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沉醉的晚上》寫於1923年,是鬱達夫早期的創作。這部小說一經發表,便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小說中關於對生的苦悶和對人性的剖析十分契合當下青年的心理和生活狀態,當時的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春風還未完全吹起,就立即被打壓停息,反動勢力席捲重來,整個社會黑暗腐敗,底層人民生活困苦。
鬱達夫曾這樣敘述過其創作的起因:「半年來因為失業的結果,我的天天做夢的腦裡,又添了許多經驗。以己例人,我知道世界上不少悲哀的男女,我的這幾篇小說,只想在貧民窟、破廟中去尋那些可憐的讀者。」
因此《春風沉醉的晚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從而收穫了一大批讀者。
作者前期的作品大都是他留學日本時由內心的感受而作,一個異國漂泊的中國人,背井離鄉來到日本求學,除了環境上的不適應,更多的是被日本人所看不起的那種苦悶和落寂。因此,他這一種時期的作品多呈現出憂鬱感傷的基調,一如作者的名字讓人看了不禁感到抑鬱憂傷。從日本回國後的鬱達夫,滿懷希望的他看到的卻是祖國滿目蒼夷的廢土,內心感到失望而又悲涼,與此同時,他失去了國家提供給留學生的官費津貼,生活一下子跌到了谷底,困頓的生活讓他對黑暗的現實十分憎惡,這也直接導致了他後來創作的轉型,不同於在日本留學期間的創作,他慢慢將眼光從狹小的知識分子的圈子裡轉移到廣大貧苦底層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中,用滿含著悲傷的筆調,寫下了一篇篇訴狀。
《春風沉醉的晚上》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整篇文章讀下來蘊含著一種強烈的人道主義的精神,文中,作者將自己的影子投射到主人公「我」身上,採用了第一人稱敘述的寫作手法,延續了他慣用的「自敘體」風格,同時他又將自己的情緒附加到陳二妹這一角色身上來,使得自己的真情實感得到了更充分地表露。在文中,他附身於主人公「我」,通過貧窮落魄的生活遭遇將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從「我」的內心世界中展現出來,同時,他除了主觀情緒的抒發,對「我」和陳二妹的命運及二人間情感關係的客觀描寫也佔據了主導地位,兩者相互映襯,又各位整體。本文以「我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層層推進,將陳二妹這一淳樸善良、正直美好的高尚形象訴諸筆上。
這篇小說主要講述了貧窮落魄的知識分子「我」失業後,為生活所迫,不得不住進了貧民窟,並由此結識了年輕煙廠女工陳二妹,由素不相識到互相同情再到成為摯友的故事。
這一篇小說既是批判黑暗現實對貧苦百姓壓迫的訴狀,也是一曲譜寫工人階級優秀品德的讚歌,但是全文留給我影響最深刻的還是陳二妹這一角色,她本身被賦予的內涵和意義已遠遠超過了一個淳樸正直的工人形象,在那個人心冷漠、生活黑暗的社會,陳二妹依然用她那溫暖、善良的心讓同樣貧窮落魄的知識分子「我」感受到了光和熱,她已然成為了一種象徵,是零餘者內心的精神寄託。
鬱達夫很善於對窮的描寫,這跟他真實的生活經歷有很大的關聯,他的很多著作裡都有關於小人物生活貧困的描寫,而這一描寫在這篇小說裡被發揮到了極致,鬱達夫稱「我」住的寓所是「一間同鳥籠似的永遠也沒有太陽曬著的自由的監房」,鳥籠這一比喻,形象地表現出了住所空間的狹小,而監房又體現出了一種想要逃離卻又無可奈何的失落的心情,字裡行間裡充斥著對生的苦惱。住所逼仄的空間在文中的很多地方也有所表現,「只有貓額那樣大」,「用書當寫字檯」,「用書當床」,這些精彩的細節描寫,無一不表現出了主人公當時內心的窘迫。而鬱達夫在小說中塑造的「我」這一有著生的苦惱的零餘者的形象,也曾是我們的真實寫照。
①生的苦惱,縈繞著我們的一生
佛說:「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生的苦惱被排在了第一位,這裡面所說的生,是出生的生,但是我們出生後所面對的生存苦惱卻貫穿了我們一生。文中,「我」因為失業,寓所遷移了三處,甚至最後只能在一間只有貓額那樣大的小房間裡居住,逼仄的空間讓人不禁感到生活的心酸與無奈,仿佛每個人都曾因為房子而煩惱過,房價飛漲,但手裡的工資依舊少得可憐,月薪三千不要說房子了,就連溫飽都難以解決,我們每天都在為生活所奔波,但是貧窮卻始終如影隨形,很多個難以入眠的夜裡,我們或許也會在心裡一遍遍問自己,究竟什麼時候,我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除了房子是我們為之煩惱的,還有一個更可怕的詞,那就是「失業」,進入社會的人,大概都明白這兩個字意味著什麼。《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將工作定義為找尋生命意義的三種途徑之一,其他兩個途徑是愛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這三者的順序大致是先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然後找到一份工作,最後獲得愛和尊重。小說中的「我」是一個失業的貧窮落魄的知識分子,靠寫作為生,因為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所以他的身體一度呈現出非常糟糕的狀態,我沒經歷過失業,但也知道餓肚子的感覺不好受,尤其是長時間地處於這種狀態,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折磨,這種感受我爺爺奶奶也有很深刻的體會,他們經常談起自己吃不飽飯的過去,那是一段令人心酸的過往。生的苦惱不僅壓迫著主人公,也縈繞著我們的一生。
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曾說過一句話:「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生而為人,終難免苦弱無助,你便是多麼英勇無敵,多麼厚學博聞,多麼風流倜儻,世界還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於無知無能的地位。」
深以為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都緣於偶然,我們的一生也都在經歷著各種考驗,於是有了煩惱,有了喜怒哀樂,生的苦惱來源於對現實生活的不可掌控感或者稱之為焦慮,小說中的主人公曾一度想到自殺,也是來源於這種焦慮,但更明顯的是因為缺乏克服苦難的勇氣。被今天所束縛著的我們,都無比憧憬明天,因為它充滿著希望,但它也是一直處於未知的狀態,因為未知,所以有所期待。但我們不能對明天過於絕望,也不能把全部的希望寄託於明天,我們最應做好的是把握當下。
②人情冷漠,使我們成為了零餘者
什麼是零餘者?零餘者就是「多餘的人」,是一群不被社會接納的人。這一人物形象也曾多次出現在大家的筆下,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還有老舍筆下的祥子,無一不是被社會,被生活擠出軌道,而徘徊在被嘲諷,被忽視的邊緣。他們不屬於過去的時代,因為過去已經被推翻和改革,他們也不屬於未來,因為他們所有的生活經驗全部來自於過去,所以他們無力改變,因而成為了一個個被壓迫被損害的零餘者。
鬱達夫在文中塑造的零餘者則是一個有著生的苦惱的貧窮落魄的知識分子,因為貧窮所以受盡嘲諷和白眼,一個人異鄉漂泊,沒有親人和朋友,有的只是無盡的孤獨和苦惱,這一人物形象既是鬱達夫對自己精神困境的自述,也代表了當時「五四」時期一部分末路仿徨的知識青年的真實處境。
小說中的「我」在獲得了五元稿費後,打算買一件夾衫穿,但是由於錢不夠,受到了店員的無情嘲弄,幾個估衣鋪的店員都學著師傅的樣子,對我擺下臉面,充滿鄙視的教訓我。好像我們生活中始終存在著這樣一群人,對別人的可憐之處總是要冷嘲熱諷一番才感到舒暢。這一場景,讓我想到了孔乙己,他因為竊書遭到毒打而被酒館裡的人嘲笑,他在笑聲中出場又在笑聲中離去,全文都在描寫酒館裡的人的笑,但是卻讓人感到徹骨的悲涼,字裡行間裡都透露出人情的冷漠。前兩年,有一則新聞登上熱搜,上面說的是一位女子站在樓頂,企圖輕生,樓下一大群圍觀者,但是他們不但不勸阻,反而慫恿女子趕緊跳下來,最後該名女子不堪壓力,一躍而下。看完這則新聞,我不禁感到毛骨悚然,人心的冷漠和醜陋是如此的可怕,魯迅筆下的國民劣根性,竟然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再一次得到驗證。
人情的冷漠,讓每一個被生的苦惱所打壓著的我們,成了零餘者。也許誰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倘若人們,能夠少一點歧視和冷漠,多一些尊重和理解,或許,我們依舊可以在這個殘酷無情的社會中找尋一份存在感。
③灰暗的景物描寫,盡顯生存之苦惱
鬱達夫筆下的景物描寫,非常具有象徵意義。「一切景語皆情語」,對景物的描寫,也是文人抒發情感的方式之一。下面的這一段是作者在外面散步時所見,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灰白的薄雲比喻成腐爛的屍體,讓人不禁想起黑暗腐爛的社會,作者對黑暗現實的憎惡,通過這一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流注於筆端,「罩滿了」、「沉沉的蓋在那裡」,則體現出了一種想要逃離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瀰漫著揮之不去的窒息感,作者此時心情的絕望,或許也同那些灰白的雲,密布在心頭。景物整體呈現出陰暗的色彩,表現了生活困頓的人們黑暗的前途,也蘊藏著小說主人公不能把握命運的無限哀愁。
貧民窟裡的人已經睡眠靜了。對面日新裡的一排鄧脫路的洋樓裡,還有幾家點著了紅綠的電燈,在那裡彈罷拉拉衣加。一聲二聲清脆的歌音,帶著哀調,從靜寂的深夜的冷空氣裡傳到我的耳膜上來,這大約是俄國的漂泊的少女,在那裡賣錢的歌唱。天上罩滿了灰白的薄雲,同腐爛的屍體似的沉沉的蓋在那裡。雲層破處也能看得出一點兩點星來,但星的近處,黝黝看得出來的天色,好像有無限的哀愁蘊藏著的樣子。
雖然社會是黑暗的,但作者仍然堅信未來是光明的,灰暗的景物描寫裡雖然包含了消極的情緒,但是雲層破處也能看得出一點兩點星來,由此,也能看出作者對美好未來的信念。這也是鬱達夫在文中所蘊含的深意。
作者在塑造陳二妹這一角色的時候,採用了白描的手法,這些簡單而又直白的肖像描寫,表明了她生活同樣困頓,處於社會的底層。但黑暗的現實並沒有掩蓋她淳樸善良、正直美好的心靈,反而使得她的高尚心靈熠熠生輝。
①對比的運用
幾日來我那獨有的世界,黑暗的小房裡的腐濁的空氣,同蒸籠裡的蒸氣一樣,蒸得人頭昏欲暈。
住所環境的惡劣足可見男女主人公生存的困境,但是在如此困境之下,仍可見人性的溫暖與善良,陳二妹是「我」的鄰居,這一人物形象,在「我」的眼中展開,她關切的問我每天在幹什麼,為什麼不出去工作,還給麵包、香蕉給我吃,她淳樸善良的本性,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
②作者童年的經歷
陳二妹同樣來源於他缺愛的童年經歷,這一形象也表達了他對於美好女性的嚮往。鬱達夫的散文無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現」,他在寫作的過程中往往將自己代入進去,使得我們再看本文的同時仿佛在圍觀作者的一生,鬱達夫的人生經歷頗為坎坷,這也註定他的作品帶有濃濃的「鬱式風格」,他從小就失去了父親,而母親又因為維持生計,經常早出晚歸,小鬱達夫生活在一個缺愛、孤獨的環境裡,因此他十分渴望愛,要說鬱達夫在童年是完完全全無愛的,也不是,他還有愛他的奶奶和婢女翠花,這兩個女人是他生命裡最重要的精神依靠。鬱達夫的作品中都帶有對女性形象的描寫,熟悉鬱達夫的都知道,他作品中的女性往往呈現兩極分化,一種是以日本女性為代表的妖嬈放蕩型女性,一種是以陳二妹為代表的善良慈愛型女性。陳二妹是他奶奶和翠花的化身,在悽風苦雨中,給他帶來如沐春風的溫暖回憶。
③春風的隱喻
春風有三層隱喻:第一層是實際存在的春風,是「我」每日在晚上散步時迎面吹來的風,這春風寒冷,以至於我穿著棉袍子也不覺得與季節違異。他在這樣的春風中,作些漫無涯涘的空想,被封鎖在自己毫無意義的狹窄世界裡看不到未來,一味沉浸在黑暗現實中頹靡不醒。
第二層春風是作者對理想生活的渴望。在這樣春寒料峭的春天裡,「我」始終顯得格格不入,雖置身其中,但融入不進去,生活的苦惱,讓他們的生命中沒有春天,這就使得作者對理想中的春風的渴望和呼喚。
第三層春風是陳二妹。她如母親般的慈愛,讓我感受到了一種如沐春風的溫暖,讓我在困頓,頹靡的心境中走了出來,認識到了自己的存在。陳二妹身上的春風,讓「我」忍不住想去擁抱她,但卻不能的無奈,蘊含著浪漫感傷的情懷。
2008年上映的《當幸福來敲門》,主人公克裡斯原本是一名瀕臨破產,整日靠著幾臺骨密度掃描儀過活的推銷員,窮困潦倒的生活,令他的妻子不堪忍受,最終撇下了他和兒子離家出走。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了證券公司面試,他的努力和智慧打動了證券公司的經理,隨後他正式進入實習期,並憑藉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
睡過公園的長凳,在火車站的廁所裡過過夜,生存的危機無時無刻不在逼迫著他們,然而,克裡斯並沒有抱怨過一句,他始終對自己充滿信心,自信,是成功的開端。不論是面對什麼或者是處於什麼樣的境地,他始終堅定著自己的信念,他不是沒有過悲傷和絕望,但更多的是那種想要奮發的決心和對未來充滿強烈希望的內心,正是這些,才促使他一直走到了勝利的彼岸。
正如魯迅所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當我們面對生存時的困境,內心總是不自覺地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以藉此來尋找一份寄託。但是不要忘了,我們自己才是那個最堅強的精神支柱。面對生存困境,要有勇氣和決心將其打破,堅決不做被社會所拋棄、所遺忘的多餘的人。
鬱達夫筆下的零餘者曾是我們每個人的真實寫照,生的苦惱確實無時無刻不伴隨著我們,生存的壓力,人情的冷漠,讓我們在這個殘酷的社會如履薄冰,但就算是這樣,我們仍需要保持初心,就像陳二妹,即使生活困苦,依然靠自己的勞動來養活自己,堅持著自己的底線,陳二妹品格中的另一可貴之處在於,她面對他人的不幸,富有同情心,對弱者的關懷和友愛,是我們這個社會所缺失和亟待找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