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故事是真的,所以不能用真名。
故事一、
小鍾是一位70後,應該是1975年的人。
小鍾弟兄兩個,小鍾為兄,弟小他一歲。
鍾兄學習好,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考試沒有得過第二,每次都是全班第一,年級第一,全鎮統考,鍾兄還是第一。
鍾弟是哥哥的陪讀,哥哥上一年級,他也跟著上一年級,哥哥考第一,他也考第一,他的第一是倒數第一。
到了初中,鍾弟成績有些改觀,在班裡是中等水平。
1990年,鍾兄弟倆個同時畢業,參加中考。兩個人同時報考了師範,又報考了高中。鍾兄考上了中師,鍾弟考上了普通高中。
在縣農業局上班的父親做了一個決定,讓考上高中的鐘弟代替去上中師,而讓考上中師的鐘兄去了高中。通過關係,父親將鍾兄轉到縣裡的重點高中。
三年後,鍾弟回到鄉村學校教書,鍾兄考上西安交通大學。
鍾兄大學畢業後,又讀研究生,留在一線城市工作。鍾弟在鄉村學校,順風順水,現在是一中學校長。
故事二、
1988年,初中畢業生小師,考上了師範學校。
小師高高的個子,班主任非常器重,讓他做體育委員。
讀了不到一個月,班主任把他叫到辦公室,說有人舉報你,說你是初三復讀生,沒有上中師的資格。按照當時的規定,只有應屆初中生才能讀中師。班主任說,你必須退學。
小師有些沮喪,班主任說,你回去可以上高中。你的成績不錯,我認識你們縣一中的副校長,給你寫一封信,你上高中考大學,說不定是件好事。
高中三年,小師學習努力,最後,小師考上了北京的重點大學,工作一年,又考上上海一所大學的研究生,現在大學教書。
感謝我的冤家,小師說起這事,都會這樣自嘲。如果中師畢業,他知道一輩子可能也走不出大平原。
故事三、
30年前,小呂中考全校第一,報考中師。
小呂想報考中專,父親說,你媽媽是民辦教師,能加20分,你報中專,選擇郵電、農校或者水校,你加不了分,有的同學能加分,你就可能被涮下來。
結果,小呂還是被涮下來了。
因為,當年同時考試的幾位教師子女,發現小呂是復讀生。
當時,全鎮只有一名公費生指標,鎮教育辦主任的兒子是第二名,校長把小呂的父親叫到學校,說有人舉報小呂,說他是復讀生,不符合報考中師的標準。
小呂的父親說,第二、三、四名都是復讀生呀,難道大家都不上嗎?
校長說,別人是不是復讀生,我們都沒有證據,但是,你家孩子去年參加中招考試,有家長提供了考試成績和信息,還寫了證明書。
校長說,我們有一個辦法,把你家孩子的照顧分去掉,剛好排第四名,可以上一個自費生。也算對此事有了說法。
小呂父親明白,校長這是給鎮教育辦主任的孩子掃清上公費的道路。他堅決不同意。說,我們不上中師,也不上自費。
最後,小呂因為是復讀生,沒有被中師學校錄取,小呂的媽媽無數次的埋怨父親,不讓孩子報中專,拗勁,影響了孩子的前途。
小呂倒也不怨父親,自個去讀高中了。三年後,小呂考上廣東的暨南大學,畢業後考入公務員。現在廣州上班。
筆者在中師學校讀書時,對於中師生中個別的頂替情況,也有所耳聞,但是,中師生的主流,是初中的優秀畢業生。這三個錯過中師學校的人,都有一個不錯的前程。這個前程,中師真的給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