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片葉子》:一次生命的覺醒,三個人物帶給我們兩個思考

2020-08-29 一點I新奕

歐·亨利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也是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鼻祖,他的短篇特點鮮明,又短小凝練,讀來既不費時又感受深刻,所以很是喜歡。

米蘭·昆德拉曾說,「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我們經歷著生活中突然降臨的一切,毫無防備,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好像一個演員沒有排練就上了舞臺,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練就已經是生命本身,那麼生命到底會有什麼價值?」

帶著和米蘭·昆德拉提出的疑問,在這樣一個草長鶯飛、樹綠花開的春天,閱讀歐·亨利的經典短篇《最後一片葉子》,越讀便越覺得,春天的綠葉真的美的格外的意蘊悠長:

一個窮困潦倒的酒鬼老畫家為了挽救年輕人,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生命如此沉重,但在故事裡,作者歐·亨利竟然將它的重量落到一片葉子上。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嗎?不!生命恰恰以輕影響並且成就了生命——一片常春藤的葉子多輕啊?輕的,從高空落到地上,甚至可能都不會聽見什麼聲響,但恰恰是這片輕的連聲響都沒有的葉子,激發了另一個生命的覺醒!

窮苦的酒鬼老畫家貝爾曼,用四十年生命的結尾,將自己化身一片永不墜落的綠色藤葉,給失去勇氣和信念的年輕畫家瓊西以生希望和力量——頑強活下來,替自己也替另一個逝去的生命!

生命真的會影響生命、生命也真的可以成就生命。今天我就以這個角度為契來解讀《最後一片葉子》帶給我們的兩個深刻的思考,希望我千分之一的感悟,能帶給此刻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以思考的啟迪。

01、故事裡的三個小人物:瓊西、蘇和貝爾曼以及他們碰到的困境:明天和意外的不可預估才是生活的常態

《最後一片葉子》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以凝練的方式概括的話,其實就是一根主線、兩個畫面的細節呈現,為了理解的便宜,以下我分別來分享:

①一根主線——三個來自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之間的彼此意外

故事裡,瓊西,來自加利福尼亞州,原本是個畫家,為了追求畫畫藝術,在華盛頓廣場西面一條被稱為「破地」的社會街區,與後來的好友蘇在這一街區的一棟低矮的三層樓房裡租了個房間做畫室,並一起畫畫。

貝爾曼也是一位畫家,住在同一棟樓的底層,他已經年過花甲,蓄著厚厚的鬍子。他堅持畫畫四十多年,但始終沒有取得可以引以為傲的成就。因為貪酒,他平時靠給藝術社區裡的年輕畫家們當模特賺取生活費。貝爾曼性情暴躁,他總是嘲諷任何的軟弱,並自詡自己是樓上兩位年輕畫家最忠實的守衛者。

三個興趣相同,處境相似,又碰巧住在同一棟樓裡小人物,隨著互動和了解的增多,漸漸的相互現任並熟悉起來。相互熟識幾個月後的十一月,肺炎在整個社會的肆虐,年輕畫家之一的瓊西被感染上肺炎。

身體柔弱的瓊西很快被來勢洶洶的肺炎打倒——本來還抱著去那不勒斯海灣畫畫寫生的,在肺炎的折磨之下,漸漸失去了繼續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病床的窗外有一棵飽經滄桑的常春藤,上面稀稀拉拉的掛著幾片葉子,瓊西因為想像著自己即將到來的死亡,又看到那常春藤的葉子凋零的狀況,便覺得待那些葉子掉落完畢之時,自己人生的終點也要到了。於是,數著藤葉給自己的生命倒計時.......

通過瓊西的好友蘇的口,貝爾曼得知了瓊西被染上肺炎的事,也得知了瓊西因失去信心和信念,正在數著窗外的藤葉一心求死的現狀以及。善良的貝爾曼一邊嘮嘮叨叨的替瓊西惋惜,一邊為她輕易地就放棄繼續努力而暴躁地責怪,一邊又配合蘇一起完成了畫作,並最後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為瓊西畫了一片永不墜落的藤葉,而後自己被感染肺炎去世。

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勳說過,「人類經常會處在害怕和失去的混亂心理感受裡,自我預感,自我求證,再自我建構,並由此產生豐富多彩的心靈現實。」

很顯然,在生命遭遇困境時,瓊西從病症出發,在想像裡自我預感,又在數樹葉的過程中自我求證,最後很自然地自我建構了自己的即將死亡的假設,並進而放棄了對疾病的抗爭!我沒有從瓊西最初的這种放棄裡看到她的坦然,但我感受到了她面對生命仿佛即將逝去的頹喪!

同時感受到的,還有這三個人意外的相識與意外的情義:在這個故事裡,瓊西和蘇的結識出於偶然——兩個人在一家叫做「德爾莫尼科」的餐廳吃飯時認識,短短的一頓飯因為發現興趣愛好、飲食習慣、穿衣風格等方面驚人的相似而結為好友,並一起租房開畫室;住在同一棟樓裡,他們又認識並熟悉了窮困潦倒的貝爾曼。

三個原本根本不認識的人,因畫畫意外的相識;又因為住在同一棟樓裡為畫畫藝術夢想而熟識;接著因為一場意外的肺炎的肆虐而彼此影響甚至彼此成就,最後留給我們一個無限意外的結局。

作者歐·亨利將這一根深埋在故事裡的主線,以三個人既普通又平淡的對話呈現出來,既令人回味無窮,又巧妙地對照了現實——現實的生活裡,我們自己不也是這樣意外地與朋友相識,又意外地與朋友相知相惜的嗎?所以,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意外和明天才是生活裡常態!

②兩個畫面——瓊西於無望中看見沒有如期凋落的最後一片藤葉、貝爾曼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畫最後一片藤葉

先說瓊第一個畫面:一夜的暴風驟雪並沒有把所有的常春藤葉子都吹落,居然還有一片葉子牢牢地掛在藤蔓上,那時最後一片綠葉了,它的徑依舊是深綠色,只是鋸齒形的葉子邊緣有些枯萎變黃,然而這小小的遺憾並不影響它的驕傲。它傲然懸掛於距離地面二十英尺的藤條上。

當第二天天亮的時候,瓊西毫無留戀地命令蘇拉開窗簾。然而,那片常春藤的葉子居然仍掛在哪裡。瓊西躺在病床上,默默地注視了很久,後來,她把正在煤氣爐旁為其煮雞湯的蘇叫了過來.....

瓊西看著這一片傲然懸掛的深綠色藤葉,無望地睡去;然後本以為醒來時,葉子會隨風而逝,自己的生命也是。結果第二天打開窗簾後看到的還是那片深綠色的葉子,它並沒有凋落!於是,在凝視中,瓊西的生命也覺醒了——她認識到自己之前放棄生命的不應該,所以即刻行動,立即開始積極配合好友的照料!

第二個畫面:是瓊西的好友蘇說給她——今天貝爾曼先生在醫院不幸去世了,死因是肺炎。他只病了兩天,生病的第一天早上,看門人在他自己的房間裡發現他非常痛苦,而且鞋子和衣服都是溼淋淋的,渾身冰涼。誰也不知道在一個雨雪交加的晚上,他一個人跑去做什麼。後來有人找到了一盞仍然亮著的燈,還有一架被挪動過的梯子,調色板上是綠色和黃色的顏料......

如果可以將兩個畫面重合的話,瓊西看完最後一片藤葉睡去的夜晚和貝爾曼獨自架著梯子冒著雨雪去畫已經被打的凋落的那片葉子的晚上,其實是漸漸重合的——貝爾曼的離去和窗簾的拉開,嶄新的深綠的藤葉的再現,基本上是同時的過程。

因此,瓊西在凝視後的覺醒,其實是那片傲然而立的藤葉頑強的生命力帶來的,而瓊西看到的沒有最終凋落的藤葉,則是老畫家貝爾曼在雨雪交加的夜晚拼了命畫上去的:貝爾曼用畫筆延續了藤葉的生命,藤葉又以傲然挺立的生命姿態,啟發了瓊西!

02、故事背後:一個人在困境中的覺醒,是生命影響生命的結果

一開始讀《最後一片葉子》,以為瓊西是整個故事的主角;但後來帶著開篇的疑問,一再地深讀之後,才發現,整篇故事中作者歐·亨利真正想要突出的實際上是貝爾曼——那個在那片擁擠的街區、社會的底層揣著創作出驚世之作的夢想掙扎了幾乎一生的老畫家!

貝爾曼在畫畫藝術的路上已經堅持了四十多年了,一生孤老而無依。所以當同樣熱愛畫畫的瓊西和蘇到來以後,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相熟的深入,他更樂意像個長輩一樣的關愛兩個年輕人,比如聊天時宣稱自己是衛士,要保護她們的安全;蘇找他做模特兒並告訴他瓊西頹喪的現狀時,他先是暴躁的在蘇的面前斥責瓊西的武斷,後又老老實實地按照蘇的要求給蘇做模特兒!

最後,完成一切後,他悄悄扛起梯子、拿起畫筆,冒著雨雪去給瓊西畫那片藤葉。這些舉動,雖然聽上去和看上去都很瘋狂,以至於瘋狂的最後把自己的生命都送掉了,而他與瓊西非親又非故,這樣做怎麼看著都有點誇張的味道,但若我們換一個角度,以同理心視之呢?

世上沒有救世主,無論我們處於怎樣的困境,真正能夠救自己的,只有自己——勇氣、信念、力量等等,這些能促使人衝破困境的因素,可能來自他人,也可能來自內心:很多時候,絕望困境中的那一絲絲生的光亮,往往都來自於一株草、一片葉、一個人。

對于貝爾曼來說,畫下那片帶著深綠、帶著傲然的生命力的綠葉後,肉體的生命意外的終結了,但藝術的生命卻重生了——窮盡一生都沒有成就的驚天之作,終於在生命的盡頭被成就了,而這個成就又給了另一個生命,也就是瓊西,以重新振作,積極抗爭的勇氣和希望!

因此,與其說是那片藤葉影響了瓊西對自己生命的覺醒,毋寧說,是貝爾曼重生的藝術生命給了瓊西再次矯正自己的行動方向,給自己的小生命以好好努力活下來的信念——那片沒有再凋落的藤葉、已經逝去的貝爾曼和瓊西對生的慾念在一瞬間全部重合了!

戴爾·卡內基說,「要相信黑暗的盡頭是光明的禮物,困難不是毀滅,而是一種重生。」

美國政治家史蒂文森說,「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只要努力一天就夠了。只在這一天內,每個人都能活的開心快樂,其實這也就是生命的真諦。」

深表贊同:生命真的可以影響生命,生命也真的可以成就生命。

2019年最火爆的電影《少年的你》上映後,無數的網友為電影裡的故事刷屏、點讚,甚至流淚、吶喊,為什麼呢?我認為在藝術的呈現上,在故事的背後,這部電影也反應了這樣的哲理:生活在黑暗盡頭的重生,是生命影響生命,生命成就生命的結果。為什麼這樣說呢?

電影裡,陳念在復讀的第二個高三,遭遇校園霸凌,正常的學習生活裡時時充斥著不知道會在時候來臨的欺辱,媽媽不在身邊,一次次的被無端欺辱,生活在校園霸凌面前,黑暗無比;小北則更悽苦,媽媽為了順利改嫁,在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他,他的成長沒有父母的指引,更沒有父母的疼愛,他的生活,像一根生在荒地裡的雜草,除了混,人生一樣的至暗無比!

但一場偶遇,讓他們相識了,陳念的單純和骨子裡的堅強,以及拼盡全力也要衝破黑暗的強勁生命力,深深地影響了小北——原來,即使生活在低洼的底層,人,也一樣是可以看向陽光的!所以,他的內心也慢慢開始了改變。

陳念說,考上大學之後,她要保護世界;於是小北說,你保護世界,我來保護你。意外的相遇、相識,讓兩個少年的靈魂相互碰撞,生命互相影響,最終也互相成就了:一個人生命的覺醒,是生命影響生命的結果。

這樣的例子,我們的生活中也不少見。比如,王小波說,母愛即影響。我們有多少人的生命,是受著母愛的影響在成長、成熟的呢?這個就只有反觀自身,對照自己的生活來說,此處不一一而舉了。

當故事照進現實,這三個小人物給我們帶來了這樣兩個深刻的思考:活在當下,是做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還是悲觀的積極主義者,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活好每一個今天,因為明天和意外是生活的常態。

03、寫在最後:

在生命的過往裡,有無數個春天路過,但因為忙忙碌碌的工作及各種瑣事,我們似乎沒有太多的時間停下來,停下來去感受一片綠葉的生命力,去看一看一片綠葉會有怎樣的傲然與挺立,甚至去品一品這一片綠葉和那一片綠葉有什麼不同,因為生活一直追著我們,在不停的奔跑,以至於明明路過了很多可能很美也可能不美的風景,都被我們錯過了!

因為來不及停歇,所以我們的生活和生命漸漸在不知不覺中,變得疲倦、枯燥、迷茫,清晨醒來便希望下一秒趕快是夜晚,遭遇一點兒挫折便頓覺生活無望了......沒有時間感受生命,也沒有空閒感悟生活,所以日子也一天天無趣了!

怎樣讓錯過的風景像倒帶那樣慢慢回放,進而把無趣的生活變得生機盎然呢?多多的感受吧——感受別人的故事,也感受自己的瑣事,溫和地愛自己,也溫和地愛周圍的人和事,也許我們就像貝爾曼一樣,終其一生也不一定活的偉大,但至少我們可以活的很真。

勇敢地承認這個世界並不完美,也勇敢地承認自己也並不如想像的堅強,接受自己在困境迷茫面前也會頹喪,不忌諱犯錯,而是犯了錯積極的修正,從而讓自己活的真實,也讓自己的生命更有真正活過的張力。

因為,活在當下——最實在的當下就是今天:愛過、錯過都不遺憾,放棄就是遺憾!

相關焦點

  • 從三個角度看《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魅力所在及帶給我們的現實思考
    經典的力量在於思想傳達,《了不起的蓋茨比》之所以有強大魅力,讓裡面的每個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外,更是因為它的傳遞的價值觀帶給我們更加深刻的思考本文將以影片情節及人物情感作為依據,從3個方面展開分析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以及其現實思考:環境「多變化」:明與暗只在轉換之間,人性的醜惡執掌著大權人物「個性化」:追逐欲望的人看似掌握命運,實則迷失了自我情感「悲劇化」:悲劇的結局,是對時代背景下夢想幻滅的表達
  • 《最後一片葉子》|「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就像《最後一片葉子》,通過講述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老畫家,為挽救一個年輕畫家的生命而獻出了自己生命的故事,體現出人性的美好。縱觀全文,不難發現這篇講述人性之美的作品,主要由四個人的視角構築而成。瓊珊的視角瓊珊是小說的核心人物,故事圍繞她展開。來自加利福尼亞的瓊珊和來自緬因州的蘇艾趣味相投,一起創辦了畫室。她們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心中懷著成為藝術家的夢想,共同努力著。命運似乎跟瓊珊開了個玩笑,在寒冷的十一月,她不幸感染了肺炎。
  • 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拯救,僅限於那些想要活下去的人
    》裡講了這樣個故事:一個年輕女畫家患了肺炎,她躺在病床上,心情非常低落,每天望著窗外,數著常春藤的葉子,看著那些葉子一片一片地飄落,她感覺有如自己的即將飄逝的生命一樣,充滿了絕望。她對朋友說道,最後一片葉子代表她,它的飄落,將代表自己的死亡。奇怪的是,那最後一片葉子任憑風霜雪雨的摧殘始終沒落下來。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女孩在一片葉子的相伴下,奇蹟般地康復了。後來她才知道,那最後一片葉子是她的畫家朋友為了挽救她的生命畫上去的。
  • 《最後一片葉子》:只有心存希望,奇蹟才會發生
    瓊西把自己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那棵常春藤的葉子上,認為當最後一片葉子落下之時,就是她生命結束的時候,此時她已經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念。「只剩下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後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去了。」瓊西說道。
  • 巴金《家》:從三個方面解讀高覺新的人物形象及現實思考
    在我看來,可以從他複雜的性格特點、性格形成的思想根源和這一形象塑造的意義這三個方面來分析覺新這個人物。在文章最後一部分,我會結合覺新的人生經歷來談談對我們現實的思考與啟示。千百年來,黑暗的封建社會扼殺了無數青年的生命,把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往絕路上推。覺新所承受的痛苦與壓迫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理解的,作者巴金先生通過覺新這一形象,喚起了讀者的覺醒,並且啟示讀者,在反封建鬥爭中,妥協、順從、屈服是沒有出路的,這也就是覺新形象塑造的意義。
  • 《最後一片葉子》心理意識無限放大衍生出的死本能
    《最後一片葉子他認為葉子掉落是生命的終結,死本能中自我毀滅的典型特點。瓊在心理上的自我催眠,加速了病情惡化,以本來有希望醫治好的肺炎,變得希望渺茫。瓊的自我催眠是自我意識的一種形態。,自我意識包括三個層次,對自身機體及其狀態的意識,對自己及其狀態的意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意識。
  • 《覺醒》——救贖路上體味生命幽微處的情義與感動
    《覺醒》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少女無心犯下過錯,釀成了別人的悲劇和自己的苦果,塵封多年的悔愧使她走上了救贖之路為補償而來,救贖路上卻一波三折。為了償還這三十多年前欠下的那一份虧欠,陶姮和美國大學教授的丈夫沃克一起回國了,贖罪之行真的可謂是一波三折。剛到達小鎮,誤入圈套的沃克就因「流氓行為」被鎮派出所拘押兩個多小時,後來坐車回村莊的夫妻兩人還沒有就「交錢私了」這一解決方法是否合理爭辯出個結果,就遭遇了大堵車,目睹了酒後傷人的事件。
  • 《最後一片葉子》:瓊西式自我放棄,其本質是對自身無能的反映
    深秋凜冽的寒風將藤上的葉子吹得七零八落,只剩下光禿禿的藤蔓絕望地趴在斑駁的牆磚上。在短篇小說《最後一片葉子》中,對於瓊西患病之後的絕望,歐·亨利這樣描寫到。凋零的葉子象徵著瓊西的生命力,而凜冽的寒風象徵著令瓊西倒下的肺炎,寒風吹落了葉子,肺炎也擊垮了瓊西,當瓊西的朋友蘇還在為費力為她奔波的時候,瓊西就已經放棄了自己,眼巴巴地等著葉子全落下來,一點求生的欲望都沒有。
  • 為生命畫一片樹葉
    為生命畫一片樹葉--張梓涵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裡講了個故事:病房裡,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裡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
  • 《安家》《都挺好》《歡樂頌》三部劇,帶給我們的教育思考
    劇中塑造了多個百姓人物的生活百態,劇情很接地氣,好評連連。女主角房似錦自立自強,獨立幹練,卻出生於一個重男輕女、偏心自私的家庭。這個原生家庭和《歡樂頌》中的樊勝美之家,《都挺好》中的蘇明玉的家都有一拼,尤其是三個女主角的媽,極儘自私,薄情不相上下。
  • 《我親愛的甜橙樹》:從三個角度解讀「忘年交」故事的意義與思考
    今天我就從影片出發,從三個角度解讀這個「忘年交」故事的魅力以及帶給我的思考:故事內容:叛逆小孩澤澤身陷絕望,老葡帶他走出黑暗,改變人生的走向;人物塑造:不同家庭環境下的人物塑造,映襯出不同的情感基調;情感表達:溫柔是一種幸福的存在方式,老葡用愛幫助澤澤完成精神上的成長。
  • 想起葉子那姑娘
    (1)葉子是一位容易感情波動的女孩,她是我的朋友。那晚從電話中聽出她憂憂的心情,我著急了。這小姑娘又遇到什麼「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而陷入滅頂的思想深淵了?……等我匆匆趕到學校時,只見葉子早已經呆呆地坐在第一食堂樓下的餐桌旁,看樣子等了我許久了。
  • 《覺醒》:關於老百姓,關於渺小的生命
    我第一次看到《覺醒》書名時,就在心裡問了句:什麼是覺醒?為什麼要覺醒?覺醒的意義是什麼?抱著這樣的疑問,我翻開書頁,開始品讀梁曉聲這部新作。王福至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他的姐姐在某局工作,他的人物關係龐大,他的工作就是靠融合自己的關係網,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
  • 科幻怪獸類型疊加,《異獸覺醒》憑何搶佔藍海市場?
    網絡電影誕生的第7個年頭,經歷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淘沙過程,未來的發展趨勢將是怎樣?男主角徐斯維作為偵探,調查物理學家失蹤案件,卻誤入時空門,一場異世界的冒險旅程就此展開,也開啟了他對生命的新認知。隨著對宇宙的不斷探索,一系列奇怪的事情在他身上不斷地發生,異次元的怪物,幻象,夢魘接連出現,設定新奇有趣。
  • 「睡前故事」一片飛翔的葉子
    一陣風吹來,一片葉子脫離了樹枝,飛向了天空。葉子邊飛邊喊:「我要飛到天上了!」葉子飛也飛呀, 飛過了一棵樹,飛過了一隻只棲息在電線上的鳥。「哈哈,我飛得比你們都高!」葉子得意洋洋地對鳥兒說。又一陣風吹過,葉子在天空打了幾個轉,被吹落到一個小水坑裡, 隨即被一頭牛睬進了淤泥裡,不見了蹤影。一隻鳥感嘆地對它的孩子說,看到了吧,如果不依靠自己的力量,風既能把你吹上天,也可以把你吹進爛泥潭,要飛翔,必須靠自身的力量!
  • 《黑色燈塔》:守護生命,女性的更多參與,更多覺醒,一切更美好
    一個女孩子不知出於怎樣的考量,居然選擇了從事司法工作作為職業;更不懂她哪裡來的膽量和勇氣,一次次隻身查案毫不退怯一個女孩子,如此被人看重和喜歡,除了過硬的專業素養、學習力外,更多地,我們在喬雅身上隨處可見一個女孩的自尊獨立
  • 《月亮與六便士》:偉大藝術家的追夢歷程帶給我們的心靈成長啟示
    他用敘述者的口吻為我們娓娓道來,謹慎而克制的啟發式分析,恰到好處地引導讀者思考,凝練深刻的文字耐人尋味。他塑造的人物,鮮活生動。迥異的性格和觀念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命運,形成巨大反差,特別是查爾斯·斯特裡克蘭這個人物,帶給人們極大的震撼和啟迪。
  • 三條魚帶給我們的啟示
    今天閒來無事,講個寓言故事:盆中,有三條鮮活的魚,它們要被主人殺掉下酒。在被主人端到河邊時,它們都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怎麼辦?怎麼辦?它們激烈的爭論著自己要怎麼應付。甲說:「不如我們一起跳出去吧?你們看這盆並不高。」乙說:「如果跳不進河中那是要先被殺掉嗎?這是個極度危險的辦法,我想我還是再想想。」丙沒說話,只是想看看它們的結果,然後再決定自己怎麼辦。
  • 《人都是要死的》:永生與死亡的矛盾,對生命意義的深層思考
    波伏瓦一生有兩個鮮明的標籤,一是女性主義思想,她一生最重要的作品《第二性》被奉為「女性聖經」。二是存在主義思想,在這部小說裡,她的存在主義觀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沒想到不死之身帶給福斯卡的,只有別人難以理解的痛苦和內心孤獨的煎熬。最後雷吉娜放棄了永生的想法,坦然面對死亡。波伏瓦通過故事探討生存,死亡和生命意義之間的關係,認為存在主義思想,並不是像反對者所指責的那樣,是虛無和消極的,而是有助於人生價值的實現。
  • 《項鍊》:一個人物的兩個自我,我們不能總盯著她的缺點不放
    長期以來,人們在評價瑪蒂爾德時,要麼說她愛慕虛榮,要麼說她勤勞勇敢,可是我想說,其實這是瑪蒂爾德人性的兩個方面。瑪蒂爾德的虛榮與真誠,是一個人物的兩個自我沒有人能夠完美無缺,也沒有人會一無是處,對事物的看法都是一分為二的,那麼對一個人的評價當然也要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