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您加入貼吧「重溫聊齋」,共同分享不一樣的志怪故事。
《聊齋志異圖詠》之秦生
山東萊州有個讀書人秦豪,平生好飲。
某天,秦豪自己搗鼓著泡藥酒,一不小心錯把有毒之物投放了進去,卻不捨得將酒倒掉。又或者他曾讀過唐代劉知幾的《史通·暗惑》,寄望「毒物經時,無復殺害」,於是將酒封存了起來。
轉眼一年過去,一天晚上,秦豪偶然犯了酒癮,左思右想沒法子搞到酒。愛酒之人的酒癮比之老煙槍的菸癮,那也不遑多讓,秦豪越想越饞、越饞越想,急得團團亂轉。
忽然,腦中靈光一閃,主意竟打在了封藏的毒酒身上,著急忙慌找了出來,開封這麼一聞,濃烈的酒香立時噴薄而出。這還了得,秦豪肚裡的饞蟲立馬大動,跟著腸子發癢,口水止不住地淌下來。
他手忙腳亂搶過酒杯就要倒酒品嘗,妻子見他這樣一副滑稽模樣,在一旁不免苦苦勸他性命要緊,不要只顧貪嘴。
秦豪酒蟲上腦,哪裡聽勸,笑道:「痛痛快快地喝飽了死,難道不比做個饞酒的渴死鬼強得多?」話音未落,一仰脖就是一大杯,又倒了一酒瓶,慢慢品著喝。
妻子見狀,不免大罵:「這死鬼得寸進尺,愛酒不愛命,你不怕死,老娘還怕守寡哩?」越說越氣,夾手奪過酒瓶摔在地上,酒水直濺得滿屋子都是。秦豪還不死心,竟然死皮賴臉趴在地上,像牛飲水一般去舔舐淌了一地的酒。
於受萬《聊齋全圖》之秦生
秦豪正在得意忘形,不想才沒多一會兒,肚子突然疼了起來,頓時滿地打滾,嘴巴緊閉半個字也說不出來,半夜裡就一命嗚呼了。秦妻號哭不止,但也只能節哀,隨即為他備好了棺材,準備入殮。
次日夜裡,秦妻正在守靈,忽然門外闖進來一個身高不足三尺的美貌女子,進來後直奔靈床而去。不等秦妻反應過來,那女子已經就著手中杯子裡的水給秦豪灌了下去,頃刻之後,秦豪眼皮一動,竟然醒轉過來。
夫妻倆又驚又喜,忙不迭地磕頭道謝,又問起恩人的來歷。女子說:「我是狐仙。我丈夫到陳家偷酒喝,喝到醉死,我去救他回來,正好路過您家,他同情您與他同病相憐,於是讓我用剩下的藥水救您!」說完,人就不見了。
聊齋先生有個同鄉好友邱行素,是康熙二十八年貢士(即會試中式者,殿試賜出身後是為進士),也極愛飲酒。
某天夜裡突然饞酒,可惜家中無酒也無處去買,邱公翻來復去地折騰,可酒興卻越來越濃,忽然計上心來,想到了喝醋來過酒癮。於是同夫人商量,卻碰了一鼻子灰。
不是好酒的人,怎能體會酒癮發作的難受?經不住邱公軟磨硬泡,再三求肯,夫人終於答應熱醋給他。
一壺醋下肚,邱公這才安安心心上床睡覺。
次日一早,邱夫人好歹湊足了一壺酒錢,派僕人出去替她打酒。不想,僕人途中正好遇上邱公的堂弟邱襄宸,一番追問後,邱就疑心嫂子不肯買酒給兄長。僕人趕忙解釋:「夫人說了,『家裡的醋本來就不多了,昨天夜裡就先喝了一半,要是再喝一壺,恐怕連醋根都要被他喝斷了!』」眾人聽了無不捧腹大笑。
一個人酒興上來,眼前縱然是毒酒也甘之如飴,何況是醋?許多人固然對酒和好飲者不以為然,對濫飲者更是深惡痛絕。那也只是因為志不在此,但人人皆有愛好或愛重之物,區別只是有人貪財,有人戀權,有人玩物,有人好色,不一而足,事到臨頭方自知。
而一個人一旦對某事某物興致正濃或起了慾念之時,前方縱然刀山火海,也多難以令其回頭。可見,愛好可能是人的長處,更會是其軟肋和弱點。就像好飲之人常常因為貪杯而事後懊惱,所以才有「酒後誤事」一說。
附註
邱行素,名希潛,號龍崖,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己巳科貢士,淄川(今屬山東淄博)人。曾任黃縣(今屬山東煙臺)訓導(學官名)。蒲松齡同鄉好友。聊齋先生曾作《贈別邱行素》:「飢歲難沽歡會少,莫言歸去且徘徊。」可見,先生也是酒國中人,也不止本文的秦生,他自己怕也不捨得倒掉毒酒。
聊齋先生生活的時代,正是滿人入關定鼎,天下大亂初定的時期,先生一生清苦,屢試不第,家中雖有薄田,但因人丁眾多,連飽食也十分不易,他本人坐館奔忙之餘,也常還家參與農耕生產,也發出過「荒年酒貴沽不易,一瓻三百青銅錢」的長嘆和無奈,更遑論日日飲酒長歌,生活中自然少不了文中秦生貪飲毒酒、邱公以醋代酒的窘況。正因為此,才會有「老夫傾觴為大叫,頓忘晨灶無炊煙」的苦樂和悲笑。何況他也曾多次與兒子就是否利用部分田畝種黍(可釀酒)一事而起爭論。
足可見,中國古代的普通平民和寒士的生活水準和物質條件大約只能徘徊在溫飽邊緣,遇兵荒災年又更艱難,以致賣兒鬻女或易子而食。能飲一杯無?時也,悲乎!
以唐末韋莊的詩句收文: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來源:素材選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