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當時醫院的手術室只是一間平房,他和哥哥經常在手術室外面玩耍,那裡有一塊很大的空地,陽光燦爛的時候總是晾滿了床單,他們喜歡在床單之間奔跑。
那是他童年的美好記憶,不過這個記憶裡還有著斑斑血跡。他經常看到父親給病人做完手術後,口罩上和手術服上滿是血跡地走出來。離手術室不遠,有一個池塘,手術室的護士經常提著一桶從病人身上割下來的血肉模糊的東西走過去倒進池塘裡。到了夏天池塘裡散發出了陣陣惡臭,密密麻麻的蒼蠅像是一張純羊毛地毯,全面覆蓋了池塘。
他在太平間對面住了差不多10年時間,可以說他是在哭聲中成長起來的,那些因病去世的人,在他們的身體被火化之前,都會在他家對面的太平間裡躺上一晚,就像漫漫旅途中的客棧太平間,沉默的接待了那些由生向死的匆匆過客。
他在很多個夜晚裡突然醒來,聆聽那些失去親人以後的悲痛哭聲,10年的歲月讓他聽遍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哭聲。到後來他覺得已經不是哭聲了,尤其是黎明來臨之時,哭泣著的聲音顯得漫長持久,而且感動人心,他覺得哭聲裡充滿了難以言傳的親切,那種疼痛無比的親切。有一段時間他曾經認為這是世界上最為動人的歌謠,就是那時候他發現大多數人都是在黑夜裡去世的。
那時候夏天的炎熱難以忍受,他經常在午睡醒來時看到草蓆上汗水浸出來的自己的完整體型,有時汗水都能將自己的皮膚泡白。
有一天他鬼使神差地走進了對面的太平間,仿佛是從炎炎烈日之下一步跨進了冷清月光之下,雖然他已經無數次從太平間門口經過,走進去還是第1次,他感到太平間裡十分涼爽,然後他在那張乾淨的水泥床上躺了下來,他找到了午睡的理想之處,在後來一個又一個的炎熱中午,他躺在太平間的水泥床上,感受舒適的清涼,有時候進入到夢鄉會有鮮花盛開的場景。
他的教育讓他成為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不相信鬼的存在也不怕鬼,所以當他在太平間乾淨的水泥床上躺了下來時,他對於他不是意味著死亡,而是意味著炎熱夏天的涼爽生活。
曾經有過幾次尷尬的時候,他躺在太平間的水泥床上剛剛入睡,突然有哭泣哀嚎聲傳來將他吵醒,他立刻意識到有死者光臨了,在越來越近的哭聲裡,這個水泥床的臨時客人倉皇出逃,讓位給水泥床的臨時主人。
直到多年後的某一天,他偶爾讀到了海涅的詩句:「死亡是涼爽的夜晚。」
這個消逝已久的童年記憶在他顫動的心裡瞬間回來了,像是剛剛被洗滌過一樣清晰無比的回來了,而且再也不會離他而去。
餘華之所以能冷靜地寫出《活著》這部享譽海內外的苦難史詩,跟他童年的這段經歷很有關,見慣了生死,已對生死產生了超然的態度。
餘華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細雨中呼喊》
《活著》創作於1993年,曾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和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等獎項。2004年,餘華更是憑藉這部作品,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
1994年,著名導演張藝謀將《活著》搬上銀幕。2006年, 33集電視連續劇《福貴》和觀眾見面。2012年,著名導演孟京輝執導了話劇《活著》。
餘華認為:作家的使命,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所說的高尚,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是對善和惡一視同仁。
於是,便有了《活著》。
《活著》的主人公叫福貴, 年輕時家庭富裕, 但他吃喝嫖賭, 輸光了所有的家產, 父親氣悶而死。不久, 母親操勞成疾, 福貴去縣城給母親抓藥, 被國民黨抓去做壯丁, 差點送了性命。當他回到家裡, 母親已經離世。十幾年後, 兒子有慶抽血過多而死, 又聾又啞的女兒鳳霞結婚一年難產而死, 妻子家珍得重病去世, 女婿二喜意外身亡, 七歲的外孫苦根因多吃了豆子脹腹而死, 老去的福貴只有和那頭也叫「福貴」的老牛作伴, 度過餘生。
餘華在這部小說裡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 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的心態, 這種用活著的方式與苦難和死亡抗爭的命運與態度, 其中所滲透的忍受苦難的堅韌不屈, 就是作家餘華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告訴廣大讀者的人生態度。我們生於人世間, 可能都無法抵擋自然災害或是事故帶來的變故與傷害, 這時不悲觀、不言棄, 為了自己也為了家人, 更為了那些愛我的人與我愛的人, 不屈不撓地堅強, 這就是《活著》這部作品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人生啟迪。
餘華的另外三部代表作《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也同樣精彩。大多是通過描寫血腥、暴力和死亡,達到揭露「人性的惡」與現實的醜陋與殘酷的目的。看了這四部代表作,見慣了書中形形色色的苦難,你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原來是那麼幸福,會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感到滿足,會帶給你心靈的撫慰。原價142元的四部代表作套裝,現在只要88元,值得你擁有。購買請點以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