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您加入貼吧「重溫聊齋」,共同分享不一樣的志怪故事。
《聊齋志異圖詠》之折獄
清朝順治年間,淄川城西有個西崖莊。
某日,村民賈大在回家的路上被人殺死。隔夜,賈大的妻子竟然也自縊身亡。兄嫂一日雙亡,賈大的弟弟賈二忙來縣衙喊冤。浙江鄞縣籍進士費禕祉時任淄川縣令,接了狀紙,立即親往西崖莊驗屍。
勘驗時,費令發現死者賈大隨身包袱還在,袱中還有五錢多銀子,初步斷定兇手並非圖財害命。又傳喚相鄰兩村村民及四鄰百姓訊問一番,並無可疑之處,亦無破案頭緒。
費令不願妄動刑訊,於是讓百姓各自歸家務農,自己也先行回衙。臨行時,再三囑咐鄉約地保要留心案情,仔細訪查,每隔十日務必來縣稟報。
轉眼半年多,案子查辦漸漸鬆懈下來。時日一長,賈二不禁暗怪費令心慈手軟,對他遲遲不能破案一事頗有怨懟之言,屢屢跑來縣衙鬧事。
費令也是不勝其煩,本是可憐他兄嫂雙亡,對他頗為寬恕,見他又來哄鬧,不禁氣道:「你好不荒唐,你既不能指出兇手,難道想讓本官替你嚴刑拷打良民,屈打成招麼?」一頓嚴詞呵斥後,將他轟出了公堂。
見縣令大人動怒,賈二不敢胡鬧,又苦於伸冤無門,只得氣憤憤回家,先讓兄嫂入土為安。
後來某日,公差們外出催收賦稅,捉回了幾個逃稅拖稅之人,費令升堂一一責問。
內有一人名叫周成,害怕挨板子,忙從身上摸出包袱,稟明費令自己已經籌措到了稅銀,請求當場完稅。
費令命人呈上來驗看,打眼一瞧,已有了定數,問起:「你家住何處?」
周成答道:「小人家住周家莊。」
費令追問:「離西崖莊有多遠吶?」
周成又答:「回大人,僅隔著一條孝水河,也就五六裡路。」
費令再問:「去年被殺的賈大,是你什麼人呢?」
周成矢口道:「小人並不認識這個人。」
費令冷哼一聲,勃然怒發,喝道:「到此地步,你還想抵賴不成?你以為本官不知是你殺了賈大麼?」又說:「本官勸你老實交代,免受皮肉之苦!」
周成還想狡辯,費令一聲令下,眾衙役只等令來,拉下去狠狠一通板子,直打得周成屁股開花,死去活來,這樣打法,就是鐵人也須得乖乖伏罪,何況兇手本來心虛。
周成招供,原來賈大妻子王氏,要去走親戚,苦於沒有頭面首飾,羞於見人,於是吵著讓丈夫賈大向鄰居借用。賈大不肯,王氏只得自己偷偷去借。
總算借得釵環一副,王氏珍而重之,從親戚家回來的路上就輕輕卸下,用包袱包起攏在袖中收藏,唯恐遺失。
不想,等到家伸手再摸,不由心下咯噔,真是怕什麼來什麼,原來首飾竟已丟了。王氏瞞著丈夫向人告借,如今大意丟失,又怎敢告知丈夫。思來想去終是無力歸還鄰居,王氏心中又是難過,又是擔心,又是懊惱,輾轉反側。
誰知,王氏所丟釵環偏巧不巧被周成拾得,他久已留意王氏,知道是她遺失。於是趁賈大外出,家中只王氏一人,晚上悄悄攀上賈家院牆,你道周成這小子作何打算?原來,他本是個潑皮無賴、好色之徒,對賈大之妻垂涎已久,逮著這樣一個天賜良機,正要以釵環要挾王氏就範。
盛夏溽熱,王氏貪涼睡在院中,周成輕輕躍下牆頭,躡手躡腳近前來,一把按住王氏,就要上手。王氏夢中驚醒,正要大呼救命,周成急忙握住她嘴,又拿出撿來的飾物。
王氏為了拿回釵環,萬不得已失身於這無賴小人。周成終於得逞,於是留下首飾,自己收起了包袱皮。
王氏道:「你以後可不許再來,我家男人兇狠霸道,讓他知道了,我倆都不得好死。」
周成一旦得逞,怎會輕易幹休,耍無賴道:「你想得倒美,我還你的釵環折成銀兩,也足夠我去花樓瀟灑幾日,難道你才陪我一次就想了帳?」
王氏怕他聲張,連忙勸道:「我不是不願和你來往,但有夫之婦誰不怕人口舌?」心念轉動,繼續敷衍周成道:「賈大常常鬧病,不如等他慢慢病死,那時候我們……豈不更好?」
周成勉強答應,但事後反悔,還是在賈大回家的路上將他截殺。他膽大包天,既殺賈大,當夜又來賈家,逼迫王氏行奸,道:「如今你丈夫已死,就按你說得辦,我倆現在起就做一對長久夫妻……」
王氏一再地委屈求全,反落得丈夫被殺,於是一哭二鬧三上吊,周成勸也不行,嚇也無用,生怕驚動四鄰,只得溜之大吉。次日一早,就聽到王氏吊死的消息,黃粱一夢,就此成空,手上卻平白添了兩條人命。
費令明察秋毫,斷案如神,終判元兇周成以死抵罪,老百姓無不嘆服,卻不知道他如何辨明實情。費令解釋道:「事情沒有辦不成的,隨時隨地留心才是關鍵。驗屍之時,我見到賈大隨身包袱上繡著萬字文,後來見周成的包袱也是一樣,系出一人之手。本官審問他時,他卻否認認識賈大,此事已甚可疑,又見他言辭支吾,神態有異,便知道他必定就是真兇。」
於受萬《聊齋全圖》之折獄
這世上的斷案官,並非全都漫不經心、慣會拖沓,還有一類厲害的,動輒枷起數十人在大堂上,棍棒加肉,打得鬼哭狼嚎,一片狼藉,鬧上半天,毫無結果,反憂心忡忡地說:「為了老百姓的事兒,幾乎累死本官。」退堂後進了內宅,於是聲色相伴,左擁右簇,高樂起來,難以決斷的案子,也絲毫不放在心上。專等升堂之後,不問青紅皂白、不辨忠奸賢愚,通通一樣處置,發籤子,打板子,好不響亮,哪管他什麼百姓遭殃、冤情難伸?
聊齋先生說:智慧過人者未必心懷仁恕,心懷仁恕者卻必定智計過人。也只有這樣用心良苦,隨時留心留意,方能抽絲剝筍,撥雲見日。
86版《聊齋》曾將費令《折獄》兩篇,合二為一,改成一集《無頭案》,頗有創意。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看。
註:
費禕祉,字支嶠,或字錫茲,浙江鄞縣人(慈谿籍)。清順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進士,十五年任山東淄川知縣,十七年以詿誤離職。
來源:素材選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