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偉大藝術家的追夢歷程帶給我們的心靈成長啟示

2020-09-06 水月正能量

文|水月正能量

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想盡辦法追求富裕的物質生活,雖然佔有的外物越來越多,卻疏於照看自己的心靈,導致精神的荒蕪,漸漸陷入迷惘、空虛、焦慮不安。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翻開了經典名著《月亮與六便士》(李繼宏譯本)。小說暢銷多年,極受讀者歡迎,影響了幾代人。

《月亮與六便士》封面


作者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874-1965)是英國小說家、劇作家,被譽為「全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

他用敘述者的口吻為我們娓娓道來,謹慎而克制的啟發式分析,恰到好處地引導讀者思考,凝練深刻的文字耐人尋味。他塑造的人物,鮮活生動。迥異的性格和觀念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命運,形成巨大反差,特別是查爾斯·斯特裡克蘭這個人物,帶給人們極大的震撼和啟迪。

斯特裡克蘭的原型是一生跌宕起伏的法國畫家高更,他種種乖謬絕倫的行為在斯特裡克蘭身上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人到中年的證券經紀人斯特裡克蘭為了追尋兒時的畫家夢想,一夜之間拋棄一切,遠走他鄉。他對周圍的人冷酷無情,對世俗的一切不屑一顧,但他無法不響應內心的召喚,一心一意專注於創作。儘管生活窘迫、貧病交加,卻矢志不渝地追求著心中夢想。他輾轉來到讓他靈感迸發的大溪地島,後來不幸患上絕症,死前完成了不朽之作,最後在寧靜和安詳中死去。

作者毛姆在開篇評價道:

「斯特裡克蘭是真正的偉大。他固然有種種缺點,但在世人看來已經是瑕不掩瑜。他發人深省,他引人注目。「

高更自畫像 1888

斯特裡克蘭的偉大之處究竟在哪裡呢?帶給我們怎樣的現實啟發呢?接下來我將從心靈成長的角度為你解讀。

一、敢於質疑世俗觀念,反省自己的生活,追尋人生的意義

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的斯特裡克蘭為何甘願放棄舒適的生活,甚至不惜拋棄別子,走上藝術創作之路?

妻子艾美,和她姐姐一樣,深受當時世俗觀念的影響。她愛慕虛榮,利益至上,推崇家世、權利、地位、名利所帶來的體面和享受,對丈夫的藝術愛好冷嘲熱諷。

斯特裡克蘭與妻子在觀念和志趣上的巨大差異,讓他倍感壓抑與束縛,他不得不偷偷學畫畫。

他像嚮往藍天的鳥兒一樣,嚮往著有意義的精神生活。渴望從事藝術創作,不願再屈服於世俗的觀念接受命運的安排,過平庸無趣的生活。

一邊是六便士象徵的世俗生活,一邊是月亮象徵的崇高理想和美妙的精神境界,斯特裡克蘭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斯特裡克蘭是少數敢於質疑世俗觀念的人,對此毛姆給予了肯定:

「我強烈地感受到絕大多數人共有的這種生活是不完美的。」

心理學大量實驗證明,人的普遍心理是容易從眾從俗。因此,質疑精神和獨立思考是難能可貴的品質。當你開始觀照內心並反省自我,你就開啟了心靈成長的大門,高舉了自我意識的大旗。

作者用亞伯拉罕和卡麥可兩個醫生的事例做對比,提出了發人深省的叩問:

「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讓你感到舒服的環境裡,讓你的內心得到安寧是糟踐自己嗎?難道成為年入上萬英鎊的外科醫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為什麼要找尋人生的意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無人能脫離意義。我們是通過我們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的。」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就是有靈魂有思想,人會通過自身的認知和意識活動,給外在世界賦予意義。我們也只能根據自己的內心來理解真實的自我。

一個人活得成不成功,也許可以用財富、地位來衡量,但是一個人幸不幸福,只能由心靈去感受。良好的心靈狀態是幸福的直接源泉。這種良好的心靈狀態具體來說就是對自我的滿意和內心的安定。

那麼,如何才能獲得滿足感和安定感呢?

二、遵從內心的召喚,發掘自身潛能與優勢,實現人生價值

從小想當畫家的斯特裡克蘭迫於父親的壓力成為證券經紀人,但他心裡始終被某種神聖的精神境界吸引著,渴望通過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對此,毛姆用形象生動的文字加以描述:

「我懷疑他的靈魂裡是否深埋著某種創作本能,那種本能雖然受他的生活環境所抑制,卻像腫瘤在活體器官中膨脹那樣頑強地生長著,最終控制了他整個人,迫使他不由自主地採取行動。」

作者還在後面的章節借布魯諾船長的話解釋道:

「擄獲斯特裡克蘭的激情是一種創造美的激情。這種激情讓他不得安寧,不停地催促著他。他是個永遠在路上的朝聖者,晝夜思慕著某個神聖的地方。」

作者反覆強調這種創造美的激情,是潛在的本能,是內心深處強大的力量,無法壓制。

當你開始聆聽內心的聲音,不難發現,是什麼點燃了你的激情,帶給你「心流」體驗?那就是潛意識深處的本能與優勢。當你發現它,就想要全然地實現它、恢復它,就像一顆種子會「迫切要求」成長為一顆參天大樹一樣。

這個過程會帶給你源源不斷的精神能量,讓你獲得掌控感和自信心,讓你認識到自身的獨特價值與使命,讓你更加堅定地行動,直到達成所願,將潛能和優勢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所說的「自我實現」來解釋就是,每個人都有成長並努力實現個人潛能的傾向。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匈牙利作家凱爾泰特·伊姆雷在談獲獎感受時說:「沒有什麼感受。我只知道,當你說,我喜歡做這件事,多困難我都不在乎時,上帝就會抽出身來幫助你。」

斯特裡克蘭正是意識到一直深埋在心裡的創作本能,才做出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去摸索,去實踐。

然而,遠大目標的路上往往布滿荊棘,勝利只屬於少數鍥而不捨,心志堅強的人。

三、在行動中磨鍊心志,堅定信念,克服重重阻礙

斯特裡克蘭的偉大還在於,在追尋遠大目標的路上戰勝了內在的欲望和外界的重重困難。

「他有著強大的意志和堅毅的性格,他的行為有著慷慨激烈的風採,而他的靈魂有著勇往直前的氣概。」

「雖然渴望得到認可也許是文明人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但斯特裡克蘭不介意人們對他的看法。」

「如果有什麼東西阻礙了他心裡那種令人難以理解的熱望,那種催促他走向某個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的目標的熱望,我相信他會毫不猶豫地將這種東西從心裡連根拔起,哪怕為此而弄得苦惱不堪、遍體鱗傷他也在所不惜。」

他執著地追求著目標,在行動中堅定著信念,使他對外界的看法毫不在意。而同為畫家的斯特羅夫卻難以忍受不被認可的焦慮與夜以繼日的孤獨。

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一個人自身所具有的東西越多,那麼他對外部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對於一個內心豐盈的人來說,孤獨並不可怕,孤獨有利於他們專注地思考和享受精神的慰藉。

曾擁有舒適生活的斯特裡克蘭做起了搬運工、粉刷匠,船員,為的只是賺錢買畫具。他忍飢挨餓,住收容所,向別人借錢,這一切不但沒有打倒他,反而磨練了他的心志。

對他來說,飢餓、清貧、孤寂、在實現偉大目標和崇高理想面前微不足道,絲毫不能阻礙他前進的步伐。他從不抱怨自己的命運,從來沒有失去勇氣,即使在疾病和死亡面前。

渴望實現目標的熱望激勵著他不斷挑戰自己,攻克難關。就像無數追求真理的仁人志士,心甘情願地忍受苦難。

四、不斷地內向求索,抵達美妙的精神境界,完成了偉大的作品

幾經波折,斯特裡克蘭終於到達了大溪地島,在那裡他得到了久違的理解與包容。

作者感嘆:

「假如他生來就在這種環境中度日,他可能也就不會顯得那麼惡劣了。」他在這個環境中找到了各種讓他的靈感噴薄而出的必要條件,至少他後期的作品揭示了他畢生追求的境界。「

可好景不長,他得了麻風病,時日無多。他深知那幾年將是他最後的機會,於是默默地工作著,終於完成了不朽的畫作。

「他似乎已經見識了宇宙的靈魂,迫切地想要將其呈現出來。」

「斯特裡克蘭似乎終於徹底地將他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了,我想肯定都已呈現在那幅畫裡。也許他終於找到了內心的安寧。糾纏他的魔鬼終於被驅走,完成那幅他用了畢生的痛苦去準備的作品之後,他那孤獨而痛苦的靈魂終於得到了安息。他願意接受死亡,因為他已經實現了他的目標。」

他用畫筆謳歌了人的生命力和大自然,表達了對無垠的時間和空間的敬畏。

他遠離了社會文明,原始的回歸和自然賦予他的靈感與力量,使他洞悉了自然與人心靈共通的秘密。

大自然的靈魂和他的靈魂契合在了一起,達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這也是心靈成長的最高境界。

俄羅斯美術理論家康定斯基認為,任何時期的偉大作品的價值並不在於表面,而在內裡。

被視為「現代畫家中的詩人」的保羅·克利說:「藝術家只有積極與大地對話,才能創作出最完美的傑作。」

由此可見,斯特裡克蘭已然成為了偉大藝術家。他終於達成了目標,完成了使命,實現了人生價值。他獲得了前所未有自在與安寧,徹底擺脫了空虛焦慮、痛苦不安。他的靈魂獲得了新生,他願意接受死亡。

尾聲

斯特裡克蘭從一個寂寂無聞的普通人蛻變成了偉大的藝術家,這得益於他一直走在心靈成長和自我完善的路上。儘管這條路充滿坎坷與波瀾,但他堅定不移地追尋著心中的月亮,到最後他的心裡滿是光明。

回顧他的一生,正是在心靈的指引下意識到自身潛在的創作本能,發現了宏大的內心世界,用一生去追求精神的最高殿堂,並力求將它表達出來。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的目標,他在苦難中磨練心志,用堅毅的行動去實踐,終於達成所願,實現了生命的價值。他之所以能如此,得益於他不斷專注內在、探索自我。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每個人都有能力達成內心和諧,成為自己名副其實的主人。

生命儀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開始於順應,經歷一段時間的掙扎與磨鍊,強大的心靈終於掙脫束縛,迎接來了自我的解放。

-end-

相關焦點

  • 分析《月亮與六便士》三位女性形象,得到的婚姻啟示
    「他像很多年輕人一樣,終日仰慕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銀幣。」《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講述了一位證券交易所經紀人原本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卻毅然拋妻棄子去往巴黎尋求畫畫理想,幾經波折最後在一個名叫大溪地的小島上與當地女子同居生子,並完成多幅驚人傳世畫作的故事。
  • 《月亮與六便士》:在論斷與被論斷中成長,追月亮請先拾起六便士
    斯特裡克蘭是完全把抬頭看到的月亮與低頭撿起的六便士完全割裂,不顧世俗拋妻棄子地去畫畫追求理想,生活窘迫到身無分文飢餐露宿也繼續迷醉堅持他的「我要畫畫。」這次看到《月亮與六便士》的版本是由一位八零後的廣東人編譯的,他叫李繼宏。
  • 如果男孩喜歡《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我會果斷讓女兒和他分手!
    有人說,藝術家哪怕擁有上千個缺點,但只要有特立獨行的個性,那就是可取的。瑕不掩瑜,不能影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可是,我想說的是,單從結果推論貌似是站不住腳的。如果斯特裡克蘭沒有獲得成功,人們又該如何定義這個人呢?會是評論區裡說的「渣男」或者「混蛋」嗎?
  • 《月亮與六便士》:「拋棄」過去的自己,作為全新的自已重生
    我重讀作家毛姆寫的《月亮與六便士》深入了解書中斯特裡克蘭丟下六便士去摘心中月亮的勇氣和力量。但是我不能成為他,我是我選擇的我,只是我更深知,我比他幸運的地方,有一個「阿塔」一直在我身邊,讓我可以抬頭看月亮。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我只要在每一個剎那充實就已經足夠。關於月亮與六便士,理想和現實。六便士是什麼?月亮是什麼?現實中,因人而異。
  • 《月亮與六便士》:不被世人理解的斯特裡克蘭德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一部著名長篇小說。在這部作品中,作家用犀利的語言和跌宕的情節,構造出了一個震蕩人心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原本是一位證券經濟人,有著體面的工作,漂亮的妻子,幸福的家庭,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卻毅然決然地拋下了這一切,決心成為一名畫家。
  • 如果男孩喜歡看《月亮與六便士》,我會果斷讓女兒和他分手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不長,也就7萬5千字,小說的故事梗概其實很簡單: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斯特裡克蘭,為了追尋心中的繪畫理想,突然丟掉體面的證券經紀人工作,拋棄還算闊綽的中產家庭生活,輾轉多地,最後跑到一個原始風貌的大溪地島進行深度創作,最後在窮困和惡疾中死去。
  • 月亮與六便士,特裡斯克蘭是渣男還是偉人?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小說全篇不算長,是由英國作家毛姆於1919年創作。有的人十分欣賞敬佩主人公拋棄世俗,勇於追夢的勇氣,哪怕貧病交加飽經風霜,卻甘之如飴,未曾動搖。可有的人卻覺得,這種一言不發就拋棄子女,悄然離去,不顧身為人的責任,自私自我的人是禽獸和人渣。是為世俗所無法容忍的。
  • 理想與現實的糾葛-- 讀《月亮與六便士》
    理想與現實的糾葛--《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代表作。小說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原本有著舒適的生活,突然拋妻棄子前往巴黎學習繪畫藝術,在巴黎生活困頓、貧病交加卻始終不改「初心」。在此,我們又對小說主人公對藝術追求的信念與意志深深折服,並對其一生坎坷的遭遇給予深深地同情。小說中,我們可以感知,月亮象徵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世界,便士代表生活當中的蠅頭小利和蠅營狗盜。理想與現實,對於世上的人是個永恆的話題。年少時的我們,天不怕地不怕,總是幻想著成就一番事業。然而,歲月流逝,當皺紋爬上了額頭,驀然回首,人生虛擲。
  • 《月亮與六便士》:夢想,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正如題目所象徵的一樣,月亮好比是那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六便士便是埋在泥土裡的世俗生活。小說講的正是一個為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的中年人追逐夢想的故事。不幸的是,在斯特裡克蘭追夢的一生中,每一個於他有關聯的人都因他受盡磨難。追夢,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 《月亮和六便士》:追逐月亮的人——淺析思特裡克蘭德的複雜形象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句話可以算是對《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的總結。《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有個朋友跟毛姆開玩笑說,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說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的代表。而故事也就是從思特裡克蘭德日復一日的六便士生活開始的。
  • 《月亮與六便士》:世界從來不會辜負,那些為夢想而痴狂的人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個抬頭看見了月亮的人,就是毛姆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的男主思特裡·克蘭德,而他看見的月亮,就是他想畫畫的夢想。而英國作家伍爾芙說:「讀《月亮與六便士》就像一頭撞在了高聳的冰山上,令平庸的日常生活,徹底解體。」我想,伍爾芙她之所以說讀完小說,我們平庸的日常生活徹底解體,是因為這個小說中蘊藏一種強大的力量,而那種強大的力量,其實就是夢想的力量,它總讓人它痴狂。夢想是什麼?它是我們最美好的憧憬,是我們最大的前行動力。而《少林足球》中有一句經典臺詞:人生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 《月亮與六便士》原型——什麼人讓毛姆為他著書、梵谷為他割耳?
    雖然是文學史上經典中的經典小說,但第一次讀《月亮與六便士》的時候我是抗拒的,因為主角實在是太渣了。就算是現在跟周圍的朋友聊起,很多人對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嗤之以鼻:背叛家庭、背叛朋友,性格狷狂,真不是個東西!
  • 瘋狂追夢人:以存在主義視角解讀《月亮與六便士》
    「故事聖手」《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 《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為原型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主人公查爾斯-斯特裡克蘭德是一名證券經紀人,他追求和嚮往自由,為了追逐繪畫理想,掙脫世俗羈絆,實現鳳凰涅磐的過程,這具有典型的存在主義精神。
  • 《月亮與六便士》——滿地六便士,他抬頭看星星
    《月亮與六便士》越到後面越是引人入勝,即能看見一個個性鮮明的主人公,又能發現一個象徵主義畫家的原型,收穫是雙重的。隨著書中「我」的調查,我們對這位天才的認識和了解就多了一分。但是直到終章,我們也沒能窺見那天才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這是相當遺憾的,永遠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 《月亮與六便士》,我不想稱它為理想之書
    當一個人快要餓死的時候,六便士銀幣似乎比一個高高在上的月亮更崇高。《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表面上看這本書在講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選擇,更深入的看作者是在探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己的相處模式。也可以說這是作者與自己的深度對話。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淺析愛塔為什麼成為斯特裡克蘭最後的女人
    文|希凝&34;——毛姆《月亮與六便士》前言《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的三大代表作之一。這也是毛姆對一個偉大藝術家的刻意描寫。斯特裡克蘭德在一次和&34;的閒聊時說過這樣一段話,作為他最後漂流到大溪地島的伏筆。&34;這個天生為藝術而生的人,他註定要在&34;的召喚下,走向藝術的至境。
  • 《月亮與六便士》——洞見價值觀導向的生涯選擇,讀懂已是中年人
    這段時間宅在家裡,正好有時間重溫自己非常喜歡的一部小說《月亮與六便士》,這是一部關於理想與現實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圖書封面 今天就讓我帶著你從生涯發展的角度回顧一下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的一生吧!一本好書——《月亮與六便士》劇照 黃維德飾斯特裡 2、價值觀成熟期 大學畢業後的17年(23歲—40
  • 《月亮和六便士》:理想與現實,你會怎麼選?
    正如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中的男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在四十歲時拋家棄子去畫畫,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堅持要畫畫的信念,不屈從於任何世俗。本書作者毛姆是英國現代著名小說家、劇作家,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家"。
  • 《月亮與六便士》: 婚姻裡,女人的格局是什麼,結局就是什麼
    文/少女晚安伍爾芙說,讀《月亮與六便士》,就像是一頭撞上高聳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徹底解體。《月亮與六便士》完成於1919年。《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創作靈感取材於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書中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在毛姆筆下塑造的斯特裡克蘭德是一個很矛盾的人物,他是令人討厭的,因為他極度冷漠、自私、忘恩負義、粗暴、愛嘲諷他人、從不考慮他人的感受。但他又是偉大的。
  • 《月亮與六便士》——名著需要「誤讀」,不看到最後一頁你就虧了
    所以可能與大部分讀者閱讀本書的心態不同,我堅持認為,像《月亮與六便士》這樣的作品,用更開放的眼光來大膽「誤讀」,或許才是理解它的最佳途徑。天才不代表正義,它們之間的距離比我們想像的更遙遠《月亮與六便士》中,毛姆用一個年輕作家的角度,講述了自己所見所聞的落魄畫家查爾斯.斯特裡克蘭的傳奇一生。斯特裡克蘭原本只是個普通的股票經紀,有著眾人看來幸福安穩的中產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