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那個拾饅頭的人,是我父親(獻給爸爸節)

2020-08-28 小幽默xm

在這個世界上,歧視總是難免的,關鍵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

01

16歲那年,我考上了全縣城最好的高中。聽人說,考上這所學校就等於一隻腳邁進了大學。

父親欣喜不已,千叮嚀萬囑咐,希望我將來能考上大學,將來坐辦公室就不用下地種田了。

恰巧這時我家在縣城的一個親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們想讓我父親去幫忙照看一下房子,還給父親建議說在縣城養豬是條致富路子,因為縣城人多,消費水平也高,肯定比農村賣的價錢好。

父親欣然答應,一來這確實是個好法子,二來在縣城還可順便照顧一下我。

等我在高中讀了一個學期後,父親在縣城也壘好了豬圈,買來了豬崽。

我平時在學校住宿,星期六的時候就去父親那兒過夜,幫父親照料一下小豬,好讓父親騰出時間回家去推飼料。

豬漸漸長得大起來,家裡的飼料早已吃了個精光,親戚送給我們家的飼料也日趨減少。買飼料吧,又拿不出錢來,父親整日顯得憂心忡忡。

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裡,但也一籌莫展。

有天我去食堂打飯時,發現許多同學常常扔饅頭,倒飯菜,我突然想到,把這些東西拾起來餵豬不是挺好嗎。

我回去跟父親一說,父親高興得直拍大腿,說真是個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饅頭剩飯。

02

我為自己給父親解決了一個難題而竊喜不已,卻未發現這給我帶來了無盡的煩惱。

父親那黑乎乎的頭巾,髒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時成為許多同學取笑的對象。他們把諸如「丐幫幫主」、「黑橡膠」等侮辱性的綽號都加在了父親頭上。

我是一個山村裡走出來的孩子,我不怕條件艱苦,不怕跌倒疼痛,卻害怕別人的歧視。

好在同學們都還不知道那是我的父親,我也儘量躲避著父親,每到他來時,我就離得遠遠的。

但我內心害怕被別人識破和歧視的恐懼卻日復一日地劇增。終於有天我對父親說:爹,你就別去了,甭叫人家都知道了,會嘲笑我……

父親臉上的喜悅一下子消失了。

在漆黑的夜裡,只有父親的煙鍋一紅一紅的,良久父親才說:

我去還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這些日子,正是豬長膘的時候,不能斷了糧的。

我的淚就落下來。對不起了父親,我是真心愛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學校裡拾饅頭,我怕被別人看不起呀!

接下來的日子,父親繼續拾他的饅頭,我默默地讀書,相安無事。

我常常看見父親對著張貼成績的布告欄發呆,好在我的成績名列前茅,可以寬慰父親的,我想。

03

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的成績排在了年級前三名,而且還發表了許多文章,一下子名聲鵲起。

班裡要開家長會,老師說,讓你父親來一趟。

我的心一下子就涼了,我不知別人知道那拾饅頭人就是我父親時會怎樣嘲笑我。伴著滿天風雪回到家,我對父親說:爹,你就別去了,我對老師說你有病……

父親的臉色很難看,但終究沒說什麼。

第二天,我挾著風雪衝到了學校,坐在了教室。家長會開始了,鼓掌聲和歡笑聲不斷,我卻一直焉焉呆呆,心裡冰涼得厲害。

父親啊,你為何偏偏是一個農民,偏偏在我們學校拾饅頭呢!

我無心聽老師和家長的談話,隨意將目光投向窗外。

天哪!父親,我拾饅頭的父親正站在教室外面一絲不苟地聆聽老師和家長們的談話,他的黑棉襖上落滿了厚厚的積雪。

我的眼淚就譁譁地流了下來。

我衝出教室,將父親拉進來,對老師說:這是我爹。掌聲一下子如潮雷動……

回去的路上,父親仍挑著他撿來的兩桶饅頭和飯菜。

父親說:你其實沒必要自卑,別人的歧視都是暫時的,男子漢,只要努力,別人有的,咱們自己也會有。

以後,同學們再也沒有取笑過父親,而且都自覺地將剩飯菜倒進父親的大鐵桶裡。

04

1997年的金秋九月,父親送我來省城讀大學。

我們鄉下人的打扮在絢麗繽紛的校園裡顯得那麼扎眼,但我卻心靜如水,沒有一絲怕被人嘲笑的憂慮。

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歧視總是難免的,關鍵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

正如父親說的那樣:

別人的歧視都是暫時的,男子漢,只要努力,別人有的,咱們自己也會有。

相關焦點

  • 莫言:拾饅頭的父親
    16歲那年,我考上了全縣城最好的高中。聽人說,考上這所學校就等於一隻腳邁進了大學。父親欣喜不已,千叮嚀萬囑咐,希望我將來能考上大學,將來坐辦公室就不用下地種田了。恰巧這時我家在縣城的一個親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們想讓我父親去幫忙照看一下房子,還給父親建議說在縣城養豬是條致富路子,因為縣城人多,消費水平也高,肯定比農村賣的價錢好。
  • 豐乳肥臀:姐姐為吃饅頭出賣身體,弟弟偷窺卻不制止,該鄙視誰?
    ——《豐乳肥臀》第四十三章《豐乳肥臀》有無數個震撼人的場景,但只有這段文字所描繪的場景讓我合上書本之後,仍然難以忘懷,不是顏色場景多麼吸人眼球,多麼刺激感官,而是一種悲憤和沉重,是一種撞擊人性的衝擊感。
  • 《豐乳肥臀》:勞改犯姐姐為饅頭失身,弟弟目睹全程卻不加制止
    不過,一些人就看出,這些作品的標題有點兒「不正經」,總會讓人浮想聯翩,尤其是《豐乳肥臀》。有人就質疑,難道莫言不怕臉上掛不住嗎?何國瑞(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也對此大為憤慨,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將《豐乳肥臀》定義為「違逆時代的小說」,並認為一些評論家和教授對這一小說極力讚揚,是「令人難以理解的咄咄怪事」。那些在楊作品的教授、作家或評論家則認為,《豐乳肥臀》非常誠摯、嚴肅,是具有象徵意義的作品。
  • 故事:(方言故事)元霄節「賣呆」
    明代元霄節賞燈10天,是中國歷代最長的燈節。清代元霄節賞燈3天,活動規模很大,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歷史的元霄賞燈大都伴隨著「猜燈謎」活動,又叫「打燈謎」。一般是將謎語貼在燈上,猜中謎語的人,有時可獲得獎品。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元宵節要吃元宵。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
  • 涼生莫言(一)
    與其把注意力集中到他們這類人身上,還不如多走幾步路去欣賞校園裡的綠化帶。然而那些似乎也沒什麼可看的,任誰被那一成不變的景物荼毒了整整三年估計也沒有什麼興趣了吧。要是她的中考成績能夠再高那麼五六分,就完全不用像現在這樣只能把氣撒在這些麻木無感的死物上了。揮著木棍對著毫無反抗之力的松樹打了一陣,安莫言覺著沒意思。
  • 莫言十大長篇小說改編成有聲劇,上線喜馬拉雅
    ,華音小說劇匠心製作,以「多人有聲劇」的方式,還原莫言奇幻瑰麗的文學世界。莫言本人為聽眾領讀,親自錄製領讀音頻《一個作家的一輩子做的一件事》,從自己怎樣開始文學創作講起,和讀者分享了創作上述長篇小說以及走上諾獎領獎臺的心路歷程,也和讀者分享了他「用耳朵閱讀」的經歷:「在用耳朵閱讀的二十多年裡,培養起了我與大自然的親密聯繫,培養起了我的歷史觀念、道德觀念,更重要的是培養起了我的想像力和保持不懈的童心。」
  • 莫言上抖音 尋找「晚熟的人」
    本報訊(記者 仇宇浩)繼新書首發上熱搜之後,文壇「頂流」莫言9月3日又以短視頻創作者@莫言的身份,通過抖音短視頻與讀者分享了自己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小說集《晚熟的人》,抖音話題「尋找晚熟的人」迅速衝上當日抖音話題熱榜。
  • 莫言小說英語世界讀者接受調查
    如對於《紅高粱家族》的敘事,好評讀者稱讚其「敘述有力」「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敘事時間複雜有趣」「大膽(地拓展了敘述)視域與形式」「是一部極為複雜、精彩的作品」。莫言在《紅高粱家族》中使用「我爺爺」「我奶奶」等「複合人稱視角」,展開旨在拓展敘述者視域和知域的「我向思維敘事」受到部分讀者的誇讚,認為這種敘述方式「美極了」,是「來自中國的傑作佳構」。
  • 拾地瓜(小小說)
    生產隊的年代,山東省的沂蒙山區,六十年代的山裡人人大都知道拾地瓜,也都拾過地瓜。拾到地瓜那種心情難以形容,拾的多了就能頂上一人分的口糧。每到金秋時節,農村呈現出豐收景象,農民臉上掛滿了喜悅的笑容。農村秋季作物以花生,地瓜為主,平原地帶種玉米,山裡人很少種玉米,不高產。
  • ​所有人都在催著你長大,作家莫言卻說「慢一點」
    「我不敢看《二十不惑》,因為那是我想回回不去的青春,我不敢看《三十而已》,因為那是我即將面對的生活。」二十多歲的我們對這句話產生了共鳴,最近這兩部電視劇熱播這句話很火。如果這兩部劇你都不看的話,那就看看莫言的新書《晚熟的人》吧。
  • 諾獎後,莫言去哪兒了
    一個人牽著一兩隻羊出門,為了讓羊吃得更飽,中午也不回家,只帶著一塊饅頭吃。其他孩子都在學校,儘管不學什麼知識,但一起打打鬧鬧很歡樂。莫言一個人牽著一頭牛從學校門前路過,只感到孤獨,前途一片迷茫。莫言長大一點,鄰居有個山東師範大學畢業的學生回家做農民,勞動的間隙他總講自己在濟南認識的作家,說作家生活非常富裕。莫言問他有多富裕,鄰居說一天吃三頓餃子。
  • 回憶《送別父親》下(之一)
    記得那些天讓我去每天給父親送一次飯,不許給好吃的(家裡也沒有,我們去拾破爛賣錢,母親只被允許上半個班,只夠全家喝粥的開支)。把家裡父親僅有的幾張照片他們給翻出來帶走了。當時真是風聲鶴唳,全國對他畫影圖形大通緝大搜捕。後來聽父親講,當時他再也忍不住這種折磨了想找機會出逃,正巧那個叫張德生(後來也是得怪病早早地死了)的居委會副主任給了他五元錢,讓他去(當年的45路公交站)345路沙河公共汽車站,也就是後來副食商場的對面的木器工廠去買生火用的木柴。
  • 《豐乳肥臀》:姐姐成為勞改犯,為饅頭失身,弟弟躲一旁目睹全程
    張麻子倒退著行走,並且把那饅頭搖晃著,像誘餌一樣。其實就是誘餌。在他的前邊三五步外,跟隨著醫學院校花喬其莎。她的雙眼,貪婪地盯著那個饅頭。夕陽照著她水腫的臉,像抹了一層狗血。她步履艱難,喘氣粗重。好幾次她的手指就要夠著那饅頭了,但張麻子一縮胳膊就讓她撲了空。
  • 村口的守望( 寫在父親節)
    逼急了,我和鄰居同學小影借了生產隊的驢車,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一個牽著,一個趕著,兩個16歲的女孩子,載著十捆玉米杆走在鄉村的土路上,一路上還是挺順的,不時有過路的人拿我們倆打趣,當時還挺自豪的,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架勢。到學校,收玉米杆的老師大讚:「沒想到你倆還真有點穆桂英的本事呢!」完成任務的心理特舒坦,回來空車,我們倆都坐在車上,人常說老馬識途,這頭驢也不含糊,腳步輕快。
  • 我與我的父親(三)
    父親的身子重,我要環抱他使出很大的力氣才能扶起他,然後帶著慢慢往前挪。 父親的骨子裡就滲透著凍死迎風站,餓死不低頭的品質,就是無論幹啥都不服輸。剛做完手術時,我餵他小米粥,但是總是嗆咳,沒法進食,沒辦法我讓大夫給他插了胃管,然後我把食物打成了食糜用針管給打進去。
  • 莫言參軍,全村老少無人送行,莫言:故鄉才是永遠的牽掛
    一個村裡要有孩子去當兵,整個村子都會敲鑼打鼓地歡送莫言從小就是一個自卑的人,這種深深的自卑來自於從小吃不飽飯。在常年的飢餓下,莫言便覺得很屈辱。多年以後莫言談及童年飢餓的經歷:「童年時期我已經看到了人的底線,在生存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面子、尊嚴已經輕如鴻毛。」所以長大以後,莫言極力地想要出人頭地。
  • 莫言走後門參軍,全村老少無一人送行,莫言:故鄉才是永遠的牽掛
    1976年的時候,莫言在棉花加工廠收到了入伍通知書,來送信的民兵隊長扔下之後頭也不回的就走了,甚至連一句違心的恭喜都沒有。村裡的人得知後也是十分生氣,在莫言入伍的當天,全村的男女老少竟然沒有一個人前來送行。
  • 拾地瓜(小小說)
    生產隊的年代,山東省的沂蒙山區,六十年代的山裡人人大都知道拾地瓜,也都拾過地瓜。拾到地瓜那種心情難以形容,拾的多了就能頂上一人分的口糧。 每到金秋時節,農村呈現出豐收景象,農民臉上掛滿了喜悅的笑容。農村秋季作物以花生,地瓜為主,平原地帶種玉米,山裡人很少種玉米,不高產。
  • 手工饅頭倔老頭(民間故事)
    我爸之所以一直在老城買饅頭,是因為店鋪的老闆是個倔老頭,但凡他把饅頭變成和市面上的饅頭一個模樣,我爸就不會去了,捨近求遠豈不是閒得慌?倔老頭的手藝是他父親傳下來的,幾十年了,饅頭還是那個饅頭,都沒走過樣。手工弄出來的饅頭意味著費時費力,意味著成本高,且賣相也不甚好,而機制饅頭正好順應了這個快節奏的、光怪陸離的時代。
  • 情感故事(消失的爸爸)
    大聲哭道:「他們說我沒有爸爸!都來欺負我」媽媽聽後,心裡一陣酸處,緊緊抱起了小杜!那個時候他的爸爸還在家。他的爸爸人高馬大,而且勤奮能幹!所以爸爸就成了媽媽和小杜的保護神。家裡的重活累活都是爸爸承擔,而媽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小杜玩耍。最關鍵的是小杜的爸爸做到做的非常好,每次都會給小杜烤一塊小紅薯。吃過飯後小杜爸爸總是讓小杜騎在他的脖子上玩一個叫「開飛機的」遊戲。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小杜非常依賴自己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