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為了什麼?
在《被太陽曬熱》這本書裡,從一個留學歸來的青年,試圖去自主創業,在自主創業的過程中經歷的,生活社會的摸爬滾打,結局是開放式的,只表達了那樣的一種狀態,在他對於金錢與人性的樸素的內在良心,選擇了面對自己的內心,以自己的良心去做事,做人,這個過程像是一場在金錢,名利與自我良心間的一場拷問。
青年從上大學,為了不認命,為了有自我更多的可能,最終去了韓國,在韓國省吃儉用,打工學習,過程中收穫了相愛的女朋友。在學業完成之後,攜帶50萬元打工掙的錢,和女朋友歸國。
面對女友家人對其的質疑,自己創業過程中的艱難,自我性格中的掙扎。小說非常細緻的描述了種種瞬間。而其中,我們可以去看見什麼讓我們深思的點呢?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又讓我們百轉千回,無法進行清晰的明辨,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在自己的生活裡,不斷的試圖去突破與尋找我們想要的,那什麼是我們想要的,我們真的知道嗎?
在小說主人公趙生輝,他像極了我們每一個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會努力,會去打破自己的束縛,會去嘗試讓自己的人生多更多的可能性。
那這個可能性,怎麼來產生呢?
在小說中,趙生輝從韓國回國,選擇了自主創業,無論是從當初選擇韓國作為他留學的國家,還是回國選擇韓國食品與韓國服飾,都是經過自己的考量,和進行能力範圍內的最可行方案。
相比小說中的服務員王雪梅、許香香,範紅梅等,他具有更多的可能性,甚至比她們有更多的選擇,然而在社會這個資本的社會,在商業的社會裡,他的韓尚樂就像一個微小的稚童,以自己一腔的熱忱,試圖去賺錢讓自己獲得人生的成就感。
然而賺錢這種事,有著太多的變動的因素,有顧客,有場地,有他所在的店鋪的位置,甚至有他整體的理念和經營方式。
在經歷的周轉不良,進行轉型以服飾為主,他也不在店裡端坐著,而去各地去拿價廉物美的衣物,似乎慢慢在進入了一個好的上升周期,然而外部因為樓上店鋪以及商場管理人員和其他商業人員的種種設計,他這個商場裡微小的一個小店主,就這樣被作為一個犧牲品,有可能成為一個受害者。
儘管在商場管理人員王寶山與隔壁店主周雅曼的糾葛中,最終發生了人命案件中,讓趙生輝選擇尊重自己良心而去做事,而王寶山,也最終得到了法律的嚴懲。
趙生輝所面對,看似是對內心良知的拷問,其實更是對自我人性的拷問,對於趙生輝,他毋庸置疑,選擇了面對自己內心,這是我們活在這個世間能夠坦然地面對人世間的萬物的必然。
說起名利,金錢,似乎它讓我們獲得太多不幸,然而真正讓人產生不幸的是什麼呢?
是內心的抉擇,這種抉擇會讓你一步步的走入你自己所選擇的因,當我們在外部行走,視野看向外部的時候,回到內心,去看看內心真實的存在,是我們每個人靈魂的渴盼。迷惑迷茫的只是因為沒有尋求到內在的家園。而如何尋求,似乎小說也並沒有給我們帶來一種明確的答案,但是小說的主人公,用他自己的抉擇,讓我們看見了一種可能性,走向內心自我的可能性。
認識你自己,幾千年前蘇格拉底讓其作為自己的哲學宣言,然而哲學宣言,看似宏大,其實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認識我們的需要,認識我們的選擇,是我們活著的美好存在。
《被太陽曬熱》一個將抽象的自我認知,融入在一個又一個生活畫卷,人物形象中,卻又仿佛在每個人物形象中,看見了我們生活的每個片段,每個瞬間。
最終,我們都在期待認識我們自己,好好的生活在這一片自我成長的渴求中,一步一步向前走,走向美好,幸福愉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