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月正能量
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想盡辦法追求富裕的物質生活,雖然佔有的外物越來越多,卻疏於照看自己的心靈,導致精神的荒蕪,漸漸陷入迷惘、空虛、焦慮不安。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翻開了經典名著《月亮與六便士》(李繼宏譯本)。小說暢銷多年,極受讀者歡迎,影響了幾代人。
《月亮與六便士》封面
作者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874-1965)是英國小說家、劇作家,被譽為「全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
他用敘述者的口吻為我們娓娓道來,謹慎而克制的啟發式分析,恰到好處地引導讀者思考,凝練深刻的文字耐人尋味。他塑造的人物,鮮活生動。迥異的性格和觀念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命運,形成巨大反差,特別是查爾斯·斯特裡克蘭這個人物,帶給人們極大的震撼和啟迪。
斯特裡克蘭的原型是一生跌宕起伏的法國畫家高更,他種種乖謬絕倫的行為在斯特裡克蘭身上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人到中年的證券經紀人斯特裡克蘭為了追尋兒時的畫家夢想,一夜之間拋棄一切,遠走他鄉。他對周圍的人冷酷無情,對世俗的一切不屑一顧,但他無法不響應內心的召喚,一心一意專注於創作。儘管生活窘迫、貧病交加,卻矢志不渝地追求著心中夢想。他輾轉來到讓他靈感迸發的大溪地島,後來不幸患上絕症,死前完成了不朽之作,最後在寧靜和安詳中死去。
作者毛姆在開篇評價道:
「斯特裡克蘭是真正的偉大。他固然有種種缺點,但在世人看來已經是瑕不掩瑜。他發人深省,他引人注目。「
高更自畫像 1888
斯特裡克蘭的偉大之處究竟在哪裡呢?帶給我們怎樣的現實啟發呢?接下來我將從心靈成長的角度為你解讀。
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的斯特裡克蘭為何甘願放棄舒適的生活,甚至不惜拋棄別子,走上藝術創作之路?
妻子艾美,和她姐姐一樣,深受當時世俗觀念的影響。她愛慕虛榮,利益至上,推崇家世、權利、地位、名利所帶來的體面和享受,對丈夫的藝術愛好冷嘲熱諷。
斯特裡克蘭與妻子在觀念和志趣上的巨大差異,讓他倍感壓抑與束縛,他不得不偷偷學畫畫。
他像嚮往藍天的鳥兒一樣,嚮往著有意義的精神生活。渴望從事藝術創作,不願再屈服於世俗的觀念接受命運的安排,過平庸無趣的生活。
一邊是六便士象徵的世俗生活,一邊是月亮象徵的崇高理想和美妙的精神境界,斯特裡克蘭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斯特裡克蘭是少數敢於質疑世俗觀念的人,對此毛姆給予了肯定:
「我強烈地感受到絕大多數人共有的這種生活是不完美的。」
心理學大量實驗證明,人的普遍心理是容易從眾從俗。因此,質疑精神和獨立思考是難能可貴的品質。當你開始觀照內心並反省自我,你就開啟了心靈成長的大門,高舉了自我意識的大旗。
作者用亞伯拉罕和卡麥可兩個醫生的事例做對比,提出了發人深省的叩問:
「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讓你感到舒服的環境裡,讓你的內心得到安寧是糟踐自己嗎?難道成為年入上萬英鎊的外科醫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為什麼要找尋人生的意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無人能脫離意義。我們是通過我們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的。」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就是有靈魂有思想,人會通過自身的認知和意識活動,給外在世界賦予意義。我們也只能根據自己的內心來理解真實的自我。
一個人活得成不成功,也許可以用財富、地位來衡量,但是一個人幸不幸福,只能由心靈去感受。良好的心靈狀態是幸福的直接源泉。這種良好的心靈狀態具體來說就是對自我的滿意和內心的安定。
那麼,如何才能獲得滿足感和安定感呢?
從小想當畫家的斯特裡克蘭迫於父親的壓力成為證券經紀人,但他心裡始終被某種神聖的精神境界吸引著,渴望通過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對此,毛姆用形象生動的文字加以描述:
「我懷疑他的靈魂裡是否深埋著某種創作本能,那種本能雖然受他的生活環境所抑制,卻像腫瘤在活體器官中膨脹那樣頑強地生長著,最終控制了他整個人,迫使他不由自主地採取行動。」
作者還在後面的章節借布魯諾船長的話解釋道:
「擄獲斯特裡克蘭的激情是一種創造美的激情。這種激情讓他不得安寧,不停地催促著他。他是個永遠在路上的朝聖者,晝夜思慕著某個神聖的地方。」
作者反覆強調這種創造美的激情,是潛在的本能,是內心深處強大的力量,無法壓制。
當你開始聆聽內心的聲音,不難發現,是什麼點燃了你的激情,帶給你「心流」體驗?那就是潛意識深處的本能與優勢。當你發現它,就想要全然地實現它、恢復它,就像一顆種子會「迫切要求」成長為一顆參天大樹一樣。
這個過程會帶給你源源不斷的精神能量,讓你獲得掌控感和自信心,讓你認識到自身的獨特價值與使命,讓你更加堅定地行動,直到達成所願,將潛能和優勢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所說的「自我實現」來解釋就是,每個人都有成長並努力實現個人潛能的傾向。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匈牙利作家凱爾泰特·伊姆雷在談獲獎感受時說:「沒有什麼感受。我只知道,當你說,我喜歡做這件事,多困難我都不在乎時,上帝就會抽出身來幫助你。」
斯特裡克蘭正是意識到一直深埋在心裡的創作本能,才做出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去摸索,去實踐。
然而,遠大目標的路上往往布滿荊棘,勝利只屬於少數鍥而不捨,心志堅強的人。
斯特裡克蘭的偉大還在於,在追尋遠大目標的路上戰勝了內在的欲望和外界的重重困難。
「他有著強大的意志和堅毅的性格,他的行為有著慷慨激烈的風採,而他的靈魂有著勇往直前的氣概。」
「雖然渴望得到認可也許是文明人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但斯特裡克蘭不介意人們對他的看法。」
「如果有什麼東西阻礙了他心裡那種令人難以理解的熱望,那種催促他走向某個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的目標的熱望,我相信他會毫不猶豫地將這種東西從心裡連根拔起,哪怕為此而弄得苦惱不堪、遍體鱗傷他也在所不惜。」
他執著地追求著目標,在行動中堅定著信念,使他對外界的看法毫不在意。而同為畫家的斯特羅夫卻難以忍受不被認可的焦慮與夜以繼日的孤獨。
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一個人自身所具有的東西越多,那麼他對外部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對於一個內心豐盈的人來說,孤獨並不可怕,孤獨有利於他們專注地思考和享受精神的慰藉。
曾擁有舒適生活的斯特裡克蘭做起了搬運工、粉刷匠,船員,為的只是賺錢買畫具。他忍飢挨餓,住收容所,向別人借錢,這一切不但沒有打倒他,反而磨練了他的心志。
對他來說,飢餓、清貧、孤寂、在實現偉大目標和崇高理想面前微不足道,絲毫不能阻礙他前進的步伐。他從不抱怨自己的命運,從來沒有失去勇氣,即使在疾病和死亡面前。
渴望實現目標的熱望激勵著他不斷挑戰自己,攻克難關。就像無數追求真理的仁人志士,心甘情願地忍受苦難。
幾經波折,斯特裡克蘭終於到達了大溪地島,在那裡他得到了久違的理解與包容。
作者感嘆:
「假如他生來就在這種環境中度日,他可能也就不會顯得那麼惡劣了。」他在這個環境中找到了各種讓他的靈感噴薄而出的必要條件,至少他後期的作品揭示了他畢生追求的境界。「
可好景不長,他得了麻風病,時日無多。他深知那幾年將是他最後的機會,於是默默地工作著,終於完成了不朽的畫作。
「他似乎已經見識了宇宙的靈魂,迫切地想要將其呈現出來。」
「斯特裡克蘭似乎終於徹底地將他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了,我想肯定都已呈現在那幅畫裡。也許他終於找到了內心的安寧。糾纏他的魔鬼終於被驅走,完成那幅他用了畢生的痛苦去準備的作品之後,他那孤獨而痛苦的靈魂終於得到了安息。他願意接受死亡,因為他已經實現了他的目標。」
他用畫筆謳歌了人的生命力和大自然,表達了對無垠的時間和空間的敬畏。
他遠離了社會文明,原始的回歸和自然賦予他的靈感與力量,使他洞悉了自然與人心靈共通的秘密。
大自然的靈魂和他的靈魂契合在了一起,達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這也是心靈成長的最高境界。
俄羅斯美術理論家康定斯基認為,任何時期的偉大作品的價值並不在於表面,而在內裡。
被視為「現代畫家中的詩人」的保羅·克利說:「藝術家只有積極與大地對話,才能創作出最完美的傑作。」
由此可見,斯特裡克蘭已然成為了偉大藝術家。他終於達成了目標,完成了使命,實現了人生價值。他獲得了前所未有自在與安寧,徹底擺脫了空虛焦慮、痛苦不安。他的靈魂獲得了新生,他願意接受死亡。
斯特裡克蘭從一個寂寂無聞的普通人蛻變成了偉大的藝術家,這得益於他一直走在心靈成長和自我完善的路上。儘管這條路充滿坎坷與波瀾,但他堅定不移地追尋著心中的月亮,到最後他的心裡滿是光明。
回顧他的一生,正是在心靈的指引下意識到自身潛在的創作本能,發現了宏大的內心世界,用一生去追求精神的最高殿堂,並力求將它表達出來。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的目標,他在苦難中磨練心志,用堅毅的行動去實踐,終於達成所願,實現了生命的價值。他之所以能如此,得益於他不斷專注內在、探索自我。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每個人都有能力達成內心和諧,成為自己名副其實的主人。
生命儀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開始於順應,經歷一段時間的掙扎與磨鍊,強大的心靈終於掙脫束縛,迎接來了自我的解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