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同行:罪與罰》:給予我們赦免的,是懺悔而不是牧師

2020-09-04 無物永駐

世上皆有法,陰間也是如此。

《佛說壽生經》中寫道:

人死後成為亡者,會在陰間49天內接受7道審判,7位閻王進行謊言、懶惰、不義、背叛、暴力、殺人、天倫的審判,通過所有審判的人方得投胎轉世。

這便是佛教的生死輪迴。以此為世界觀,2017年,韓國推出了一部科幻神作——《與神同行:罪與罰》。

今世之後,來生以前,七大判官,七重地獄,三名地獄使者與一位正義死者在地府開始了一場為期七七四十九天的審判之旅。

作為一部耗資400億韓元的科幻電影,《與神同行:罪與罰》改編自韓國熱門同名漫畫《與神同行》,它以1441萬的觀影人次位居韓國影史亞軍,僅次於《鳴梁海戰》(1761萬人次),堪稱國內第一科幻大片。

然而,儘管電影中打鬥場面行雲流水,各種特效眼花繚亂,但科幻外衣下,電影最終探究的,仍是人性的善惡。至於對「人性」充斥的感情色彩,抽絲剝繭之後,呈現給觀眾的,並非鞭撻而是褒揚。


佛教強調業因果報,正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與神同行》所構建的就是這樣一個講究因果循環的陰間世界。

金自鴻,消防員,在一次救援行動中不幸墜樓而亡,成為正義死者,即亡者中的貴人。

江林、解怨脈、李德春,陰間三使者。作為辯護人,金自鴻死後,他們帶領其前往陰間接受審判,與神同行之路就此展開。

不同於人世法官的能力局限,地府判官對凡人的一切了如指掌,在他們面前,不僅所有善惡之舉無所遁形,連一些虛妄之念也會被其察覺。

這就是上帝視角下絕對真實的世界,審判的,也是絕對真實的人性。

而將一位正義死者作為影片被審判的主角,算得上《與神同行》的最獨到之處。摒棄理想狀態下「善與惡的天然對立」,把善與惡融為一體,這樣一種演繹或許呈現得才是最完整、最寫實的人性。

金自鴻他並非一般的死者。他是貴人,是一個一生寫滿正義與勤勞的善良之輩,白天捨生忘死滅火救人,晚上馬不停蹄兼職打工。就是這樣一個人,雖因正義死者身份免於「不義、背叛」兩重地獄的起訴,但還是未能全身而退。

罪行由輕到重,他仍需依次接受「殺人、懶惰、謊言、暴力、天倫」這剩下五重地獄的審判。在這之後,一系列不為人知的過去逐漸被揭開。

殺人地獄裡,金自鴻曾因害怕危險擔心自身安全而錯過了解救同事的最佳時間,間接害死同事;懶惰地獄裡,金自鴻親口承認努力工作只是為了賺錢,他信仰金錢,也甘願成為金錢的奴隸;

謊言地獄裡,金自鴻冒充死去的同事給其女兒寫信,還一直以成家立室、幸福美滿來欺騙母親;暴力地獄裡,金自鴻曾在年少時殘酷毆打營養不良的瘦弱弟弟;天倫地獄裡,金自鴻更是一度想用枕頭捂死自己的母親,並在那之後離家出走至死未歸。

善良背後隱匿的陰暗,終隨著一層層審判現於人前。


莎士比亞曾說:人生有如一塊用善與惡的絲線交織成的布;我們的善行必須受我們過失的鞭撻,我們的罪惡卻又賴我們的善行把它掩蓋。

《與神同行》裡也並沒有純粹的善與惡,有的只是善與惡相互交織的矛盾體。金自鴻既是一位英勇正義的消防員,也是有著陰暗面的「偽君子」。善與惡相交,並不衝突,因為這就是真實的人性。

至於影片中的七重地獄,與其說是來自地府的審判,不如說是每個人對自我一生的反思。神明知曉一切,作為行事主體的我們和他們一樣,也最能清楚自己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卑劣。謊言、懶惰、不義、背叛、暴力、殺人、天倫,作為看客的我們,又能經得起幾重審判?

呈現真實人性的善與惡,從而引起觀眾對自我的反思,這算得上是《與神同行》的深層意義,但又不僅限於此。

電影中,金自鴻所犯下的陰間五宗罪裡,殺人、懶惰、謊言這三項罪名都在三位使者的辯護下成功洗脫:

雖間接導致同事喪生,但同一時間,金自鴻救下8條人命;之所以信仰金錢,則是為了給母親治病,給弟弟金秀鴻交學費;寫信給死去同事的女兒、欺騙自己的母親則是為了讓她們燃起生活的希望。

從上帝視角來看,金自鴻的確有罪,但,凡是不以滿足個人私慾的過錯,在神明那裡,均可以得到原諒。

然而在「暴力」與「天倫」地獄裡,金自鴻卻是十足的犯罪者。

母親重病難愈,弟弟營養不良,一家人生活難以為繼,為了免於苦難,金自鴻決定先捂死母親,再與弟弟服安眠藥。拿著枕頭猶豫不決時,弟弟發現了,極力勸阻,金自鴻發洩似的毆打弟弟,之後帶著愧疚離家出走。

舉心動念無不是罪,即便事出有因,但觸犯的依舊是「弒母之罪」。更何況,對於這一切,兄弟倆以為不知情的母親,原來從頭到尾都知道。為了增強故事的衝突性,《與神同行》在每一層審判中都設置了反轉,而關於母親的知情,則是影片的最大戲劇性看點。

當真相全部攤開,罪行也昭然若揭。比起曾經妄動的「弒母之心」,讓無辜的母親飽受錐心之痛卻從未懇求原諒,這才是金自鴻最大的罪孽。此時此刻,他該何去何從?

影片最後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引發世人的自我反思」這一層面,如果這樣未免過於狹隘。反思過後,如何自我救贖?這才是更為重要的主題內核。


藉助金自鴻,《與神同行》給予了我們答案。

得知母親一直明白自己的負罪感,也一直在等待自己回去,金自鴻十分懊悔。

「我願意接受懲罰,什麼懲罰都可以,拜託讓我見我媽一面,我要跟我媽說我錯了。」

「活著時沒做的事死了才想著做麼,我已經給了你足夠的時間,足足15年。」

很遺憾,遲到15年的真心道歉,人世的母親未能聽到,金自鴻,也未能得到母親的原諒,面臨著定罪判刑的後果。此時,使者江林、解怨脈,幫助也已成為死者的金秀鴻進入了母親夢裡,代替哥哥說出真相。

《與神同行》的設定很殘忍,意外死亡的不只是哥哥金自鴻,即將退伍的弟弟金秀鴻也在哥哥死後不久被戰友「誤殺」,成為了冤魂。作為影片的支線劇情,「金秀鴻的冤死事件」雖獨立發展但卻服務於主線,弟弟最終在母親的夢裡向母親坦誠了當年的事情,解釋了哥哥的愧疚與自責。

「我的孩子,你們沒做錯任何事,都是媽媽的錯,知道了嗎?是媽媽的錯,對不起,我的兒子,我愛你們。」

原本不會說話的母親在夢裡開口了,她深知兒子的無奈,所以她知道真相卻從未怨恨。即便在看到眼前的枕頭時有過驚慌絕望,但她最終選擇的,仍然是原諒自己的孩子。

「人類都是有罪的,但只有少數的人能鼓起真正的勇氣祈求原諒,而少數中的更少數人,能得到真心的原諒。」最終,閻羅大王做出判決,金自鴻因得到人間母親的真心原諒,陰間不再進行審判,他將得以輪迴轉世。

真心懺悔,方得赦免,這是《與神同行》裡地府判官對已故罪人的最後恩賜,也是對電影之外觀眾們的指引。

正如《聖經》中所說:「我們若認自已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我們若認自已的罪,神必要赦免我們一切的罪孽,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不同的是,對於觀眾,對於我們,懺悔並不是終點,改過才是。

反思、懺悔、改過,這是《與神同行》所彰顯的人性的純善,也是對現實的期待。


有人說,《與神同行:罪與罰》披著科幻的外衣,販賣著親情的眼淚。的確,影片從頭到尾都構築了一個神化的世界,閻王、判官、使者、亡者、冤魂,因果報應、輪迴轉世,這些都是偽科學的存在,是虛幻的、天馬行空的。

但就是在這樣一個臆想中的絕對上帝視角下,我們看到了一場名為親情的救贖。背負愧疚卻不敢明說、唯有用一生贖罪的兒子,心知肚明卻選擇原諒、一心等待孩子的母親,在前世之後、來生以前,雙方無法放下的心結終於得以解開。

這樣一種結局,既是親情所致,因為血濃於水、母子連心。與此同時,更是人性使然,因為懺悔與寬恕都是人類向善的本能。

很奇怪,明明是「罪與罰」,影片最終卻以溫情、圓滿收尾,七重地獄裡,所有「因惡而起」的罪行也都「以善結束」。沒有謊言,沒有暴力,沒有殺意,有的只是足以化解所有惡念的懺悔和原諒。

在這場善與惡的對決中,很明顯前者勝利了。而這樣的安排,恰恰也證明了相比較譴責人性的陰暗卑劣,《與神同行》最想要傳遞的,是生而為人的美好善良,最想要褒揚的,也是人類敢於懺悔的真心與勇氣。

而當我們看慣了各種譴責人性的電影,藉助《與神同行》,我們重新對這個世界心存期待。


很高興與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歡迎關注自媒體:無物永駐,多平臺同名。

相關焦點

  • 懺悔必須在這個時候才管用
    在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中,敬天信神與善惡有報的道理感化了眾多的世人。為何古人要孜孜不倦地講述這些道理?為何勸說善惡有報的故事數不勝數?其背後的深刻用意,就是不讓世人沉淪於欲望與私利的滿足,而敗壞了人應有的道德與良知,最終遭到上天降臨的懲罰。
  • 少年身世坎坷自卑不已,牧師善意勸說,解開心結成就輝煌人生
    蓋利15歲那年,村裡來了一個牧師,蓋利的一生從此徹底改變了。他看到村裡幾乎所有的人都到教堂裡去,他也決定到裡面去,探聽自己命運的秘密。突然,一隻手搭在他的肩上,他匆忙回頭,那人正是新來的牧師。牧師溫和地問:「你是誰家的孩子?」蓋利不知所措,不知道怎麼回答牧師的問話,他的眼裡噙滿了淚水。他知道自己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幕就要發生了,人們會告訴牧師,這是一個私生子,一個沒有教養的孩子!甚至他還隱約地感覺,也許牧師已經知道他是一個私生子了。
  • 神父的「懺悔」
    船尾阿德裡安神父回望著逐漸遠去的陸地暗自出神,他未曾留意,不知何時身旁多了一人倚在圍欄上點燃了一支煙。海上風大,香菸散發的煙霧在神父眼前打著旋散去,令神父不由回頭看了一眼。所以神父,咱們的目的地一致,將一路同行。」神父搶過太爺爺手中的香菸,劇烈的吸了一口,換來一陣劇烈的咳嗽。
  • 一個從事色情行業女孩的真實故事(懺悔)
    問朋友,說我們做的是壞事,人人唾棄被看不起!她們說我們又不搶,憑我們年輕資本來錢!笑我傻了,還管死後下地獄?聽後她們的勸說我就假裝不去在乎下地獄事!真心向佛菩薩懺悔!我開始迷上上網,遊戲!和網友聊天視頻,說色話!懷孕吃避孕藥好幾次,還打胎,好像有4個。真心向佛菩薩懺悔!我看色情片,看黃色小說,拍過性感照片,色誘網上和現實中的男人,還玩過一次同性戀。
  • 牧師被別人吐口水在臉上,他卻高興的說謝謝!談尊嚴與幸福的故事
    在國外的一個小鄉村裡,有一位遠近聞名的牧師,他非常智慧,並且非常受人尊敬,每次星期日的講道都是人滿為患,連坐的帶站的,人們一直都擠到了門外,即便是這樣,許多人還是星期日儘量早早的來聽牧師的講道。如果不誇張的話,可以說這位牧師是村裡最受尊敬的人之一。
  • 《黑暗女巫立身偉正》​《與神同行三百年》
    《與神同行三百年》5.
  • 東野圭吾《虛無的十字架》:是否應該廢除死刑引發的罪與罰的思考
    罪與罰,怎麼樣才能真正讓受害人家屬從失去親人的傷痛中走出來並得到救贖呢?是讓犯人聽到自己被宣判為死刑的方式還是讓他活著在監獄裡改過自新並用一輩子去贖罪的方式呢?就像小說中所描寫的,中原知道了殺害他女兒的殺手並沒有反省,甚至毫無悔意,只是嫌太麻煩而接受死刑的判決,這對中原來說無疑內心再次深受傷害。
  • 《沉默的羔羊》那些細思極恐的細節,被漢尼拔吃掉不是最可怕的
    史達琳用自己強大的內在力量,贏得了男人們的尊重,就連留在現場的當地醫生和牧師也對這個小個子女孩刮目相看。克勞福德和警長回屋之後,我們能看到包圍著史達琳的警察們,這群大個子男人的目光很不友善。他們先是意識到這姑娘原來無足輕重,就是個花瓶,大人物為了充門面才帶她在身邊的。
  • 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同行是冤家。
    其實是同行。他們心裡就是嫉妒恨。別的沒有什麼了。
  • 從楊麗萍不生孩子被懟,我想到《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扎心的悲劇
    直到青春期,對於同性的愛戀使得她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和女友布蘭妮的戀情既帶給她前所未有的幸福感覺,也讓她在異性戀霸權的時代,被貼上了「魔鬼」、「撒旦」等種種標籤,母親、牧師告訴她「同性之戀是惡魔,是毒品,是瘟疫,萬不可接觸」。無論是母親常說的那句「橘子就是唯一的水果」,還是芬奇牧師口中的「不正常的激情」,都帶給了珍妮特一種堅不可摧的約束和難以與之抗爭的規範。
  • 《罪與罰》▎當得知自己心愛的男友是殺人犯時,是該躲開還是繼續
    我們往往容易一念之差犯下不可饒恕的罪惡,甚至有時就是在臆想,只要擦掉那一抹痕跡,就一定會得到想要的東西,其實不然,擦掉的是始終是表象,真正的根源在於紮根我們內心的種子,在於我們靈魂深處的執念。就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中的男主角尼科夫,因為生活窘迫,殺了房東太太兩姐妹之後,什麼都沒有得到改善。
  • 《伴我同行》:12歲那年夏天,我們結伴去看一場死亡
    『電影不是拍你眼睛看到的。電影是拍你心看到的。』毫無防備心地打開這部電影——隨著鳥鳴聲和一首舒緩的音樂,一幅鄉間遠景圖出現在眼前,膠片特有的質感瞬間擊中人心。緊接著一個全景,拍攝鄉間道路上的一輛車。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伴我同行》(即《屍體》)在《肖申克的救贖》面前都顯得黯淡許多。在各種電影榜單上,《肖申克的救贖》常常排在前三名,雖然《伴我同行》在豆瓣也拿到了8.9的高分,但因打分人數太少而未能挺進豆瓣電影Top250。
  • 《二十不惑》給予年輕人也給予家長的思考
    00後不是眾人口中垮掉的一代,而是不惑的一代。姜小果 用周尋給她貼的標籤就是真誠,炙熱,無畏。對待工作中的每個人和事都很真誠,炙熱。對待愛情無畏而又純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明確地用目標行動來實踐。看到姜小果對待愛情的態度讓我想到了舒婷的《致橡樹》。
  • 故事:一個死囚的臨刑懺悔
    說時遲那時快,緊隨其後的抓捕隊員迅疾用槍託猛砸阿宏的手腕和頭部,另一隊員趁阿宏還未緩過神來,一把將其手中的砍刀打落。阿宏束手就擒。被關入B市第一看守所後,在人性化的教育下,看著那些記載著自己親手犯下種種惡行的案卷,這個殺人「惡魔」深知自身罪孽深重,終於開始向死者和妻女懺悔。
  • 與"高反"同行
    與"高反"同行"高反"是指人們從低海拔地區進入海拔較高地帶(常指海拔3000米以上)給身體帶來以缺氧為主要症狀的改變與"高反"同行車隊繼續在川西北馳騁,同車的人有好幾位有不同程度的"高反",大家不約而同就把話題扯到了"高反"上,車長
  • 溝通、理解、愛,是我們能夠給予這個世界最大的善意!
    親人朋友都未必能隨時了解和體察我們,更不用說不同的進化路線發展出的智慧生命之間,對於同一行為同一事物的理解和對待,更是有著天塹般的鴻溝。唯有了解,而不是以自己的價值體系為參考坐標的武斷判定,才能消除隔閡、誤解和偏見,才能實現愛與平等。二是愛是深入了解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