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別低估人性的惡

2020-08-26 任意123

幼年住在山裡,剃頭是有上門服務的。剃頭匠擔著剃頭挑子,挨個村落巡迴過來。吃飯住宿各家各戶輪流著來,一家子剃頭的錢年底一起結算。

剃頭匠是個四五十歲左右的小個子,說話永遠都細聲細語。跟現在的託尼老師同源共流,他跟村裡每個伺候著剃頭的主兒,有一搭沒一搭,都能聊得火熱。遇見我們這些娃兒抗拒剃頭,他也能幫襯家長在邊上哄逗。後來上小學,每回剃頭他都會手裡一邊操作著,嘴裡一邊問這問那,學習成績如何?在學校乖不乖云云。剃頭的技術不敢恭維,其人卻給我們這些娃兒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溫順,良善,有耐心,沒見有發脾氣的時候。

就這麼一個人,卻強j了自己親生的女兒。這事是我長大後,在父輩們的口中得知,一時毛骨悚然。剃頭匠中年喪妻,留下一個年幼的女兒跟他生活。在女兒十三四歲時,在某天夜裡,剃頭匠強j了她。第二天清晨,女兒就跳水自盡了。我想該去死的是她這衣冠禽獸的父親。這事給成年後的我震撼極大:原來有人是能幹出無視道德倫理的禽獸行徑的。有人做了惡,還是能沒羞沒臊地照常活著的。有些魔鬼是帶著面具的,或許就生活在我們的周遭!

荀子曾提出與孟子截然相反的論述:人性本惡,是後天禮儀教化才去惡起偽(約束克制住惡的一面,「偽裝」起仁義禮智信)。比起孟子的人性本善,我更贊同荀子的觀點,也更經得起推敲。我們出生伊始,就帶著「飢而欲食,寒而欲暖」的本能和欲望。比如嬰兒一出生就懂得向母親索取乳汁,不高興時會用哭泣刷存在感。

關於善惡,我想惡就是本能和欲望的無節制擴張,善則是對本能和欲望的克制。母親會教會孩子不可以無節制地進食與哭泣。讀書的意義,在於擴充知識,修持道德與性情。而律法會告訴你作惡的代價。正是後天這些家教,教育及法律約束,一步步規範了我們做為人的行為準則。而那些規範失敗的人,就是潛伏在我們身邊的惡魔。

人性本惡,我們無法保證每個人都已經成功被教化成人,去惡起偽。會存在極少數教化不成人的人間禍根。人性與生俱來帶著貪婪,妒忌,傲慢,殘暴與色慾。沒有好家教的孩子,看到小動物被折磨會有快感。成年人會喜歡血腥的打鬥畫片,那是壓抑在內心裡,被約束著無法自己親自體驗的代入式快感。女人會因為妒忌心,下手毀了另一個女人。男人會為了色慾,偷偷向熟悉或陌生的女人下藥。富人會為了目的,做出罪惡的原始資金積累。窮人會為了溫飽,鬥米動手殺人。

或許每一個人心底都蟄伏著一隻魔獸,而天使時時在把著門兒。我們相信世界大致是美好,人心多數向善,但也要提防一下人間有惡魔!

相關焦點

  • 人性惡,人類永遠的痛
    平日想整人的人性惡的本能,終於找到了藉口。2小時候每到夏天吃過晚飯,就跟在奶奶身後,去逮知了猴,為了早晨的時候,餐桌上會有美味的油煎知了猴。拿著手電筒,沿門前的路,一棵一棵,上下仔細的,用或明或暗的光,照看路邊的白楊樹,唯恐漏下一點死角。或多或少都會有收穫。每逮到一隻,都會一陣欣喜。大概和釣魚得到的愉悅心情類似。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糟糕的人生,只因她低估了人性的惡
    從松子的人生際遇中,可以得到一些人生啟示: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01 跟熟悉的男人同行,更要注意保護自己松子的噩夢,是從跟校長一起視察修學旅行開始的。學校要組織學生們參加修學旅行,「修學旅行」也就是旅行+社會實踐。
  • 《生吞》:人性的善與人性的惡永遠在爭鬥,人間的救贖從未停止
    見識到人性的惡,惡到令人髮指、惡到令人齒寒;人性的善,有靈魂的救贖、有兄弟的情深、有真摯的愛情、有深厚的友誼、有超凡的智慧、有成全的度量.......人性的善與人性的惡永遠在爭鬥,人間的救贖從未停止!人世間太多不潔,會混淆視聽,浸染心胸,甚至脅迫至同流合汙。
  • 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
  • 華夏熱點:現實版《隱秘的角落》上演,切莫低估惡的距離
    因為不了解更多事實真相,我們不對小女孩的行為進行評價,不過,千萬不要低估小孩子與惡的距離,一些惡魔在人間,形似小天使,卻比大人更可怕。切莫低估小惡《2017年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報告》中的數據顯示,未成年人犯罪中共同犯罪的比例比成年罪犯略高,為 79.2 %。
  • 從麥家的《人生海海》淺析人性之惡
    他最終沒有躲過那個特殊年代的迫害,被逼瘋了,我認為造成上校悲劇的原因是人性之惡。下面我就小瞎子、爺爺、林阿姨這三個人物,談談特殊環境下所激發出來的人性之惡。有的人心態就是這樣:我過得不好,你也別想過得好。2020年的新冠病毒來勢洶洶,據醫護人員稱,有個別感染的病患,巴不得別人也跟著生病,有人甚至強拉護士口罩對護士噴氣。希望別人與自己「同生共死」。一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醫生也表達了同樣的困惑,他說,「有的患者會撕開你的面罩向你吐口水。他們說,『沒有藥誰也別想醫好』。」但其實善待身邊人,就是在給自己鋪大道。
  • 善與惡,誰才是人性的主題?
    他在夢中反人類的屠殺行為並沒有合理的出發點,但存在即合理,我們卻可以斷定,在夢中的老狄釋放了人類固有的天性-「惡」,撕開了社會道德乃至法律賦予人類的「善」面具。在夢中這個特殊的環境,人不需要克制本性的「惡」,讓「惡」肆意妄行。沒有社會道德乃至法律的克制,人性無異於在裸奔,這時的人即可以說是野獸,也可以說是魔鬼。
  • 《羅生門》:人性的善與惡只在一念之間
    這部影片以一宗案件為故事背景,描寫了人性中醜惡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賴和不可知性,但是故事的結尾發生了轉折,將原有的對整個世界的絕望一改成為最終強調人是可信的,讚揚人道主義的勝利和道德的復興。小說的作者芥川龍之介,他是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以短篇小說為主,多為歷史題材。
  • 《都挺好》:蔡根花和蘇大強的感情,我看到了人性最惡的一面
    蔡根花太低估蘇明玉一樣的精英們了。他們不會洗衣做飯,但是他們通曉市場規律,更深通人性。但也像蘇明玉一樣啊,通曉人性,見過三教九流。她不是她們的對手。而像一些有本事的男人,蔡根花入不了他們的眼。 在蘇大強和蔡根花的感情裡,吉吉在蔡根花的身上看到了人性最惡的一面。
  • 《造物者之歌2》:有恃無恐的表象之下,包裹著人性的自私與貪婪
    看來,是低估了黑暗勢力的惡。而這,也只不過是黑暗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惡,正潛伏在那看不見的陰暗角落。想想,都讓人後背發涼。而那些被欺凌又無法反抗的生命,該是多麼悲涼和絕望。 有時候,人性暴露出來的惡會讓人窒息絕望,無法相信這是在人間。但事物總是相對伴隨存在,有惡的地方,人性的善和美並沒有消失,只是沒有及時出現。
  • 小說電影《一九四二》,關乎糧食、飢餓,還有人性的善與惡
    還有那段災難的歷史背景介紹和人性善惡推波助瀾的敘寫。小說中有幾處對比讓我記憶深刻:受災農民已經無糧下鍋,而軍閥的軍糧徵集卻不能減少;老百姓啃樹皮,食柴禾,官員們仍然錦衣玉食;30000000人的生命奄奄一息,迫於壓力撥發了二億救災款,但到了災區卻變成了八千萬,經過銀行存息地方扣銳層層盤剝和掠奪後卻沒有多少真正到達災民手中,戰爭來臨又無情地將受災的山河和災民扔給了敵人......
  • 人性最大的惡是不懂「感恩」
    一個不懂感恩的人只知道沒完沒了的索取,貪得無厭得寸進尺,永遠不知道回報,就算你奉獻得再多,他仍然覺得你還是虧欠於他。你做了99件幫助他的事情,但是有1件沒有做好,放心,你絕對成了他的仇人,因為他把你的付出當成了理所當然。他只記住1件事兒你不仗義,但漠視了99件事情是你在默默的付出。
  • 父親犯錯,孩子就是《惡之花》?關於人性善惡,老子、孔子有答案
    於此,顏小二覺著有必要聊一聊,人性是善,還是惡呢?1、儒家與人性---孟子:你很善良,小心變壞;荀子:不要放縱自己;孔子:沒事沒事,日後好好學就好關於人性是善是惡的問題,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多有爭論,而就大方向來說,儒家更傾向於「性本善」。為何這麼說呢?
  • 連城訣:金庸的一部冷門武俠小說,人性之惡,盡在其中
    ,根本就get不到人性這個話題。這部小說非常直白地寫出人性的貪婪醜惡,任誰看了都會一眼看到這個人性的主題。但是這部小說比較暗黑,看得人心中不舒服,因此讀者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其實,這部尖銳批判人性醜惡的小說,在金庸的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魯迅先生橫眉冷對,用犀利的雜文攻擊陰暗,揭露人性醜惡。曾經說道,他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國人,然而現實還是比他所能預想的更殘酷更醜惡。
  • 《大鴻米店》:比起人性善,人性惡才是王道,但惡的結局是希望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想不通這部電影為什麼會被禁,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完全沒有被禁的理由,可能是那個年代不允許這樣&34;地探討人性吧。他的惡在影片中表現為三個重複。小碗被悶死,米生腿被打斷,柴生變成一事無成的紈絝子弟,雪巧流落風塵,乃芳慘死,抱玉投靠日本人,下一代似乎也沒有逃避開惡的宿命。而電影中,綺雲不甘向命運屈服,冒著傾家蕩產的後果多次請人去殺五龍,並在最後成功殺死五龍。
  • 《惡意》|人性的惡意有多惡?
    你大概怎麼也想不到,一個平時自己真心相待的朋友,背後卻在盤算怎麼殺了你,搶走你的東西,人性的惡,有時候我們真的沒有辦法想到。東野圭吾的小說就是如此,揭露人性的弱點。雖然是小說,但小說也源於生活,我們在交朋友的時候也要留個心眼。 正如有人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願我們在看清人性以後,依然心懷善良,遇良人,交好友。
  • 《知否》低嫁的盛淑蘭在婚姻裡一味的隱忍,源於她高估了人性的善
    古人言:「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盛淑蘭堅信少年得志的孫秀才,人性是善的,犯錯在所難免,給他時間,他會慢慢回頭。可是在這段婚姻中,盛淑蘭給了他太多的時間,也付出了很多,受盡了委屈和折磨,但始終未能感化孫秀才,也沒能讓他回頭。
  • 東野圭吾巔峰力作《惡意》——人性至暗,人性至美(一)
    作為東野大神的忠粉,《惡意》絕對是最佳作品之一,人性的可怕遠勝於兇殺本身。《惡意》全篇採用野野口(兇手)與加賀(偵探)雙主人公敘述,交叉的「我」式自述,但卻異常清晰明朗。每段獨白過後,你以為接近真相,下一刻就又反轉。像是吊著一口氣,看到結尾才呼了出來,「呼,原來如此。」
  • 人性本惡,裴錢卻也能變得善良
    2,裴錢正體現文聖老秀才的「人性本惡」的觀點  在《劍來》中,按照文聖老秀才的觀點,「人性本惡」。但是,裴錢這個小女孩兒的出現,其性格正好驗證文聖「人性本惡」的觀點。而且文聖也說了,人性雖然本惡,但也是可以改變的。  裴錢一開始不就是一個性格邪惡的小女孩兒嗎?但是跟隨在陳平安的身邊,裴錢邪惡的性格卻也逐漸變得善良了。如此的一個轉變,再次驗證了文聖老秀才的觀點。那麼,裴錢這個人物僅僅是起到這樣的作用嗎?當然不是,裴錢算是《劍來》中一個小小的主角了。
  • 東野大神巔峰力作《惡意》,人性之惡,不敢直視
    作為東野大神的忠粉,《惡意》絕對是最佳作品之一,人性的可怕遠勝於兇殺本身。《惡意》全篇採用野野口(兇手)與加賀(偵探)雙主人公敘述,交叉的「我」式自述,但卻異常清晰明朗。每段獨白過後,你以為接近真相,下一刻就又反轉。像是吊著一口氣,看到結尾才呼了出來,「呼,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