他就因為攜帶槍枝被警察帶走了,獨自來到老師這一查才發現老師也是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這時候老師是想要殺死貝拉復活自己的女兒瑪麗,在此之前他已經殺死了兩個女孩了,於是貝拉和老師兩個人扭打在冰面上,就在老師陰謀快要得逞的時候,兩個女孩的殘影出現將老師拉進了冰窟裡,突然就消失了,但是貝拉因為消耗了過多體力無法上岸,危機關頭她的爸爸出現,將他拉起來,最終他們終於實現了父女相見。

而瑪麗的死亡並不是男友所殺,而是在事故發生的時候來不及逃跑,變成了殘影,這一幕剛好被男友看到,失去女兒心如刀絞的老師,便想利用靈魂復活而轉移女兒,而女兒的男友裸男想要阻止他,卻被他滅口,他也成了背鍋俠。

這也是電影的故事構架,很難想像,這樣一個虛無主義的殘影如何還能重建一種新的現世觀。

在另外的一些科幻電影中題材中,拯救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而中國的關於「失去」的電影,更多的表現的的思想,那就是放下:執念是習慣,而放下其實是最難的,它不是忘記,而是真正的坦然接受,接受那些已經離開的人。

《千次傷我心》的宗教意味濃鬱

的確,以傳統科幻的眼光看來,《千次傷我心》融入了更多的倫理、宗教元素,影片中的老師是天才的罪惡之化身,他是一切倫理的破壞者,他不僅對一切東西進行了徹底的「價值重估」,他似乎還摧毀了一切價值標準,為了復活女兒,他願意做任何嘗試,即使這些嘗試是無謂的,經不起任何論證。

而電影是也只是利用科幻創造一種失去的「美」,這種美著那些連它的「生存意義」都還未能理解的人,使性格不堅定者落入它那毀滅一切的陷阱,但這正是科幻的特點。

有很多人覺得,這個電影在一個如此「酷」的科幻設定中講了一個老套的「父愛」故事,很不過癮,就讓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開發者》也是講這樣的一個故事:劇情畫風純淨和《流浪地球》有的一拼,科幻高概念但基於現實世界的物理學為基礎,整部劇的故事感覺是《降臨》《湮滅》遇見了《哈利波特》,腦洞清奇,在思想馳騁的同時探討人對於生命愛、因果和始終,執著和放下的主題。

查閱資料的時候,看到很多評論,有人無法理解為什麼會將《I Still See You》的影片名字翻譯成《千次傷我心》,一開始我也不懂,但影片的最後,我終於理解。

當所愛至深之人逝去,而你一遍遍看著TA出現在你面前,重複著曾經你再熟悉不過的動作,那些表情與細節,提醒著你斯人已逝的事實,是怎樣的絕望?每次再見,都是傷心欲絕,千萬次相見,千萬次傷我的心。當我們用任何一種形式懷念親人愛人的時候,不也是用另一種方式懷念一種存在於親人之間「永恆的愛」。

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女兒能夠以這種方式使父親的精神和生命獲得拯救的,可貝拉做到了,因為當她把父親的苦難和她自己的苦難合為一體時,她拯救了她自己。

正如墨西哥《尋夢環遊記》的主題曲《請記得我》所唱的那樣:請記住我,雖然我要說再見了。

災難、死亡固然可怕,但幸運的是,他們能夠以另一種方式活在記住他們的人的心中,即使你出現後,一次次傷我心!

用物理手法演繹生死之門

影片的男女主都曾努力想要尋找它們存在和出現的原因,最後終於明白,「殘影」的存在是不放手,是保護,是愛。而它恰恰如此打動我的原因也是這樣的一個高概念:無論在怎樣一個世界,愛你的人總想要以所有可能的方式保護你。

從前,死亡是讓我不得不放手的原因,但若生死之門大開,那麼就算死亡也不能讓我放開你的手,不能阻止我繼續愛你,保護你,看護你。

這一點,跟中國傳統文化執念不謀而合,人死之後若在塵世間有未了之事,放不下之人,便無法坦然地步入黃泉開始下個輪迴,會成為人間的孤魂野鬼再無歸處,不過不同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多宣揚的是一種愛情故事。

當然在中國,最偉大、最永久、最普遍的藝術就是純情與絕戀,人與神、人與魔、人與妖、人與鬼,總之是要艱難萬分、生離死別才能表現出真情,但也是常常流於甜膩和虛假而失去了感染力,所言之事只能寄予「幻想」,寄情於時代性的「架空」,比如最近的電影《倩女幽魂》,不著眼於實質,不能放在現在與未來,終究看個熱鬧,如此說,並不是否定這一文化,相反,是理解後更深層次的尊重,而科幻的高概念的故事性及前瞻性顯然更勝一籌!

「倖存者」精神重建對於美國的現實意義

美國的電影可能在某一種程度上也反映著美國的現實,不管是核爆炸還是病毒,對於美國社會來說都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

自從川普上臺後,美國就走上了邪路。

現在美國嚴重的疫情和激烈的衝突,是愚昧無知的川普和一批無腦的政客造成的,已經有十幾萬人付出了生命,而且抗疫成功還遙遙無期,現在又到處暴亂,發生了人道主義災難。

從影片的核爆炸災難,結合美國的疫情現狀,是具有歷史性的,疫情之下盡顯災難光芒,本來就是肺炎災禍,如今遊行示威,大鬧街頭,比電影更具魔幻,也更具有現實預警。

「每天,這些「殘影」日復一日出現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位置,重複做著同樣的事情,也許是五秒,也許是十秒,或長或短,這些行為,這些現象到底有什麼意義?」

當科幻小說家利用這些科幻向殘影、人格、靈魂探索的「哲學意義」,絲毫也不亞於墨西哥電影在西方近代文化中對於「亡靈」「靈魂」所具有的「宗教」意義。

《千次傷我心》的這樣一種反思和評價是我所期待的,神秘爆炸讓都市淪為鬼城,活人和鬼魂共處同一空間,由災難引起發的社會思潮及影響或者在未來十年,二十年可能都不會逝去,像「殘影」一樣刻在每個倖存者的心裡,而這一場心理的救贖或是世紀性的。

大漁原創【探索人生哲學,關注自我成長】誠邀關注~

相關焦點

  • 《千次傷我心》當殘影打開平行世界的大門,現實意義已超物理意義
    核洩漏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短劇《切諾爾貝利》更是看的讓人觸目驚心,《千次傷我心》 (Still See You )的故事就是在類似的背景中構建起來的,由丹尼爾·沃特斯的同名小說改編,是2018年美國的一部科幻電影,曾在香港(靈渡兇間)、臺灣(陰魂未散(臺) 上映。
  • 《千次傷我心》當殘影打開平行世界的大門,宗教意義已超物理意義
    核洩漏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短劇《切諾爾貝利》更是看的讓人觸目驚心,《千次傷我心》 (Still See You )的故事就是在類似的背景中構建起來的,由丹尼爾·沃特斯的同名小說改編,是2018年美國的一部科幻電影,曾在香港(靈渡兇間)、臺灣(陰魂未散(臺) 上映。
  • 1951年中國才建國兩年,好萊塢就拍出了這部充滿預見性的電影
    1963年,甘迺迪遇刺之後,「美國夢」碎了,人們迫切需要找到可以慰藉的東西,於是宗教就成了第一選擇。人需要的不僅是物質的滿足,還有精神的滿足,慰藉精神是人的需求之一。馬克思曾說:「宗教裡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狀態的精神一樣。」
  •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淺析蓋茨比的人生悲劇及現實意義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由巴茲·魯赫曼執導的愛情劇情片,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託比·馬奎爾領銜主演。該片根據菲茨傑拉德德的同名小說改編,於2013年5月10日在美國正式上映。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詳細地分析一下蓋茨比的悲劇人生。01 虛偽縹緲的愛情,最後等來的只有死亡影片最初以一束綠光開始,又一束綠光結束。而在影片中不斷出現的「綠光」,其實隱喻著所有的美國人均在狂熱追求的「美國夢」的代表,因為它對於這群人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強烈欲望,因而它不真實。
  •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萊姆是一位天才型作家,他曾廣受讚譽,甚至被公認為「如果科幻界作家要入選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位便應給萊姆」,小說《索拉裡斯》具有良好的哲學思辨基礎,但受到長期思想壓抑的塔科夫斯基絕不會循規蹈矩地改編,電影中所有的元素都是他對於整個世界的思考,《索拉裡斯》也成為塔可夫斯基七部作品中唯一一部被冠以「科幻電影」的作品。
  • 《了不起的蓋茨比》|淺析蓋茨比美國夢的破滅及其現實意義
    以至於多年以後,當我重讀此書卻怎麼也沒有在書中發現這句話的時候,我才恍惚間明白它們不過是那位老師對情節的主觀杜撰、是她腦海中思維導圖凝練出的戲謔概括。然而,蓋茨比的愛情悲劇實則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它象徵著美國夢的破碎。菲茨傑拉德一生的創作主題就是圍繞美國夢的開始以及美國夢的破滅而展開的。
  •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對於追風箏的人這部片子,很多人只從兩個孩子阿米爾和哈桑友誼故事內容來解讀,這未免過於局限,要想真正看懂導演和作者的良苦用心,必須從多個角度來解讀。無論是科幻、愛情,還是戰爭等,這些不同類型的題材他都能駕輕就熟,此外他還拍了《007:大破量子危機》、《死囚之舞》、《送報男孩》、《生死停留》和《機關槍傳教士》等,並且擁有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和義大利攝影師協會雙會員身份。《追風箏的人》是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他因該作品獲得2006年聯合國人道主義獎,感動無數的人。
  • 假如美國真的發生內戰?這部科幻小說和美國的現實聯結細思極恐
    因為哥哥在之前的襲擊中腦袋中了一顆子彈,智力受到很大影響,美國自由邦政府就請了一個護工幫忙照顧。 在一般人的眼中,薩拉特一家是大屠殺倖存者,是南方獨立大業的堅定支持者,然而在這位護工的眼中,薩拉特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但是卻比任何一位軍人更高效、更冷酷無畏,只因她受過戰爭的摧殘。
  • 紐約倖存者:這個男人自帶免疫力,是病毒學家!
    近大家都在重刷關於病毒的電影,這讓我想起的2007年上映的,根據美國作家Richard Matheson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我是傳奇》I am Legend。在電影中,人類被病毒擊垮,病毒學家羅伯·奈佛因為體內有自然抗體未受到感染,成為紐約市唯一的倖存者,他甚至曾一度認為自己就是全世界唯一倖存的人類。
  • 《逍遙騎士》:美國六十年代嬉皮士的精神訴求和逃不掉的命運哀曲
    如果說傑克·凱魯亞克的小說作品《在路上》是公路文學的代表作品的話,那麼,由丹尼斯·霍珀執導的電影《逍遙騎士》則是公路電影的鼻祖,雖是不同表達形式的藝術作品。但講述的都是關於美國六十年代嬉皮士群體的精神訴求和他們的人生追求,不過,比起《在路上》中最終得到精神獨立和自由的薩爾,電影《逍遙騎士》更像是嬉皮士群體的哀曲。
  • 新書|《倖存者之歌》英文版出版,其實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
    沉默的羔羊》《黑天鵝》等影片獲得八次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由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擔任譯者。首發式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社長孫玉致開幕辭。在圓桌交流環節中,《倖存者之歌》作者貝拉介紹,自己偶然結實了《飛越瘋人院》、《與狼共舞》的製作人、鋼琴家邁克,得知他是在上海生活的猶太人——父親是美國電話公司高層,媽媽經營一家服裝店。麥克講述了他們一家勤勞勇敢漂泊異鄉的故事,覺得很有意義。所以想要寫這本書,描寫他們的這段經歷。
  • 從菲利普·迪克到特德·姜,這個品牌能否代表科幻出版的未來?
    《科幻世界》沿襲了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的風格,由硬朗風格的插圖構築了整體印象;讀客則從視覺吸引眼球的角度,經常在設計上一鳴驚人。除了科幻經典電影《銀翼殺手》的原著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代表作還有《高堡奇人》《尤比克》《流吧!我的眼淚》等。
  • 電影 |《降臨》:如果能預知自己的一生,你真的願意嗎?
    《降臨》根據華裔科幻作家姜峰楠的原著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改編,講述了12個神秘的外星飛船降臨在地球上時所發生的故事。電影總體還是不錯的,影像化的外星生物形象,在配樂和環境氛圍的配合下,前期呈現出神秘恐怖,但隨著劇情的發展,怪異的造型又有些讓人心生親近,對露易絲和外星生物的接觸也不感到排斥,這已然是一種成功了。
  • 劉慈欣的兩本科幻小說神作,其中一本獲得過「雨果獎」
    這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流浪地球》造成的影響是轟動的,國內外各影評人都紛紛打上好評,甚至有說這是「中國科幻電影」正式面向世界的開門之作,可惜還沒等國內科幻電影徹底徵服老外,一部某堡壘就又把門關上了,順道加了一把鎖,這就很難受了。書中故事並不新穎,太陽即將熄滅人類面臨無盡的寒冬,如果按照老外們一貫的作風,那就是製造超大型飛船,然後部分精英人類逃出地球。
  • 以科學為骨架的科幻電影,為什麼反科學?
    那麼問題來了,科幻電影真的反科學嗎?其實,危險很少是科學本身,而是人類濫用科學的傾向,科幻小說也往往是對人類過度行為的警世故事。正因如此,科幻電影中的科學部分也只是一種敘事結構。但就人類參與科學而言,科幻電影的確反科學。
  • 銀火箭少年科幻系列:流浪的地球,劉慈欣給孩子推薦的科幻經典
    第一輯包括《流浪的地球》《冰與火的星球》《超驗復活》《科學怪人》《大戰火星人》《我愛機器人》《時間大劫案》《時間特遣隊》。這一輯涵蓋了四大科幻主題:星球危機、生化實驗、非人類生命、時空穿越。《流浪的地球》和《冰與火的星球》分別為我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和蘇學軍創作;《超驗復活》和《科學怪人》分別是蘇聯科幻的巔峰之作和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大戰火星人》是英國科幻大師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作品,開創了外星人入侵題材的先河;《我愛機器人》是探討人類和機器人關係的小說,《時間大劫案》和《時間特遣隊》是英國科幻小說作家亞歷克斯·伍爾夫科的代表作,以時間為主題,對未來世界有著超乎尋常的想像
  • 跨越時空的反思和預言——評風起蕭行長篇科幻小說《無疆》
    二十年多前,我讀到了美國作家詹姆斯·萊德菲爾德的《塞萊斯廷預言》,他所進行的世紀末「千年反思」,帶給我了深廣的歷史視野和獨特的思維方式。書中希望人們從長遠的歷史背景中去理解西方文化的發展,從而「認清過去」,認識現代,把握自身,達到有意識的自我進化。
  • 美國電影徵服大陸觀眾竟然是從這部爛片開始的
    《第一滴血》便成為提振民族信心和重塑尚武精神的產物,裡根本人很喜歡蘭博,他看完電影後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下次再遇到恐怖襲擊,我知道該怎麼做了。」但這絲毫不影響觀眾爭相觀看這部電影的熱情,這種熱情從當時美國合眾社記者的採訪可見一斑。「蘭博風靡了中國的首都。據估計,從9月15日首映開始,北京已有100萬人看過這部影片。『廣大觀眾歡迎這部影片,他們很滿意,』北京朝陽區文化館的一名叫荊清華的中年售票員說。
  • 江波談新作《機器之魂》:科幻作家再不抓緊,創意就要變成現實題材了
    科幻電影《機械姬》劇照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人類與機器的關係正前所未有地緊密起來,電子眼、助聽器、血液透析機、心臟起搏器早在幾十年前上映的科幻影視《星際迷航》中,便出現了能夠修復人體受損細胞的微型分子機器人。雖然對大多數人來說,「人機結合」仍是未來科幻情節,但谷歌公司資深專家雷·庫茲韋爾卻在日前聲稱,「人機結合」並不只是藝術創作,而是正在加速實現的現實:「我們生活在一個人機關係學時代,2029年將出現人機完美結合的『超人』。」基於現實的可能下,人類的想像可以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