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黎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的作品,同名電影由萊昂納多主演。
電影豆瓣評分7.8分,分類為愛情片,但是其實不管是原著還是電影講的都不止是愛情,只是電影更加著重主角的愛情軌跡而模糊了配角的情感變化,而原著更加細緻,可以說各有所長。
看過原著小說和電影版之後,總體感覺雖然電影版誇大了原著中對爵士時代華麗奢侈場景的描寫,卻讓觀影者更加形象地體驗到了既尊重原著又更加立體的美國爵士時代的奢靡感。
細節上,在小說中出現了三次讓人印象深刻的綠燈在電影中得到更加明顯的體現。
綠燈是貫穿整部小說的關鍵線索,在整部小說中出現過三次,分別在小說開頭、中間和結局,將主角蓋茨比的感情分成了三個階段。
那麼綠燈到底代表著什麼?
可以說,那盞綠燈就代表著蓋茨比的夢想,一個叫黛西的女人。
當蓋茨比和黛西重逢的時候,他們分開已經五年,絕代佳人黛西已經嫁給了門當戶對的富商繼承人湯姆,並且育有一女;而蓋茨比也已經從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變成了極具神秘色彩的富豪。
萬萬想不到,蓋茨比努力的原因只是為了奪回黛西。
他在黛西家對岸買下了一座城堡,每周宴請無數名流,任由大報小報輪流報導,只是為了讓黛西聽說之後來一次宴會。
那盞綠燈,就在黛西家的方向,蓋茨比經常望著它伸出顫抖的手想要握住,如同抓住了黛西。
在電影中,當綠燈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代表著蓋茨比的夢想還沒有實現,那時候兩人還沒有見面;第二次出現的時候,綠燈對他來說已經沒有意義,因為蓋茨比如願以償地見到了黛西;第三次出現的時候,夢想已經落到後方,揭示了兩人愈行愈遠的命運。
綠燈在原著中將小說分成了三個完整的結構,幫助讀者理解蓋茨比不同時間段的心境變化;在電影中,也起著同樣的作用。
但是影片與文字的區別在於,影片更有畫面感,能幫助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原著中作者的文筆,而在小說中只能想像蓋茨比城堡對岸的綠燈,在影片中更加遙遠和空曠,更加孤寂和冷漠。
在原著中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細節就是蓋茨比那身庸俗的粉色西裝,但是在電影中,粉色西裝被萊昂納多穿得溫柔而多情,當他那雙深邃迷人的眼睛看著黛西時,粉色西裝只會為他增光添彩,也許這是電影的魅力,美化了小說中的人物。
在我看來,粉色西裝就像蓋茨比的夢想,夢幻而不真實,這會不會是作者留下的伏筆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卻真的這樣理解過。
粉色就像是年少時代的夢想,而蓋茨比的夢想一直停留在過去,這就是他悲劇結局的做主要原因。
他愛黛西,為她創造了一切,然而,黛西似乎不太領情,她始終在抗拒著這一切。
蓋茨比幻想著黛西和湯姆攤牌,然後和他在一起,然而,他卻忽略了五年時間一個人也可以改變得很徹底,或者說,他從來沒看清過自己愛的是什麼人。
在影片中,黛西開車撞死了湯姆的情婦梅朵,而湯姆誤導梅朵的丈夫,蓋茨比是梅朵的情夫,為了遮蓋真相而撞死了她。
而黛西為了推卸責任,默認了這個謊言,轉身和湯姆離開了這裡,兩個本來已經各自背叛的人,因為共同的利益而和好如初,又變成了恩愛夫妻。
在影片中,梅朵的死因是因為被丈夫察覺了出軌,正在被逼問對方是誰,而這時候黛西駕駛著蓋茨比的車駛過,梅朵在窗邊看見,誤認為是湯姆的車,就掙脫丈夫跑出來攔車,最後被黛西撞飛,當場斃命。
在小說中,這一段說得比較隱晦,沒有直接說明梅朵死前的情形,而是以旁觀者猜想的形式敘述出來,給讀者留足了想像空間和神秘感,而電影就很直接的&34;了梅朵死前奔&34;的情節,讓梅朵的這個在小說中比較邊緣化但是卻很重要的角色更加立體和生動。
這也讓讀者更確定了一件事,梅朵的悲劇由湯姆和黛西聯手造成,一個是她的出軌對象,一個是殺她的真兇,而這兩個人卻將一切責任推給蓋茨比。
當兩人商量著離開的前一夜,蓋茨比還在幻想著黛西會跟他離開,直到被梅朵的丈夫潛入槍殺,都還在等待。
所以說,蓋茨比一直活在過去,活在過去的夢裡,而豪宅、美酒、宴會、沙灘、泳池都是他為自己的夢精心鑄造的牢籠,仿佛住在裡面就能心想事成,然而黛西早已不是他心目中的黛西,夢想已經變質,談何實現。
影片中有一段非常諷刺的情節,蓋茨比被冤殺,城堡裡正在準備葬禮,而黛西家的傭人正在忙忙碌碌地收拾行李,黛西若無其事地告訴女兒,他們一家三口要去度假,而此時圍繞在蓋茨比屍體旁邊的都是八卦記者和攝影師。
&34;
也許五年前的黛西還是那個愛著蓋茨比的姑娘,然而,五年後的黛西早已經被物質利益腐化,變成了另一個黛西,而蓋比茨比愛的黛西卻一直是五年前的那一個。
坦白說,在讀小說的時候,到了這一段並沒有如此強烈的對比感和諷刺感,電影畫面卻能清晰地展現他們的無恥和懦弱。
而蓋茨比身上最珍貴的地方就是他的真誠和自我救贖。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小說的對細節的描寫更細緻,電影刪減了一些內容。比如說作者為了塑造湯姆吝嗇的性格,有一段關於他用帕子包酒瓶的動作。
故事情節大致是:湯姆帶了兩瓶威士忌去城裡,但是只喝了一瓶,剩下了一瓶他用帕子包住準備帶回去,但在他拿出帕子正準備包的時候,還假惺惺地問了尼克和貝克要不要來一杯。
湯姆的身份是美國某貴族家族的接班人,可說富可敵國,在這樣的身份背景的襯託下,他的這一舉動顯得尤為虛偽。
這一段在小說中也只是三言兩語就帶過了,在電影中更加不容易被觀眾捕捉,如果沒有看過原著的人,可能不能理解為什麼要這麼拍。
我感覺蓋茨比的悲劇結局一開始就註定了,如果這是個真實的故事。
蓋茨比把夢想建立在人性之上本就不理智。就像原著中所強調的道德感,&34;,這個限度就是道德底線,也許是作者有意布局,原著中除了敘事者尼克站在了蓋茨比這邊,其他人都站在了對立邊,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致命的道德缺陷,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黛西和湯姆。
但是不得不說影片更加注重主角的情感變化,對配角則是一帶而過的潤色,如果想要真正品味《了不起的蓋比茨》中,菲茨傑拉德筆下複雜細膩的人性對壘,小說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作者:大黎,寫優質的文章,說有趣的廢話。
歡迎關注我的帳號:大黎說成長,一起讀名著故事,聊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