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過漫漫長路才來到這片碧綠的草坪上,他的夢想似乎近在眼前,觸手可及。他無從知曉,這夢想早已離他遠去,被遺棄在城市之外一片漫無邊際的混沌中,遺棄在寂寂長夜裡一望無垠的合眾國的黑色原野上。
什麼樣的「完美之書」可以令村上春樹,海明威,塞林格這樣的大作家瘋狂迷戀?
答案就是這本《了不起的蓋茨比》。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用了一個比喻來形容自己對這本書的熱愛:
「我將這本書小心地擱在神龕上,時不時看上幾眼,以此度過我的人生」。
為此,身為小說家的他,還專門翻譯了這本書的日文版,並且作序。他在序中寫道:
「這部雅致的長篇小說,成為我作家生涯的一個目標,寫作世界裡的一個坐標軸。我仔仔細細反反覆覆閱讀她,每個角落每個細節都不放過,許多部分幾乎都都能背誦下來。
天氣和煦,疫情還沒有結束,正午的陽光從窗戶流淌進來,我開始暖洋洋地用英文重讀此書(之前看過中文版本)。
大學英美文學老師曾經在重點推薦這部了《不起的蓋茨比》時,用了一句話來囊括它的表象內容:
I love you (蓋茨比);
I love you,but you have no money( 黛西)。
以至於多年以後,當我重讀此書卻怎麼也沒有在書中發現這句話的時候,我才恍惚間明白它們不過是那位老師對情節的主觀杜撰、是她腦海中思維導圖凝練出的戲謔概括。
然而,蓋茨比的愛情悲劇實則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它象徵著美國夢的破碎。
菲茨傑拉德一生的創作主題就是圍繞美國夢的開始以及美國夢的破滅而展開的。
1925年,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問世,奠定了作者菲茨傑拉德在現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成為了「爵士時代」的桂冠詩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了不起的蓋茨比》講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金融職員尼克驚訝地發現自己夜夜笙歌的鄰居——大富翁蓋茨比,內心竟單純地愛著曾經的夢中情人黛茜,這是他一直的理想,蓋茨比曾因貧窮而失去了黛熙,為了找回愛情,他不擇一切手段成為有錢人,建起豪宅,只為能和黛西重溫舊夢。然而,冰冷的現實容不下縹緲的夢,真正的悲劇卻在此時悄悄啟幕……
20世紀20年代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經濟大蕭條之前的一個特殊時期。這一時期人們對戰爭感到厭惡,並且對戰後世界抱有美好幻想,只不過幻想最終失望。
這一時期,美國總統競選人的口號是:「美國人的頭等事兒是做生意」。正如文章中提到的,這10年間雖然法律宣布禁酒令,但是隨處可見非法酒吧和私酒生意,地方的司法系統腐敗。
這一時期被稱為「迷惘的一代」,因為人們的傳統價值觀完全不適合戰後世界,但又找不到新的生活準則,現實是殘酷的,於是更多人沉浸享樂來發洩對現實的不滿。
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爵士時代」。在匹茲堡誕生了第一家商業電臺,爵士樂群星輩出,爵士時代代表著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
蓋茨比在這個時代應運而生。他出生平民,但他想要往上爬,這種念頭從他小時候的「作息時間表」和「個人決心」中就可以看出來。他的自律的要求和提醒,是因懷有對更好生活的渴望。
蓋茨比「一戰」時從軍,而在上戰場前,他認識了一個叫黛西的富家千金,兩人發展了一段短暫而熱烈的愛情。蓋茨比隨部隊去海外作戰,黛西嫁給了名門富商湯姆。退役後的蓋茨比痛心疾首,認為是金錢讓黛西迷了眼,他開始瘋狂追逐金錢。
美國夢的開始正是人們在「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下,開始盲目地賺錢;追求個人財富、享受物質生活大行其道,財富的多少成了評判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
著名作家張愛玲最推崇的美國作家就是菲茨傑拉德,張愛玲認為菲茨傑拉德的文學作品不光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還具有高超的寫作技巧。
想必這也是他被稱為「桂冠詩人」的原因,他的文字行雲流水間有一種詩意隱晦的美感和韻律。
一陣微風吹不皺面,卻使它載著莫名的負擔改變了莫名的方向。一簇落葉擁著它慢慢旋轉,像指南針一樣,在水面上畫出一道細細的紅圈。
這是描寫蓋茨比不幸被槍射中,死在泳池裡的一句描寫。菲茨傑拉德沒有直接訴說蓋茨比被惡意錯殺的場面,而是借用一點詩意的想像和細節的描述,將這一沉痛的事實緩緩推向讀者。
菲茨傑拉德本人經歷豐富,所以善於從生活中提取人物形象,在他的多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自己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增加了作品的真實可讀性。
他年輕時試寫過劇本,讀完高中後考入普林斯頓大學。在校時曾自組劇團,並為校內文學刊物寫稿。後因身體欠佳,中途輟學。1917年入伍,退伍後堅持業餘寫作。
1920年出版長篇小說《人間天堂》,小說出版後他與吉姍爾達結婚。婚後攜妻寄居巴黎,結識了安德遜、海明威等多位美國作家。
海明威曾經直言不諱菲茲傑拉德是被女人毀掉的。更客觀的說,是女人成就了他,也是女人毀了他。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原因,他筆下的蓋茨比對於黛西浪漫的愛,才更加形象和確切。
黛西的原型是菲茨傑拉德早年的愛慕者,姞內瓦,一個美麗善於交際的少女。她的父親是成功證券商,外祖父是建築大亨。十八歲的菲茲傑拉德見到了十六歲的姞內瓦時,姞內瓦人早已芳名播。
當時就讀普林斯頓大二的菲茲傑拉德回家過聖誕節,久聞姞內瓦的美名,別人問他1月4日的聚會去不去,他就在朋友圈子裡放出話來,「如果姞內瓦去,我就去。」。
最終兩人一起在舞會相談甚歡,就像書中描寫蓋茨比和黛西的相遇一樣,一見鍾情,此後一直通信。
1916年8月他最後一次去姞內瓦的家,她的父親告訴他:「窮小子休想娶富家千金。這句話終結了這段感情,也帶來了難以磨滅的恥辱。
菲茨傑拉德後來娶了一見鍾情的澤爾達。同樣是富裕人家的美麗公主,只不過為了滿足她奢侈的生活,菲茨傑拉德不得不拼命為大眾雜誌寫賺錢的短篇小說。
當他準備暫時平心靜氣進行創作時不得不消減開支,來到法國南部生活。可是澤爾達卻覺得十分厭倦,在他投入心血在《了不起的蓋茨比》時,她和法國海軍飛行員有了私情。
澤爾達對待戀愛很輕浮,屬於難以取悅和相處的女性,菲茨傑拉德起初並不在乎她有外遇,但這件事為兩人今後生活留下了陰影。
他仍然想方設法堅持寫作,終於完成了《了不起的蓋茨比》,但實際銷售記錄並不可觀,也沒有想像中的暢銷,成為名流文學史的傑作是他身後的事情了。
由於酒精依賴症,澤爾達的瘋狂和治療,養育女兒的重要等等一個人承擔,四十四歲時,他死於酗酒過度引發的心臟病,死時瀕臨破產,妻子關在瘋人院。
他像蓋茨比一樣,在那個喧囂的年代,追求著,也迷失著……
有人說蓋茨比的美國夢不過是一場虛偽的愛情。
小說的主人公傑伊·蓋茨比處於社會的邊緣,是社會的局外人。在當時荒淫的美國社會中,他仍保留著純潔與天真,而正是這份純真使他與骯髒的富有階級格格不入。
5年後的蓋茨比擁有了金錢,在黛西家對岸買了別墅,每天晚上黛西家的岸上都會亮起一盞綠燈。那盞燈就象徵著蓋茨比的希望。因為燈影婆娑中,住著心愛的黛西。
他揮金如土,徹夜笙簫,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愛情。雖然她意識到黛西:「聲音充滿了金錢」,但還是矢志不渝。
蓋茨比和黛西再次相遇後,蓋茨比以為只要黛西和那個花心的丈夫一刀兩斷,他就可以重新擁有她了。就在準備攤牌的炎日裡,黛西的丈夫卻「起底」蓋茨比,於是黛西退縮了,蓋茨比再有錢,也改變不了卑賤的出身,洗刷不了做違法勾當的事實。
她不懂愛與付出,她想要的是金錢和階層帶給她的安全感。
黛西象徵著蓋茨比的美國夢。 她一襲白衣白裙,看似美貌多金,但內裡空虛。
黛西慌張中誤撞了丈夫的情婦。為了懦弱的黛西,蓋茨比竟然願意承擔罪責。然而,在蓋茨比為此犧牲後,她卻一走了之,連葬禮都沒有參加。
蓋茨比對黛茜的無限傾心,也就是對「美國夢」的無限追求和嚮往。黛茜的美使「美國夢」更具吸引力和誘惑力。黛茜的華而不實、自私冷酷、淺薄無聊,預示著「美國夢」的敗絮其中。蓋茨比對美國夢的盲目追逐也映射出美國夢必定會破滅。
冷酷無情、追求奢侈與財富是黛茜的悲哀,無疑也就是所有上層人的悲哀。
故事的旁觀者尼克說「他們所有人加起來,都不如你」。
這句話不難看出,作者對美國社會的的批判、對美國夢的失望和對人性的召喚。
同名改編的電影
美國夢為何破滅,給今日世界帶來的更多是反省和警惕。
當時的美國夢面臨著極大的矛盾與挑戰。個人的美國夢實現需要有公平競爭的環境,但在當時的社會,嚴重腐蝕的政府系統和社會風氣,阻礙了個人的發展可能。
蓋茨比的美國夢,只重物質,忽視了精神的支持,如果只是對物質的享受和追求,缺乏對為什麼要擁有財富和擁有了財富後究竟應該怎樣生存這樣一些具有人類終極意義的問題的思考,這樣的夢想終究是海市蜃樓。
蓋茨比通過不法的途徑,為了早點實現心中的夢想,做了發快財的行當,暗示了當時美國青年人盲目追求夢想的破滅,也提醒當今的人們,只有通過一點點兒積累,一步一個腳印得來的,才能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慢才是真的快。
美國夢的物質層面,讓當今擁有中國夢的我們不禁思考:
在物質基礎實現後,究竟要過怎樣的精神生活;精神標杆和文明仍然值得人們去發揚,因為徒有物質的夢想就像秋日樹枝上的黃葉,風一吹就凋零。沒有—個社會能夠僅僅依靠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去長期維持人們的生活意義和興趣,只有精神生活才是具有無限豐富發展的空間。
故事的結尾,菲茨傑拉德的這段話發人深思,也許,這也是對未來的美好寄語吧!
蓋茨比一生的信念就寄托在這盞綠燈上,這個一年一年在我們眼前漸漸遠去的極樂未來。
它曾經從我們身邊溜走,不過沒有關係——明天我們會跑得跟快,手臂伸得更遠……總有一個美好的清晨——
我們奮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斷地被浪潮推回到過去。
文:酸菜君(曾是旅遊編輯的英語從業者。 文學重度上癮者、旅遊中度愛好者、攝影初級學習者。)
歡迎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收看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