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淺析蓋茨比美國夢的破滅及其現實意義

2020-09-05 酸菜君物語

他走過漫漫長路才來到這片碧綠的草坪上,他的夢想似乎近在眼前,觸手可及。他無從知曉,這夢想早已離他遠去,被遺棄在城市之外一片漫無邊際的混沌中,遺棄在寂寂長夜裡一望無垠的合眾國的黑色原野上。


什麼樣的「完美之書」可以令村上春樹,海明威,塞林格這樣的大作家瘋狂迷戀?

答案就是這本《了不起的蓋茨比》。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用了一個比喻來形容自己對這本書的熱愛:

「我將這本書小心地擱在神龕上,時不時看上幾眼,以此度過我的人生」。

為此,身為小說家的他,還專門翻譯了這本書的日文版,並且作序。他在序中寫道:

「這部雅致的長篇小說,成為我作家生涯的一個目標,寫作世界裡的一個坐標軸。我仔仔細細反反覆覆閱讀她,每個角落每個細節都不放過,許多部分幾乎都都能背誦下來。


天氣和煦,疫情還沒有結束,正午的陽光從窗戶流淌進來,我開始暖洋洋地用英文重讀此書(之前看過中文版本)。

大學英美文學老師曾經在重點推薦這部了《不起的蓋茨比》時,用了一句話來囊括它的表象內容:

I love you (蓋茨比);

I love you,but you have no money( 黛西)。

以至於多年以後,當我重讀此書卻怎麼也沒有在書中發現這句話的時候,我才恍惚間明白它們不過是那位老師對情節的主觀杜撰、是她腦海中思維導圖凝練出的戲謔概括。

然而,蓋茨比的愛情悲劇實則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它象徵著美國夢的破碎。

菲茨傑拉德一生的創作主題就是圍繞美國夢的開始以及美國夢的破滅而展開的。

1925年,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問世,奠定了作者菲茨傑拉德在現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成為了「爵士時代」的桂冠詩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了不起的蓋茨比》講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金融職員尼克驚訝地發現自己夜夜笙歌的鄰居——大富翁蓋茨比,內心竟單純地愛著曾經的夢中情人黛茜,這是他一直的理想,蓋茨比曾因貧窮而失去了黛熙,為了找回愛情,他不擇一切手段成為有錢人,建起豪宅,只為能和黛西重溫舊夢。然而,冰冷的現實容不下縹緲的夢,真正的悲劇卻在此時悄悄啟幕……

1.蓋茨比的美國夢,是時代的產物,而蓋茨比本人就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人的代表。

20世紀20年代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經濟大蕭條之前的一個特殊時期。這一時期人們對戰爭感到厭惡,並且對戰後世界抱有美好幻想,只不過幻想最終失望。

這一時期,美國總統競選人的口號是:「美國人的頭等事兒是做生意」。正如文章中提到的,這10年間雖然法律宣布禁酒令,但是隨處可見非法酒吧和私酒生意,地方的司法系統腐敗。

這一時期被稱為「迷惘的一代」,因為人們的傳統價值觀完全不適合戰後世界,但又找不到新的生活準則,現實是殘酷的,於是更多人沉浸享樂來發洩對現實的不滿。

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爵士時代」。在匹茲堡誕生了第一家商業電臺,爵士樂群星輩出,爵士時代代表著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

蓋茨比在這個時代應運而生。他出生平民,但他想要往上爬,這種念頭從他小時候的「作息時間表」和「個人決心」中就可以看出來。他的自律的要求和提醒,是因懷有對更好生活的渴望。

蓋茨比「一戰」時從軍,而在上戰場前,他認識了一個叫黛西的富家千金,兩人發展了一段短暫而熱烈的愛情。蓋茨比隨部隊去海外作戰,黛西嫁給了名門富商湯姆。退役後的蓋茨比痛心疾首,認為是金錢讓黛西迷了眼,他開始瘋狂追逐金錢。

美國夢的開始正是人們在「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下,開始盲目地賺錢;追求個人財富、享受物質生活大行其道,財富的多少成了評判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

2.蓋茨比的美國夢,是菲茨傑拉德的人生幻影。

著名作家張愛玲最推崇的美國作家就是菲茨傑拉德,張愛玲認為菲茨傑拉德的文學作品不光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還具有高超的寫作技巧。

想必這也是他被稱為「桂冠詩人」的原因,他的文字行雲流水間有一種詩意隱晦的美感和韻律。

一陣微風吹不皺面,卻使它載著莫名的負擔改變了莫名的方向。一簇落葉擁著它慢慢旋轉,像指南針一樣,在水面上畫出一道細細的紅圈。

這是描寫蓋茨比不幸被槍射中,死在泳池裡的一句描寫。菲茨傑拉德沒有直接訴說蓋茨比被惡意錯殺的場面,而是借用一點詩意的想像和細節的描述,將這一沉痛的事實緩緩推向讀者。

菲茨傑拉德本人經歷豐富,所以善於從生活中提取人物形象,在他的多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自己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增加了作品的真實可讀性。

他年輕時試寫過劇本,讀完高中後考入普林斯頓大學。在校時曾自組劇團,並為校內文學刊物寫稿。後因身體欠佳,中途輟學。1917年入伍,退伍後堅持業餘寫作。

1920年出版長篇小說《人間天堂》,小說出版後他與吉姍爾達結婚。婚後攜妻寄居巴黎,結識了安德遜、海明威等多位美國作家。

海明威曾經直言不諱菲茲傑拉德是被女人毀掉的。更客觀的說,是女人成就了他,也是女人毀了他。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原因,他筆下的蓋茨比對於黛西浪漫的愛,才更加形象和確切。

黛西的原型是菲茨傑拉德早年的愛慕者,姞內瓦,一個美麗善於交際的少女。她的父親是成功證券商,外祖父是建築大亨。十八歲的菲茲傑拉德見到了十六歲的姞內瓦時,姞內瓦人早已芳名播。

當時就讀普林斯頓大二的菲茲傑拉德回家過聖誕節,久聞姞內瓦的美名,別人問他1月4日的聚會去不去,他就在朋友圈子裡放出話來,「如果姞內瓦去,我就去。」。

最終兩人一起在舞會相談甚歡,就像書中描寫蓋茨比和黛西的相遇一樣,一見鍾情,此後一直通信。

1916年8月他最後一次去姞內瓦的家,她的父親告訴他:「窮小子休想娶富家千金。這句話終結了這段感情,也帶來了難以磨滅的恥辱。

菲茨傑拉德後來娶了一見鍾情的澤爾達。同樣是富裕人家的美麗公主,只不過為了滿足她奢侈的生活,菲茨傑拉德不得不拼命為大眾雜誌寫賺錢的短篇小說。

當他準備暫時平心靜氣進行創作時不得不消減開支,來到法國南部生活。可是澤爾達卻覺得十分厭倦,在他投入心血在《了不起的蓋茨比》時,她和法國海軍飛行員有了私情。

澤爾達對待戀愛很輕浮,屬於難以取悅和相處的女性,菲茨傑拉德起初並不在乎她有外遇,但這件事為兩人今後生活留下了陰影。

他仍然想方設法堅持寫作,終於完成了《了不起的蓋茨比》,但實際銷售記錄並不可觀,也沒有想像中的暢銷,成為名流文學史的傑作是他身後的事情了。

由於酒精依賴症,澤爾達的瘋狂和治療,養育女兒的重要等等一個人承擔,四十四歲時,他死於酗酒過度引發的心臟病,死時瀕臨破產,妻子關在瘋人院。

他像蓋茨比一樣,在那個喧囂的年代,追求著,也迷失著……

3.蓋茨比的美國夢註定會破滅。

有人說蓋茨比的美國夢不過是一場虛偽的愛情。

小說的主人公傑伊·蓋茨比處於社會的邊緣,是社會的局外人。在當時荒淫的美國社會中,他仍保留著純潔與天真,而正是這份純真使他與骯髒的富有階級格格不入。

5年後的蓋茨比擁有了金錢,在黛西家對岸買了別墅,每天晚上黛西家的岸上都會亮起一盞綠燈。那盞燈就象徵著蓋茨比的希望。因為燈影婆娑中,住著心愛的黛西。

他揮金如土,徹夜笙簫,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愛情。雖然她意識到黛西:「聲音充滿了金錢」,但還是矢志不渝。

蓋茨比和黛西再次相遇後,蓋茨比以為只要黛西和那個花心的丈夫一刀兩斷,他就可以重新擁有她了。就在準備攤牌的炎日裡,黛西的丈夫卻「起底」蓋茨比,於是黛西退縮了,蓋茨比再有錢,也改變不了卑賤的出身,洗刷不了做違法勾當的事實。

她不懂愛與付出,她想要的是金錢和階層帶給她的安全感。

黛西象徵著蓋茨比的美國夢。 她一襲白衣白裙,看似美貌多金,但內裡空虛。

黛西慌張中誤撞了丈夫的情婦。為了懦弱的黛西,蓋茨比竟然願意承擔罪責。然而,在蓋茨比為此犧牲後,她卻一走了之,連葬禮都沒有參加。

蓋茨比對黛茜的無限傾心,也就是對「美國夢」的無限追求和嚮往。黛茜的美使「美國夢」更具吸引力和誘惑力。黛茜的華而不實、自私冷酷、淺薄無聊,預示著「美國夢」的敗絮其中。蓋茨比對美國夢的盲目追逐也映射出美國夢必定會破滅。

冷酷無情、追求奢侈與財富是黛茜的悲哀,無疑也就是所有上層人的悲哀。

故事的旁觀者尼克說「他們所有人加起來,都不如你」。

這句話不難看出,作者對美國社會的的批判、對美國夢的失望和對人性的召喚。

4.蓋茨比的美國夢具有深刻的現實意思。


同名改編的電影

美國夢為何破滅,給今日世界帶來的更多是反省和警惕。

當時的美國夢面臨著極大的矛盾與挑戰。個人的美國夢實現需要有公平競爭的環境,但在當時的社會,嚴重腐蝕的政府系統和社會風氣,阻礙了個人的發展可能。

蓋茨比的美國夢,只重物質,忽視了精神的支持,如果只是對物質的享受和追求,缺乏對為什麼要擁有財富和擁有了財富後究竟應該怎樣生存這樣一些具有人類終極意義的問題的思考,這樣的夢想終究是海市蜃樓。

蓋茨比通過不法的途徑,為了早點實現心中的夢想,做了發快財的行當,暗示了當時美國青年人盲目追求夢想的破滅,也提醒當今的人們,只有通過一點點兒積累,一步一個腳印得來的,才能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慢才是真的快。

美國夢的物質層面,讓當今擁有中國夢的我們不禁思考:

在物質基礎實現後,究竟要過怎樣的精神生活;精神標杆和文明仍然值得人們去發揚,因為徒有物質的夢想就像秋日樹枝上的黃葉,風一吹就凋零。沒有—個社會能夠僅僅依靠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去長期維持人們的生活意義和興趣,只有精神生活才是具有無限豐富發展的空間。

結語:

故事的結尾,菲茨傑拉德的這段話發人深思,也許,這也是對未來的美好寄語吧!

蓋茨比一生的信念就寄托在這盞綠燈上,這個一年一年在我們眼前漸漸遠去的極樂未來。

它曾經從我們身邊溜走,不過沒有關係——明天我們會跑得跟快,手臂伸得更遠……總有一個美好的清晨——

我們奮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斷地被浪潮推回到過去。

文:酸菜君(曾是旅遊編輯的英語從業者。 文學重度上癮者、旅遊中度愛好者、攝影初級學習者。)

歡迎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收看更多精彩文章。

相關焦點

  •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淺析蓋茨比的人生悲劇及現實意義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由巴茲·魯赫曼執導的愛情劇情片,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託比·馬奎爾領銜主演。該片根據菲茨傑拉德德的同名小說改編,於2013年5月10日在美國正式上映。而在影片中不斷出現的「綠光」,其實隱喻著所有的美國人均在狂熱追求的「美國夢」的代表,因為它對於這群人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強烈欲望,因而它不真實。這裡的「美國夢」的實質就是想要賺更多錢,實現所謂的「財富夢」。
  • 《了不起的蓋茨比》:人性的喪失,破碎的「美國夢」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的代表作。電影以一戰後美國人民對金錢的狂熱追求為線索,向觀影者展示了在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美國青年對奢靡的金錢世界的追求,以及在以金錢為主的「美國夢」破滅後,人性的喪失。
  • 《了不起的蓋茨比》:分析蓋茨比的美國夢的幻滅原因
    爵士時代的代言人《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著名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傑拉德是最富盛名的作品,創作於20世紀20年代,該書奠定了作者作美國「爵士時代」桂冠詩人和「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地位。今天,我就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及蓋茨比先生的物質夢和愛情夢來分析蓋茨比先生的美國夢幻滅的原因。01 時代背景:喧囂的爵士時代19世紀20年代是被稱為爵士時代,奢華和享受是那個時代的代名詞,正義或道德一文不值,自私或冷漠冷卻籠罩著一切。
  • 《了不起的蓋茨比》:跨越階層的畸形戀愛,經不起考驗的美國夢
    ——《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開篇名句。在閱讀這部書之前,早已看過這句話,那時只覺得這很契合我的人生觀點,每個人的出生環境不同,處世方法定然也不盡相同,因而要保持敬畏之心與悲憫情懷,不要隨便評論他人。
  • 《了不起的蓋茨比》:解讀爵士年代下,那盞迷人又危險的燈塔
    電影通過畫面與矛盾衝突點的呈現,對黛茜這一人物的精準刻畫,進一步揭示黛茜形象背後的隱含意義:嬌俏勾人的黛茜,似乎與時代中那個龐大輝煌的「美國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青年對黛茜的無限傾心,也就是對「美國夢」的無限追求和嚮往。黛茜的美使「美國夢」更具吸引力和誘惑力。
  • 《了不起的蓋茨比》:透析蓋茨比的破碎夢想虛幻人生
    在美國了不起的蓋茨比原著可謂是一部人盡皆知的經典小說。電影的開頭以主人公尼克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電影故事的講述。那是個美國夢盛行的年代,人人都相信只要自己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奮鬥才能獲得更好的生活,紐約,一個夢想開始的地方,無數年輕人都擠破了頭往這擠,尼克便是其中一員,在追逐紐約夢的過程,他發現一切並不是理想的夢中的模樣,即使再努力也不可能跨入的上層社會,美國夢下的虛假繁榮……從窮小子到頂級富豪——誰人不想成為蓋茨比
  • 蓋茨比為什麼了不起
    《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是一個關於「夢」破碎的故事。在分開的五年,黛西成了蓋茨比奮鬥的目標,在他最後終於意識到這個目標無論他怎麼努力仍遙不可及的時候,他死了,心裡還帶著一些殘存的執念。在那5年裡,黛西在他心中的形象完美到超過了真正的黛西,記憶會被粉飾,現實的人卻不會。
  • 《了不起的蓋茨比》:他了不起在哪裡?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講述了男屌絲蓋茨比年輕的時候喜歡上了白富美黛西,不過後來白富美嫁給了高富帥且門當戶對的湯姆,但是屌絲蓋茨比仍然對自己心中的女神無法忘懷,日夜思念,肝腸寸斷。作者一直在告訴我們,這位了不起為愛頑強守望的蓋茨比所構造的夢具有易碎的特徵,美麗的女人已經和另一個男人朝夕相處了五年,生過孩子,和初戀時的清純少女已經有了天壤之別。
  • 了不起的蓋茨比,了不起的犧牲
    《了不起的蓋茨比》我在結婚之前曾經看過,那個時候感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就覺得他不過就是一個窮小子,為了追求到自己努力夢寐以求的初戀,努力奮鬥,最後又犧牲自己的故事。這樣的犧牲是不是算了不起了,我當時是很不以為然的。直到我結婚之後,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再回頭看這本書,我發現蓋茨比確實非常了不起,了不起在什麼地方呢?
  • 一戰後紙醉金迷的美國,藏匿著《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悲情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了不起的蓋茨比》。它其實是一本小說,後來改編成了電影,被搬上了大熒幕。這部電影被多次翻拍,其中比較出名的當屬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即小李子)主演的版本。當時正值一戰結束後,美國經濟飛速發展。工業欣欣向榮,股市節節高升。紐約這所新興城市,日新月異,而城中的人民也過著歌舞昇平,紙醉金迷的生活。
  • 《了不起的蓋茨比》 |蓋茨比走向毀滅的原因,愛情不可強求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對這本書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了不起的蓋茨比》對我始終是絕好的作品。興之所至,信手翻開一頁,讀上一段,一次都沒讓我失望過,沒有一頁使人興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傑作!我真想把其中的妙處告訴別人!」
  • 《了不起的蓋茨比》裡的蓋茨比,他了不起在哪裡?
    》作者是美國小說家弗.司各特.菲茨傑德拉這部小說以20世紀20年代紐約及長島為背景,描寫了一戰後青年一代的精神空虛,經濟的空前繁榮,人人沉迷於紙醉金迷中,追尋「美國夢」的情景。歲月永遠不會滄海遺珠,如梵谷一樣,在菲茨傑德去世十年後,他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其他三四十本小說再次在美國和西歐走紅。一九九八年,紐約文學出版社蘭登書屋回顧本世紀英語小說的組成,由負責編選世界名著經典的「現代文庫」編委會選出二十世紀最佳小說一百部,《了不起的蓋茨比》排第二,在二十世紀美國小說中選,《了不起的蓋茨比》自然就是首選。
  • 《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爵士時代的人情冷暖與紙醉金迷
    《了不起的蓋茨比》改編自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的同名小說,由巴茲·魯赫曼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凱瑞•穆裡根等人出演,影片曾獲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藝術指導獎。以自己的經歷為素材,菲茨傑拉德創造了《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書,為讀者展現出特殊年代裡幾個角色的愛情觀,體現出美國爵士時代的人情冷暖和紙醉金迷。
  • 《了不起的蓋茨比》:幻想破滅的背後,隱含著對人生真諦的理解
    我想,《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是這樣的。20世紀末,美國學術界權威在百年英語文學長河中選出一百部最優秀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上榜,位居第二,這部小說由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所創作,於1925出版,被譽為當代最出色的美國小說之一,還被多次搬上銀屏。
  • 了不起的蓋茨比究竟哪裡了不起,如何真正讀懂這本
    這就是機會均等,階級流動,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僅是美國夢,也是中國夢,歐洲夢,全世界共同的夢。,相信財富的力量,認為美國夢是真實存在的。但是還有一個件事沒有完成,那就黛西,只有娶到黛西,才算真正的跨越階層,成就真正的美國夢。大多數人讀小說的時候,都覺得黛西淺薄、虛榮、無聊、自私,覺得她配不上蓋茨比,但是蓋茨比真的不知道黛西是個什麼樣的人。不,他知道。之所以知道還要義無反顧的去愛,因為黛西也美國夢的一部分。
  • 《了不起的蓋茨比》:一個破碎而虛幻的愛情故事
    《了不起的蓋茨比》講述了主人公蓋茨比與黛西,看是有情卻無情的破碎而虛幻的愛情故事。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著名小說家菲茨傑拉德的作品,被譽為20世紀偉大的英文小說之一下面讓我們打開《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了解這部美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中大放異彩的巨作,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什麼樣的愛情觀呢? 希望這本書除了讓你得到文學巨著內容和形式的收穫感,也讓你在愛情觀上得到啟發。 下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書,第一:金錢買不回愛情,沒有錢卻會失去愛情。
  • 《了不起的蓋茨比》:夢想沒有高低,卻有對錯
    》是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所作的一部中篇小說,講述了富豪蓋茨比因愛而亡的悲涼故事。作者菲茨傑拉德也憑藉這部作品,奠定了其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村上春樹曾說:如果沒有與《了不起的蓋茨比》相遇,我寫出來的小說會與現在完全不同,也許什麼都不寫。
  •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反映歷史的作品,揮金如土的時代是走不遠的
    20世紀20年代,隨著美國工業和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各種新事物令人們耳目一新。由於當時美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促進了美國經濟大爆發。富有的人們開始盛行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因此產生了種種社會問題,這個時代也被稱成為「咆哮的二十年代」。 紅學家李希凡說過,《紅樓夢》是一部政治歷史小說。
  • 從三個角度看《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魅力所在及帶給我們的現實思考
    ——菲茨傑拉德20世紀,是美國小說的黃金時代,《了不起的蓋茨比》位於榜首。2013年,同名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在美國上映,而後總共拿到了11項獎項,包括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還在豆瓣有7.9的評分。1776年以來,世世代代的美國人堅信,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這就是「美國夢」。電影中,主人公蓋茨比經過辛苦打拼,借著黑社會的勢力販賣私酒終成一方富豪,似乎就是其中的個人代表。
  • 了不起的蓋茨比:揭露了美國貴族階層的「偽」與平民階層的「真」
    《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小說,讓菲茨傑拉德一舉奠定了自己在現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成為了20年代美國的代言人之一《了不起的蓋茨比》反映的是20年代的美國。剛剛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大發了一筆戰爭得來的橫財,一下扭轉了負債國的謙卑姿態,將自己捧為高高在上的債權國。美國一夜翻身當上了「地主」,這也燃爆了民眾對物慾追求的渴望,財富成為判斷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