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名著需要「誤讀」,不看到最後一頁你就虧了

2020-10-06 小小小小的火


「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讓你感到舒服的環境裡,讓你的內心得到安寧是糟踐自己嗎?難道成為年入上萬英鎊的外科醫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月亮與六便士》無疑是一部舉世公認的經典名著,它並不是毛姆的第一部小說,卻是他成為暢銷小說家的逆轉之作。


此次閱讀的版本是由果麥出品,李繼宏翻譯的。不得不說翻譯者對於書的理解相當重要,如果僅僅從字面翻譯,沒有個人的領會,我想這次的中文版一定沒有如此精彩。遇到這樣的作者和翻譯者,作為讀者是非常幸運的。


在本書中,毛姆看似已經從以上的詰問中清晰地亮出了他的觀點:精神高於物質,個體大於社會。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與其說是這個顯而易見的觀點,不如說是毛姆在提出他的反傳統立場時,所秉持的旁觀者的態度。


所以可能與大部分讀者閱讀本書的心態不同,我堅持認為,像《月亮與六便士》這樣的作品,用更開放的眼光來大膽「誤讀」,或許才是理解它的最佳途徑。



01. 天才不代表正義,它們之間的距離比我們想像的更遙遠


《月亮與六便士》中,毛姆用一個年輕作家的角度,講述了自己所見所聞的落魄畫家查爾斯.斯特裡克蘭的傳奇一生。


斯特裡克蘭原本只是個普通的股票經紀,有著眾人看來幸福安穩的中產家庭。忽然有一天,已經40歲的斯特裡克蘭拋家棄子,不辭而別,離開倫敦跑去巴黎當一個無人知曉的畫家。


在巴黎,斯特裡克蘭獨自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幸而得到另一位畫家德克的欣賞,但他在接受了德克夫婦的幫助時,又跟德克的妻子搞在了一起。不久後斯特裡克蘭再次決然離開,德克的妻子布蘭琪因此自殺。



斯特裡克蘭隨後選擇在遙遠的大溪地島,與土著女子成婚,過著心無旁騖的作畫生活。幾年後他死於麻風病,他們的小屋和牆上的巨作也被付之一炬。而在他慘死後,他遺留的作品才開始被推崇為驚世之作,獲得身後無限榮光。


無疑,《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斯特裡克蘭是個已經被公認的天才畫家。雖然他從來沒有正經學過畫,一直看似平庸,但天賦與激情已經在他體內無法被抑制。


「我跟你說過我必須畫畫。我控制不住自己。假如有人掉進水裡,那麼他遊泳的本事高明也好,差勁也好,都是無關緊要的:他要麼掙扎著爬出來,要麼就被淹死。」


在這番告白中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畫畫對斯特裡克蘭來說就像一種求生的本能。如果說以往平凡的家庭生活只代表著錢包裡的財富,那畫畫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好比天空中那輪皎潔又神聖的明月。是他最美的夢想,也成為了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並不將身無長物視為艱難困苦。他這種完全追求精神愉悅的方式真叫人難以忘懷。


如同作者一樣,我起初看到他的執著也深受感動。一個天才的畫家,願意逃離自己的舒適區,為藝術捨棄世俗的一切。他的熱情和奉獻精神非常人能及,更何況他的慘死和被載入藝術史冊的作品,愈加證實了他的勇氣和天賦同樣過人。


但我現在想說的是,即便他如此出色,但天才不代表正義,並非道德淪喪的藉口,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崇敬!


認真審視之下,象斯特裡克蘭這樣的人,不過是假著追求藝術,追求實現個人價值之名,用一輪白月光,來掩蓋他「高級人渣」的本性罷了。


(小說原型:高更)

對他的髮妻艾美,他是一個極端不負責任的丈夫。


艾美與他結婚並生活了整整17年,還生了一對兒女。她作為一個出色的家庭主婦並沒有犯什麼明顯的差錯。夫妻之間即使已經沒有愛的激情也還應該有割捨不斷的親情,家庭本就是他們理當共同承擔的責任。在家人之間,知情權是基本的。可他連想畫畫的想法都從來沒有告訴過妻子,就這麼憑空消失了。被人問及時,竟然說「讓她見鬼去吧。」妻兒的生計問題也絲毫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他關心的只有自己想要的月亮。


好心的德克是斯特裡克蘭的救命恩人,在他又窮又病的危難關頭把他接到自己家來,並說服自己的妻子布蘭琪一起悉心照顧他。但這位天才畫家的回報又是什麼呢?是與朋友的妻子發生關係後又始亂終棄,直接造成布蘭琪喝草酸身亡。他給出的理由卻簡單粗暴:因為激情不再,布蘭琪妨礙了他的創作靈感,所以必須離開。


俗話說「朋友妻不可欺」,更不消說還是一個剛剛救了他命的朋友。斯特裡克蘭認為藝術高於一切,其他都是多餘的。友情和愛情,就像用過的餐巾紙一樣,一旦沒用了就可以隨手丟掉。


如果說天才們自己都是心甘情願可以為崇高藝術和事業獻身的,這可以被世人稱頌推崇為「無私」。那在另一面,如果他們對於別人的情感與命運的肆意踐踏和毀滅,把別人的善良與美意都當做理所當然的獻祭。此等天才的存在,於人類來說,到底是幸還是不幸呢?


所以在我眼中,對斯裡特克蘭的妻子艾美、對德克和布蘭琪來說,他都是一個無恥的自私鬼,只不過穿了塗滿漂亮顏料的外衣。


臭名昭著的希特勒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天才、軍事鬼才,他的演講公認極富魅力和鼓動性。但他卻把天才用於自己的瘋狂野心,去發動戰爭與屠殺,這樣的天才已經成了瘋狂與罪惡的化身,只能有被唾棄的下場!



天賦是造物者賜予我們的隱形財富,我們展示和追求它本無可厚非。但如果以善良與道德來交換,那毫無疑問是在與魔鬼做交易,本末倒置,出賣了自己基本的人性


天才不等於正義,天賦和財富一樣,都不該是放縱私慾的擋箭牌,更不該被人為刻意美化頌揚。


02.月亮與六便士,不是矛盾體而是共同體


毛姆用了《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來自於別人對他作品的一篇書評。月亮象徵著理想和美妙的精神世界,同時也代表著伴隨而來的清貧;而六便士則是世俗與物質的代表,面值微小,似乎追隨金錢的人格局也如同它的價值。


但書中離開倫敦的斯特裡克蘭與放棄高薪美眷遠赴埃及的亞伯拉罕,相較那些懂得創造和享受自己物質生活的人,就一定更高尚更智慧嗎?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作為精神的依託,物質條件的存在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在被天賦推著浪跡天涯的斯特裡克蘭短暫而傳奇的藝術生涯中,畫家德克、鮮花酒店的老闆娘詹森太太,以及他的土著妻子愛塔等,都是他得以維持生命的物質供養者。每個人的肉體本身就是物質的存在,所有的精神創造都需要建立在這個肉體之上。離開他們,斯特裡克蘭的藝術夢也早就戛然而止了。


理想需要金錢的支持,財富也因精神追求而更有意義。它們彼此依賴,相輔相成。任何理想都需要腳踏實地地去完成,不然只能稱之為空想。



從這個層面上客觀來說,月亮與六便士,它們不是矛盾體而是共同體。現今世界的所有文明,也都是被這兩者共同推動的結果。


布魯諾船長說:他表達那種欲望的方式是繪畫,而我的則是生活。


昨天看到俞敏洪在直播中鼓勵大家多生孩子,說生孩子的成本並不高,只要東西用平民化的就可以了,立刻遭到了大家的怒懟:你俞敏洪是上世界福布斯財富榜的人,你的財力與普通家庭能相提並論嗎?你看不上眼的六便士,可能是普通家庭得以活下去的麵包錢。


就像窮人餓得不得不吃糠咽菜,你卻說為什麼不去吃鮮奶蛋糕KFC呢,真是愚昧,沒見過世面!


我想聰明的讀者都知道他們為什麼要懟俞敏洪,也知道窮人不去吃炸雞的原因。


我們再回頭看看《月亮與六便士》的作者毛姆,他在未成名之前也曾生活得很窘迫。但毛姆絕對不是一個安於清貧只崇尚精神生活的人。他其實並不反對,甚至非常講究物質享受。成為暢銷小說家後的毛姆過著錦衣玉食的奢華生活,一點兒也沒有虧待自己。出行必是豪華酒店與頭等艙,僅僅購買一座豪宅就用了8000英鎊(折1千5百萬人民幣),還不算巨資修葺和使用了眾多僕人的花費。


但以前「低頭撿六便士的窮毛姆」與後來「抬頭賞月亮的富毛姆」恰是同一個人。想必毛姆自己也不會說哪一個自己更高貴,哪一個又更值得世人敬仰。就如無數次大手筆捐贈災區的中國首富馬雲,和安貧樂道的鄉村教師,他們並不矛盾。


所以月亮與六便士,我認為它們不是矛盾與對抗的,它們更應該被看作是共同體。


(毛姆)


03. 不要隨意論斷人,也不要將表象作為判斷的根據


聖經《馬太福音》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讓我明白什麼是名著與經典。它最令我拍案叫絕的地方並非故事的傳奇,人物的個性,更不是作者的光環。而是一直看到本書的最後一頁,才讓我幡然領悟它的精髓:


我的叔叔亨利做過二十七年惠特斯特布爾的教區牧師,要是遇到這種情況,他往往會說,魔鬼總是隨心所欲地引用經文。


所指的經文大概率就是上面那句。我們不是上帝,沒有資格憑自己看到的一些表面現象作為根據,來隨意評判和論斷別人。斷章取義地引用經典,更是褻瀆與諷刺。



不管你是一個哲學家、藝術家,還是農民、商販。我們作為凡人的相互了解往往是膚淺和片面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不但是成語更是事實。連睿智的蘇格拉底都說:「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不知道。」如果說無知與蠢相連,那麼隨心所欲就會導致惡。保持謙虛謹慎是善良,也是一種智慧。


主持人何炅第一次採訪明星陳冠希的時候,陳一直莫名地在笑,最後何炅終於忍不住質問:你是明星,但憑什麼輕慢取笑我?陳說:你全程都叫錯我的名字。原來真相如此出人意料,令何炅非常窘迫,以後也常常以此來警戒自己要保持謙遜,不隨意對人對事做主觀評判。


(何炅)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毛姆機智地使用了旁觀者陳訴的方法來講斯裡特克蘭的故事。他是天才畫家,同時也性格怪異反人性;他的妻子艾美、朋友德克、以及跟他接觸過的酒店老闆、船長、收藏家們,都從各自的角度對他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有人對他恨之入骨,也有人對他讚賞崇拜,各有各的理由。作者把自己連同這些人們對斯特裡克蘭的印象結合在一起,才完成了對這個畫家的大致拼圖。


他在故事中對誰都是理解同情多於指責批判,最多也就是善意的諷刺。他的筆觸是謹慎而克制的,在沒有確切證據的情節中毛姆大量運用了轉述和推測的方式。從不把值得商榷的觀點簡單粗暴地甩給讀者,綁架我們的判斷力。



回到開頭那句話,我們選擇什麼樣的生活,「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所以選擇本身並沒有對錯,只要能在善意的前提下保持初心,認識自己完善自己,便無可指摘。


《月亮與六便士》的深刻與耐讀,在於用貌似簡單的文字蘊藏深意。這是毛姆高明的小說技藝展現,更是允許每一個讀者來自由「誤讀」它,擁有獨立思考空間的大度與寬容。


(原創作者:小小小小的火,在這個大大的世界發出我的光,感謝關注!)

相關焦點

  • 《月亮與六便士》:在論斷與被論斷中成長,追月亮請先拾起六便士
    斯特裡克蘭是完全把抬頭看到的月亮與低頭撿起的六便士完全割裂,不顧世俗拋妻棄子地去畫畫追求理想,生活窘迫到身無分文飢餐露宿也繼續迷醉堅持他的「我要畫畫。」這次看到《月亮與六便士》的版本是由一位八零後的廣東人編譯的,他叫李繼宏。
  • 《月亮與六便士》:不被世人理解的斯特裡克蘭德
    小說中月亮和六便士分別代表了什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斯特裡克蘭德的怪異和瘋癲?下面就讓我們詳細來討論一下。月亮與六便士的精神內涵「月亮」代表心中理想和真實自我。便士原本是英國貨幣的計量單位,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小說中,作家借六便士指代世俗人的市儈和短視,他們常常將眼前利益作為目標,很難有真正的理想,為了名利和虛榮而奮鬥,為了成功而成功,結果,很難具備洞覺的眼光,發現不了事物的真正價值,更體會不到人生的真諦。
  • 《月亮與六便士》:「拋棄」過去的自己,作為全新的自已重生
    我重讀作家毛姆寫的《月亮與六便士》深入了解書中斯特裡克蘭丟下六便士去摘心中月亮的勇氣和力量。(之前更欣賞斯特裡克蘭夫人,對斯特裡克蘭過激不負責的行為有點不太理解)《月亮與六便士》作者毛姆,有過很豐富的生活經歷:從事過很多種工作,40歲遇見22歲的美國人吉拉爾德·哈克斯頓,並與其結婚,一直幸福到終點。
  • 瘋狂追夢人:以存在主義視角解讀《月亮與六便士》
    英國著名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評論說:「讀《月亮與六便士》就像一頭撞在了高聳的冰山上,令平庸的日常生活徹底解體。」 今天,我就從薩特的存在主義角度來解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探究關於人性與精神方面的問題。
  • 《月亮與六便士》:拋開現實和理想,還應該看到一個天才
    一個評論家在評論毛姆《人性的枷鎖》的主人菲利普時說,「他像很多青年人一樣,終日仰慕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銀幣」。毛姆喜歡這個說法,就用《月亮與六便士》作為下一本小說的書名。然後一本關於理想和現實的衝突也就產生了,很多人讀到這本書的時候 ,可能都會考慮所謂的「月亮」和「六便士」之間的關係,感慨拋棄六便士可惜有之,感慨月亮耀眼也有之,但是我今天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探討一個問題,那就是:一旦一個人成為某一領域的頂級人才(甚至可以說成是天才)那他其他方面的缺陷是否可以被原諒?
  • 《月亮與六便士》——滿地六便士,他抬頭看星星
    《月亮與六便士》越到後面越是引人入勝,即能看見一個個性鮮明的主人公,又能發現一個象徵主義畫家的原型,收穫是雙重的。隨著書中「我」的調查,我們對這位天才的認識和了解就多了一分。但是直到終章,我們也沒能窺見那天才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這是相當遺憾的,永遠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 《月亮與六便士》——洞見價值觀導向的生涯選擇,讀懂已是中年人
    這段時間宅在家裡,正好有時間重溫自己非常喜歡的一部小說《月亮與六便士》,這是一部關於理想與現實的小說。一本好書——《月亮與六便士》劇照 黃維德飾斯特裡 2、價值觀成熟期 大學畢業後的17年(23歲—40
  • 《月亮與六便士》,我不想稱它為理想之書
    當一個人快要餓死的時候,六便士銀幣似乎比一個高高在上的月亮更崇高。▏月亮與六便士表面上看這本書在講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選擇,更深入的看作者是在探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己的相處模式。也可以說這是作者與自己的深度對話。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淺析愛塔為什麼成為斯特裡克蘭最後的女人
    前言《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的三大代表作之一。愛塔及她的背景生活可以滿足斯特裡克蘭德對藝術創作的需求&34;——毛姆《月亮與六便士》01 愛塔那坐落在叢林深處的房子讓斯特裡克蘭德心馳神往幾經周折,斯特裡克蘭德來到了位於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這是他人生的最後一站
  • 《月亮與六便士》| 35+ 的人生岔路口
    最近讀完了毛姆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經典小說的價值在於書中人物的困惑和舉動放在當下社會一點也不違和,依然有很強的代入感,引人思索。小說的標題,如果按照現在自媒體標題黨的文風,應該是「35+金融精英男,拋家棄子為哪般?」或是「35+的後現代人生,中年男人的另類選擇」又或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可以嗎?」等等。
  • 《月亮和六便士》:理想與現實,你會怎麼選?
    正如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中的男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在四十歲時拋家棄子去畫畫,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堅持要畫畫的信念,不屈從於任何世俗。本書作者毛姆是英國現代著名小說家、劇作家,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家"。
  • 重讀《月亮與六便士》:發現為夢想而活的人都有這些特質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部以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生平為藍本的現實主義小說,也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成名作。此次出版的李繼宏譯《月亮和六便士》延續了「李繼宏版世界名著」的體例,依然由導讀、正文和注釋構成。
  • 《月亮和六便士》:追逐月亮的人——淺析思特裡克蘭德的複雜形象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句話可以算是對《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的總結。《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有個朋友跟毛姆開玩笑說,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說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的代表。而故事也就是從思特裡克蘭德日復一日的六便士生活開始的。
  • 《月亮和六便士》與《了不起的蓋茨比》:一個求得了,一個挽不回
    《月亮和六便士》裡,當醫生歷經跋涉來到我們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面前,驚訝地發現他已經得了麻風病,命不久矣,而思特裡克蘭德卻依然在屋裡專注作畫,對此一無所知。:放棄了六便士,求得了月亮思特裡克蘭德,一個普通的證券經紀人,庸庸碌碌四十年,是旁人眼中可以被忽視的那個人。
  • 《月亮與六便士》|若你只讀到了理想和現實,一定是你沒有讀懂它
    這本書的神奇之處在於:你初讀它的時候或許會有一種看不下去的狀態,而且年紀越小這種讀不下去的感覺越甚,可偏偏在你不想繼續讀的時候總能看到很多人在大力推薦它,而且它本身也總是讓你有如鯁在喉的感覺,似乎你不讀完就不舒服似的,於是你總是在讀和不讀之間拉扯。這本書有一個最被普遍接受的主題理解: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大家普遍認為書名「月亮與六便士」中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代表世俗的生活。
  • 頭頂一輪明月,別忙著低頭去撿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導讀。毛姆我是知道的,只不過還沒有讀過他的書而已。我還知道很多作家和他們的代表作,都是為了準備考試背下來的,但是外國人名字很像,背下來的東西一是容易遺忘,二是容易混淆,後者更糟糕,容易跟人聊天引經據典的時候顯得拙劣愚蠢。所幸,我還是分得出毛姆與席娟的,這區別就像尖頭高跟鞋與洞洞鞋那麼明顯,英國國寶級的作家與王爾德齊名的毒舌,邱吉爾都怕被黑的那種。
  • 理想與現實的糾葛-- 讀《月亮與六便士》
    理想與現實的糾葛--《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代表作。小說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原本有著舒適的生活,突然拋妻棄子前往巴黎學習繪畫藝術,在巴黎生活困頓、貧病交加卻始終不改「初心」。斯特裡克蘭德性格乖僻、自私冷酷,對欣賞崇拜他,不計前嫌多次幫助他的沒有天份的畫家施特羅夫不近人情的嘲諷、打擊,甚至拐走施特羅夫的妻子,最終導致施特羅夫妻子的自殺。對此,讀者可能不太喜歡主人公的性格。
  • 合小圖薦書|月亮與六便士
    ,但卻沒有時間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在閒暇的時光中,你是否很想一個人靜靜的捧起一本好書來讀,但卻總是找不到適合的書。2今天想推薦給大家的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經典代表作:《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 《月亮與六便士》:夢想,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正如題目所象徵的一樣,月亮好比是那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六便士便是埋在泥土裡的世俗生活。小說講的正是一個為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的中年人追逐夢想的故事。如果這條追求夢想的道路值得肯定,那麼你想做下一個斯特裡蘭克還是他的夫人呢?
  • 《月亮與六便士》:世界從來不會辜負,那些為夢想而痴狂的人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個抬頭看見了月亮的人,就是毛姆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的男主思特裡·克蘭德,而他看見的月亮,就是他想畫畫的夢想。而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月亮與六便士》。在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