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史官,忘了叫什麼名字,白天躺在書齋中,忽然看到一隊儀仗隊從書齋的一角走出來,馬像青蛙一般大,人瘦小如同手指。小小儀仗隊約有數十人,有一位官員頭戴烏紗帽,穿著繡袍,坐著兩人抬的轎子,紛紛出門而去。
史官覺得奇怪,懷疑是自己睡迷了眼。忽然一個小人折返回來,拿著一個拳頭大小的氈包,徑直來到床邊,說道:「我家主人備有薄禮,敬獻太史。」
說完光站著,卻不把禮物拿出來,過了一會小人又笑著說道:「這點小禮物,太史也沒啥用,不如賜給我吧。」太史點點頭,小人高興地拿著氈包走了。
後來就再也沒見過了,可惜當時太史心裡害怕,也沒有問問小人從哪裡來。
山右衛中堂年輕做秀才時厭煩人情世俗就搬到山中寺廟居住讀書,雖然清淨了但卻被蚊蟲跳蚤咬得夜不能寐。
有一次吃飽後躺著休息,忽然看到一個小小的武士,身高兩寸,頭上插著羽毛,騎著一匹螞蚱大的馬,胳膊上架著一隻蒼蠅那麼小的鷹。小人兒從門外進來在屋內盤旋不停。忽然又進來一個小人,裝束一樣,腰間掛著一柄弓,牽著一匹大螞蟻那麼小的獵狗。
不一會兒,步行的騎馬的來了幾百個小人,帶來了數百頭小獵鷹和小獵狗。蚊子蒼蠅剛一起飛,獵鷹就撲過去。獵狗則爬到床上牆壁上到處搜尋蝨子跳蚤。藏起來的跳蚤蝨子都能被獵狗的鼻子嗅出來。頃刻之間,蒼蠅蚊子蝨子跳蚤都被獵盡了。中堂假裝睡著,讓獵鷹獵狗在他身上搜尋。
這時來了個穿黃衣服的小人,頭上還帶著頂王冠,小人登到另一張床上,將馬系在蓆子上,其他小人紛紛下馬,將捕捉到的蟲子獻給黃衣小人,還說了些聽不懂的話。
不一會兒,黃衣小人登上一輛小車,其他人紛紛上馬,一時間萬馬奔動,煙飛霧騰,像撒了一把菽(shu豆類的統稱)粒子,不一會兒就散盡了。
衛中堂看得清清楚楚,又驚駭又詫異,不知道這些小兒從何而來。輕手輕腳走到窗前向外看去卻是空寂無人。衛中堂查看房內,牆壁的磚頭上留下一隻小獵犬。衛中堂趕緊把獵犬捉住,放在硯匣中反覆把玩。
小獵犬的毛非常細小,脖子上還戴著一個小環。餵它飯粒,聞一聞就走開了。經常爬到床上在衣服縫隙中尋找臭蟲跳蚤,吃飽了又回到匣子中臥著。
過了一晚,衛中堂懷疑獵犬已經走了,走去一看,獵犬還在匣子中臥著呢。衛中堂睡覺,獵犬也跟著上床,看到蚊蟲就吃掉,蚊蟲都不敢來了。衛中堂非常寶貝這隻小獵犬。
有一天衛中堂睡午覺,小獵犬伏在身旁陪伴他。衛中堂翻了個身感覺壓倒了什麼東西趕緊起來一看,小獵犬已經被壓扁了,像是一張紙一樣。從此,房子裡再也沒有煩人的蚊蟲了。
這兩個故事用極短的篇幅講了兩段奇幻經歷,小小人兒小小獵犬是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留給讀者想像空間。如果太史跟著小人而去,會不會是中國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我想起以前看過一個帖子,一位網友講了小時候的一個經歷,有一天他午睡後趴在窗戶上看外面,窗外是一大片竹林,忽然他看到很多穿紅戴綠的小人抬著轎子從竹林經過,小人身高大概和三四歲的小孩差不多,都是一副喜氣洋洋的樣子,走路的樣子很奇怪,一跳一跳的。
這位網友看到的是不是和太史見到的很相像?
理智上我覺得他們應該都是在似睡似醒中出現了幻覺,但如果拋開科學和理智,如果真的存在一個和我們生活的空間平行存在的奇幻世界,那多有意思啊。
回到小官人的故事,太史看到的小人也是有戴烏紗帽的官員,有隨從,有僕人,說明也是一個等級森然的社會,而且侍從還會中飽私囊,這就有點掃興了。大概蒲松齡寫這個故事是想影射真實官場上的汙穢行為吧。
不過現在再看,我更喜歡故事裡奇幻的部分。
這兩則故事初讀驚嘆於奇幻的想像,讀後又有一種悵然的失落感。像是夏日午後剛睡醒,迷迷糊糊混混沌沌,有點失落,有點無力,有點哀傷。
像是夢卻又那麼真實。
人生在世豈不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