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法國作家西蒙·波伏瓦完成了長篇小說《人都是要死的》。
波伏瓦一生有兩個鮮明的標籤,一是女性主義思想,她一生最重要的作品《第二性》被奉為「女性聖經」。二是存在主義思想,在這部小說裡,她的存在主義觀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人都是要死的》講述了一個荒誕的故事,青年演員雷吉娜,渴望能夠長生不老,她後來幸運遇到了一個真正永生的人福斯卡,為了獲得長壽秘籍,雷吉娜主動和福斯卡在一起。沒想到不死之身帶給福斯卡的,只有別人難以理解的痛苦和內心孤獨的煎熬。最後雷吉娜放棄了永生的想法,坦然面對死亡。
波伏瓦通過故事探討生存,死亡和生命意義之間的關係,認為存在主義思想,並不是像反對者所指責的那樣,是虛無和消極的,而是有助於人生價值的實現。
①意識流和寫實手法反覆使用,小說充滿了荒誕性
文學創作中的寫實手法,在現實主義文學中最為常見,傳遞對現實生活的理解。意識流本是心理學中的概念,上世紀初被引入文學界,形成意識流小說,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就是這類小說的經典作品。
意識流小說是側重於探索意識的未形成語言層次的一類小說,其目的是為了揭示人物的精神存在。注重描寫人的心理或主觀意識,因此往往邏輯性不強,讀起來令人感到混亂、晦澀,非常難懂。
小說最初寫青年演員雷吉娜的一次演出經歷,大獲成功,她在舞臺上不停地鞠躬感謝觀眾的熱情掌聲,幕後的工作人員也不斷地祝賀和稱讚。這是非常典型的寫實手法,能夠把讀者帶入到一個真實的故事場景裡。
生活裡那些獲得成功的人們,在舞臺上一般都是盡情感受成功帶來的喜悅,享受人們的羨慕,或者大發感慨成功來之不易和各種艱辛。
波伏瓦在雷吉娜事業成功,達到人生巔峰時,卻用意識流手法,把她帶入到一個陌生的未知世界。
先前照鏡子時,雷吉娜已經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想法:如果有兩個自己就好了,一個人說話,另一個人傾聽,一個人做,另一個人看。這樣就非常愛自己了。這看起來是雷吉娜深愛自己的想法,其實是在尋找實現自我價值,她的方式是自我欣賞和肯定。
接著被觀眾的歡呼聲,推出舞臺,推進自我的內心世界。進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思考潛藏在心裡深處的困惑:取得這些成功又能怎樣?終究還是要死的。
一個年輕有為的人,居然開始思考生死問題,這本身就足夠荒誕,而整篇小說裡,福斯卡的永生故事更加離奇。
②頻繁轉換敘述視角,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
小說中常見的敘事視角,一般有三種,第一人稱視角通常是以「我」為主角展開情節,如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第二人稱視角以「你」作為敘事角度,如高行健的《靈山》,嚴歌苓的《扶桑》等。第三人稱視角最為常見,也被稱為全知全能視角,如我國的四大名著都是這種敘事類型。
但在同一部小說裡,用多種敘事角度講述故事,並不多見,波伏瓦刻意頻繁轉換敘事角度,讓小說中的故事更加真實可信。
雷吉娜在舞臺表演的故事,波伏瓦採用的是第三人稱視角,像一個站在故事之外的旁觀者。在她認識福斯卡之後,作為小說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福斯卡橫跨了近600年的人生經歷,卻變成第一人稱視角,通過一種內心獨白的方式,讓過去的人生經歷娓娓道來,無形中增加裡故事的真實感。
福斯卡孤苦伶仃,終於遇到了一個願意傾聽自己內心世界的人;雷吉娜非常幸運,碰巧遇到了一個真正長壽的人。雷吉娜這個時候就像一個忠實聽眾,福斯卡就是那個內心充滿了痛苦,又無處訴說的孤獨者。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兩個人是各取所需,一拍即合,故事也由此慢慢拓展開來,自然流暢。
波伏瓦在結尾又回到裡第三人稱視角,和開頭遙相呼應。這種創作方法也是這部小說的一個特色。
生老病死,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難以避免的事情。生病的時候,人們都知道要去找醫生看病,不管是吃藥,還是手術治療,都想藉此讓疾病消失,讓身體康復。很多人為了預防生病,往往會注射各種疫苗,服用一些藥物。
這些現象說明人們內心都想遠離疾病,現在很多病症通過藥物和技術都能有效治療,人們對常見疾病不再害怕。
而面對生命裡不可逆轉的死亡,人們還是找不到突破的辦法,在生命將至的時候,人們心裡還是充滿了恐懼。自古至今,一直都有人在尋找長生不老的良藥,魏晉時期的玄學,民間傳說裡秦始皇派徐福東渡,《紅樓夢》裡一心只想煉丹的賈敬,都是為了找到長生不死的方法。
雷吉娜在遇到福斯卡之前,對死亡的恐懼讓她坐立不安,她為此疏遠朋友,嘲笑同事,都無濟於事,恐懼使她內心充滿了痛苦不堪的焦慮。
這和莊子的「性情觀」極為相似,他在《齊物論》裡提出,人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就難以避免一件事,就是等待死亡。莊子感嘆人生苦短,人活著是一種悲哀。
雷吉娜在年少有為的時代,就感受到死亡的可能性,也是因為生命有限。
不只是她,福斯卡也曾經對死亡非常恐懼。他童年時就知道了很多令人震驚的謀殺事件,新舊君主之間不停的殺戮讓他觸目驚心。福斯卡最後也射殺了馬西格利,成為新的君主。君臨天下卻沒有給他帶來絲毫的喜悅,內心充滿了恐懼。
總有一天我免不了直挺挺躺下,那時一切都不取決於我了。卡爾莫那將落人弱者手裡。啊!即使最長的生命也是那麼短促!
他擔心的不是有朝一日會失去王位,而是擔心生命總有一天會終結。這些情節看起來和雷吉娜的心事一樣,都非常荒謬。
這些荒謬的現象在生活裡也能看到,有人長期臥病在床,最後自行了斷,有人在失去親人後痛不欲生,這些人不是放棄生命,而是對無法戰勝病痛,或者難以接受親人離開的傷痛之後,無助讓他們產生了絕望。
從生活到小說,所有這些看似荒謬的的現象背後,都是人的本能裡,對死亡的恐懼。
哲學家維根斯坦認為,人不可能活著體驗死亡。生和死作為生命的兩種形態,不能同時存在。人不能活著,同時又死了。
①生和死是互為參照,相互依存的,其中一個如果不存在,另外一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老子在《道德經》裡認為,「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很多事情都是相對的。生與死也是這樣的關係,生本來就是相對於死亡來說的,如果沒有了死亡,生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波伏瓦沒有直接像存在主義大師薩特那樣明確地說,「存在先於本質」,而是由福斯卡的故事來形象地說明。
福斯卡年輕時和雷吉娜一樣,害怕死亡,渴望永生。所以在得到長生不老藥時,急不可待地吞下。當時的福斯卡和很多普通人一樣,認為自己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情。
他確實也做到了,組建軍隊打敗敵人,躲過謀殺戰勝瘟疫。這些事情在他之前有限的生命裡,可能都沒有時間完成,現在輕易就完成了。
永生讓他沒有了時間的限制,他有無窮的時間可以利用,失敗了還可以重來。可惜換來的不是成就感,而是痛苦。因為他身邊所有人都是要死的,而他的生活沒有了任何約束,他做的所有事情,也都失去了意義。
我不再受事物的牽掛,沒有回憶、沒有愛情、沒有義務。我沒有法律,我是自己的主人,可以隨心所欲的地去處置那可憐的人的生命,他們都是生來要死的。
曇花一現為什麼能引起人們關注?就在於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轉瞬即逝,能看到曇花盛開特別難得可貴。
福斯卡的痛苦在於突破了生命的有限性,破壞了生死相生的自然規律。現在和未來,他不屬於任何一個時間和任何一個地方,人類繁衍生息,萬物更迭變幻對他都是不存在的。他永遠自由自在,也因此註定孤獨。
②有限的生命都是向死而生,因為「人都是要死的」,所以才要活得有意義
美國作家海倫·凱勒在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講述自己在失明之後,對光明極度渴望,她夢寐以求的就是給她三天光明。生活中視力正常的人們,又有多少人會珍惜自己的視力,好好愛護自己的眼睛呢?
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往往為時已晚,只能追悔莫及,這是很多人的通病。生命也是這樣,算起來人生幾十年,就算活到百歲也只有3萬多天。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生命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在浩瀚的宇宙裡,每個人都不過是滄海一粟,在有限的生命裡,儘可能迸發出耀眼的光芒,讓人生變得精彩有意義,才是正確的態度。
福斯卡長生不老的生命讓他失去了死亡的權利,世間早已經物是人非,他只能像一個異類,孤零零地活在世上。最後他做夢都想離開這個世界,可惜就算他選擇自殺,也還是死不了。原來永生換來的,是形影不離的痛苦。
雷吉娜在福斯卡絕望的不死傳說裡,終於明白長生不死不但會讓生命失去生的意義,也會讓人在永生裡失去自我,更加令人恐懼。接受生命的有限性,坦然面對死亡。
她通過這種充滿了荒誕又帶有夢幻色彩的經歷,領悟到敬畏死亡,才會珍惜生命。認真活著才能實現有意義的人生。
波伏瓦用雷吉娜和福斯卡的荒誕故事,告誡人們長生不死,並不能讓生命更有價值,反而會讓人成為生命的奴隸,正視死亡,讓有限的生命顯得更加可貴。這和我們生活的距離觸手可及。
①熱愛生活,愛惜生命
每次看到生活裡那些鮮活的生命,早早輕生離世的事件,總是痛心不已。「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生活縱然有千辛萬苦,只要活下去,就會有無限的可能。歌詞裡不還說,「在一瞬間,有一百萬個可能」嗎?
每個生命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生命無價是共同的底色。每一個寶貴的生命來到世間,絕不是為了帶著遺憾和痛苦輕率離開。
生活虐我千萬遍,我待生活如初戀。呵護生命,認真活著,首先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②學會做生活的減法,不要浪費時光
生命的有限性,註定人們沒有辦法無限延長生命的長度,那就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努力追求生命的廣度和深度。
生活中難免有很多瑣碎的事事情,有的人整天忙得不可交,卻又感覺沒多大用處。我們要學會放下,學會做生活的減法,把所有的事情分清主次,先做好那些重要的事情,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到事半功倍,不浪費時光。
時間不會重複,也不會重來,每個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現場直播。用時不我待的態度好好活著,不辜負時光,也不辜負這段生命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