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聊齋《太原獄》:遭反咬兒媳蒙冤,巧用計縣令釋疑

2020-09-19 每日解說

誠邀您加入貼吧「重溫聊齋,共同分享不一樣的志怪故事。

《聊齋志異圖詠》之太原獄

清朝順治年間。

山西太原有一戶人家,丈夫兒子早亡,只有婆媳二人寡居度日。

這婆婆人方中年,不能潔身自守,不免生出了偷雞摸狗的姦情,村裡的光棍無賴三天兩頭跑來家裡與她私通。

婆婆不愛惜名聲,兒媳卻實在看不下去,只好悄悄躲在家門口或院牆下阻攔無賴,不讓姦夫溜進家門。

婆婆被她壞了好事,又是羞愧又是懊惱,思來想去只有找個由頭將她休棄出門,才能成全好事。奈何媳婦為人剛正,不但不走,反倒天天和她爭吵拌嘴。

婆婆惱羞成怒,竟然反咬一口,將兒媳告上了太原府公堂,誣告她與人通姦。

官府訊問她姦夫姓甚名誰,婆婆故意說:「那人總是夜裡來,天亮就走,民婦如何知道?大人嚴加審問那淫婦,她一定交代!」大人又讓傳喚兒媳,一問之下,兒媳果然知道姦夫的姓名,但又苦苦分辨說是婆婆與那人有姦情,並非自己。

二人在堂上爭論不休。大人忙又派人將姦夫拘拿來,當堂對證,不想無賴果然更無賴,一再大喊大叫地申辯:「小人跟她婆媳二人都無私情,是她們自己合不來,所以胡說八道地編瞎話誣衊小民!請青天大老爺為我做主。」

大人怒拍驚堂木,大喝道:「你這刁民,這村裡上百人口,多少男人,為何她們不去攀扯別人,單單冤枉你?哼,料來不大刑伺候,你是斷然不肯招供!來人——」說著掣下令籤,眾衙役不由分說,拉下去重重一頓鞭打。

無賴被打了個皮開肉綻,叩求大人手下留情,於是招供與兒媳有姦情。又再拷打兒媳,她卻抵死不認。這昏官難辨黑白,還是據此斷了案,下令將她逐出公堂。

兒媳不服判決,憤然上告到了省城衙門,如此這般,再審也是決疑不下。

當時,淄川(今屬山東淄博)籍進士孫柳下(名憲元,字柳下)時任臨晉縣(今運城市臨猗縣)知縣,以善於斷案聞名。省裡遂將本案下發臨晉縣審理。

人犯提到後,孫公依例大略問了一遍,就傳令將犯人暫且監押起來。又吩咐一眾衙役速速去備辦磚、石、刀、錐等物品聽用。

衙役們疑惑不解,不知大人要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處,紛紛背後議論:「要上酷刑,有的是鞭子、板子、夾棍、拶指,難道大人要用這些亂七八糟的玩意兒來審案子不成?」雖然人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也只能遵命預備下來。

次日一早升堂。孫公先問了一乾物品是否已經齊備,又下令全部拿上大堂來,這才將人犯帶到,挨個審問了一回。

於是對婆媳二人說:「這件事也沒必要非得問個一清二楚,淫婦雖然還沒確定,但姦夫卻是現成。你們本是清白人家,不過一時不慎遭了壞人的誘騙罷了,罪責全在姦夫一人身上,不與你們相干。既然這樣,堂上現有刀子、石頭等物,你們不如自己將這可惡的姦夫殺了,一了百了。」

二人聽了卻躊躇不決,唯恐殺了人後又要償命,孫公斷然道:「不必擔心,有我替你們做主。」

聽了這話,二人一同起身,拾起石頭來先後砸向無賴。只是兒媳對無賴恨之入骨,雙手抱起大石頭狠狠砸去,恨不得立時將他砸死。婆婆卻盡挑些小石子,只是扔向姦夫大腿、臀部等部位。孫公看得分明,又下令讓二人換刀子,媳婦操起刀來,逕往無賴胸口扎去,婆婆卻猶猶豫豫地不肯下手。

於受萬《聊齋全圖》之太原獄

孫公見狀,心中瞭然,忙喝止道:「先住手吧!本官已知淫婦是誰。」於是下令將老婦人上了刑具,那淫婦怕打,果然如實招供。又將那無賴姦夫狠狠打了幾十大板,此案了結,還了兒媳清白。

又有一回,孫公打發一差役去一戶人家催徵租稅,戶主出門在外,是妻子出來應對,因為不肯賄賂銀錢,差役惱羞成怒將女人拘到了衙門。

孫公得知此事後大發雷霆,道:「他家男人雖然外出,總有回來的時候,你怎能去騷擾人家妻子?」於是將差役發落了一頓,釋放了那婦人。又下令讓工匠多做一些手銬,作為催稅時威嚇使用。

全縣的百姓都傳頌知縣大人的仁德美名。不想,拖欠了租稅的人家聽說了這一樁奇事,男人們紛紛躲藏起來,都讓女人出面應付。孫公於是下令將他們全部拷了回來。

聊齋先生曾說:他不認為孫公的辦案才能有所欠缺,但如果孫能知道這件事背後的真實情由,恐怕就會為自己的發現而欣喜,而顧不得去憐憫他人。

難道孫公處理以上案子不是既掌握表面證據,又剖析內情麼?在裁判婆媳通姦案時,他知道這類案子口說無憑,且無論按照程序訊問當事人多少回也不易主觀斷案,所以不拘一格、巧施妙計,令當事人自行暴露,將客觀事實呈現在眾人面前,不費吹灰之力便輕鬆破解一樁令省、府兩衙門均感棘手的疑案,比之只會「一摔醒木、二掣令籤、三呼大刑伺候」者,不知強上多少?誰又敢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在處理催稅拘人一案時,難道就只是對自己的喜,對百姓的哀?孫公必然知道公差前去催收,必不空手而回,區別只是催回的是稅,是人,或進了自己腰包的賄賂而已。他嚴令責罰公差,一是警醒他們不要一味地侵擾百姓,雖要收繳稅賦,也不得藉機勒索;二是,當時婦女少有拋頭露面,男人不在家而拘人妻子見官(無正當理由),有礙法度。這難道僅是施仁政這麼簡單?就此事,如不小懲大誡,一旦開了先例,此後公差索賄必定更加有恃無恐,百姓亦必然更加遭殃,於催稅、安民、為政均無益處。

至於後來人人效仿,都讓妻子出面應付,這也不過是自作聰明,以為知縣仁德好欺。他們打得好算盤,孫公卻深知人性的多面性,也必然知道百姓雖然弱勢,卻也刁滑,為官不能一味仁政,而應恩威並施,所以令人提前預備了刑具,有人膽敢效仿時嚴厲處置,以儆效尤。況且,這樣處置也是有法可依,有理有據,想必他為任一方,不止地方安定太平,為人為官也必為百姓所敬服感佩。

一件普通的案子,卻蘊含了極深刻的為官、做人、任事的道理,怎不發人深省?

來源:素材選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明月說《聊齋》之《太原獄》,清官巧斷冤案的故事
    說在山西太原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婆、媳二人都是寡婦。婆婆張氏人到中年,不守婦道。與村裡一個無賴王七勾搭私通。這王七隔三差五就往張氏家裡跑。沒有不透風的強,村裡人知道後都在背後指指點點。張氏的兒媳看不慣,又不好和婆婆挑明,就只能暗地阻擋王七上門。婆婆見兒媳常壞她的好事,十分惱恨,就總想沒事找了個茬要把兒媳休了趕出家門。兒媳無處可去便不願走,因此婆媳二人為此經常吵架。
  • 《聊齋》裡的太原故事,好冷血,好無情
    有太原人,也有太原地名那你還記得發生在太原和太原人身上的都有哪些故事嗎太原獄—— 一樁扯皮的姦情案婆婆惱羞成怒,要找碴休掉媳婦,媳婦與她吵架,婆婆反咬一口,誣告兒媳有姦情。官府傳喚媳婦,二人在堂上爭執不休,難辨真假。
  • 《聊齋志異》中的太原故事——一個婆婆虐媳婦的故事
    恰巧我讀過《聊齋志異·太原獄》,也是講婆婆禍害兒媳的,因此有一些感想,不吐不快。婆婆與人通姦,反把這事賴到兒媳婦身上。這樣的婆婆,可怕不可怕?《太原獄》太原,即山西太原。今天要讀的,是《聊齋志異》中的《太原獄》——一個婆婆禍害兒媳婦的故事。《太原獄》故事梗概話說太原有一對婆媳,倆人的丈夫都去世了,在家"相依為命"。婆婆正當中年,媳婦則更為年輕。婆婆不守婦道,經常和村裡的"無賴"混到一起。
  • 聊齋:淫婦通姦反構陷兒媳,清官巧斷冤案
    太原有一戶人家,婆媳二人都是寡婦。婆婆不能自守,村中有個無賴常到她家與其私通。媳婦看不慣,便設法阻擋無賴上門。婆婆惱羞成怒,要找碴兒休掉媳婦。媳婦與她吵架,婆婆反咬一口,誣告兒媳有姦情。官府問姦夫是誰,婆婆說:『那人黑夜來天明走,不知是誰。』傳喚媳婦,媳婦果然知道姦夫姓名,說是婆婆與該男私通。見二人爭執不休,官府便將無賴拘來。無賴申辯說:『是她們婆媳不和,所以冤枉我!』
  • 《聊齋志異》:惡婆婆污衊兒媳不守婦道,智縣令使巧計辨別真偽
    一個道德敗壞的婆婆,給兒媳潑髒水,趕她出門,兒媳不服,狀告婆婆。《聊齋志異》:太原獄,看縣令如何斷案,辨真假。太原有戶人家,家門不幸,男子皆亡,留下一門寡婦。於是,傳來兒媳,一問果然知道姓甚名誰,她爭辯說是婆婆與人私通,不是自己,兩人在公堂爭執不休。找無賴對質,說是婆媳二人不和,與其無關,兩人冤枉他。縣令知道他胡說八道,全村幾百口人,為何單單指認他,令衙役把無賴一頓胖揍,打得他哭爹喊娘,最後招供是與兒媳私通。可無論如何拷打兒媳,一口咬定絕無此事。官府判決婆婆將敗壞門風的兒媳逐出家門。
  • 故事:婆媳二人公堂上互告,縣令擺上石塊鈍刀,巧妙斷案
    (重溫聊齋系列264篇《太原獄》) 話說太原有一戶人家,公公和兒子都死了,婆婆和兒媳婦都成了寡婦。婆婆正是中年,耐不住寂寞,和村裡一個無賴好上了,無賴晚上常常偷跑進婆婆的房間。 媳婦看不慣,但是又不好指責婆婆,經常堵在門口,不許無賴進門。婆婆知道後,惱羞成怒,找茬要休掉媳婦。可是媳婦不肯走,兩人天天在家裡爭吵。
  • 重溫聊齋《小人》:採生折割古來有,幾人能得縣令救
    誠邀您加入貼吧「重溫聊齋」,共同分享不一樣的志怪故事。《聊齋志異圖詠》之小人清朝康熙年間。掖縣(今山東萊州),縣令聽聞後覺得古怪,就派人將甕索要了來,又仔細審問小人兒的來歷。小人兒起初還不敢說,經不住縣令一再地盤問,這才小心翼翼道出自己的家鄉和姓氏。原來他本是讀書人家的書童,從學堂回家的路上,被賣藝人拐了去,又強行給他灌了湯藥,導致四肢急劇收縮,成了現在這副模樣。後來,便被賣藝人脅迫著走南闖北的賣藝,徹底淪落為人家雜耍賺錢的玩意兒。縣令聽後大怒,當即處決了賣藝人,收留了小人兒,打算尋醫問藥醫治好他,只是一時半會兒不得其方。
  • 故事:孝順兒媳蒙冤而死,新任縣令為她沉冤昭雪,還了她清白
    縣令升堂斷案,李氏不善言語,有苦說不出,妹妹則在公堂上信口雌黃。那縣令只聽一面之詞,便要定李氏死罪。有人上前和縣令小聲耳語道:「那李氏乃是孝順之人,縣令明察,切莫斷了冤案啊!」縣令思忖片刻後,還是判了李氏死罪。第二日,李氏被押赴刑場。李氏本是孝順之人,卻被蒙冤。李氏死後連續三年,壽縣方圓百裡內遭遇大旱,不曾下過一滴雨。
  • 重溫聊齋《鴞鳥》:縣令大怒,他卻變作貓頭鷹,咕咕咕,邊叫邊笑
    搶騾馬縣令自肥,和酒令鴞鳥主兇誠邀您加入貼吧「重溫聊齋」,共同分享不一樣的志怪故事。《聊齋志異》之鴞鳥山東長山縣縣令楊傑,極為貪酷。當時,省內知縣人等均在省城公幹,有兩個山西商人損失慘重,他們打聽到益都縣董縣令、萊蕪縣範縣令、新城縣孫縣令同住一家旅店,於是堵在店門口大喊冤枉。一問才知,他二人原有健騾四頭,全被楊傑帶人搶了去,他們遠在異鄉,本錢盡失,無力返家,想請各位大人大發慈悲,替他們向楊傑說情。三位縣令見他們著實可憐,當即應承下來,聯袂來到楊傑住處。
  • 晚清四大冤案—太原奇案
    ​太原有個富人叫張百萬,因嫌棄窮女婿曹文璜,將二女兒玉珠許給一家姓姚的, 但他女兒玉珠喜歡小白臉不愛錢,與曹文璜私奔,準備投靠曹家故交交城縣令的陳砥節。清末道光年間,太原有一富翁張百萬,育有兩女,其二女玉珠早與曹文璜訂下婚約,但由於曹文璜家道中落,張百萬將其二女改許配與一個姚姓大戶。但張玉珠鍾愛曹文璜,於是兩人私奔,並前往投靠 交城縣令友人陳砥節,途經一間豆腐鋪,得豆腐鋪莫姓老漢同情及借出毛驢幫助逃走。
  • 重溫聊齋《新鄭訟》:強賊偏會喊捉賊,好官終能辨好壞
    誠邀您加入貼吧「重溫聊齋」,共同分享不一樣的志怪故事。《聊齋志異圖詠》之新鄭訟清朝康熙年間。山東長山籍進士石宗玉,時任河南新鄭縣令。趕將出來一把拎起張三,反把他當賊捉了,扭送官府,誣告他做賊。石縣令坐堂訊問,張三詳細陳說了自己的冤情。但二人都拿不出實質證據,石縣令當堂駁回了二人的訴求,下令將他們趕出了公堂。二人退下後,紛紛咒罵這狗官糊塗,不分青紅皂白。縣令心下好笑,也不跟他們一般見識。退堂後,縣令獨自斟酌此案,忽然想起這苟勝拖欠官府賦稅已久,於是派人前去嚴厲追收。
  • 重溫聊齋《向杲》:奪人所愛兄罹難,化身猛虎弟復仇
    誠邀您加入貼吧「重溫聊齋」,共同分享不一樣的志怪故事。《聊齋志異圖詠》之向杲向杲,字初旦,太原人氏。他和庶母所生的哥哥向晟兄弟感情最好。向杲聽聞哥哥被打,著急忙慌跑來,誰知向晟如此命薄,遭此一頓暴打,竟然死了。
  • 婆婆誣告兒媳,兒媳越衙上告,婆婆不義兒媳改嫁
    婆婆得知甚是憤怒,便找茬說是要替兒子休掉兒媳。但兒媳執意不走,二人越吵越激烈,婆婆恐兒媳將此事張揚,便反口將兒媳告到官府。縣令便問那婆婆,既然說兒媳與他人有了私情,汝可知那人姓甚名誰。婆婆說那人晚間來清晨走,她不知是誰,只是聽兒媳房中傳有聲音。
  • 重溫聊齋《大鼠》:為禍宮門是巨鼠,騰挪擒殺看獅貓
    誠邀您加入貼吧「重溫聊齋」,共同分享不一樣的志怪故事。《聊齋志異圖詠》之獅貓明朝萬曆年間,皇宮中突現一隻巨大的老鼠,體形與貓相近,兇悍殘酷,危害不淺。獅貓見狀,轉身退避到了案几上,巨鼠也跟著跳上來,獅貓反又跳了下去。巨鼠再追,獅貓又躍上案幾,如此上下反覆,不下百次。門外太監們瞧見,紛紛暗笑這獅貓中看不中用,竟然也怕老鼠。誰知跳著跳著,巨鼠漸漸氣力不繼,跳躍遲緩,肥大的肚皮呼呼鼓氣。再過片刻,巨鼠只得停下休息。獅貓見機,猛地回身竄下,雙爪死死按住巨鼠頂毛,張開大口咬了下去。
  • 重溫聊齋《折獄》二:醉胡成信口開河,費縣令引蛇出洞
    誠邀您加入貼吧「重溫聊齋」,共同分享不一樣的志怪故事。《聊齋志異圖詠》之折獄二清朝順治年間,山東淄川人胡成,與同村人馮安世代不睦。試換他官,胡成縱能僥倖脫罪,怕也免不了過堂數遍、歷刑數遭,便有九層皮怕也脫盡,便有九條命怕也斃絕。至於何淵冤死實情,恐怕也不易大白於天下,王五何妻的姦情,早晚必為人所發,只是那時胡成必已蒙冤日久,他二人也未必被人所疑心。馮安之流,千萬慎交;胡成戲言,千萬勿言,謹為後人戒。
  • 重溫聊齋《折獄》:失釵環兄嫂雙亡,遇清官兇手難逃
    誠邀您加入貼吧「重溫聊齋」,共同分享不一樣的志怪故事。浙江鄞縣籍進士費禕祉時任淄川縣令,接了狀紙,立即親往西崖莊驗屍。勘驗時,費令發現死者賈大隨身包袱還在,袱中還有五錢多銀子,初步斷定兇手並非圖財害命。又傳喚相鄰兩村村民及四鄰百姓訊問一番,並無可疑之處,亦無破案頭緒。
  • 重溫聊齋《夢狼》二:投機取巧精明吏,自詡賢明糊塗官
    誠邀您加入貼吧「重溫聊齋」,共同分享不一樣的志怪故事。山東鄒平籍進士李匡九,為官清廉。李縣令自然搖頭。衙役走回富人身邊,編瞎話說:「您看吧,我方才去請示老爺,說你只願出一百銀子,他搖頭不答應,嗐,現在親眼所見,該放心了吧!」富人只得私下拿了二百銀子給他。收了銀子,衙役知道縣令愛茶,又近前問道:「老爺,泡杯茶吧?」李縣令點了點頭。衙役又到富人跟前說:「您看吧,銀子到手,事就成了。老爺點頭答應,是您親眼所見吧?」後來結案,這富人果真無罪釋放。
  • 聊齋故事《鳥語》:遊方道人解鳥語,貪墨縣令拒忠言
    《聊齋志異圖詠》之鳥語縣令聽了頷首稱是。縣令又問,道士隨口解答:「它們今日說的,跟往日卻不一樣。今日是在替大人您算帳哩!」縣令疑惑道:「算什麼帳?」心下甚是詫異。道士含笑道:「它們說『蠟燭有一百八,銀硃有一千八。』」縣令聽了,耳根子一陣發熱,以為道士在故意譏諷他,當即也不接話,哼一聲起身就走。道士人雖粗卻不傻,怎能不知縣令已對他起了嫌隙?事後忙找個由頭,向他辭行。
  • 婆婆偷情被兒媳發現後死去,兒媳:我殺的!縣令:不是她
    說來也巧,這家的爺兒們都死掉了,只留下一老一小兩個寡婦,也就是婆婆和兒媳。但由於結婚比較早,婆婆的年齡並不是很大,兒媳就更年輕了。別看兒媳年輕,但幹活卻是一把好手,非常的勤勞賢惠,對婆婆也十分孝順,不因沒有丈夫和公爹就欺負婆婆。她每天清早起來灑掃庭除,又做好早飯,然後端著洗臉水和過早去給婆婆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