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一部外國人寫的反烏託邦小說《無人倖免》。
《無人倖免》是埃及裔加拿大作家奧馬爾·阿卡德的第一部小說,一經問世就大獲好評,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在全世界發行,因為這部小說在某種程度照應著美國日漸分裂的現實,更是為這本書的暢銷增添了不少助力。
這本書於2017年面世,隨後便入圍了不少文學獎項,包括2017年加拿大羅傑斯作家信任獎,2018年入圍英國最負盛名的科幻小說獎——阿瑟·克拉克獎,2019年更被英國媒體BBC列入百大最具影響力小說。
作者之所以要寫這本小說,是源於他多年前的一次採訪經歷。
有一次,作者採訪一位國際情勢專家,問他為什麼美軍在阿富汗這麼不招人待見,這位專家就舉了個例子,說當時美軍特種部隊不得不在夜間行動,尋找「恐怖分子」。
可是當士兵行動的時候,經常亂翻當地居民房屋,或者用槍直指女人或孩子的頭,逼著他們說出自己知道的事情。
無論在哪種文化下,這種行為都是非常冒犯人,但是美軍士兵就這麼做了,這就導致美軍在阿富汗戰場的行動,如同陷入泥沼一般。
作者意識到,並不是所有人都對發生在遙遠國外的苦難感同身受,而小說這個文學載體,更容易讓讀者有代入感,既可以讓讀者了解戰爭,也可以讓他們思考戰爭,這也是深度新聞報導無法做到的事情。
於是在2014年,作者開始著手寫這部小說。
《無人倖免》的中文版副標題是《2074-2095,美國第二次南北戰爭》,這也是它最大的噱頭,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21世紀末的美國,當時的美國飽受全球氣候變暖之苦,東海岸早已被海水淹沒,曾經的首都華盛頓也被海水淹沒,不得已,美國只能選擇遷都,新的首都位於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美國聯邦政府強制推行法令:禁止在全美使用化石燃料。
這項法令激發了南方的反叛之火,2074年10月1日,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喬治亞、南卡羅來納以及德克薩斯州宣布脫離聯邦,成立「南方自由邦」,這標誌著「美國第二次南北戰爭」的開始。
戰爭初期,聯邦政府為了抑制南卡羅來納州日漸高漲的分裂主義情緒,實行生物戰,釋放出一種病毒,讓這裡的居民陷入昏昏欲睡之中,任何人都不敢靠近這裡。
此時的墨西哥,趁機佔領了德克薩斯州,而剩下的幾個州: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和喬治亞州則繼續抵抗。
小說主要是以薩拉特以及她的侄子班傑明的視角來敘述。
故事發生時的2075年,薩拉特只有6歲,她和爸爸媽媽哥哥姐姐一起,住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個河口三角洲。
年少的薩拉特,是個性格開朗的孩子,她經常和哥哥姐姐一起,往桶裡盛滿水,一桶一桶地往土堤上灌,直到堤岸滑坡。
接著他們就從溼滑的泥岸上衝下河去,下滑時,他們開心地叫著,身子在泥土裡留下深深的凹痕,即便是這樣簡單的遊戲,就可以玩一整天。
小孩子的快樂總是很簡單,大人的世界卻是另外一番天地。因為氣候變遷,南方早已變得不適宜人類居住,路易斯安那也是滿目蕭條。
薩拉特的父親為了養活一家,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想到經濟形勢更好的北方去,不幸卻在一次炸彈襲擊中喪命,薩拉特只得和母親以及哥哥姐姐一起,被人安置到一個叫「佩興斯」的難民營裡。
說實話,佩興斯難民營,條件算不上多好。
比如薩拉特一家的帳篷裡,布滿了各種二手東西,家裡有數不清的毯子,全是外國捐贈的。孩子們沒有太多憂慮,在塵土飛揚的營地裡打鬧嬉戲,經常可以看到他們頭上沾滿汗水和塵土。
這樣的日子雖說有些難捱,但還不至於說過不下去。薩拉特的世界,沒有怎麼被世界的殘酷陰影覆蓋,她依然經常和小夥伴一起捉迷藏,在難民營的帳篷裡,在沉甸甸的晾衣繩下鑽來鑽去,又笑又叫。
一個偶然的機會,薩拉特與魅力四射的蓋恩斯成為朋友兼師徒,這個人擁有一種神秘莫測且優雅的氣質。
薩拉特剛見他的時候,書中這樣描述:
「一個花甲之年的男人,個頭不高,穿一套戰前款式的黑色西裝,腳蹬一雙鋥亮的正裝皮鞋,頭戴一頂挺括的霍姆堡氈帽,燈光在帽簷下投下陰影,遮蔽了他的面容。」
接下來的時間裡,蓋恩斯教她很多東西,給她講述舊日時光,講述目前世界局勢,說這些都可以幫助薩拉特在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蓋恩斯雖然神秘,沒有故意透露自己的身份,但是從其他人的態度中,可以知道他其實是南方反叛軍的招募人員,不斷招募一些勇士,前往北方展現南方人的勇氣和不屈。
蓋恩斯還向薩拉特介紹了一位神秘人物:來自布瓦吉吉帝國的特工喬,當時他秘密向南方自由州提供援助,好讓美國繼續維持著虛弱和分裂狀態。
布瓦吉吉帝國是一個新興帝國,布瓦吉吉帝國在幾十年前還是散布在中東和北非的一連串小國,隨後合而為一,形成了另一個統一帝國,疆域從摩洛哥的直布羅陀海峽,抑制延伸到黑海和裏海之濱,
後來,一隻北方武裝力量襲擊了難民營,並在這裡實行了屠殺,薩拉特的母親也不幸去世,哥哥身受重傷,只有她和姐姐倖免於難,此時的薩拉特12歲。
大屠殺之後,薩拉特和哥哥姐姐一起,被南方政府重新安置到喬治亞與南卡羅來納交界處的林肯頓。
薩拉特從以前的開朗假小子,變得自我封閉。因為哥哥在之前的襲擊中腦袋中了一顆子彈,智力受到很大影響,美國自由邦政府就請了一個護工幫忙照顧。
在一般人的眼中,薩拉特一家是大屠殺倖存者,是南方獨立大業的堅定支持者,然而在這位護工的眼中,薩拉特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但是卻比任何一位軍人更高效、更冷酷無畏,只因她受過戰爭的摧殘。
父母的死在薩拉特心中埋下一顆種子,蓋恩斯訓練她成為一個出色的狙擊手,還給了她一把步槍。
有一天,薩拉特收到一條線報,一位北方將軍會來到南北對峙的前線視察,她為此準備了數天,終於射殺了這位將領,這位將領是第二次南北戰爭開戰後,北方陣亡的最高級別的將領。
薩拉特的成了南方的英雄。但是北方卻不這麼看,他們把刺殺視為恐怖行動,只會堅定他們結束南方「叛亂」的決心,隨後南方遭遇的是越來越殘酷的鎮壓。
南方的上空不時出現無人戰鬥機,鬼知道它們會什麼時候扔下炸彈,有一次,薩拉特姐姐在乘坐公交時,不幸被炸死。
姐姐去世後的那周,薩拉特一句話都沒說,夜裡經常做溺水的夢。
一個月之後她把姐姐的骨灰撒撒向了河流,隨後就被北方軍逮捕了,洩露她信息的不是別人,正是她的恩師蓋恩斯。
被捕後的薩拉特被關押在佛羅裡達的一座拘留所裡,在接下來的七年時間裡,她多次遭受酷刑折磨。
剛開始,薩拉特還以為自己很快就被處死,她甚至還想像自己臨刑前的畫面:帶著手銬腳鐐,面前是一排排義憤填膺、冷嘲熱諷的北方人;設想那些士兵微微顫抖的雙手。
此時的薩拉特沒有活下去的意志,只想讓死亡快點來臨,這樣她好見她的家人。
然而她想像的死亡沒有來臨,幾個月後,看守好像突然想起來有這麼一號人,提審了她。先是把她綁在一個小小的金屬椅子上,晾她三個小時。隨後一個女審問官來了,開頭就是一頓恐嚇:
「我們很清楚你都幹了什麼,薩拉。」女審問官說道。
直到這時,薩拉特恍然大悟,這些人對她一無所知,索性薩拉特否認了一切。
不配合的結果就是一系列酷刑:
她被帶到一間屋子裡,房間裡全都是碩大的射燈。
看守把薩拉特渾身綁的嚴嚴實實的,絲毫不能動彈,接著,一陣電流聲,射燈亮了,整個房間淹沒在令人暈頭目眩的白光中。
一連好幾天,這種刑罰導致薩拉特的眼睛明顯受損。
又是其他審問,這些折磨麻木了她的感官。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水刑」。書中這樣描述:「接著薩拉特溺水了,水流湧動,無窮無盡。她在生死之間徘徊,感到身體不再屬於自己,她的心在恐懼和驚駭中抽搐,水流吞沒了她,死神卻死死不肯降臨。」
這些手段終於攻破了薩拉特的心理防線,她承認了一切罪行,包括許多她聞所未聞的。
承認罪行後的生活,突然變得輕鬆起來,甚至可以有外出放風的待遇。
後來,北方政府認為蓋恩斯提供的消息不可靠,薩拉特獲得釋放。
此時7年時間過去了,第二次南北戰爭結束,南方再次戰敗,美國重獲統一。
在這七年時間裡,薩拉特的哥哥娶了當時照顧自己的護工,並且有了一個叫班傑明的兒子。
獲釋後的薩拉特,回到了哥哥家裡。滿身都是戒備,故事的最後一部分,是以班傑明的口吻寫的。
班傑明見過姑姑薩拉特的照片,不過當時照片中的她只有十幾歲,瘦削、光頭,臉上帶著邪魅的笑容。現在的薩拉特姑姑,身形肥胖,四肢活像粗壯的樹幹。
不到30歲,卻比爸爸還顯老,甚至比我的媽媽還顯老,我媽媽比爸爸大十幾歲。
這些不是最要緊的,更讓班傑明驚訝的是薩拉特古怪的行為。
一聽到與「水」有關的字,都會讓薩拉特身體緊張,仿佛觸發了她體內深藏的某種防禦機制。也不願睡在普通屋子裡,只睡在地上,渾身蜷縮著。
不久之後,薩拉特的前反叛軍同事前來拜訪,並且告訴了她一個消息,組織抓獲了曾經往死裡虐待過他的看守。薩拉特二話沒說,就殺死了看守,但是當她發現看守還有兩個十幾歲的雙胞胎兒子後,就饒恕了看守的家人,因為薩拉特和姐姐是雙胞胎,只不過姐姐早已在北方的襲擊中去世。
回到哥哥家裡後,薩拉特和嫂子的關係緊張起來,因為班傑明胳膊摔斷了,薩拉特簡單處理了一下,她覺得這沒什麼,本來嫂子對自己不滿,這下子不滿的情緒更是多了,她覺得薩拉特就是一個災星,走到哪兒,哪裡的人就倒黴。
但是當醫生說班傑明的胳膊處理的不錯時,兩人的關係有了緩和,而班傑明也喜歡上了這位沉默寡言的姑媽。
和侄子班傑明在一起的日子,是薩拉特人生最後難得的歡樂時光。
後來布瓦吉吉帝國特工喬前來拜訪薩拉特,他想讓薩拉特攜帶一種致命病毒,前往統一後的美國首都哥倫布,參加慶祝統一儀式。
這時候,喬終於透露了自己的真名,尤瑟夫·本·拉希德,布瓦吉吉帝國想要阻止美國重新成為超級大國。
薩拉特沒有忘記內戰中死去的人,自己死去的父母、姐姐,害哥哥身體殘缺的人、發動難民營大屠殺的人。她不可能忘記。最終為了報復,薩拉特同意喬的提議,通過各種關係,確保自己能夠參加慶祝統一儀式。
離開之前,薩拉特安排夥伴把侄子運到安全地帶。
隨後,薩拉特潛入慶典活動,釋放出超級病毒,由此引發的瘟疫,奪去了1.1億人的生命,薩拉特本人也死在這場瘟疫中。
故事的最後,變成孤兒的班傑明開始了新生活,後來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歷史學家,幾十年後,他發現了薩拉特的日記,了解到了她在第二次南北戰爭中的經歷,以及本人在瘟疫中所扮演的角色。
班傑明很矛盾,因為自己的父母,也死於這場瘟疫中,但是還是不能原諒姑媽的所作所為,最終他燒毀了日記,只留下一頁紙作為紀念。
紙上寫著:
小時候,我和爸爸媽媽、哥哥姐姐一起住在密西西比海邊的的一座小房子裡。
那時,我還快樂。
即便作者的初衷多麼好,想讓美國天龍人多多了解動亂地區的苦難,增加他們的同理心,但是在美國主要媒體介紹這本書時,通常給它加上「反烏託邦」的標籤,認為《無人倖免》是一部類似於《飢餓遊戲》或者《分歧者》那樣的小說。
國外評論家通常從反烏託邦類型小說的角度,來評價這部小說。
比如書中美國早已不是當年的超級大國,內部相互仇視,甚至被外部勢力分裂瓦解,陷入內戰漩渦中。
恐怖主義襲擊肆虐,氣候變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讓美國失去了不少土地……
這些設定,讓不少美國讀者陷入不安,紛紛說他們難以想像美國會變成這樣。
在我看來,更有趣的是小說奇異地,與美國現實實現了共振。比如現實中美國民主黨的代表顏色是藍色,共和黨是紅色。小說中北方的代表顏色是紅色,堅持使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南方的代表顏色是紅色,堅持使用化石能源。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很有趣的設定,讓人印象深刻。
第一,2074~2095年的世界和美國局勢。
最大的變數發生在中東和北非,在經歷了多次失敗的政變和革命後,阿拉伯世界和北非統一為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叫布瓦吉吉帝國。首都設在開羅。
這個帝國的名字由來,是為了紀念2010年被羞辱自焚的突尼西亞小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正是他開啟了「阿拉伯之春」。
另外一個變數來自歐洲,2070年代的歐洲,不再是發達經濟體,變成了類似今天中東的存在,歐洲爆發難民危機,有大量來自歐洲的難民,從地中海逃到布瓦吉吉帝國。
中國那時也是世界主要經濟體,和布瓦吉吉一樣,經常向飽受戰爭摧殘的美國提供援助。
俄羅斯那時進行積極擴張。
在書中,那時的世界與現在不同,美國的變化更是巨大。
最初,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喬治亞州、南卡羅來納州和德克薩斯州宣布獨立,美國陷入分裂,第二次南北戰爭爆發。
戰爭開始時,墨西哥趁機吞併了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和德克薩斯州。
美國南部不穩定,其他州也蠢蠢欲動,像是北部地區的,北加州、俄勒岡、華盛頓以及加拿大部分地區,談判組建新的國家。
有關這個設定,總的感想是,作者不愧是埃及裔的,他的設想是阿拉伯世界重新統一,美國陷入無止境的衰落當中,但是書中又體現了作者深受西方思想的影響,比如這段虛構的文字:布瓦吉吉帝國最高領導人在美國的講話:
我再次重申,布瓦吉吉政府無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任何國家……我同時也相信,世界上一切有識之士,對自由、民主和自主的權利都懷著同樣的嚮往!
……
我今天在這裡(美國)看到了同樣的精神。
突然感覺一陣諷刺,是諷刺現在的老美。
第二個,對這本小說印象最深的,是裡面審問薩拉特時,所使用的酷刑細節。
後來看相關採訪才知道,作者原來是一名深度調查記者,他工作的前十年,就是在阿富汗和關塔那摩基地進行採訪。
比如光室、比如水刑,是我莫名想到了中國古裝片中,東廠的一個刑罰,把紙巾沾溼,一張一張貼臉上。
如果是這種酷刑的話,難怪書中最後,薩拉特不敢遊泳,不敢去河邊,甚至不能聽到與「水」有關的字。
這部小說的可讀性,其實不是那麼強,對於主角,我沒有同情之心,不過按照作者的說法,他自己也不贊同薩拉特的所作所為,但是就是想展示戰爭對於一個人的摧殘。如果單論這點,作者做到了。
其他就沒什麼了。
哦對了,如果按照滿分十分的話,這本書我會打7分,可以一讀吧,至少會引起人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