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片《劇演的終章》,又名《音樂會結束時》上映於一九年末,它改編自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的同名小說《劇演的終章》。影片在上映時並未登陸中國市場,所以中國觀眾對它知之甚少,這是一部愛情電影,並延續了日本電影的一貫特色,巧妙的劇情,也一次又一次的打破觀眾的定勢思維,可以說它是一部優秀的日本愛情影片。
這段故事跨越了數年時間,並輾轉了巴黎、馬德裡、日本等多地。世界著名吉他演奏家蒔野,在一次演出後遇見了一位在巴黎工作的記者洋子,兩人一見鍾情,可洋子已經有未婚夫。面對蒔野的追求,洋子打算開始新的生活,而蒔野的經紀人卻愛慕蒔野,並從中作梗,拆散了他們。
數年後,真相大白,蒔野在復出音樂會上,演奏了一首曾經為洋子單獨演奏音樂,而洋子也彌補了當年的遺憾,出席了蒔野的音樂會。蒔野與洋子都錯過了曾經最愛的人,儘管此後兩人儘量去彌補曾經留下的遺憾,但過去的就永遠不會回來了。影片像是一個身經世故的老人一般,沉穩、一字一句的為觀眾講述這段愛情故事。
三角戀的題材在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屢見不鮮,或許是導演為了讓故事變得更曲折,所以讓每一段即將修成正果的感情,在中途戛然而止。故事中的蒔野愛上了只看了一眼的洋子,洋子也在那一瞬間愛上了蒔野,面對已經帶好的結婚戒指,洋子還是義無反顧的摘下了。
蒔野身邊的經紀人同樣愛上了蒔野,在一次幫助蒔野尋找丟失手機的過程中,無意看到蒔野和洋子已經相愛,經紀人痛下狠心,用蒔野的手機給洋子發了一條分手簡訊,並且設法讓蒔野聯繫不到洋子。
不出所料,經紀人最後成為了蒔野的妻子,相夫教子,一派家庭和睦的景像。觀眾本以為蒔野和洋子這一對金童玉女,能夠戰勝所有困難,最終走到一起,誰知造化弄人,或許是他人從中作梗,亦或是命運的安排,美好的願望往往不能實現。
影片中蒔野和洋子因音樂而相遇,因此音樂也成為了兩人關係變化的轉折點。故事開篇,洋子作為記者要採訪蒔野,兩人由此相遇;此後在馬德裡的演出中,因為洋子未能到場觀看,導致蒔野發揮失常,從此洋子變成了蒔野心中過不去的坎;之後在法國巴黎,蒔野為洋子單獨演奏了一首音樂,並成為了兩人感情升溫的緣由;後來在蒔野洋子兩人分開,四年後的回歸演出中,蒔野演奏了當年為洋子單獨演奏的那首音樂,臺下的洋子心裡感慨萬分。
一段音樂既能給人帶來愉悅,也能給人帶來悲傷,貫穿整部電影的音樂元素,在這段三角戀中,起到了一個見證者,參與者的作用,其實影片中出現的音樂種類並不多,但觀眾隨著劇情的變化而對音樂產生不同的理解,進而強化了影片中的喜悅或是悲傷的情緒。
故事中最讓人惋惜的,不是兩人的錯過,而是重逢後兩人紛紛選擇了放下。曾經的洋子能夠為了蒔野而放棄去美國工作和在美國的未婚夫,蒔野也可以為了愛情而停止自己的演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可在四年後兩人再次相遇時,只是相視一笑,沒有了曾經追逐愛情的勇氣,此時的蒔野已經是一個孩子的父親,而洋子雖然已經離婚,但事業已經成了她生活的重心,兩個人既是曾經的蒔野和洋子,又與曾經的他們判若兩人。
物是人非,馬德裡的音樂廳是兩人曾經的遺憾之地,現如今,在這裡再次相遇的兩人仍沒有走到一起,兩人既然願意相聚,說明心裡還有對方,只不過大家都放下了曾經的熱血。
很多日本影片在敘事中,往往要闡述一種人生道理或者自然道理,也就是影片中的哲理性,久而久之它成為了日本電影的特色之一。
在東野魁夷的《探索日本之美》中也談到過:「日本人一直在把握大自然的生命,直感的捕捉人的內心深層的東西,由於它的感情比重大與理智,倒是在藝術表現方面發出來光輝。」
可以看出,這種藝術創作特點,與其日本的民族性是有關的。在影片中,提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未來是會改變過去的」。這句話可以說貫穿了整部影片,不僅在兩個人的起起伏伏的愛情故事中,在洋子工作時也有提到過。
這句討論未來與過去的話,不僅是導演為了向觀眾傳到一種哲理性的思想,它也是影片故事的中心思想之一。用一句話來概括整部影片中的故事,同時也是用這個故事印證了這個哲理性的道理。這種相輔相成的結構,讓內涵與故事緊緊地結合到一起,使觀眾看完電影後,有一種形而上的思想升華。
在影片中,對這句話最好的印證就是兩個人最後放下了曾經的衝動和熱血,坦然相見,過去兩個人有著太多的誤會與遺憾,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沒有什麼結是解不開的,未來的日子將會衝淡過去的不解與困惑,最終讓每個人告別未來。
在影片的色彩上,有著濃濃的回憶感,影片絕大部分的色彩,是暖黃色與洋紅色,這樣的色彩被用在蒔野與洋子見面時的場景中,有一種似真似幻的朦朧感,這種色彩讓兩人相見時的電影畫面十分溫馨,而另一方面,這種充滿回憶感的色彩,仿佛在告訴觀眾,相見就像是已經過去的美好時光,短暫而不可留。
暖黃色對視覺的衝擊力較小,這也可以讓觀眾在一個比較舒適的觀看感覺中,看完整部影片,無論是觀眾的觀看氛圍還是影片的故事氛圍,都被這種色彩所影響。在影片表現蒔野和洋子分別時,導演安排在一個雨夜,分別時冷峻的藍色調與相見時的黃色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也是兩人心情的對比,用色彩表達心情,也是這部影片色彩使用的亮點。
作為一個世界著名的吉他演奏家,可以用德才兼備來形容他,才華橫溢,尊師重道。蒔野的老師,一直是他非常敬重的人。在老師不幸暈倒中風後,他一直陪伴在老師的左右,不離不棄。
蒔野另一位生命中重要的人,就是他所愛的洋子,可以說在洋子離開他之後,他的生活十分灰暗,演藝活動也因為洋子而停止,此時事業與愛情受到雙重打擊後,他過上了隱居的生活。
其中的困苦導演一掠而過,數年後,在老師的葬禮之後,蒔野已經與經紀人結婚,並且有一個孩子,而在事業上,藉助老師過世而舉行的「告別演出」,也讓蒔野能夠一舉付出,至此,蒔野的生活與事業已經走上了正軌。
從一個渾渾噩噩的失敗者、失意者,到如今成功復出,還做了父親,其中一個人功不可沒,那就是蒔野的經紀人也是她的妻子。即便經紀人使用了不太光彩的手段,讓蒔野痛失愛人,但在蒔野的生活中,經紀人卻是一個不可磨滅的角色。
從影片的開始,就能看出,經紀人對蒔野畢恭畢敬,無論是事業方面還是生活方面,對蒔野的照顧都可以用細緻入微來形容。從演藝公司老闆的口中也可以得知,經紀人十分敬業,對於蒔野先生的事業付出了所有。
此外,經紀人也並非是一個純粹的壞人,在她面見洋子,送蒔野的演出專輯時,她的心裡已經無法承受做一個撒謊者的壓力,她選擇了將一切告知大家,這樣才能減輕心裡的壓力。這今年中經紀人一直生活在深深的自責中,由此可見,經紀人這個人物,最多也就算是一個利己者,而不是一個壞人。
總結:
影片所講述的這個愛情故事,送讓人感到無奈而又可惜。人生無常,造物弄人,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追求到自己的所愛、所願,但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有時候我們更需要一种放下的心態來面對生活,除了那個你愛的人,依舊有許多愛你的人等待著你去發現,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