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真的明白了「心是萬物之主」的意義所在,那麼你就會明白,你的心態會決定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之狀態。譬如你不開心時,你所看到的事物都是不好的……
我們先看看《疑人盜斧》的故事:
柴夫以砍柴、買柴為生,有天上山砍柴突然發現斧子不知所蹤。吃飯的傢伙竟然不見了,這還得了!於是他心急火燎地到處遍尋,仍不可得。偶然間看到了鄰家小夥,便感覺他有點異常了,心想:這小子以前總來我家玩,現在突然不來了!而且看上去心事重重的樣子,以前愛笑愛玩的他,現在也變得沉默寡言了……他肯定是心裡有鬼!斧頭定是他偷了無疑。於是暗中觀察那小夥,越看越感覺他越像是個小偷。
又過了多天,柴夫砍柴時好像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定睛細看,正是上次砍柴時因自己不小心而遺落的斧子,因此又喜又愧,喜的是得來全不費功夫,愧的是不應猜疑鄰家小夥是小偷。因此,他回家後又再詳細地觀察那個小夥,才感到:人家之所以沉默寡言,可能是看我不開心而不願意搭理我吧!人家之所以看起來心事重重,正是因為看到我自己也是心事重重!
這個故事說明了,不但你的心態會決定你所看到的事物之狀態,你的心態也會影響他人它物的心態。量子物理已經證實,所有的人與物都存在意識上的相互聯繫,亦即「量子糾纏」,都會相互的感應——一種互動的反應。所以才有杜甫詩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意境!
綜上,明白了心的意義所在,我們今天要重點分析一下「心學」大師王明陽的「知行合一」。我們便會得出一種與之前人們所普遍解釋的、截然不同的答案。過去,我們難道真的理解了「知行合一」嗎?我們難道真的理解了王守仁的「心學」嗎?那就先看看,過去人們對「知行合一」的解釋是如何的:
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與「行」統一起來,即理論加實踐才是「知行合一」;
先知而後行、或行而知之,才是「知行合一」,也才能稱得上「德」或「善」!這也是「心學」的由來……
以上就是過去人們對「知行合一」最普遍、最主流的解釋,當然還有其它的解釋,但都與上面的意思大相逕庭!
但是,以此來解釋王陽明於每每生死攸關後才能獲得的「龍場悟道」,就未免太過牽強了!也太輕視了生死的意義了!更小看了能成為一代「心學」大師的王陽明了!我們應該明白:「悟」是大徹大悟,「道」是萬物一心,這才算得上是「悟道」吧!
不妨簡單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遙控器能控制電視機,也知道電視機能感應到遙控器,而實現遠程操控的功能,這就是「知」。那麼在控制遙控器時,其實就是在控制電視機,這則是「行」。但要實現這個的前提必須是——遙控器與電視皆正常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情況,萬一遙控器或電視機的其中一個不能正常工作呢?又或者二個都不正常了呢!那麼在此情況下,就不可能實現「知行合一」了。因為即便知了,也不能行;即便行了,也不能知。此時的「知」只是「半知」或「理所當然的、合理的猜測」而已,而非真知。此時的「行」也只是可行,而非真行。
所以,真正的「知行合一」是「知即行,行即知」,知、行都是同一個東西,是一物之兩面罷了。只有行才謂知,而知時已在行了!知必行,行必知!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理論要與實踐一致,心理要與行動一致,而且是同步的一致。即要做到「人在哪,心在哪」、「做一事,就專心於一事」……如此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既知不行,那麼所謂的「知」,只是停留在大腦裡的想像或思維,就只是幻想或空想而已!
行而不知,那麼所謂的「行」,就根本沒有實際意義了!只是無謂、無用之行,是假行而非真行。
所以當知行合一時,才是真知真行!因為無論「知」或「行」都不是只停留在大腦裡的幻想或虛構中,而是實實際的、亦即超越了大腦思維的!所以它肯定就是心的反應了。所以才會有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在這裡,尤其要注意「而時」是同時之意。即「在學(知)的同時進行實習、實踐(行),就會湧現出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所以專心致志地做事,全身心投入地做事,才能使心的力量發動,也才會產生來自內心的喜樂之感,也才會真的有所作為!
只有這樣,才能入道,也才能了生死。這才是王陽明面對生死之間抉擇時的深切領悟。所以他才會有「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的如斯感慨。
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萬物皆心,心外無物」。那麼真正的知、行都是心的反應,也是心的力量,知行合一時,正是心動之時,正是擺脫大腦控制後心的反應之時,因此,「知、行、心」是一不是三,亦即「知行合一心始動」。這其實就是一種定!這個道理其實真實地反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謂的「身心物合一、身心事合一」就是知行合一,亦即心動也、入道也!
正如生與死、生死之間並無分別,生死是一物兩面。只要你明白了心的重要性,「心是萬物之主」,那麼生死之別都只是心態之別而已,死只是另一種的心態歷程。
「生死只在一念間」——量子物理證實,一個肉身,它是瞬間消失、也瞬間出現的。
「人心死,道心生」——一個活人,從世間的角度看是生,從道的角度看則是死。
死並不是生的對立面,而只是生的另一個狀態而已,反之亦然!所以生即死、死即生,生死並無分別!
既然生死無分別,那麼人就能坦然地面對死亡,從而超越死亡。事實也正是如此,聖人、賢人因領悟了生死,明白了生死皆是幻相,在面對死亡時就能從容自如、甚至於必要時會挺身而出、大義凜然、慷慨赴死,而成為真人!
從容自如的有禪宗二祖慧可、蘇格拉底……
大義凜然、慷慨赴死的有文天祥、李大釗……
古往今來,視生死如常的人不計其數。他們都能在面對肉體消亡之時,無有恐怖、沒有留戀、沒有嗔恨……
正如佛說:「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生死即涅盤」、「寂滅乃人生之至樂!」這種解脫道上的終極境界,正是超越了生死的那種極致的心態。
正是:「知行合一有愉悅,超越生死得極樂!」我們若能時時、處處都做到「知行合一」,最終會做到能隨心所欲地入定、入道,就能於生死關頭、瀟灑地擺脫僅停留在大腦思維裡那種生死的幻覺——六根、六識所帶來的一切情緒,從而得到真正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