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始心動,生死無別方入道

2020-09-05 意識的宇宙


如果你真的明白了「心是萬物之主」的意義所在,那麼你就會明白,你的心態會決定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之狀態。譬如你不開心時,你所看到的事物都是不好的……

我們先看看《疑人盜斧》的故事:

柴夫以砍柴、買柴為生,有天上山砍柴突然發現斧子不知所蹤。吃飯的傢伙竟然不見了,這還得了!於是他心急火燎地到處遍尋,仍不可得。偶然間看到了鄰家小夥,便感覺他有點異常了,心想:這小子以前總來我家玩,現在突然不來了!而且看上去心事重重的樣子,以前愛笑愛玩的他,現在也變得沉默寡言了……他肯定是心裡有鬼!斧頭定是他偷了無疑。於是暗中觀察那小夥,越看越感覺他越像是個小偷。

又過了多天,柴夫砍柴時好像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定睛細看,正是上次砍柴時因自己不小心而遺落的斧子,因此又喜又愧,喜的是得來全不費功夫,愧的是不應猜疑鄰家小夥是小偷。因此,他回家後又再詳細地觀察那個小夥,才感到:人家之所以沉默寡言,可能是看我不開心而不願意搭理我吧!人家之所以看起來心事重重,正是因為看到我自己也是心事重重!

這個故事說明了,不但你的心態會決定你所看到的事物之狀態,你的心態也會影響他人它物的心態。量子物理已經證實,所有的人與物都存在意識上的相互聯繫,亦即「量子糾纏」,都會相互的感應——一種互動的反應。所以才有杜甫詩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意境!

綜上,明白了心的意義所在,我們今天要重點分析一下「心學」大師王明陽的「知行合一」。我們便會得出一種與之前人們所普遍解釋的、截然不同的答案。過去,我們難道真的理解了「知行合一」嗎?我們難道真的理解了王守仁的「心學」嗎?那就先看看,過去人們對「知行合一」的解釋是如何的:

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與「行」統一起來,即理論加實踐才是「知行合一」;

先知而後行、或行而知之,才是「知行合一」,也才能稱得上「德」或「善」!這也是「心學」的由來……

以上就是過去人們對「知行合一」最普遍、最主流的解釋,當然還有其它的解釋,但都與上面的意思大相逕庭!

但是,以此來解釋王陽明於每每生死攸關後才能獲得的「龍場悟道」,就未免太過牽強了!也太輕視了生死的意義了!更小看了能成為一代「心學」大師的王陽明了!我們應該明白:「悟」是大徹大悟,「道」是萬物一心,這才算得上是「悟道」吧!

不妨簡單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遙控器能控制電視機,也知道電視機能感應到遙控器,而實現遠程操控的功能,這就是「知」。那麼在控制遙控器時,其實就是在控制電視機,這則是「行」。但要實現這個的前提必須是——遙控器與電視皆正常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情況,萬一遙控器或電視機的其中一個不能正常工作呢?又或者二個都不正常了呢!那麼在此情況下,就不可能實現「知行合一」了。因為即便知了,也不能行;即便行了,也不能知。此時的「知」只是「半知」或「理所當然的、合理的猜測」而已,而非真知。此時的「行」也只是可行,而非真行。

所以,真正的「知行合一」是「知即行,行即知」,知、行都是同一個東西,是一物之兩面罷了。只有行才謂知,而知時已在行了!知必行,行必知!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理論要與實踐一致,心理要與行動一致,而且是同步的一致。即要做到「人在哪,心在哪」、「做一事,就專心於一事」……如此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既知不行,那麼所謂的「知」,只是停留在大腦裡的想像或思維,就只是幻想或空想而已!

行而不知,那麼所謂的「行」,就根本沒有實際意義了!只是無謂、無用之行,是假行而非真行。

所以當知行合一時,才是真知真行!因為無論「知」或「行」都不是只停留在大腦裡的幻想或虛構中,而是實實際的、亦即超越了大腦思維的!所以它肯定就是心的反應了。所以才會有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在這裡,尤其要注意「而時」是同時之意。即「在學(知)的同時進行實習、實踐(行),就會湧現出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所以專心致志地做事,全身心投入地做事,才能使心的力量發動,也才會產生來自內心的喜樂之感,也才會真的有所作為!

只有這樣,才能入道,也才能了生死。這才是王陽明面對生死之間抉擇時的深切領悟。所以他才會有「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的如斯感慨。

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萬物皆心,心外無物」。那麼真正的知、行都是心的反應,也是心的力量,知行合一時,正是心動之時,正是擺脫大腦控制後心的反應之時,因此,「知、行、心」是一不是三,亦即「知行合一心始動」。這其實就是一種定!這個道理其實真實地反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謂的「身心物合一、身心事合一」就是知行合一,亦即心動也、入道也!

正如生與死、生死之間並無分別,生死是一物兩面。只要你明白了心的重要性,「心是萬物之主」,那麼生死之別都只是心態之別而已,死只是另一種的心態歷程。

「生死只在一念間」——量子物理證實,一個肉身,它是瞬間消失、也瞬間出現的。

「人心死,道心生」——一個活人,從世間的角度看是生,從道的角度看則是死。

死並不是生的對立面,而只是生的另一個狀態而已,反之亦然!所以生即死、死即生,生死並無分別!

既然生死無分別,那麼人就能坦然地面對死亡,從而超越死亡。事實也正是如此,聖人、賢人因領悟了生死,明白了生死皆是幻相,在面對死亡時就能從容自如、甚至於必要時會挺身而出、大義凜然、慷慨赴死,而成為真人!

從容自如的有禪宗二祖慧可、蘇格拉底……

大義凜然、慷慨赴死的有文天祥、李大釗……

古往今來,視生死如常的人不計其數。他們都能在面對肉體消亡之時,無有恐怖、沒有留戀、沒有嗔恨……

正如佛說:「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生死即涅盤」、「寂滅乃人生之至樂!」這種解脫道上的終極境界,正是超越了生死的那種極致的心態。

正是:「知行合一有愉悅,超越生死得極樂!」我們若能時時、處處都做到「知行合一」,最終會做到能隨心所欲地入定、入道,就能於生死關頭、瀟灑地擺脫僅停留在大腦思維裡那種生死的幻覺——六根、六識所帶來的一切情緒,從而得到真正的解脫!

相關焦點

  • 寵文推薦:《漁火已歸》《無二無別》《翅膀之末》
    漁火已歸》作者:沐清雨推薦二書名:《無二無別
  • 第七十九章 知行合一,俏也不爭春懂嗎?切行切珍惜!
    停止思緒,我給至簡留言道:「知行合一,努力工作吧!」實話實說,此時心情好極了,剛想大喊,給我換大碗,老資要喝高度白的……這時耳邊突然響起品泓的聲音:「師傅,我們玩累了,肚子也餓了,休息會,吃點東西噢!」品泓是神仙一樣的修者,無所謂進食,就連我修習起來也是辟穀狀態,多天不吃也沒事。
  • 【教授文】男主是教授的文,強推沐清雨《無二無別》溫昶《養性》
    今天推薦5本男主是教授的現言,沐清雨《無二無別》和溫昶《養性》超甜第一本:《無二無別》作者:沐清雨
  • 《箭士柳白猿》:徐浩峰的「武行」電影和知行合一的創作觀念
    【知行合一,文人電影】我的回覆是:「貴在知行合一」,這個判斷至今未變。
  • 《西藏生死戀》:生死之間的戀愛,刻骨銘心
    《西藏生死戀》這本書很容易讓人想起寧靜主演的電影《紅河谷》中格桑和雪兒兩人生死相依的愛情故事,那種不離不棄,共同面對死亡到來的勇氣讓人動容。而《西藏生死戀》中,主角措姆和公扎兩人之間深刻的愛情也不遑多讓,最讓人感動的是公扎對愛情的堅守和執念
  • 第十一章,論生死
    也有可能是準備好的離去……  但是,這世間的生死,無論怎麼掙扎,每個人都是必須經歷的,必須完成的「歷煉」!  孩童時期,不知生死為何物,就只是模糊的記得一些人和一些事在身邊發生過,但那些人和那些事都漸漸從記憶消失,或許有的人和有的事會給你深刻記憶,但終究是會消失的。
  • 隔壁的一場生死
    這場生死,從昏迷後進醫院前後不到20分鐘。寧靜的醫院也因這場突發的生死喧鬧起來。 好幾位在前臺掛號、付藥費的病人聽聞這個事件,都紛紛走到搶救室外一探究竟。 而在隔壁的兒科霧化室裡,蜜妹兒被蜜姐守護著,悄悄地做著霧化。空氣有些凝固,蜜姐心裡湧起陣陣後怕,畢竟夜間碰到這樣的事件,或多或少心裡有些恐懼的,尤其是對曾經閱讀過許多靈異小說的蜜姐。
  • 故事:什麼才是生死相守
    我們曾經不是說好要生死相守的嗎?我們要生死相守!既然你活著的時候不願意和我在一起,那麼,我們就死後相守吧!」 從那之後,男生不再給女生送飯,把女生餓得奄奄一息。女生在萬般無奈之下想出了辦法:她裝作已經被餓死了,當男生鬆開繩子處理屍體的時候,她趁機跑出了小房子。 天黑,荒無人煙,再加上身體虛弱。女生能跑到哪裡去呢?
  • 「人民作家」張平推出長篇新作《生死守護》
    「人民作家」張平的最新長篇小說《生死守護》,2020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抉擇」後突圍「十面埋伏」,「國家幹部」經歷「重新生活」,《生死守護》帶來一場政治生活中的短兵相接,這一現實主義題材力作一經問世就匯聚各方焦點。
  • 青春年華生死線上(五)
    那一刻我嘗到了生死的感覺,老奶奶那句別害怕別害怕的聲音在我耳邊迴蕩。與此同時,手劇烈彎曲變形緊縮,千鈞一髮以毒攻毒,以排山倒海之勢,似怒火噴射直洩衝擊,血膿水破口而噴欲流。青春年華生死線上,我在此重生!
  • 《三體》:生死面前,人性會走向哪裡
    在生死抉擇面前,人性會走向哪裡?<>01《三體》第一次真正意義需要人性來抉擇生死是在《黑暗森林》,抱定失敗主義的生死面前,人變成非人,生存成為第一要義,拋卻了法律和道德的約束,誰會為死亡埋單,活著才是正道,細思極恐。
  • 《活著》:除了生死,人生無大事
    《活著》:除了生死,人生無大事 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中年人:成家立業,或經濟上或心理上還依靠父母《活著》:除了生死,人生無大事 活著和離去《活著》:除了生死,人生無大事 我們無從選擇生活的時代 短短的一生,我們終將失去,面對人生的坎坷和不幸遭遇,看看這本《活著》,會真正感受到除了生死,人生亦無大事。
  • 勵志故事·生死交關
    生死交關,那四個字是我這輩子聽過最美好的話語。救生員比特.湯馬斯多年的訓練,在這關鍵的瞬間,發揮得淋漓盡致。生死交關,那四個字是我這輩子聽過最美好的話語。救生員比特.湯馬斯多年的訓練,在這關鍵的瞬間,發揮得淋漓盡致。三年前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妻子和我決定帶兩個孩子到住家附近的溫泉去遊泳。我們花了三十分鐘打理,又經過四十五分鐘的車程,終於抵達目的地。
  • 李迎兵:解讀張平長篇小說新作《生死守護》
    李迎兵:解讀張平長篇小說《生死守護》所謂現實敘述的零度空間,正在於以強烈的現實關懷,以及寓理想於撲朔迷離的當下生活狀態之中,表現了一種複雜而又尖銳的疼痛;而且,在穿透生活的表象時張平長篇小說《生死守護》(作家出版社2020年7月)正是具有了這種現實敘述的爆破力量。張平在處理這個生死攸關的巨大難題時,有了一種「正面強攻」的寫作態勢,通過小說文本,來反映和重建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這就使得整個小說場域有了一種一氣呵成而又貫穿始終的通透感。
  • 《生死守護》:現實題材創作的靈魂是真實
    張平(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文聯副主席)《生死守護《生死守護》寫得十分艱難。想好的故事和細節,不斷地被修改,被否定。有時候,一天只寫幾百個字。有時候,好幾天一個字也寫不下去。心之所向,情之所至,連自己也沒預料到,故事的嚴酷和人物的悲壯,會如此的激越和令人震顫。實話實說,現實題材小說的寫作越來越難了。不是因為沒有素材,恰是因為素材太多了。對素材如何取捨,也同樣越來越不容易。社會的變化越來越快。20年前,曾去過一次普陀山。
  • 張平反腐新作《生死守護》:直面現實矛盾鬥爭的真實
    中新網北京8月24日電 (記者高凱)曾創作出《抉擇》《國家幹部》等反腐作品的著名作家張平近日推出新作《生死守護》,作品直面現實矛盾鬥爭的真實,為讀者帶來一場政治生活中的短兵相接。閻晶明認為,這次的《生死守護》顯示出小說家在文學創作上的功底,故事性高、線索複雜,情節切入頗為精妙,靠龍飛大道之手、借工程總指揮之口,社會生活的複雜層面得以在讀者面前展現。他特別指出《生死守護》在政治文化展現的層面作出的努力,不是口號或者簡單的呈現價值觀,而是以豐富的懸念與激烈的矛盾展示當代社會的主題。
  • 張平長篇小說《生死守護》:風口浪尖 守望初心
    長篇小說《生死守護》正是他對時代對現實對生活思考深化的又一部優秀之作。反腐思考再深化小說中的龍興市因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下決心打通一條40公裡的龍飛大道。路並不算長,卻不經意動了一些利益集團的奶酪,把各種複雜的矛盾由暗地裡推到明面上,突如其來地空前激化,引發出一個又一個政治地震。
  • 陳玉光(教授/作家):《愛,在生死邊緣》(小小說)
    《愛,在生死邊緣》請在閱讀前先點擊 「關注」,進入作者頭條主頁《愛,在生死邊緣》《愛,在生死邊緣》《愛,在生死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