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也是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鼻祖,他的短篇特點鮮明,又短小凝練,讀來既不費時又感受深刻,所以很是喜歡。
米蘭·昆德拉曾說,「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我們經歷著生活中突然降臨的一切,毫無防備,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好像一個演員沒有排練就上了舞臺,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練就已經是生命本身,那麼生命到底會有什麼價值?」
帶著和米蘭·昆德拉提出的疑問,在這樣一個草長鶯飛、樹綠花開的春天,閱讀歐·亨利的經典短篇《最後一片葉子》,越讀便越覺得,春天的綠葉真的美的格外的意蘊悠長:
一個窮困潦倒的酒鬼老畫家為了挽救年輕人,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生命如此沉重,但在故事裡,作者歐·亨利竟然將它的重量落到一片葉子上。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嗎?不!生命恰恰以輕影響並且成就了生命——一片常春藤的葉子多輕啊?輕的,從高空落到地上,甚至可能都不會聽見什麼聲響,但恰恰是這片輕的連聲響都沒有的葉子,激發了另一個生命的覺醒!
窮苦的酒鬼老畫家貝爾曼,用四十年生命的結尾,將自己化身一片永不墜落的綠色藤葉,給失去勇氣和信念的年輕畫家瓊西以生希望和力量——頑強活下來,替自己也替另一個逝去的生命!
生命真的會影響生命、生命也真的可以成就生命。今天我就以這個角度為契來解讀《最後一片葉子》帶給我們的兩個深刻的思考,希望我千分之一的感悟,能帶給此刻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以思考的啟迪。
《最後一片葉子》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以凝練的方式概括的話,其實就是一根主線、兩個畫面的細節呈現,為了理解的便宜,以下我分別來分享:
①一根主線——三個來自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之間的彼此意外
故事裡,瓊西,來自加利福尼亞州,原本是個畫家,為了追求畫畫藝術,在華盛頓廣場西面一條被稱為「破地」的社會街區,與後來的好友蘇在這一街區的一棟低矮的三層樓房裡租了個房間做畫室,並一起畫畫。
貝爾曼也是一位畫家,住在同一棟樓的底層,他已經年過花甲,蓄著厚厚的鬍子。他堅持畫畫四十多年,但始終沒有取得可以引以為傲的成就。因為貪酒,他平時靠給藝術社區裡的年輕畫家們當模特賺取生活費。貝爾曼性情暴躁,他總是嘲諷任何的軟弱,並自詡自己是樓上兩位年輕畫家最忠實的守衛者。
三個興趣相同,處境相似,又碰巧住在同一棟樓裡小人物,隨著互動和了解的增多,漸漸的相互現任並熟悉起來。相互熟識幾個月後的十一月,肺炎在整個社會的肆虐,年輕畫家之一的瓊西被感染上肺炎。
身體柔弱的瓊西很快被來勢洶洶的肺炎打倒——本來還抱著去那不勒斯海灣畫畫寫生的,在肺炎的折磨之下,漸漸失去了繼續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病床的窗外有一棵飽經滄桑的常春藤,上面稀稀拉拉的掛著幾片葉子,瓊西因為想像著自己即將到來的死亡,又看到那常春藤的葉子凋零的狀況,便覺得待那些葉子掉落完畢之時,自己人生的終點也要到了。於是,數著藤葉給自己的生命倒計時.......
通過瓊西的好友蘇的口,貝爾曼得知了瓊西被染上肺炎的事,也得知了瓊西因失去信心和信念,正在數著窗外的藤葉一心求死的現狀以及。善良的貝爾曼一邊嘮嘮叨叨的替瓊西惋惜,一邊為她輕易地就放棄繼續努力而暴躁地責怪,一邊又配合蘇一起完成了畫作,並最後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為瓊西畫了一片永不墜落的藤葉,而後自己被感染肺炎去世。
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勳說過,「人類經常會處在害怕和失去的混亂心理感受裡,自我預感,自我求證,再自我建構,並由此產生豐富多彩的心靈現實。」
很顯然,在生命遭遇困境時,瓊西從病症出發,在想像裡自我預感,又在數樹葉的過程中自我求證,最後很自然地自我建構了自己的即將死亡的假設,並進而放棄了對疾病的抗爭!我沒有從瓊西最初的這种放棄裡看到她的坦然,但我感受到了她面對生命仿佛即將逝去的頹喪!
同時感受到的,還有這三個人意外的相識與意外的情義:在這個故事裡,瓊西和蘇的結識出於偶然——兩個人在一家叫做「德爾莫尼科」的餐廳吃飯時認識,短短的一頓飯因為發現興趣愛好、飲食習慣、穿衣風格等方面驚人的相似而結為好友,並一起租房開畫室;住在同一棟樓裡,他們又認識並熟悉了窮困潦倒的貝爾曼。
三個原本根本不認識的人,因畫畫意外的相識;又因為住在同一棟樓裡為畫畫藝術夢想而熟識;接著因為一場意外的肺炎的肆虐而彼此影響甚至彼此成就,最後留給我們一個無限意外的結局。
作者歐·亨利將這一根深埋在故事裡的主線,以三個人既普通又平淡的對話呈現出來,既令人回味無窮,又巧妙地對照了現實——現實的生活裡,我們自己不也是這樣意外地與朋友相識,又意外地與朋友相知相惜的嗎?所以,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意外和明天才是生活裡常態!
②兩個畫面——瓊西於無望中看見沒有如期凋落的最後一片藤葉、貝爾曼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畫最後一片藤葉
先說瓊第一個畫面:一夜的暴風驟雪並沒有把所有的常春藤葉子都吹落,居然還有一片葉子牢牢地掛在藤蔓上,那時最後一片綠葉了,它的徑依舊是深綠色,只是鋸齒形的葉子邊緣有些枯萎變黃,然而這小小的遺憾並不影響它的驕傲。它傲然懸掛於距離地面二十英尺的藤條上。
當第二天天亮的時候,瓊西毫無留戀地命令蘇拉開窗簾。然而,那片常春藤的葉子居然仍掛在哪裡。瓊西躺在病床上,默默地注視了很久,後來,她把正在煤氣爐旁為其煮雞湯的蘇叫了過來.....
瓊西看著這一片傲然懸掛的深綠色藤葉,無望地睡去;然後本以為醒來時,葉子會隨風而逝,自己的生命也是。結果第二天打開窗簾後看到的還是那片深綠色的葉子,它並沒有凋落!於是,在凝視中,瓊西的生命也覺醒了——她認識到自己之前放棄生命的不應該,所以即刻行動,立即開始積極配合好友的照料!
第二個畫面:是瓊西的好友蘇說給她——今天貝爾曼先生在醫院不幸去世了,死因是肺炎。他只病了兩天,生病的第一天早上,看門人在他自己的房間裡發現他非常痛苦,而且鞋子和衣服都是溼淋淋的,渾身冰涼。誰也不知道在一個雨雪交加的晚上,他一個人跑去做什麼。後來有人找到了一盞仍然亮著的燈,還有一架被挪動過的梯子,調色板上是綠色和黃色的顏料......
如果可以將兩個畫面重合的話,瓊西看完最後一片藤葉睡去的夜晚和貝爾曼獨自架著梯子冒著雨雪去畫已經被打的凋落的那片葉子的晚上,其實是漸漸重合的——貝爾曼的離去和窗簾的拉開,嶄新的深綠的藤葉的再現,基本上是同時的過程。
因此,瓊西在凝視後的覺醒,其實是那片傲然而立的藤葉頑強的生命力帶來的,而瓊西看到的沒有最終凋落的藤葉,則是老畫家貝爾曼在雨雪交加的夜晚拼了命畫上去的:貝爾曼用畫筆延續了藤葉的生命,藤葉又以傲然挺立的生命姿態,啟發了瓊西!
一開始讀《最後一片葉子》,以為瓊西是整個故事的主角;但後來帶著開篇的疑問,一再地深讀之後,才發現,整篇故事中作者歐·亨利真正想要突出的實際上是貝爾曼——那個在那片擁擠的街區、社會的底層揣著創作出驚世之作的夢想掙扎了幾乎一生的老畫家!
貝爾曼在畫畫藝術的路上已經堅持了四十多年了,一生孤老而無依。所以當同樣熱愛畫畫的瓊西和蘇到來以後,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相熟的深入,他更樂意像個長輩一樣的關愛兩個年輕人,比如聊天時宣稱自己是衛士,要保護她們的安全;蘇找他做模特兒並告訴他瓊西頹喪的現狀時,他先是暴躁的在蘇的面前斥責瓊西的武斷,後又老老實實地按照蘇的要求給蘇做模特兒!
最後,完成一切後,他悄悄扛起梯子、拿起畫筆,冒著雨雪去給瓊西畫那片藤葉。這些舉動,雖然聽上去和看上去都很瘋狂,以至於瘋狂的最後把自己的生命都送掉了,而他與瓊西非親又非故,這樣做怎麼看著都有點誇張的味道,但若我們換一個角度,以同理心視之呢?
世上沒有救世主,無論我們處於怎樣的困境,真正能夠救自己的,只有自己——勇氣、信念、力量等等,這些能促使人衝破困境的因素,可能來自他人,也可能來自內心:很多時候,絕望困境中的那一絲絲生的光亮,往往都來自於一株草、一片葉、一個人。
對于貝爾曼來說,畫下那片帶著深綠、帶著傲然的生命力的綠葉後,肉體的生命意外的終結了,但藝術的生命卻重生了——窮盡一生都沒有成就的驚天之作,終於在生命的盡頭被成就了,而這個成就又給了另一個生命,也就是瓊西,以重新振作,積極抗爭的勇氣和希望!
因此,與其說是那片藤葉影響了瓊西對自己生命的覺醒,毋寧說,是貝爾曼重生的藝術生命給了瓊西再次矯正自己的行動方向,給自己的小生命以好好努力活下來的信念——那片沒有再凋落的藤葉、已經逝去的貝爾曼和瓊西對生的慾念在一瞬間全部重合了!
戴爾·卡內基說,「要相信黑暗的盡頭是光明的禮物,困難不是毀滅,而是一種重生。」
美國政治家史蒂文森說,「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只要努力一天就夠了。只在這一天內,每個人都能活的開心快樂,其實這也就是生命的真諦。」
深表贊同:生命真的可以影響生命,生命也真的可以成就生命。
2019年最火爆的電影《少年的你》上映後,無數的網友為電影裡的故事刷屏、點讚,甚至流淚、吶喊,為什麼呢?我認為在藝術的呈現上,在故事的背後,這部電影也反應了這樣的哲理:生活在黑暗盡頭的重生,是生命影響生命,生命成就生命的結果。為什麼這樣說呢?
電影裡,陳念在復讀的第二個高三,遭遇校園霸凌,正常的學習生活裡時時充斥著不知道會在時候來臨的欺辱,媽媽不在身邊,一次次的被無端欺辱,生活在校園霸凌面前,黑暗無比;小北則更悽苦,媽媽為了順利改嫁,在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他,他的成長沒有父母的指引,更沒有父母的疼愛,他的生活,像一根生在荒地裡的雜草,除了混,人生一樣的至暗無比!
但一場偶遇,讓他們相識了,陳念的單純和骨子裡的堅強,以及拼盡全力也要衝破黑暗的強勁生命力,深深地影響了小北——原來,即使生活在低洼的底層,人,也一樣是可以看向陽光的!所以,他的內心也慢慢開始了改變。
陳念說,考上大學之後,她要保護世界;於是小北說,你保護世界,我來保護你。意外的相遇、相識,讓兩個少年的靈魂相互碰撞,生命互相影響,最終也互相成就了:一個人生命的覺醒,是生命影響生命的結果。
這樣的例子,我們的生活中也不少見。比如,王小波說,母愛即影響。我們有多少人的生命,是受著母愛的影響在成長、成熟的呢?這個就只有反觀自身,對照自己的生活來說,此處不一一而舉了。
當故事照進現實,這三個小人物給我們帶來了這樣兩個深刻的思考:活在當下,是做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還是悲觀的積極主義者,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活好每一個今天,因為明天和意外是生活的常態。
在生命的過往裡,有無數個春天路過,但因為忙忙碌碌的工作及各種瑣事,我們似乎沒有太多的時間停下來,停下來去感受一片綠葉的生命力,去看一看一片綠葉會有怎樣的傲然與挺立,甚至去品一品這一片綠葉和那一片綠葉有什麼不同,因為生活一直追著我們,在不停的奔跑,以至於明明路過了很多可能很美也可能不美的風景,都被我們錯過了!
因為來不及停歇,所以我們的生活和生命漸漸在不知不覺中,變得疲倦、枯燥、迷茫,清晨醒來便希望下一秒趕快是夜晚,遭遇一點兒挫折便頓覺生活無望了......沒有時間感受生命,也沒有空閒感悟生活,所以日子也一天天無趣了!
怎樣讓錯過的風景像倒帶那樣慢慢回放,進而把無趣的生活變得生機盎然呢?多多的感受吧——感受別人的故事,也感受自己的瑣事,溫和地愛自己,也溫和地愛周圍的人和事,也許我們就像貝爾曼一樣,終其一生也不一定活的偉大,但至少我們可以活的很真。
勇敢地承認這個世界並不完美,也勇敢地承認自己也並不如想像的堅強,接受自己在困境迷茫面前也會頹喪,不忌諱犯錯,而是犯了錯積極的修正,從而讓自己活的真實,也讓自己的生命更有真正活過的張力。
因為,活在當下——最實在的當下就是今天:愛過、錯過都不遺憾,放棄就是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