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要死的》:永生與死亡的矛盾,對生命意義的深層思考

2020-08-28 人文光影

1946年,法國作家西蒙·波伏瓦完成了長篇小說《人都是要死的》。

波伏瓦一生有兩個鮮明的標籤,一是女性主義思想,她一生最重要的作品《第二性》被奉為「女性聖經」。二是存在主義思想,在這部小說裡,她的存在主義觀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人都是要死的》講述了一個荒誕的故事,青年演員雷吉娜,渴望能夠長生不老,她後來幸運遇到了一個真正永生的人福斯卡,為了獲得長壽秘籍,雷吉娜主動和福斯卡在一起。沒想到不死之身帶給福斯卡的,只有別人難以理解的痛苦和內心孤獨的煎熬。最後雷吉娜放棄了永生的想法,坦然面對死亡。

波伏瓦通過故事探討生存,死亡和生命意義之間的關係,認為存在主義思想,並不是像反對者所指責的那樣,是虛無和消極的,而是有助於人生價值的實現。

1、多種敘事方式交叉使用,故事既荒誕離奇又具有真實感

①意識流和寫實手法反覆使用,小說充滿了荒誕性

文學創作中的寫實手法,在現實主義文學中最為常見,傳遞對現實生活的理解。意識流本是心理學中的概念,上世紀初被引入文學界,形成意識流小說,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就是這類小說的經典作品。

意識流小說是側重於探索意識的未形成語言層次的一類小說,其目的是為了揭示人物的精神存在。注重描寫人的心理或主觀意識,因此往往邏輯性不強,讀起來令人感到混亂、晦澀,非常難懂。

小說最初寫青年演員雷吉娜的一次演出經歷,大獲成功,她在舞臺上不停地鞠躬感謝觀眾的熱情掌聲,幕後的工作人員也不斷地祝賀和稱讚。這是非常典型的寫實手法,能夠把讀者帶入到一個真實的故事場景裡。

生活裡那些獲得成功的人們,在舞臺上一般都是盡情感受成功帶來的喜悅,享受人們的羨慕,或者大發感慨成功來之不易和各種艱辛。

波伏瓦在雷吉娜事業成功,達到人生巔峰時,卻用意識流手法,把她帶入到一個陌生的未知世界。

先前照鏡子時,雷吉娜已經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想法:如果有兩個自己就好了,一個人說話,另一個人傾聽,一個人做,另一個人看。這樣就非常愛自己了。這看起來是雷吉娜深愛自己的想法,其實是在尋找實現自我價值,她的方式是自我欣賞和肯定。

接著被觀眾的歡呼聲,推出舞臺,推進自我的內心世界。進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思考潛藏在心裡深處的困惑:取得這些成功又能怎樣?終究還是要死的

一個年輕有為的人,居然開始思考生死問題,這本身就足夠荒誕,而整篇小說裡,福斯卡的永生故事更加離奇。

②頻繁轉換敘述視角,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

小說中常見的敘事視角,一般有三種,第一人稱視角通常是以「我」為主角展開情節,如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第二人稱視角以「你」作為敘事角度,如高行健的《靈山》,嚴歌苓的《扶桑》等。第三人稱視角最為常見,也被稱為全知全能視角,如我國的四大名著都是這種敘事類型。

但在同一部小說裡,用多種敘事角度講述故事,並不多見,波伏瓦刻意頻繁轉換敘事角度,讓小說中的故事更加真實可信。

雷吉娜在舞臺表演的故事,波伏瓦採用的是第三人稱視角,像一個站在故事之外的旁觀者。在她認識福斯卡之後,作為小說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福斯卡橫跨了近600年的人生經歷,卻變成第一人稱視角,通過一種內心獨白的方式,讓過去的人生經歷娓娓道來,無形中增加裡故事的真實感。

福斯卡孤苦伶仃,終於遇到了一個願意傾聽自己內心世界的人;雷吉娜非常幸運,碰巧遇到了一個真正長壽的人。雷吉娜這個時候就像一個忠實聽眾,福斯卡就是那個內心充滿了痛苦,又無處訴說的孤獨者。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兩個人是各取所需,一拍即合,故事也由此慢慢拓展開來,自然流暢。

波伏瓦在結尾又回到裡第三人稱視角,和開頭遙相呼應。這種創作方法也是這部小說的一個特色。

2、對永生的渴望,源於人的本能裡,對死亡的恐懼

生老病死,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難以避免的事情。生病的時候,人們都知道要去找醫生看病,不管是吃藥,還是手術治療,都想藉此讓疾病消失,讓身體康復。很多人為了預防生病,往往會注射各種疫苗,服用一些藥物。

這些現象說明人們內心都想遠離疾病,現在很多病症通過藥物和技術都能有效治療,人們對常見疾病不再害怕。

而面對生命裡不可逆轉的死亡,人們還是找不到突破的辦法,在生命將至的時候,人們心裡還是充滿了恐懼。自古至今,一直都有人在尋找長生不老的良藥,魏晉時期的玄學,民間傳說裡秦始皇派徐福東渡,《紅樓夢》裡一心只想煉丹的賈敬,都是為了找到長生不死的方法。

雷吉娜在遇到福斯卡之前,對死亡的恐懼讓她坐立不安,她為此疏遠朋友,嘲笑同事,都無濟於事,恐懼使她內心充滿了痛苦不堪的焦慮。

這和莊子的「性情觀」極為相似,他在《齊物論》裡提出,人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就難以避免一件事,就是等待死亡。莊子感嘆人生苦短,人活著是一種悲哀。

雷吉娜在年少有為的時代,就感受到死亡的可能性,也是因為生命有限。

不只是她,福斯卡也曾經對死亡非常恐懼。他童年時就知道了很多令人震驚的謀殺事件,新舊君主之間不停的殺戮讓他觸目驚心。福斯卡最後也射殺了馬西格利,成為新的君主。君臨天下卻沒有給他帶來絲毫的喜悅,內心充滿了恐懼。

總有一天我免不了直挺挺躺下,那時一切都不取決於我了。卡爾莫那將落人弱者手裡。啊!即使最長的生命也是那麼短促!

他擔心的不是有朝一日會失去王位,而是擔心生命總有一天會終結。這些情節看起來和雷吉娜的心事一樣,都非常荒謬。

這些荒謬的現象在生活裡也能看到,有人長期臥病在床,最後自行了斷,有人在失去親人後痛不欲生,這些人不是放棄生命,而是對無法戰勝病痛,或者難以接受親人離開的傷痛之後,無助讓他們產生了絕望。

從生活到小說,所有這些看似荒謬的的現象背後,都是人的本能裡,對死亡的恐懼。

3、生與死相對而生,沒有死亡,永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

哲學家維根斯坦認為,人不可能活著體驗死亡。生和死作為生命的兩種形態,不能同時存在。人不能活著,同時又死了。

①生和死是互為參照,相互依存的,其中一個如果不存在,另外一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老子在《道德經》裡認為,「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很多事情都是相對的。生與死也是這樣的關係,生本來就是相對於死亡來說的,如果沒有了死亡,生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波伏瓦沒有直接像存在主義大師薩特那樣明確地說,「存在先於本質」,而是由福斯卡的故事來形象地說明。

福斯卡年輕時和雷吉娜一樣,害怕死亡,渴望永生。所以在得到長生不老藥時,急不可待地吞下。當時的福斯卡和很多普通人一樣,認為自己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情。

他確實也做到了,組建軍隊打敗敵人,躲過謀殺戰勝瘟疫。這些事情在他之前有限的生命裡,可能都沒有時間完成,現在輕易就完成了。

永生讓他沒有了時間的限制,他有無窮的時間可以利用,失敗了還可以重來。可惜換來的不是成就感,而是痛苦。因為他身邊所有人都是要死的,而他的生活沒有了任何約束,他做的所有事情,也都失去了意義。

我不再受事物的牽掛,沒有回憶、沒有愛情、沒有義務。我沒有法律,我是自己的主人,可以隨心所欲的地去處置那可憐的人的生命,他們都是生來要死的。

曇花一現為什麼能引起人們關注?就在於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轉瞬即逝,能看到曇花盛開特別難得可貴。

福斯卡的痛苦在於突破了生命的有限性,破壞了生死相生的自然規律。現在和未來,他不屬於任何一個時間和任何一個地方,人類繁衍生息,萬物更迭變幻對他都是不存在的。他永遠自由自在,也因此註定孤獨。

②有限的生命都是向死而生,因為「人都是要死的」,所以才要活得有意義

美國作家海倫·凱勒在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講述自己在失明之後,對光明極度渴望,她夢寐以求的就是給她三天光明。生活中視力正常的人們,又有多少人會珍惜自己的視力,好好愛護自己的眼睛呢?

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往往為時已晚,只能追悔莫及,這是很多人的通病。生命也是這樣,算起來人生幾十年,就算活到百歲也只有3萬多天。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生命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在浩瀚的宇宙裡,每個人都不過是滄海一粟,在有限的生命裡,儘可能迸發出耀眼的光芒,讓人生變得精彩有意義,才是正確的態度。

福斯卡長生不老的生命讓他失去了死亡的權利,世間早已經物是人非,他只能像一個異類,孤零零地活在世上。最後他做夢都想離開這個世界,可惜就算他選擇自殺,也還是死不了。原來永生換來的,是形影不離的痛苦。

雷吉娜在福斯卡絕望的不死傳說裡,終於明白長生不死不但會讓生命失去生的意義,也會讓人在永生裡失去自我,更加令人恐懼。接受生命的有限性,坦然面對死亡。

她通過這種充滿了荒誕又帶有夢幻色彩的經歷,領悟到敬畏死亡,才會珍惜生命。認真活著才能實現有意義的人生。

4、對生活的兩點啟示

波伏瓦用雷吉娜和福斯卡的荒誕故事,告誡人們長生不死,並不能讓生命更有價值,反而會讓人成為生命的奴隸,正視死亡,讓有限的生命顯得更加可貴。這和我們生活的距離觸手可及。

①熱愛生活,愛惜生命

每次看到生活裡那些鮮活的生命,早早輕生離世的事件,總是痛心不已。「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生活縱然有千辛萬苦,只要活下去,就會有無限的可能。歌詞裡不還說,「在一瞬間,有一百萬個可能」嗎?

每個生命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生命無價是共同的底色。每一個寶貴的生命來到世間,絕不是為了帶著遺憾和痛苦輕率離開。

生活虐我千萬遍,我待生活如初戀。呵護生命,認真活著,首先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②學會做生活的減法,不要浪費時光

生命的有限性,註定人們沒有辦法無限延長生命的長度,那就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努力追求生命的廣度和深度。

生活中難免有很多瑣碎的事事情,有的人整天忙得不可交,卻又感覺沒多大用處。我們要學會放下,學會做生活的減法,把所有的事情分清主次,先做好那些重要的事情,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到事半功倍,不浪費時光。

時間不會重複,也不會重來,每個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現場直播。用時不我待的態度好好活著,不辜負時光,也不辜負這段生命的旅程。

相關焦點

  • 《永生之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對現實不婚不育者的批駁
    但更多的作品關注點是在社會不公,對人體的改造,與機器的融合,這些如何獲得永生的方法上、而《永生之後》卻是將關注點放在人本身去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向內心尋找答案,而不是向外在尋找答案,這是這部作品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 《三體3:死神永生》:在宇宙中,只有死亡才是通行的安全聲明
    有時,人類就是要好高騖遠一下。在宇宙時間的尺度下,個體生命是塵埃般的存在,但是這不意味著自輕自賤是人類的歸宿,偶爾用宇宙的尺度去審視一下自己的文化,就會得到即刻的精神愉悅,甚至是頓悟。,讓我暫時忘卻生命的渺小。
  • 《索拉裡斯》,科幻故事表象下探討的卻是靈魂的歸宿與生命的意義
    萊姆是一位天才型作家,他曾廣受讚譽,甚至被公認為「如果科幻界作家要入選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位便應給萊姆」,小說《索拉裡斯》具有良好的哲學思辨基礎,但受到長期思想壓抑的塔科夫斯基絕不會循規蹈矩地改編,電影中所有的元素都是他對於整個世界的思考,《索拉裡斯》也成為塔可夫斯基七部作品中唯一一部被冠以「科幻電影」的作品。
  • 《凍結的希望》中的人體冷凍技術,能夠打開永生的魔盒嗎?
    儘管人體冷凍之父——羅伯特·埃廷格在他的著作《永生的期盼》充滿希望地寫到,「醫學科技將最終能夠修復人體的任何創傷,包括自然衰老和死亡」,但現實是,直到目前還沒有一例冷凍人體被成功復活。即便充斥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為什麼還有成千上百人前赴後繼想要被冷凍?有數據統計,全球申報登記的人體低溫保存志願者已達3000多人。
  • 死亡終將來臨,思考生活的意義:急急忙忙的我們是要奔赴著幹什麼
    班長害怕有詐,在這邊做好了防護準備,萬一對方要活捉他,就讓這裡的小士兵連同班長和那幾個士兵同歸於盡。班長赤手空拳赴了宴,結果他們在那裡比劃著佩服班長的槍法,然後在一起豪吃對飲,班長似乎都喝醉了。人與人大致都是善良的,都是為了吃一口飽飯。如果不是為了可惡的地盤之爭或者是國家資源之爭,也不會有雙方的交火,更不會有這種敵對的戰爭。
  • 《永生之後》——攜程梁建章,用小說自證理論-永生的空想試驗
    小說以科幻現實主義為立基,在「永生」的主題之後,是映射到現實中「人口危機」和人口老齡化的一種擔憂與反思。然而這個生命的意義,和永生是否真的衝突呢。書中永生國的人,真的會所有人都保持慢節奏、不思進取嗎?不見得,同質化的生活之中也必然有異類。
  • 多次面對孤獨終老者的葬禮,他如何自我救贖,活出生命的意義
    安德魯是議會工作人員,在殯儀辦公室上班,總是與死亡打交道。一年參加25場無人問津的葬禮,如果有人孤獨死去,他要去死者家裡調查,看是否有親人在世,遺留的錢是否能支付葬禮,這是一份令人傷感抑鬱的工作。直到新同事佩姬的到來,才改變了他的生活,工作中,他們一起搜尋死者生前故事,探討人生意義,漸漸地安德魯也開始思考人生,改變現狀,找尋生命的意義。03人物分析。成長背景,他幼年喪父,母親傷心過度,很少關心他們姐弟,姐姐叛逆,他幼年時常被姐姐欺負,後來,姐姐為了自己的將來,離家出走。而他大學時期的戀人又意外死亡。
  • 劉慈欣《三體3死神永生》的真正大結局,是看完書也無法想到的
    每一位看完《三體3死神永生》的讀者,對於這個結局恐怕都是心存疑惑吧。在《三體》的結尾部分,程心本來馬上就可以見到她心念已久的雲天明了。但是在她和關一帆在返回藍星的最後時刻,一不小心誤入了死線,進入了低光速中。
  • 生存與死亡的模糊邊界,是母親孤獨而漫長的溫情;寓意生命的希望
    身體的各個器官都還在正常運轉,但是大腦已經死亡,人體無法思考,無法溝通,無法行動,唯獨心跳健在。這是否可以判斷為死亡,該由誰來判斷,跟隨這個問題,我們解讀一下故事內容。年僅6歲的瑞穗和堂姐跟著外婆野外遊泳,但意外溺水,生命危機,被送往附近醫院進行搶救。當瑞穗的媽媽燻子趕到醫院時,醫生已經判斷瑞穗「腦死亡」。
  • 人的生命,死亡與尊嚴
    這要做兒子的情何以堪!在五年前,我也遇到過這樣情景,也曾經很迷茫,對於生命和死亡產生了困惑。我七十七歲的老父親,由於常年抽菸,(而且菸癮特別大,早晨起來點燃煙,中間不滅火,一直到睡覺才恰滅。),而導致的咳嗽和咳血,去醫院檢查說是肺癌。我同大多數做兒女的一樣,不敢接受這個事實,可事實就毫無爭辯的擺在你的面前。
  • 丨讀梁建章《永生之後》
    其實放眼現在,很多人都在意識到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各種問題,社會問題、心理問題,有些屬於道德倫理層面上的問題。那如果是有長生不老的這種「延生藥」問世的話,那將帶來多少讓人無法想像的問題,現在一時之間還說不那麼清楚吧。
  •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對於追風箏的人這部片子,很多人只從兩個孩子阿米爾和哈桑友誼故事內容來解讀,這未免過於局限,要想真正看懂導演和作者的良苦用心,必須從多個角度來解讀。因此,本文將從「鏡頭懸念,敘事結構, 時代背景的現實意義 ,這三個方面從微觀到宏觀來深度解讀:鏡頭懸念:層層深入吸引觀眾在觀影的一開始就追隨故事的發展脈絡,融入情節敘事結構:二元對立是產生意義的最基本結構,也是敘事作品的最根本深層結構時代背景:《追風箏的人》的阿米爾的第一人視角,強烈的表達了宗教矛盾和民族階級矛盾
  • 《人性的枷鎖》:人生需要情感的洗禮,才能覺知生命的意義
    似乎真正的畫家、作家、音樂家身體裡都有那麼一股力量,促使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他們臣服於無意識的影響。菲利普認為人的一生要實打實的認真度過,而不是逢場作戲,他想走出去開開眼界,從每時每刻裡感受生活賜予的領悟。
  • 東野圭吾《沉睡的人魚之家》:喚起生命的三大思考
    沉睡的人魚之家,喚起了關於生命的三大思考。人工智慧對生命的改變與倫理的衝突瑞穗的父親和昌,是潘磨科技株式會社董事長,該公司一直致力於腦機接口技術的攻關。腦機接口通常都是藉由大腦發出的信號,讓因為大腦或頸椎損傷導致身體不遂的病患能夠活動機械手臂等輔助機械。
  • 豆瓣9.4分《活著》:向死而生,是每個人都該修的死亡學分
    曾國藩,也因兵敗兩度要投江自盡,都被屬下救回。如果他渡過烏江、重整旗鼓,也許他會改掉殘暴多疑的性情,也許歷史會改寫,可是,歷史沒有如果,死了就是死了,不再有任何可能。死亡,有很多種死法,也很容易。當一個人連死都不怕的時候,還會怕活著嗎?其實,活著才是更大的勇氣。
  • 《刺蝟的優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麼」
    今年學期末,即六月十六日,在我十三歲生日的那一天,我將會了結自己的生命。帕洛瑪連死法都想好了,她要在公寓裡放火,家人都不在,也會提前通知消防隊,然後,她帶著從媽媽那裡偷來的安眠藥,去外婆家安靜的睡去。所以,當帕洛瑪在勒妮身上看到了一種新的生命的可能性,但她卻仍舊猶豫是否要選擇勒妮一樣的生命道路,去活出屬於自己的新人生。帕洛瑪對於死亡這件事情一直有一種淡然,她認為死是一種讓她逃離現實禁錮的方式,所以在電影末尾她仍數次面對安眠藥陷入沉思的場景可以說明她內心的躊躇。
  • 《凍結的希望》熱播:人體冷凍,對永生的渴望和探索
    泰國是佛教之國,講究生老病死,因果輪迴,認為這些都是不可控的自然旨意。通過科學技術延續生命的做法,被大多數泰國人視為是在對自然規則挑戰。艾因茲的父母為此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最終,他們依然選擇期待奇蹟。1931年,尼爾·R·瓊斯的科幻小說《奇異的故事》中就突發奇想:「人死了不要緊,我們可以把人凍起來啊!」1964年,人體冷凍之父羅伯特·艾丁格博士受其啟發寫了一本書《展望永生》:「我猜,我們中的大多數,將來會被用無損的方式冷凍起來。」
  • 任曉雯:人的本質無法承受不朽
    但永生帶給朱三小姐的,只是痛苦和虛空。親人逐一亡故,仇人也挨個死去。時間收割每個人的生命,卻獨獨把朱三小姐遺漏下來。「接連的冬天裡,都有黃粉筆圈,在路上,在樹底,在下水道格擋邊。扎白腰帶的子女們,抬了遺像,放了鞭炮,沿街哭一哭,隔日便跟沒事人似的,繼續他們的生活。下象棋的老頭,死了一個,又死了一個。
  • 想明白生命的意義嗎?
    「想明白生命的意義嗎?想真正的……活著嗎?」這句話就出自我要推薦的書《無限恐怖》,作為無限流的開山之作使用zhttty作為筆名的作者是相當的隨性了。可是書中的內容絕不隨性。在復活戰友的過程中了解每個人的過往。整個世界其實都只是一個盒子,我們生存的意義可能只是為了讓盒子外的人作為一點談資,一個笑話來娛樂而已。所以想要明白生命的意義嗎?那麼你必須突破,必須存活下去。
  • 媽媽及生命的意義
    或許我快要死了。妖魔鬼怪糾纏著我,心臟監視器、氧氣筒、點滴、七纏八繞的塑料管——這全都是死亡的徵象。第一重使命是發明或發現生命意義的計劃,讓我們足以為它奉獻一生;第二是努力忘卻前方才發明的行為,說服自己並不是發明而是發現了生命意義的計劃,它原先就獨立發生在「存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