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丈夫死後,寡婦王氏竟懷孕生子,王氏:真是我丈夫的!

2020-07-18 雪中夜話

王氏抱著孩子走在人群中,人們怪異的眼神環繞著她。

「她丈夫都死了這麼久,哪來的孩子?」

「沒聽說嗎?她家那個土做的人偶變成了她丈夫啦!」

王氏抱著孩子回到家中,房中的土偶依然端端的擺在神案上,模樣神情與她早死的丈夫一般無二。

少年夫妻老來伴,王氏卻再也等不到這一天,與她感情甚篤的丈夫馬姓小夥英年早逝,沒能留下子嗣,年紀輕輕的妻子王氏流著眼淚說要為丈夫守節。

「你這孩子心是好的,但這種決定卻最終會害了你。你年紀還小,也沒生孩子,現在決意守節,到了老時怕是會悔恨終生,不如趁早再嫁他人,也是人之常情啊!」

《聊齋》:丈夫死後,寡婦王氏竟懷孕生子,王氏:真是我丈夫的!

王氏的婆婆也十分明事理,並不要求王氏為自己兒子守節,也勸她最好再嫁。不過王氏卻已經下定了決心,其他人也只得隨她的心意。

王氏特地請了工匠造了丈夫的土偶像,早晚祭拜,日日供奉,就像丈夫活著時對待他那樣侍奉土偶,為他端酒獻食

日子一天天過去,王氏卻有了難以啟齒的「秘密」,她懷孕了。

屋子裡沒有男人,王氏的孩子是怎麼懷上的呢?

隨著孩子月份越來越大,王氏自覺不能再隱瞞下去,並且一定要生下這個孩子,便將自己懷孕的原因告訴了自己的母親。

「真的嗎?我不信。」

王氏的母親雖然沒有把這句話說出口,但確實懷疑女兒與他人有了首尾,才編了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來騙她,於是暗地裡注意著女兒與他人的往來。但最終也沒有發現什麼貓膩,因此而困惑不已。

十月懷胎,這件事在附近已經人盡皆知,等到王氏產下一個兒子時,流言甚囂塵上。

「這真的是我與我丈夫的孩子!」

王氏的說辭惹來人們意味不明的眼光與笑聲。

王氏說,她日復一日的供奉著丈夫模樣的土偶,一天夜裡正睡眼惺忪,那案上的土偶竟活了過來,伸個懶腰走到她面前,身材相貌正是自己的丈夫。

《聊齋》:丈夫死後,寡婦王氏竟懷孕生子,王氏:真是我丈夫的!

「鬼啊!」,王氏想要大聲呼喚母親,卻被土偶阻止。

王氏懼怕不已,畢竟這不僅匪夷所思,是真的詐屍了啊!雖然詐的是一具土偶。

「別喊!我是因為你的真情才得以短暫的返回陽間,心中感到十分對你不起。雖然我家忠貞的人不少,祖輩也有榮光,但我的父親生前所做的事有損陰德,連累我馬家就此斷絕香火,我早早的死去。由於你的深情令冥司也動容,特意放我回來,讓我馬家有後。」

王氏這才不感到害怕。兩人是少年夫妻,雖然陰陽相隔,但情誼長存,很快恢復生前甜蜜的相處,直到雞鳴時分,鬼才離開。

一個多月時間過去,王氏有了身孕,鬼來到王氏面前,流著淚水和她告別。

「陰司給的期限已到,今生我們再不能相見。」說完就消失無蹤。

聽完王氏的話,村人和鄰居仍然沒改變態度,王氏也無法給出其他證據證明自己生的就是丈夫的兒子。

不久,王氏流被帶到了公堂上。

《聊齋》:丈夫死後,寡婦王氏竟懷孕生子,王氏:真是我丈夫的!

「王氏不守婦道,違背倫理,大人,一定要嚴懲啊!」

一名裡長將王氏告上了公堂,他與馬家人不對付,這次報官就是為了報復。王氏的丈夫都死了這麼久,身為寡婦的她卻突然懷孕生子,這事沒有貓膩,說出來都不讓人相信。

縣令沉思了一會,道:「據說鬼的兒子沒有影子,把孩子抱過來看看,有影子就是假的。」

孩子被抱過來帶到太陽底下,一道輕薄如煙的影子延展開,若有若無。

縣令又讓人將孩子的手指刺破,鮮血流淌而出,滴落在王氏家的土偶上,很快就被吸收得一乾二淨,又轉過去滴其他的土偶,鮮血浮在表面,用手指一拭就沒了。

人們嘖嘖稱奇,當場目睹這一切的百姓都目瞪口呆。王氏無罪釋放。

《聊齋》:丈夫死後,寡婦王氏竟懷孕生子,王氏:真是我丈夫的!

真相總有大白的一天。王氏的兒子長到幾歲,時常在村子裡玩耍,村人們驚奇地發現,這孩子越來越像死去的馬家後生,不僅長得像,連說話和動作也像,從此,再沒有人懷疑這孩子不是馬家親生。


看完這個故事,第一反應是還有滴血土偶認親的方式?現在滴血認親的方式已經公認為是一種不科學的方法,就算不是親兄弟,也會發生血液融合的現象。如果大家都來試一試,說不定會發現咦!果然八百年前是一家!平白無故多出了這麼多親人,當事人是該高興呢還是高興?

按照正常的思路發展: 一是馬家後生沒有死,他可能因為不可言說的原因必須假死,後來一想,哎!不行,我還沒有兒子,還可以短暫「還陽」搶救一下。於是王氏真的懷了馬家後生的兒子,後來編了個委婉的故事,留了後。

二是王氏說謊,馬家後生確實是死了。王氏可能一開始真的堅定要為丈夫守節,後來發現「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話真的有道理,可話都放出去了,能咋辦?不如想辦法留個後吧!

《聊齋》:丈夫死後,寡婦王氏竟懷孕生子,王氏:真是我丈夫的!

原文中並沒有提到馬家人是一脈單傳,死了一個馬後生,還有其他的馬家後生,王氏有意暗通曲款,於是孩子有了。

當然也不排除王氏被迫的可能性。但總得來說,王氏懷孕,而且懷的是馬家的後代(從孩子後來的長相來看),本來就比較開明的婆婆或許也持支持意見,畢竟家裡沒有男丁,只剩下婆婆和媳婦,在古時候女性的生活確實比較難過。

馬家與裡長有糾紛,裡長後來還因為這種恨意將王氏告上官府。我查了一下,裡長的地位和最開始中國土改的生產隊長差不多,能與裡長有這麼深的糾紛卻能全身而退的馬家也有幾分底蘊。

馬家後生的鬼魂說過他家出過忠貞的人,還說祖輩也因此有榮光,從這點確認,這馬家的祖上應該發達過。

馬家後人死後,王氏要為丈夫守節,很快叫來匠人做好了丈夫的土偶像,每次吃飯都要為丈夫端酒獻食。馬家的家庭條件應該不差,請匠人的錢和每日供奉丈夫酒水的花費一般貧民是負擔不起的。想想孔乙己,想喝酒還要去偷去竊,為他掬一把傷心淚!

於是可以推斷,馬家人是有臉面的人家,裡長沒有由頭不敢欺辱,可能在縣令那也有情面。至於縣令影子的說法,我覺得一點也不靠譜。曾經我走路時注意過影子,影子要很淺很淡是可能發生的事,有時候日頭很大,影子被踩在腳下,只有一點陰影。

至於滴血到土偶上,猜測可能與這個土偶的材質,溼潤度和血的濃稠度有關。

……

相關焦點

  • 《聊齋》:丈夫死後,女子竟懷孕生子,王氏:真是我丈夫的!
    王氏特地請了工匠造了丈夫的土偶像,早晚祭拜,日日供奉,就像丈夫活著時對待他那樣侍奉土偶,為他端酒獻食。日子一天天過去,王氏卻有了難以啟齒的「秘密」,她懷孕了。屋子裡沒有男人,王氏的孩子是怎麼懷上的呢?隨著孩子月份越來越大,王氏自覺不能再隱瞞下去,並且一定要生下這個孩子,便將自己懷孕的原因告訴了自己的母親。
  • 《知否》原著中,盛紘和王氏新婚時很恩愛,後因王氏做錯事才離心
    ,放在「成為一個合格的主母」以及「一個合格的妻子」上,沒有管理好內宅的一畝三分地,也沒有趁著新婚的甜蜜,籠絡住丈夫的心。因此,在顧及自己感受的同時,也應該照顧丈夫的想法。,卻對丈夫的心理需求一無所知。,分心去插手丈夫在外的事務,讓丈夫失望。
  • 知否:長柏為何執意將王氏送到宥陽,只因王氏的這些事做得太過分
    為了分掉盛紘對林氏的寵愛,王氏給丈夫納了良妾,也就是明蘭的母親衛氏。衛家本也是讀書人家,所以衛氏進門後,盛紘對她也是寵愛有加,這就是林氏為什麼要害死衛氏的原因。而王氏也因被姐姐矇騙,參與了謀害老太太,被長柏力主送到宥陽老家祠堂。
  • 新聊齋:狐仙替身
    新聊齋:狐仙替身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多年前,大龍山下的龍家溝,有個叫龍挺的人,此人生得高大英俊之前她多次勸丈夫納妾,可是丈夫完全不聽。龍挺說:媳婦兒你不用急,有子無子,那是命裡註定的事,只要我二人相愛,管他有沒孩子,也不用管其他人怎麼說。為了媳婦,龍挺數次想和父母分開住,並非龍挺不孝順,而是他怕媳婦和母親起衝突。可是王氏勸住了,說他父母就一個兒子,搬出來外人會說閒話。
  • 《知否》:真心待王氏,唯有劉媽媽
    原著裡,王氏說到:我與你吃同一個人的奶水一起長大,本就親如姐妹。劉媽媽一家是王家老太太的得力管事,當初王大娘子嫁入盛家時並沒有隨行陪嫁。直到得知林小娘生下盛家三郎長楓哥兒,王家老太太才連夜找到劉媽媽並仔細叮囑後送到王大娘子身邊,成為她的貼身侍女。
  • 民間故事:清朝一女子,丈夫去世後發誓守節一生,一年後生了兒子
    我經常見到新死丈夫的年輕女子,一開始立志要為夫守節,後來卻耐不住寂寞,又改嫁給了別人,白白惹人笑話,還不如早點嫁人呢。畢竟這是人之常情嘛。」王氏聽了,一臉嚴肅地對婆婆發誓說:「您放心,我說到做到,寧死也不改嫁。」王氏的婆婆見王氏態度如此堅決,只好同意。
  • 《知否》原著:王氏的「傻」最多活不過序曲,難怪盛紘不喜歡
    在《知否》中最呆萌和傻的莫過於王氏,按王氏的智商最多活不過序曲,能活下去得益於她娘家的地位,可以說正是出身好,才讓她有恃無恐。只不過儘管表面上風光無限,卻依舊得不到丈夫的喜歡,這跟她的脾氣和性格有關,而且很多時候由於傻,好多事情都拎不清,也不知道問題的關鍵點在哪。
  • 知否:與王氏想法不同,華蘭為什麼覺得嫡女出身的如蘭更適合低嫁
    委屈了誰也不能了委屈了華兒,我不指望著華兒攀龍附鳳,只希望她能嫁個有擔當的男人,夫妻和睦,琴瑟和鳴,將來生兒育女,一生平順。也正因為如此,王氏經常對盛紘有所抱怨,埋怨丈夫當初不該把華蘭嫁到忠勤伯府。華蘭嫁入忠勤伯府其實是高嫁的,所以華蘭即使在婆家受了委屈,盛家也不能硬氣地替女兒出頭,這也是女兒高嫁的弊端。
  • 重溫聊齋《折獄》:失釵環兄嫂雙亡,遇清官兇手難逃
    周成招供,原來賈大妻子王氏,要去走親戚,苦於沒有頭面首飾,羞於見人,於是吵著讓丈夫賈大向鄰居借用。賈大不肯,王氏只得自己偷偷去借。總算借得釵環一副,王氏珍而重之,從親戚家回來的路上就輕輕卸下,用包袱包起攏在袖中收藏,唯恐遺失。不想,等到家伸手再摸,不由心下咯噔,真是怕什麼來什麼,原來首飾竟已丟了。王氏瞞著丈夫向人告借,如今大意丟失,又怎敢告知丈夫。
  • 《知否》原著:王氏和盛老夫人犯過同一個錯,盛老夫人被辜負半生
    ,轉頭回去,就對盛紘一通誇:那位太夫人呀,又溫和又貴氣,不見半分高傲,說起話來也是入情入理,和文家那位比起來,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反而搖了搖頭,很認真地叮囑王氏,以後與小秦氏來往定要小心謹慎些,要多加防範,凡事留七分餘地,免得將來後悔。
  • 王大娘子的育兒心得——知否之明蘭嫡母王氏
    劇中王大娘子頗為搞笑,今天便來盤點一下她的原型《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的王氏。王氏雖是太師之女,但早年是在經商的叔叔家長大的,叔嬸都是淳樸之人對她很是寵愛,雖不懂世家禮儀,卻也教會了她精明的管家本領,算盤、帳本、約束下人都難不倒她;少年時期回到父母身邊,被周圍人灌輸&34;,精英教育起步較晚所以成效甚微,不通風雅,和自己那位有文化的老公共同語言較少。出身名門兼下嫁的經歷養成了王氏婚後橫衝直撞的性格,基本沒怵過誰。
  • 聊齋故事《折獄》:失釵環兄嫂雙亡,遇清官真兇難逃
    周成招供,原來賈大妻子王氏,要去走親戚,苦於沒有頭面首飾,羞於見人,於是吵著讓丈夫賈大向鄰居借用。賈大不肯,王氏只得自己偷偷去借。總算借得釵環一副,王氏珍而重之,從親戚家回來的路上就輕輕卸下,用包袱包起攏在袖中收藏,唯恐遺失。不想,等到家伸手再摸,不由心下咯噔,真是怕什麼來什麼,原來首飾竟已丟了。王氏瞞著丈夫向人告借,如今大意丟失,又怎敢告知丈夫。
  • 《知否》如蘭:從林姨娘與生母王氏的妻妾爭鬥中,學會了婚姻之道
    她也像其母王氏一樣,橫衝直撞地走過了她的少女時代。她有王氏身上的缺點,自私、蠻橫,但也遺傳了王氏的優點----不惡毒。老太太對王氏的評價是雖然她性子魯直,但骨子裡是心軟的,就是給她一把刀她也想不起來拿它殺人,而如蘭心中最終極的理想不過是讓墨蘭去吃狗屎。
  • 小說:丈夫去世2年,寡婦竟懷孕了,得知孩子身份,全村跪求生下
    村子裡有一個寡婦,丈夫去世2年了,一直一個人生活,怪辛苦的。村子裡也有不少的光棍兒,總是對這個寡婦虎視眈眈的。湊巧的是,這個寡婦和我是鄰居。她長得很漂亮,無論走路還是做事都是端莊大方的,要不是她家當年窮,為了給她的父親還債,她也不至於嫁給她之前那個病重的丈夫。
  • 小說:丈夫去世1年,寡婦竟懷孕了,得知孩子身份,全村跪求生下
    村子裡有一個寡婦,丈夫去世1年了,一直一個人生活,怪辛苦的。村子裡也有不少的光棍兒,總是對這個寡婦虎視眈眈的。湊巧的是,這個寡婦和我是鄰居。她長得很漂亮,無論走路還是做事都是端莊大方的,要不是她家當年窮,為了給她的父親還債,她也不至於嫁給她之前那個病重的丈夫。
  • 小說:丈夫去世4年,寡婦竟懷孕了,得知孩子身份,全村跪求生下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我們村裡最近發生的一些奇事。話說,我們村有一個漂亮美麗的寡婦。而她剛好跟我是鄰居,所以我對她的事還是比較清楚的。她的丈夫已經去世4年了,留下年紀輕輕的她一個人生活,也確實是怪辛苦的。因為她的美貌和善良,村子裡其實有很多年輕的小夥子都愛慕她,就想找個機會跟她促成一段良緣。
  • 《知否》王氏在長柏身上失效的方法,卻救了水深火熱中的華蘭
    大娘子王若弗也不例外,這不,海氏剛剛懷孕,王氏就迫不及待的想給兒子尋一房妾室。長柏在那個年代,絕對是一個奇葩的存在。屋裡除了正妻海氏,就只有一個通房羊毫。海氏二胎懷孕了,長柏也沒有納妾的打算。別人不會說什麼,可母親王氏卻急得不行。看到海氏又懷孕了,王氏以海氏不方便照顧長柏為由,向兒子提出了納妾的打算。
  • 新聊齋故事:賢妻焚鬼
    新聊齋故事:賢妻焚鬼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嶽州府有個叫陸安的寒門書生,在當地雖然有些才名,但因為家貧,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妻子。那王小姐說,讓陸秀才作一篇千字詩來,如果合了我意,我便嫁他。陸安便作了一篇詩,王小姐看後,覺得這秀才將來會有出息,便同意嫁他。雖然王舉人夫妻都不太看好這窮秀才,但不忍拂了女兒之意,也點頭答應了。王舉人是個善人,為怕女兒受苦,也順便提攜女婿一把,非但沒有要他家的聘禮,反而還陪嫁了百兩銀子。
  • 知否:王氏為什麼得不到盛紘的喜愛,只因她才疏貌平還愚笨糊塗
    >王氏的性格比較魯莽,且容易被人利用,林氏也是看出了王氏的這個缺點,才經常加以利用,達到自己的目的,也是因為這一點,王氏才在這場妻妾的爭鬥中屢屢處於下風。雖然王家早知道女兒的缺點,也將劉昆家的送來給王氏做幫手,可是王氏的愚笨,讓作為助手的劉昆家的,也無奈地感嘆什麼叫豬隊友。
  • 《知否》:王氏三次「拎不清」差點害了長柏,家有靠譜的人很重要
    王氏的「拎不清」在於她根本不懂官場,卻試圖幹預兒子的選擇,改變盛紘為兒子做的規劃。幸好,盛家還有盛老太太和盛老爺這兩個明白人,直接制止了王氏的行為。02關於婚事自古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盛長柏的婚事,盛紘卻直接跳過王氏,委託給了盛老太太。從盛長柏的後期發展看,讓盛老太太的選擇真是明智之舉,幸好沒讓王氏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