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追逐月亮的人——淺析思特裡克蘭德的複雜形象

2020-09-03 小閒茶話會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這句話可以算是對《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的總結。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以第一人稱講述了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捨棄家人和優渥的物質生活,毅然前往大溪地島追求心中藝術夢想的故事。

毛姆

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物,同時也受到了諸多爭議。小說表現出了現代文明與原始文明、物質生活和精神追求、道德責任和滿足自我欲望的矛盾,這些矛盾和諧統一地集中在這位瘋狂的藝術家身上,也使他更加有血有肉,可恨可愛。

文章從倫敦的平凡生活到巴黎求學,最後到大溪地島定居這條時間主線入手,來淺析主人公複雜矛盾的人物形象,力圖展現一個有血有肉、更加鮮活的思特裡克蘭德。

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

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有個朋友跟毛姆開玩笑說,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說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

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的代表。而故事也就是從思特裡克蘭德日復一日的六便士生活開始的。

日不落帝國

作品的背景是19 世紀的維多利亞時期,那是大英帝國的巔峰,英國的政治、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它的工業生產能力比全世界的總和還要大,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層次。

隨著中產階層和工人階級的興起,英國人要求逐漸改變。政治方面,自「光榮革命」以來形成的「舊制度」需要解決,在進行了兩次議會改革後,政治方面有了全新的變化。

在藝術上,上世紀流行的古典藝術逐漸被浪漫主義替代,後來受到科學與工業革命的刺激,歐洲又開始朝向寫實主義發展,其中又以印象派最為著名。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

維多利亞時期以崇尚道德修養和謙虛禮貌而著稱,是一個科學、文化和工業發展迅速的太平盛世。整個 19 世紀都認為健康的生活應該對形式、秩序、條理性和模式尊崇順服。越是一個繁榮安穩的時代,也越是崇尚穩定的生活狀態和一定的社會地位。

體面的工作、安逸的生活、高雅的情操和對藝術的愛好欣賞也是當時社會的風尚,儼然成為了潛在的衡量一個人的標準。

社會的邊緣人

思特裡克蘭德的邊緣人形象貫穿了他人生的始終。

德國心理學家勒溫首先提出「邊緣人」這一概念。他指出,「邊緣人是對兩個社會群體都參與不完全,處於群體之間的人」。

在社會學中,「邊緣人」主要指游離於多數群體的少數個體,他們在邊緣環境下過著進退兩難的生活,思特裡克蘭德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他從幼年開始便在刻板規矩的理性節奏中生活,他在父親的指引下成為了一名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遵循著世俗的軌跡結婚生子。目前為止,他有安穩的家庭生活、豐厚的收入,令人豔羨不已。

然而思特裡克蘭德似乎與周圍格格不入,他仿佛和誰都保持著疏遠的關係。

思特裡克蘭德太太說自己的丈夫「十足的小市民」「一點兒也沒有文學修養」「心地善良」。在妻子的眼中,思特裡克蘭德是一位雖然無趣但是本分踏實的普通市民。

「我」與他的初遇是在這場家宴上,一開始也僅僅是不冷不熱地握了握手,前來趕赴應酬的人非官即富,均是上層階級。他們談論政治,談孩子談戲劇,宴會熱鬧非凡, 而「我」卻注意到,思特裡克蘭德其實並不想把時間浪費在無聊的應酬上,他對這種生活已經喪失了熱情。

表面上,他生活富足穩定,實質上,他與周圍的人在思想上始終有著巨大的鴻溝。

他的心中對藝術有著無限的嚮往和創作熱情,早在從按照父親的意願循規蹈矩生活的時候,他就在不斷地壓抑著這種創作衝動。他急需一個契機打破這種循規蹈矩的生活,於是他毅然舉起心中的那把利劍,劃破了他所擁有的安寧生活。

他放棄了在倫敦的一切,為了藝術逃往巴黎。

藝術的追求者,也是生活的規避者

思特裡克蘭德捨棄家庭莽撞出走,確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是當結合他的內心和性格再回想,便會發覺實屬情理之中。

大家在對思特裡克蘭德太太深表同情的同時,也痛惡思特裡克蘭德的不負責任。思特裡克蘭德太太縱然悲傷也不表現出來,與其說是因為對丈夫抱有很深的情誼,倒不如說是這光榮體面的生活一去不復返讓她一時難以接受。

「我」受人所託來到巴黎尋找思特裡克蘭德,在與他的交談中,我們對這位藝術的狂熱追求者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我」希望他能為家裡人著想回到英國,而思特裡克蘭德卻拒絕了,他表現出的淡漠讓人覺得他毫無人性可言。面對「我」的逼問,他只是不斷地重複「我必須畫畫兒。」

他認為畫畫之於他,畫畫就像是他體內無法抑制的一種本能,如同溺水者,不論遊泳遊得好不好都無關緊要,因為他為了不被淹死早晚都要掙扎著出去。

「(我)好像感覺到一種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體裡面奮力掙扎;我覺得這種力量非常強大,壓倒一切,仿佛違拗著他自己的意志,並把他緊緊抓在手中。我理解不了。他似乎真的讓魔鬼附體了,我覺得他可能一下子被那東西撕得粉碎。」

平日被壓抑的創作欲望不斷地在他的心中膨脹壯大,最後牢牢地控制住了他,把他逼入絕境,於是他不得不採取一種極端的措施逃離現有的生活環境。

思特裡克蘭德不在乎別人如何看待他,他有自己的個性和認知,而公眾所承認的社會責任、良知、秩序和規矩在他身上幾乎體現不出,此時的他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對人情社會的淡漠和毫無關心。

這是他身上所表現出的一個很鮮明的特點,作為一名社會人,卻毫無人性,雖然與社會保持著聯繫,但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人性的光輝和溫度,倒是成為了一個與大眾認知的正常的社會人背道而馳的人物。這個形象有點與現實世界脫節,反而關注內心世界,注重自我意識的表達而忽略客觀世界。

在巴黎的日子,思特裡克蘭德為了攢夠買畫筆和顏料的錢,不得不四處打零工,有時還要挨餓受凍,條件很惡劣。然而物質的匱乏使他精神的圍牆越來越堅實,他在自己夢想的世界裡追求著一種精神享受。他經常用繪畫發洩自己燃燒的激情 ,仿佛靈魂早已脫離陷在現實泥沼裡的肉體,他在繪畫的過程中尋找並享受超越形體的快樂。

「我凝視著站在我面前的這個人 ,衣服襤褸。生著一個大鼻子和炯炯發光的眼睛 ,火紅的鬍鬚 ,蓬亂的頭髮。我有一個奇怪的感覺 ,這一些只不過是個外殼,我真正看到的是一個脫離了軀體的靈魂。」

對女性的淡漠與疏離

在面對家庭以及愛情的問題上,毛姆多多少少也將自己對女人的觀念植入到了思特裡克蘭德這一人物中。

他說:「女人的腦子太可憐了!愛情。她們就知道愛情。她們認為如果男人離開了她們就是因為又有了新寵。」

他認為自己在家庭上給予的已經很充足了,妻兒就算離了他照樣能很好地活下去,而女人對於男性以及愛情的過度仰賴讓他深感負擔和厭惡,只有在畫畫的時候他才能獲得極大的快感。

而在巴黎,思特裡克蘭德遇見了又一位重要的女性角色——勃朗什▪施特略夫。她是畫家施特略夫的夫人, 一開始非常厭惡思特裡克蘭德,認為他很沒教養,但因為丈夫對他的賞識及幫助,她不得不照顧起思特裡克蘭德的日常生活,以至於後來竟然愛上了他。

思特裡克蘭德身上粗野原始的氣息激發了勃朗什內心的某種天性,她寧願拋棄舒適的生活和愛她的丈夫,去跟隨一個四處漂泊對她不冷不熱的男人,她的行為和當年思特裡克蘭德逃離倫敦的行徑多多少少有相似之處。

而在「我」看來,思特裡克蘭德對於勃朗什是無愛可言的,只要有愛就會有溫柔, 或者有一種尋求依靠的靦腆和怯懦,可是這些特點在他身上都不存在。倘若愛情妨礙了他心中對藝術的熱愛,那麼以他的性格寧可把愛從心中根除。

思特裡克蘭德認為愛情是枷鎖,困住了他漫漫求索的步伐。但是作為男人,情慾也是他無法克服的人性的弱點。

從思特裡克蘭德對待妻子和勃朗什的態度可以看出,女人對他而言就是工具一般的存在,他在需要的時候利用女性能創造的價值來完成自己的目的,不需要的時候就會置之不理。他無法擺脫和抗拒生理上的某些需要,當他在這些方面滿足後,又轉而回到自己最熱愛的繪畫上,對藝術的追求才是他精神的主導者,也讓他感知到了存在與生命。而對那些跟隨他的女性,思特裡克蘭德是沒有絲毫的責任感的,畢竟道德倫理的力量對他而言輕如塵埃。

自此之後,他走向了生活的另一個極端,想真真正正用繪畫的方式燃燒內心的渴望,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也不在乎作品的價值,他單純地將精神上對於生命的感受用野蠻、原始的力量毫不保留地展現在所有人面前,任世人評說。

酒神精神式的追夢人

如果說之前在倫敦,思特裡克蘭德度過了一段漫長的六便士生活,那麼大溪地島便是他勇敢追逐月光的地方。

結束了巴黎的日子,他四處漂泊,最終在大溪地島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找到了歸宿。這座島嶼瀰漫著幽冷深邃神秘的綠色,仿佛千百年來就是如此,不被世俗所打攪,而這恰巧是思特裡克蘭德所需要的環境。

大溪地島

在哲學家尼採看來,一個藝術家大抵所具備的特質無非兩種:日神精神式的夢境特質,或者是酒神精神式的迷狂特質,再或者是將兩者和諧地統一於一身。日神精神產生、肯定和美化了個體生命,酒神精神則毀掉和否定個體生命。 更為原始的酒神精神正是通過否定「個體化原理」而對世界的生命意志的肯定,從而使人體驗到更回歸自然界原始統一的歡悅。

思特裡克蘭德具備這種原始的酒神精神,他逃避紛雜的物質世界和人際關係,在大溪地島這個自然之地盡情揮灑自己的藝術熱情。他在自我的精神世界裡追逐著,這種追逐遠非追名逐利那般現實,而是觸不可及的高度。所以物質生活於他是身外之物,他的宅舍和大自然緊密相連似乎融為一體,在這空無一物的屋子,他用生命最後的時光創造了那副創世紀的壁畫,然後在驕傲和蔑視一切的情緒中付之一炬。

在這終極的創作歷程中他得到了追求的東西,找尋到了生的意義, 藉助一種本能的創作欲望成「美」這一終極命題,目的不在於取悅他人,不在於積累資本,而是回歸到所追求的「美」上。

思特裡克蘭德這樣一個矛盾的人物,在塑造的時候既不注重鮮明的個性化特徵,也不是某種類型人物的代表,而往往是一種情慾一種精神的象徵。

他的行為舉止與世俗倫理道德背道而馳,具有一種神秘性和反叛性。

他不善言辭,說起話來總是半吞半吐,或簡短乾脆,或是含糊不清,需要通過旁人的理解來幫助我們分析他的言語,這往往給人以霧裡觀花的 印象。

思特裡克蘭德的這種表現一方面顯示了他對既定語言的不信任感,在他看來,由於醜陋不堪的現實生活的侵蝕,語言和它所指的事物之間的關聯己被打破,語言已經成為滲透著資產階級功利觀念的意識之網,因此自己說話不能不為尋找準確達意的詞語而思尋搜索, 遲疑不決。

另外一方面是熱愛藝術的勇氣驅使,同時也是是對現實的規避,這種避世的心態也是毛姆通過塑造思特裡克蘭德這一形象而完成的自我欲望的滿足。

結語

思特裡克蘭德作為毛姆筆下一位典型的反社會、反文明型人物,有著不同於世俗認知的性格。

毛姆

他可以說是大眾眼裡的一位惡人 ,因為他與社會的倫理道德格格不入。他對女性所固有的偏見,對完美家庭的摒棄,對人情的淡漠,對物質生活的逃避都是他這個人身上顯而易見的不完美之處。

但正如作者所說,無論這個人如何劣跡斑斑,不可否認他是偉大的。

這個人物的複雜和矛盾也是作者在那樣一個高速發達的浮華社會中的精神寄託,通過一個與世界格格不入的絕不隨大流酒神特質的人物,與現實的物質世界的名利追求形成一個強烈反差。這個複雜的人物形象中,有一種沉澱在生命中的本能和欲望在身體裡奮力掙扎,本能誘使他逃離現代物質文明,轉而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相關焦點

  • 分析《月亮與六便士》三位女性形象,得到的婚姻啟示
    「他像很多年輕人一樣,終日仰慕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銀幣。」《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講述了一位證券交易所經紀人原本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卻毅然拋妻棄子去往巴黎尋求畫畫理想,幾經波折最後在一個名叫大溪地的小島上與當地女子同居生子,並完成多幅驚人傳世畫作的故事。
  • 《月亮和六便士》與《了不起的蓋茨比》:一個求得了,一個挽不回
    《月亮和六便士》裡,當醫生歷經跋涉來到我們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面前,驚訝地發現他已經得了麻風病,命不久矣,而思特裡克蘭德卻依然在屋裡專注作畫,對此一無所知。:放棄了六便士,求得了月亮思特裡克蘭德,一個普通的證券經紀人,庸庸碌碌四十年,是旁人眼中可以被忽視的那個人。
  • 月亮和六便士‖何為真正的愛情,思特裡克蘭德一生中的三個女人
    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思特裡克蘭德的故事是從他拋妻棄子開始的,並且不置可否地被人認定是和女人私奔。所以,從一開始就涉及到他和女人、和愛情的關係。今天,我們繼續讀《月亮和六便士》,藉助思特裡克蘭德的三個女人,深入地分析下何為真正的愛情
  • 《月亮與六便士》,我不想稱它為理想之書
    當一個人快要餓死的時候,六便士銀幣似乎比一個高高在上的月亮更崇高。一般人都會覺得非常可惜,他卻毫不在意。他不是為了名垂青史而畫畫,他在意的只是畫的過程,他是真正追求藝術、享受精神世界的人,他所追求的就是聽從本心,純粹真實的活著。思特裡克蘭德的妻子是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角色,她曾認為自己的丈夫毫無藝術天賦,卻怎麼也想不到思特裡克蘭德離家的原因竟然是他想畫畫。
  • 《月亮與六便士》——洞見價值觀導向的生涯選擇,讀懂已是中年人
    作者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小說講述了一個原本被人認為性格無趣、毫無藝術細胞、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突然拋棄妻子和兒女以及優裕美滿的生活,來到法國巴黎追尋藝術,最終夢歸大溪地島,並用畫筆實現自己夢想和生命價值的故事。
  • 《月亮與六便士》:三十而已的顧佳,開茶廠是理想還是無奈?
    在顧佳的努力下,茶廠終於獲得了投資,一切都在向好發展中,這個時候,我想不少人也會有疑問,顧佳都被坑成這樣子了,她為什麼還要選擇做下去呢?她知道自己最後會成功嗎?如果失敗了,豈不是輸的更多?在100多年前,英國小說家毛姆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就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與顧佳一樣,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偉大畫家思特裡克蘭德(著名畫家保羅.高更原型)的故事。思特裡克蘭德是英國倫敦的一個證券經紀人,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他的家庭是令人羨慕的中產家庭,妻子漂亮,一雙兒女活潑健康。這是一個世人都認為成功幸福的家庭。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淺析愛塔為什麼成為斯特裡克蘭最後的女人
    前言《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的三大代表作之一。當斯特裡克蘭德太太託主人公&34;勸他迷途知返,她表示毫不追究時,他怒回道:&34;他態度堅定,絕不改變心意。他說他必須得畫畫,就像一個掉進了水裡的人,不管遊得怎麼樣,反正他得遊出來,不然就淹死了。
  • 合小圖薦書|月亮與六便士
    2今天想推薦給大家的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經典代表作:《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4「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查爾斯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此書的主角思特裡克蘭德的原型是著名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當然,主角的個人色彩與命運比高更來得更絕對更文學誇張化。
  • 《月亮與六便士》|男人以理想碾壓3個女人愛情嚮往 結局迥然各異
    1919年成書,出版100多年來,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和文字,在100多個國家賣出了7000多萬冊。《月亮與六便士》位居名著推薦榜單,高曉松、楊瀾都在不同場合對這本名著作過不一樣的解讀。「滿地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本是評論家評論毛姆另一代表作《人性的枷鎖》主人公的評語,毛姆便用《月亮與六便士》作了這本書的書名。《月亮與六便士》,每次讀後體驗都不盡相同。
  • 《月亮與六便士》:在論斷與被論斷中成長,追月亮請先拾起六便士
    ,與英國作家毛姆《月亮與六便士》筆下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裡克蘭追求理想不一樣。斯特裡克蘭是完全把抬頭看到的月亮與低頭撿起的六便士完全割裂,不顧世俗拋妻棄子地去畫畫追求理想,生活窘迫到身無分文飢餐露宿也繼續迷醉堅持他的「我要畫畫。」這次看到《月亮與六便士》的版本是由一位八零後的廣東人編譯的,他叫李繼宏。
  • 豆瓣評分9.0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請不要為糟糕的人生找藉口!
    《月亮與六便士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深入探討了生活和藝術兩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是20世紀的流行小說。小說塑造了一位不通人情世故和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粹意義上的藝術家,完全不符合現實的邏輯,對於讀者來說更是不可理解。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指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即代表現實。小說為什麼以《月亮與六便士》為題目呢?
  • 《月亮與六便士》:為什麼理想如此疼痛,他卻還要拼命追求
    說道《月亮與六便士》,大家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過大名。今天就來聊聊《月亮與六便士》。01 提醒人生的意義先來說說故事情節,簡單概括就是:著名畫家生前潦倒又震撼的一生。男主角思特裡克蘭德,原本是個在倫敦工作的證券經紀人,在旁人看來他生活優渥,家庭美滿,然而婚後第17年他突然辭掉工作,拋家棄子去了巴黎,所有人都以為他是外遇,但事實竟是為了畫畫。思特裡克蘭德缺少天賦,也沒受過訓練,但他不接受指點也絕不自我推銷。
  • 《月亮與六便士》:世界從來不會辜負,那些為夢想而痴狂的人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個抬頭看見了月亮的人,就是毛姆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的男主思特裡·克蘭德,而他看見的月亮,就是他想畫畫的夢想。在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
  • 《月亮和六便士》:誰的夢想不是來綁架別人
    近日抽空看完,看了好久的《月亮和六便士》,感慨無限。之前和一位剛成為母親的同事說到這部作品,我說主人公放棄了家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她的母性本能說,不管孩子和家人了?她其實是聽懂的,只是想再次確定,初為人母的她知道扶養孩子的不易和艱辛。
  • 《月亮與六便士》:不被世人理解的斯特裡克蘭德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一部著名長篇小說。在這部作品中,作家用犀利的語言和跌宕的情節,構造出了一個震蕩人心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原本是一位證券經濟人,有著體面的工作,漂亮的妻子,幸福的家庭,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卻毅然決然地拋下了這一切,決心成為一名畫家。
  • 重讀《月亮與六便士》:發現為夢想而活的人都有這些特質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部以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生平為藍本的現實主義小說,也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成名作。此次出版的李繼宏譯《月亮和六便士》延續了「李繼宏版世界名著」的體例,依然由導讀、正文和注釋構成。
  • 《月亮與六便士》: 婚姻裡,女人的格局是什麼,結局就是什麼
    文/少女晚安伍爾芙說,讀《月亮與六便士》,就像是一頭撞上高聳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徹底解體。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和劇作家,最會講故事的人。《月亮與六便士》完成於1919年。書中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在毛姆筆下塑造的斯特裡克蘭德是一個很矛盾的人物,他是令人討厭的,因為他極度冷漠、自私、忘恩負義、粗暴、愛嘲諷他人、從不考慮他人的感受。但他又是偉大的。
  • 瘋狂追夢人:以存在主義視角解讀《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為原型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主人公查爾斯-斯特裡克蘭德是一名證券經紀人,他追求和嚮往自由,為了追逐繪畫理想,掙脫世俗羈絆,實現鳳凰涅磐的過程,這具有典型的存在主義精神。
  • 《月亮與六便士》——滿地六便士,他抬頭看星星
    《月亮與六便士》越到後面越是引人入勝,即能看見一個個性鮮明的主人公,又能發現一個象徵主義畫家的原型,收穫是雙重的。隨著書中「我」的調查,我們對這位天才的認識和了解就多了一分。但是直到終章,我們也沒能窺見那天才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這是相當遺憾的,永遠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 《月亮與六便士》:「拋棄」過去的自己,作為全新的自已重生
    心裡總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讓自己沉浸在讀書寫作中,難道這就追逐內心夢想的必然狀態?我重讀作家毛姆寫的《月亮與六便士》深入了解書中斯特裡克蘭丟下六便士去摘心中月亮的勇氣和力量。期間攜手同行,遊覽了中國、印度、拉美等地,被稱為「世界旅行家」,1915年發表作長篇小說《人間的枷鎖》,1919年篇小說《月亮和六便士》問世。他一生崇尚自由,崇尚人的自然的天性,這也許就是他寫這本書的秘密與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