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解讀爵士年代下,那盞迷人又危險的燈塔

2020-09-15 娛樂發動機長

20世紀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久,新生的美國以強大的勝利者姿態迎接著屬於自己的帝國,科技、工業、商業、藝術、教育、文化空前繁榮。這個瘋狂咆哮、狂飆突進的十年,被菲茨傑拉德濃縮在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裡,四分五裂的文明,於近百年後的今天,重現熒幕

瘋狂咆哮的爵士年代

電影極盡浮誇奢華之能事:珠寶、布景、宴會、美人、甚至是蓋茨比鋥亮閃耀的黃色跑車……帶領觀眾走進那個瘋狂享樂、熠熠閃光的年代

序幕:跨越時空的敘事者,講述蓋茨比的故事

電影以尼克的旁白開篇。尼克,是故事的參與者,也是故事的觀察評論者與敘述者。

片名中出現的形容詞「了不起」,實際上是尼克對蓋茨比的個人評價,運用典型的第三人稱視角,帶著主觀色彩,同時給那段傳奇驚豔的往事增添了許多真誠動人的元素

「了不起的」——蓋茨比

尼克眼中的蓋茨比,究竟有什麼了不起?

①他是時代下,優雅博識的神秘富豪

尼克是蓋茨比的鄰居,也是黛茜的遠房表哥。一日,尼克受邀參加蓋茨比的派對——那裡奢靡無度、光怪陸離,派對的大廳裡滿是左擁右抱的出版界富豪,八卦寫手伺機而動,影星、百老匯導演、道德的捍衛者、叛逆的青少年……

派對上優雅迷人的蓋茨比先生

派對的主人蓋茨比置身其中,散發著慵懶迷人的獨特氣質,手拿高腳杯,轉身後那心領神會的一笑,以及足極為罕見、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給尼克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派對後,蓋茨比主動邀約尼克,並在跑車裡,滔滔不絕的向尼克介紹自己:牛津就讀,遊歷各國,收集珠寶,擊敗敵軍……「我不想讓你覺得我是個無名小卒」,蓋茨比說。緊接著,他又提到「老夥計,我有個不情之請,貝克小姐會與你細談。」此時的蓋茨比,自信卻不從容,似乎背負著難以啟齒又迫切著想說出的巨大秘密。

②他是亂世中,高貴脫俗的純情少年

蓋茨比與黛茜

與貝克的談話中,尼克知道了蓋茨比與黛茜的往事,原來他買下房子,就是為了接近黛茜,辦那些奢侈的派對,就是希望她能來一次。尼克決定幫助蓋茨比,「舉手之勞」他說。尼克不知道他的「舉手之勞」近乎讓蓋茨比獻出了全部的勇氣,但他可以感受到蓋茨比緊張窘迫下,那份抑制不住的狂喜。

電影以尼克的視角,旁白敘述,讓觀眾從更理智的角度,看到蓋茨比許多方面的細節與情感:揮金如土、成熟迷人,卻也會在重見心愛之人之時表現出少年般的害羞心動,他是那樣真摯,願意雙手奉上一切美好,甚至他致富的目的竟也如此單純——只為他愛的黛茜。通過對比的藝術表現手法,相較那個浮躁複雜的時代、那些自私自利、汙濁不堪的人群,電影將蓋茨比的純情高貴、浪漫脫俗展現的淋漓盡致。

發展與高潮:美國夢下的自我重塑、愛於得失

蓋茨比在尼克的幫助下,見到了黛茜,五年後第一次見面的情形,在電影裡是這樣描述的:

「要不是有霧,我們可以看見海灣對面你家的房子,」蓋茨比說,「你家碼頭的盡頭總有一盞通宵不滅的綠燈。」 黛茜驀然伸過胳臂去挽著他的胳臂,但他似乎沉浸在方才所說的話裡。可能他突然想到那盞燈的巨大意義現在永遠消失了。

那天下午,蓋茨比顯然已經察覺到了黛茜的某些事情不是如他的想像,但蓋茨比的想像過於強大,以至於他賦予了黛茜一個夢想的化身。

摘掉面具,黛茜背後的影射

事實上黛茜並不是個純真可愛的傻姑娘,她是個具備典型階級色彩的人物,在婚姻天平上,愛情被金錢和虛榮壓倒,兩次選擇面前,她都倒向有財有勢的湯姆一邊。

電影通過畫面與矛盾衝突點的呈現,對黛茜這一人物的精準刻畫,進一步揭示黛茜形象背後的隱含意義

嬌俏勾人的黛茜,似乎與時代中那個龐大輝煌的「美國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青年對黛茜的無限傾心,也就是對「美國夢」的無限追求和嚮往。

黛茜的美使「美國夢」更具吸引力和誘惑力

時代下的美國夢是什麼?

美國學者普遍認為,《獨立宣言》是美國夢的根基,特別是其中那句「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來到美國實現自己的夢想。

時代下,懷揣「美國夢」的青年

自一戰勝利以來,世世代代的美國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

「美國夢」對當時青年男女的精神引導,就像影片中對蓋茨比所信奉的那盞燈塔的描述:從前抓不到它,不過不要緊,明天我們會跑得更快,手伸得更遠,總有那麼一個早上,我們奮力向前,逆水行舟,不斷地被推向過去。

當然,美國夢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完美無缺的。當金錢代表一切的時候,美國夢中原來包含的理想成分早已經不在。

黛茜的自私冷酷、淺薄無聊,以及那盞似乎失去巨大意義的綠燈,都預示著「美國夢」的無價值以及追求者的盲目性

結尾:他擁有很多,卻又一無所有

正如小說第一章原文所說:「蓋茨比本人到最後其實安然無恙善始善終,只不過是那些曾經吞噬了蓋茨比的,在夢境醒來之後發覺的渾濁灰塵,讓我們暫時對人世間壯志未酬的悲哀和轉瞬即逝的歡愉失去了興趣。」


蓋茨比的死亡,是他一生的終結、夢想的破滅,他獻身於一種博大、庸俗、不實的美,也暗示了當時美國青年人盲目追求夢想的破滅。

蓋茨比的確很偉大,非常了不起,只是,他原本應該格外小心地想清楚,自己心心念之日夜不倦努力不停追求的,到底是什麼。雖然他喬裝打扮,仿照上層人生活,外表、舉止儼然上流人物模樣,但他根深蒂固的下層人出身,矇騙不了上流人「雪亮的眼睛」。不顧現實,一味地沉溺在夢想之中,註定以失敗告終

寫在最後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通過蓋茨比的豪華派對、貴族階級黛茜,以及那盞閃閃爍爍、縹緲卻似唾手可得的綠色燈塔,以精巧的敘事結構貫連,為觀眾再現了那段極具羅曼蒂克風格、危險又迷人的歷史,用象徵手法含蓄揭示了「美國夢」傳奇之下的嘲諷及悲悵。美國夢、自我重塑、愛與得失、再次尋回和再次失去等核心主題貫穿影片,時至今日,也為人所感慨。

相關焦點

  • 《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爵士時代的人情冷暖與紙醉金迷
    在這裡結識了神秘的蓋茨比,還意外發現他竟然愛著自己的表妹黛西,。最後看似得到了黛西的芳心,卻成為愛情的犧牲品和上層階級的替死鬼,尼克才意識到上層階級的人情冷暖、冷漠與虛假。美國的20年代被菲茨傑拉德本人譽為是「爵士年代」,在他看來,這是一個繁榮進步但卻揮霍無度的年代。
  • 《了不起的蓋茨比》:分析蓋茨比的美國夢的幻滅原因
    爵士時代的代言人《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著名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傑拉德是最富盛名的作品,創作於20世紀20年代,該書奠定了作者作美國「爵士時代」桂冠詩人和「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地位。今天,我就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及蓋茨比先生的物質夢和愛情夢來分析蓋茨比先生的美國夢幻滅的原因。01 時代背景:喧囂的爵士時代19世紀20年代是被稱為爵士時代,奢華和享受是那個時代的代名詞,正義或道德一文不值,自私或冷漠冷卻籠罩著一切。
  • 《了不起的蓋茨比》裡的蓋茨比,他了不起在哪裡?
    菲茨傑德拉為這個時代創造一個新名詞:爵士時代。菲茨傑德拉寫的第一部小說是《人間天堂》,他憑著這部小說獲得了巨大的聲譽和地位,當然還有金錢,他大肆揮霍,還娶了富家女。《了不起的蓋茨比》為什麼能把當時紐約的上流社會寫的入木三分,就是因為菲茨傑德拉身處上流社會縱情享樂,夜夜笙歌。
  • 《了不起的蓋茨比》:一個破碎而虛幻的愛情故事
    《了不起的蓋茨比》講述了主人公蓋茨比與黛西,看是有情卻無情的破碎而虛幻的愛情故事。 菲茨傑拉德是美國20世紀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被譽為「爵士時代的桂冠詩人」、「編年史家」。 他因寫作聲譽順利地與富家小姐姍爾達結婚,婚後過著極其奢華的生活。
  • 《了不起的蓋茨比》|淺析蓋茨比美國夢的破滅及其現實意義
    1925年,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問世,奠定了作者菲茨傑拉德在現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成為了「爵士時代」的桂冠詩人和《了不起的蓋茨比》講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金融職員尼克驚訝地發現自己夜夜笙歌的鄰居——大富翁蓋茨比,內心竟單純地愛著曾經的夢中情人黛茜,這是他一直的理想,蓋茨比曾因貧窮而失去了黛熙,為了找回愛情,他不擇一切手段成為有錢人,建起豪宅,只為能和黛西重溫舊夢。
  • 電影版《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原著的3個差別讓我印象深刻
    作者:大黎《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的作品,同名電影由萊昂納多主演。看過原著小說和電影版之後,總體感覺雖然電影版誇大了原著中對爵士時代華麗奢侈場景的描寫,卻讓觀影者更加形象地體驗到了既尊重原著又更加立體的美國爵士時代的奢靡感。細節上,在小說中出現了三次讓人印象深刻的綠燈在電影中得到更加明顯的體現。
  • 《了不起的蓋茨比》:他了不起在哪裡?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講述了男屌絲蓋茨比年輕的時候喜歡上了白富美黛西,不過後來白富美嫁給了高富帥且門當戶對的湯姆,但是屌絲蓋茨比仍然對自己心中的女神無法忘懷,日夜思念,肝腸寸斷。在夜色笙歌中,他久久凝望著黛西家碼頭的那盞綠燈。
  • 《了不起的蓋茨比》:幻想破滅的背後,隱含著對人生真諦的理解
    我想,《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是這樣的。20世紀末,美國學術界權威在百年英語文學長河中選出一百部最優秀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上榜,位居第二,這部小說由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所創作,於1925出版,被譽為當代最出色的美國小說之一,還被多次搬上銀屏。
  • 蓋茨比為什麼了不起
    《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是一個關於「夢」破碎的故事。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喧囂年代」,資本主義大行其道,各行各業蓬勃發展,其中也不乏投機倒把賺得人生第一桶金的暴發戶。蓋茨比就是這種人。Gatsby,意為上帝的兒子。他本叫詹姆斯·卡茨,出生於北達科他州一個農民家庭,雖出身卑微,卻不甘平凡,也有出人頭地的遠大抱負。
  • 了不起的蓋茨比究竟哪裡了不起,如何真正讀懂這本
    美國20世紀著名作家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塑造了一位執著於愛情,至死不悔的蓋茨比形象。小說主人公是蓋茨比,作者通過其鄰居尼克的視角,演繹了他起伏的一生。因貧窮失去心愛的姑娘黛西,為愛發奮努力奔跑成為富甲一方的知名大佬。為重拾失去的愛,他不惜花費巨資,在能遙望到黛西住所的對面買下豪宅,夜夜深情凝望那一盞心燈。
  • 《了不起的蓋茨比》:浮生一夢,紅塵一世,夢中人醒,不過南柯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著名小說家菲茨傑拉德的作品,第一次知道這部作品是在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39;&34;黛西&34;我一直認為,我愛上的是17歲的她。現在我知道,我愛上的是17歲的我自己。&34;全都是錢—這是她抑揚頓挫的聲音中永不衰竭的魅力,金錢叮噹的聲音,銅鈸撞擊的聲音…在一座白色的宮殿裡高高在上,國王的女兒,披金戴銀的女郎。
  • 《了不起的蓋茨比》:不是門當戶對的愛情,終究一拍兩散
    《了不起的蓋茨比》近幾年特別火,你也一定聽過它的鼎鼎大名。因為這本書,我還曾鬧過一出笑話。「《了不起的蓋茨比》不錯,你可以試試看。」朋友說。「我對這樣的書不感興趣。」我說。「為什麼?」「我知道「比爾蓋茨」了不起,這種成功學的書有什麼好看的。」
  • 滿卷儘是夢破碎的聲音|《了不起的蓋茨比》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而「了不起」,這個帶有褒貶性質的形容詞,就是尼克對蓋茨比,也是作者對蓋茨比,對他這個人下的判斷與定義。在開頭第一章,尼克就自述到:在我年紀還輕、閱歷尚淺的那些年,父親曾經給過我一句忠告,直到今天,這句話仍在我心間縈繞。
  • 時光倒流,重溫舊夢,愛情卻在喧囂中走向了幻滅——品讀作家菲茨傑拉德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
    ·司各特·菲茨傑拉德1925年創作的一部以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為背景的中篇小說。·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在現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34;的發言人和&34;的代表作家之一。20世紀末,美國學術界權威在百年英語文學長河中選出一百部最優秀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高居第二位。
  • 《了不起的蓋茨比》:夢想沒有高低,卻有對錯
    20世紀20年代,這是美國的一段特殊時期。這個時期的美國,財富的多少成了判斷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人們開始盲目地賺錢,賺快錢,《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主人公——蓋茨比也走上了賺快錢之路,成了這個特殊時代的犧牲品。作者菲茨傑拉德就生活在這個特殊時代,《了不起的蓋茨比》更像是菲茨傑拉德自身的影射。
  • 《了不起的蓋茨比》:有的姑娘一生都沒有遇到過愛情
    對於這個現象的思考,我是從閱讀《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膾炙人口的巨著的時候開始的。大多書評,凡分析《了不起的蓋茨比》,一般會從比較大的主題入手,比如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夢、資本主義與舊美國貴族之間的階級較量等。偶有從情感入手的作者,也都是講述黛西此人的物質與貪婪。
  • 從《邊城》和《了不起的蓋茨比》,看「都市批判」的不同寫法
    綜觀沈從文的創作歷程,如果要在用英文小說創作​的作家裡選一個人與之對應,那這個人最有可能就是菲茨傑拉德。菲茨傑拉德最著名的作品是《了不起的蓋茨比》,在二十世紀的英文小說一百強中也是排名第二。如今,我們就走進兩人的創作世界,去看他們的在創作上的異同。
  • 了不起的蓋茨比,了不起的犧牲
    《了不起的蓋茨比》我在結婚之前曾經看過,那個時候感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就覺得他不過就是一個窮小子,為了追求到自己努力夢寐以求的初戀,努力奮鬥,最後又犧牲自己的故事。這樣的犧牲是不是算了不起了,我當時是很不以為然的。直到我結婚之後,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再回頭看這本書,我發現蓋茨比確實非常了不起,了不起在什麼地方呢?
  • 從「精神分析」角度解碼《了不起的蓋茨比》
    1925年,《了不起的蓋茨比》正式問世,奠定了天才作家菲茨傑拉德在美國文壇的地位。這部小說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英文小說之一」,並曾被好萊塢改編成熱門電影,受到很多人的討論和追捧。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蓋茨比的故事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原因之一就在於,它講述大眾喜聞樂見的愛情話題:窮小子愛上了富家女。故事男主人公名叫蓋茨比,女主人公是黛西。
  •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這些別墅驚豔到你了嗎?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所創作的第一部以20世紀20年代的紐約市及長島為背景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25年。後多次改編成不同版本的電影,最經典的是導演巴茲·魯赫曼拍攝的第五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