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我不想稱它為理想之書

2020-11-19 陳年小丹

當一個人快要餓死的時候,六便士銀幣似乎比一個高高在上的月亮更崇高。


《月亮與六便士》

逃離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著名作家、「故事聖手」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所著,小說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原型,講述了一位成功的的證券經紀人,突然對藝術著魔,拋妻棄子、當了畫家的魔幻故事。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

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原本是個證券經濟人,有個舉手投足端莊典雅的妻子,兩個健康可愛的孩子,事業成功、家庭幸福,在世俗的標準看來無疑是成功人士。可這看似美好的生活卻脆弱的如同玻璃,被思特裡克蘭德輕易的打碎了。

在他們婚姻的第17年,他選擇悄無聲息的離開,只留下一封信。他逃離寄居的城市,漂到遙遠的異國他鄉,開始了人生後半場的奇幻之旅。

離開家後的日子,思特裡克蘭德過的並不富足,甚至有些悽苦,經常食不果腹、疾病纏身。但他並不在乎這些,也沒有因此回頭。

當他的妻子得知實情後絕望了,「如果是私奔,他早晚都會厭倦,她也能原諒他(這是她的高人之處),如果是為了一個理想,一切就都完了。她可以是一個女人的對手,卻不是某種觀念的對手。」

尋找

從前的思特裡克蘭德是彬彬有禮的紳士,只是偶爾會被妻子嘲笑不懂藝術。離開家後他好像變了一個人,脾氣古怪、性格孤僻,面部有些粗野且充滿肉慾,有時候還非常自私。

但作者卻說:「這是一個惹人嫌的人,但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保羅·高更

思特裡克蘭德離開溫暖舒適的家和美麗的妻子,寧願住最破的旅館,睡冰冷的板床,飢一頓飽一頓的潦倒度日,也從不後悔。

他的畫作起初並不出名甚至沒有人欣賞,直到後來出現的並不高明但極具鑑賞能力的畫家施特略夫非常看好他的畫,幫他推銷畫,卻也遭到他的嘲諷。

他似乎並不在乎理想是否實現,自己的畫作是否被認可。他更像是在尋找和探索一種生活方式,而畫畫也許只是他尋求理想生活方式的工具。他在拿自己做試驗品,嘗試返璞歸真從現代文明回到原始狀態。

回歸

故事的最後思特裡克蘭德選擇遁世,定居南太平洋與世隔絕的大溪地島,在那裡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藝術氛圍,創作出一部部驚世畫作。

保羅·高更的精神家園--大溪地島(大溪地)

他和一個土著姑娘愛塔結婚,愛塔同樣知書達禮,但沒有過多的繁文縟節。她知道要讓思特裡克蘭德精神上自由的活著,她尊重思特裡克蘭德的所有選擇,做到絕不打擾。

太過規矩或太過放縱的活著都不是最好的狀態,要從中找到自己的平衡點,思特裡克蘭德找到了最適合他的生活方式。

保羅·高更代表作《雅各與天使搏鬥》

思特裡克蘭德在藝術上是極具天賦的,在生命的最後,拖著羸弱的身軀畫了一幅偉大作品,但他卻要求愛塔將這副畫毀掉。一般人都會覺得非常可惜,他卻毫不在意。

他不是為了名垂青史而畫畫,他在意的只是畫的過程,他是真正追求藝術、享受精神世界的人,他所追求的就是聽從本心,純粹真實的活著。

思特裡克蘭德的妻子是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角色,她曾認為自己的丈夫毫無藝術天賦,卻怎麼也想不到思特裡克蘭德離家的原因竟然是他想畫畫。

每天朝夕相處的伴侶卻像陌生人,只是相敬如賓的過著看似體面的生活。摘下生活的面具,背後的真實可能醜陋不堪。

月亮與六便士

表面上看這本書在講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選擇,更深入的看作者是在探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己的相處模式。也可以說這是作者與自己的深度對話。

保羅·高更代表作《布列塔尼的豬倌》

關於小說的名字,有一種說法是作者毛姆帶有開玩笑的意味起的書名。一個評論家說《人性的枷鎖》的主人公和很多青年人一樣,終日仰慕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銀幣。毛姆喜歡這個說法,於是準備用《月亮和六便士》作為下一本小說的書名。

可能有人看了這本書會佩服主人公追求理想的勇敢,但小說畢竟是虛構的,藝術就是讓生活中難以實現的情節在藝術中得到升華。

理想是要有的,但它一定是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小說的劇情可以打草稿,而我們的人生沒有草稿。

現實中也沒有幾個人真的能做到像主人公一樣,即使窮困潦倒的過一生也一直追求理想到生命的盡頭。我們是現世的人,不是超脫的神。

保羅·高更代表作《我們朝拜馬利亞》

這本書的原型保羅高更也曾離家出走追求藝術,可有幾個像高更一樣的天才呢。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第一層需求就是生理需求,而最高一層的自我實現需求才是我們所謂的理想。如果連溫飽都滿足不了,何談理想。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但重點不在於去尋找詩和遠方,那只是短暫的快樂,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在逃避。我們應該努力做的,是把現實的日子過成詩和遠方。

你也可以選擇先摘天上的月亮,但要做好隨時掉下來摔得粉身碎骨的心理準備,到時候不要怨天尤人,因為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當然如何做選擇只是個人追求不同,但一定不能脫離現實,自由也是建立在一定規則上的。我們要有追求、有理想,但更要先認清楚現實的條件,結合自身的處境一步一步的實現理想。


如果是我,我寧願先選擇腳下的六便士,把眼前的生活過好,養活好自己,再想辦法去摘天上的月亮。

一個愛看書、愛音樂、愛一切美好事物的小設計,歡迎評論區隨時打擾,跟我一起記錄美好。(*^▽^*)

相關焦點

  • 《月亮與六便士》|若你只讀到了理想和現實,一定是你沒有讀懂它
    這本書的神奇之處在於:你初讀它的時候或許會有一種看不下去的狀態,而且年紀越小這種讀不下去的感覺越甚,可偏偏在你不想繼續讀的時候總能看到很多人在大力推薦它,而且它本身也總是讓你有如鯁在喉的感覺,似乎你不讀完就不舒服似的,於是你總是在讀和不讀之間拉扯。這本書有一個最被普遍接受的主題理解: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大家普遍認為書名「月亮與六便士」中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代表世俗的生活。
  • 《月亮與六便士》:在論斷與被論斷中成長,追月亮請先拾起六便士
    ,與英國作家毛姆《月亮與六便士》筆下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裡克蘭追求理想不一樣。斯特裡克蘭是完全把抬頭看到的月亮與低頭撿起的六便士完全割裂,不顧世俗拋妻棄子地去畫畫追求理想,生活窘迫到身無分文飢餐露宿也繼續迷醉堅持他的「我要畫畫。」這次看到《月亮與六便士》的版本是由一位八零後的廣東人編譯的,他叫李繼宏。
  • 《月亮與六便士》:為什麼理想如此疼痛,他卻還要拼命追求
    說道《月亮與六便士》,大家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過大名。書的標題名為《月亮和六便士》,月亮和錢幣在外形上都是閃著光澤的圓形,前者代表著嚮往的理想,後者代表著苟且的現實。放棄理想,我們內心不甘;但要放棄現實,我們又沒有勇氣承受後果。於是我們通常活在金錢的束縛中,又仰慕著遙遠的月亮,這種矛盾感正是大多數痛苦的根源。如何獲得內心的寧靜呢?
  • 理想與現實的糾葛-- 讀《月亮與六便士》
    理想與現實的糾葛--《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代表作。小說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原本有著舒適的生活,突然拋妻棄子前往巴黎學習繪畫藝術,在巴黎生活困頓、貧病交加卻始終不改「初心」。小說中,我們可以感知,月亮象徵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世界,便士代表生活當中的蠅頭小利和蠅營狗盜。理想與現實,對於世上的人是個永恆的話題。年少時的我們,天不怕地不怕,總是幻想著成就一番事業。然而,歲月流逝,當皺紋爬上了額頭,驀然回首,人生虛擲。工作生活中帶著面具,言不由衷,向領導表現出「不懈奮鬥、砥礪前行;乘風破浪,揚帆遠航」,「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 《月亮和六便士》:理想與現實,你會怎麼選?
    正如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中的男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在四十歲時拋家棄子去畫畫,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堅持要畫畫的信念,不屈從於任何世俗。本書作者毛姆是英國現代著名小說家、劇作家,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家"。
  • 合小圖薦書|月亮與六便士
    這裡是合圖微電臺每周日更新的《合小圖薦書》欄目,大家好,我是主播小魚。2今天想推薦給大家的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經典代表作:《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他深知: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在異國他鄉,他貧病交加,對夢想卻愈發堅定執著。他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在經歷種種離奇遭遇後,他來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島,同當地一位姑娘結婚生子,成功創作出一系列驚世傑作。
  • 《月亮與六便士》:「拋棄」過去的自己,作為全新的自已重生
    我重讀作家毛姆寫的《月亮與六便士》深入了解書中斯特裡克蘭丟下六便士去摘心中月亮的勇氣和力量。他的後半生為理想而活,為靈魂而存在,他一路排除各種欲望和障礙的,我被斯特裡克蘭一路越來越強大的靈魂力量所震撼,可以說是他向更高一層自我實現的過程。
  • 《月亮與六便士》:不被世人理解的斯特裡克蘭德
    毛姆在這部書中,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為世人所不解的斯特裡克蘭德,他放棄了滿地的六便士小說中月亮和六便士分別代表了什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斯特裡克蘭德的怪異和瘋癲?下面就讓我們詳細來討論一下。月亮與六便士的精神內涵「月亮」代表心中理想和真實自我。
  • 《月亮與六便士》:世界從來不會辜負,那些為夢想而痴狂的人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個抬頭看見了月亮的人,就是毛姆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的男主思特裡·克蘭德,而他看見的月亮,就是他想畫畫的夢想。而英國作家伍爾芙說:「讀《月亮與六便士》就像一頭撞在了高聳的冰山上,令平庸的日常生活,徹底解體。」我想,伍爾芙她之所以說讀完小說,我們平庸的日常生活徹底解體,是因為這個小說中蘊藏一種強大的力量,而那種強大的力量,其實就是夢想的力量,它總讓人它痴狂。夢想是什麼?它是我們最美好的憧憬,是我們最大的前行動力。而《少林足球》中有一句經典臺詞:人生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 瘋狂追夢人:以存在主義視角解讀《月亮與六便士》
    「故事聖手」《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為原型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主人公查爾斯-斯特裡克蘭德是一名證券經紀人,他追求和嚮往自由,為了追逐繪畫理想,掙脫世俗羈絆,實現鳳凰涅磐的過程,這具有典型的存在主義精神。
  • 《月亮與六便士》| 35+ 的人生岔路口
    最近讀完了毛姆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經典小說的價值在於書中人物的困惑和舉動放在當下社會一點也不違和,依然有很強的代入感,引人思索。小說的標題,如果按照現在自媒體標題黨的文風,應該是「35+金融精英男,拋家棄子為哪般?」或是「35+的後現代人生,中年男人的另類選擇」又或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可以嗎?」等等。
  • 《月亮與六便士》:張愛玲受觸動,村上春樹連讀兩遍的「魔書」
    《月亮與六便士》,聽到這個名字,相信你一定不陌生,不管你是否曾讀過這本小說,對「月亮與六便士」這六個字肯定都有所耳聞。個國家,更長期佔據中國暢銷書榜。英國現代作家伍爾夫曾經說過,讀《月亮與六便士》就像一頭撞上一座高聳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徹底解體。那麼,能寫出如此偉大的文學作品,作者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 重讀《月亮與六便士》:發現為夢想而活的人都有這些特質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部以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生平為藍本的現實主義小說,也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成名作。此次出版的李繼宏譯《月亮和六便士》延續了「李繼宏版世界名著」的體例,依然由導讀、正文和注釋構成。
  • 《月亮與六便士》:三十而已的顧佳,開茶廠是理想還是無奈?
    在顧佳的努力下,茶廠終於獲得了投資,一切都在向好發展中,這個時候,我想不少人也會有疑問,顧佳都被坑成這樣子了,她為什麼還要選擇做下去呢?她知道自己最後會成功嗎?如果失敗了,豈不是輸的更多?我想,其實有三點,是她堅持下去的動力,一是:村民們以此為生,沒有茶廠,村民就沒有生計,孩子們就吃不上飯
  • 《月亮與六便士》——名著需要「誤讀」,不看到最後一頁你就虧了
    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與其說是這個顯而易見的觀點,不如說是毛姆在提出他的反傳統立場時,所秉持的旁觀者的態度。所以可能與大部分讀者閱讀本書的心態不同,我堅持認為,像《月亮與六便士》這樣的作品,用更開放的眼光來大膽「誤讀」,或許才是理解它的最佳途徑。
  • 《月亮與六便士》——滿地六便士,他抬頭看星星
    《月亮與六便士》越到後面越是引人入勝,即能看見一個個性鮮明的主人公,又能發現一個象徵主義畫家的原型,收穫是雙重的。隨著書中「我」的調查,我們對這位天才的認識和了解就多了一分。但是直到終章,我們也沒能窺見那天才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這是相當遺憾的,永遠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 《月亮與六便士》:拋開現實和理想,還應該看到一個天才
    一個評論家在評論毛姆《人性的枷鎖》的主人菲利普時說,「他像很多青年人一樣,終日仰慕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銀幣」。毛姆喜歡這個說法,就用《月亮與六便士》作為下一本小說的書名。然後一本關於理想和現實的衝突也就產生了,很多人讀到這本書的時候 ,可能都會考慮所謂的「月亮」和「六便士」之間的關係,感慨拋棄六便士可惜有之,感慨月亮耀眼也有之,但是我今天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探討一個問題,那就是:一旦一個人成為某一領域的頂級人才(甚至可以說成是天才)那他其他方面的缺陷是否可以被原諒?
  • 《月亮與六便士》——洞見價值觀導向的生涯選擇,讀懂已是中年人
    這段時間宅在家裡,正好有時間重溫自己非常喜歡的一部小說《月亮與六便士》,這是一部關於理想與現實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圖書封面 今天就讓我帶著你從生涯發展的角度回顧一下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的一生吧! 價值觀不同於道德觀,它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我們的一種選擇。價值觀在一定的時期內是比較穩定的,但會隨著自己的需求和視角的變化而變化,最終達到成熟、穩定。例如,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的價值觀會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發生巨大的變化,直到成年後價值觀趨於穩定。02 如何修煉自己的價值觀?
  • 豆瓣評分9.0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請不要為糟糕的人生找藉口!
    《月亮與六便士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深入探討了生活和藝術兩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是20世紀的流行小說。小說塑造了一位不通人情世故和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粹意義上的藝術家,完全不符合現實的邏輯,對於讀者來說更是不可理解。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指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即代表現實。小說為什麼以《月亮與六便士》為題目呢?
  • 淺談《月亮與六便士》的現實意義:如何讓夢想照進現實
    ,是法國著名後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的巔峰之作。這幅富含哲學意味的畫作,曾引發了後世無數人關於生命的思考。鮮為人知的是,這幅畫還成就了一部長盛不衰的小說,那就是《月亮與六便士》。在高更的靈魂寄託之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 被充滿原始力量的景色深深吸引。而高更以這個島為創作源泉的遺世之作,引起了毛姆的強烈共鳴。於是,他以此畫為靈感,以高更為人物原型,精心創作了一個的關於理想、關於世俗、關於人該如何活著的故事---《月亮與六便士》。三十五歲之前的高更,是一名成功的股票經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