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活了一百萬的貓,是在講一隻貓得到愛,失去愛的故事的話,那麼《愛德華的奇妙之旅》就是失去愛,學會愛,又重新得到愛的故事。
心一次又一次破碎,
生命在破碎中繼續。
一定要穿越那黑暗,
愈益深重的黑暗,
勇往直前。
————摘自斯坦利·庫尼茲的《試驗樹》
一、對於這個世界,我是真的喜歡
凱特·迪卡米洛寫故事的時候,好像故事本身有一個魔杖牽引著她。有點像小說家史蒂芬·金的寫作風格。她是美國當紅的兒童文學作家,善於細膩的心理描寫,筆下的人物真實自然。她說,她並沒有塑造這些人物,而是專心聆聽這些人對她說什麼,然後把他們說的東西轉述出來。她不喜歡刻意介入或扭轉故事的發展,也不特意挑選故事的題材或背景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這種自然是一種不見痕跡的功力。以《夏洛的網》一書聞名於兒童文學界的E.B.懷特曾說:「所有我想要在書裡表達的,甚至所有我這輩子所要表達的就是,我真的喜歡我們的世界。」凱特認為這句話也正是她寫作的心情。
故事大概內容,先是得寵的阿比林,就像豌豆公主或者溫室花,自命不凡,養尊處優。後來被一個淘氣的男孩子扔到海洋深處,被撈上來,又從垃圾頂部到流浪漢營地,從生病的孩子床前到孟菲斯的街道上,一路上的見聞,通過一隻「兔之眼」,看到人生百態,不同的生活經歷。一直到最後,他發現自己可以愛,也在等待愛。
二、阿比林說:「我會一直愛他」,她是這麼說的,也做到了。
阿比林對愛德華的愛:穿衣打扮,有自己的衣櫃。愛德華有自己的金懷表。回家後就是陪伴。----真兔子。阿比林這個是真愛,應該到最後你會發現她帶著自己的孩子來選玩具,她的孩子也選中了這個,而且愛德華認出了阿比林戴著的那塊屬於他的懷表。這是一個完美的閉環。這份孩子對玩具真摯的情感,讓我想到了自己家裡的小孩:大宇對他的毛巾被。他會抱著睡,用來擦眼淚。會認真的親上一口。不過我不很確定他這份感情會不會能持續的那麼長。
三、佩勒格裡娜老祖母:關於愛德華的一個寓言。最後的老娃娃:最終完成愛的接力啟蒙。
從不會愛到會愛。和最後的老娃娃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呼應,告訴愛德華不要放棄。愛德華開始關心她的一個個主人們,學會了共情。因為之前,它雖然知道阿比林愛他,但對阿比林說什麼沒有興趣,甚至覺得討厭。
愛德華的改變轉機:不是吸塵器事件,那只是再一次證明阿比林是多麼愛愛德華的一個小例證。真正促使愛德華開始思考的是:愛德華在黑黑的大海,等不到阿比林,開始想念它曾經看過的最亮的星星的時刻。這樣一個糟糕的時刻,愛德華卻開始了關於愛的思考。
沉入大海的經歷讓愛德華變得謙卑了:她不在乎別人用「它」稱呼它,它也不在乎內莉給它起女孩的名字,穿上簡單樸素,而不是優雅時尚的衣服。它對自己說:「實際上這有什麼關係呢?穿什麼衣服是不會傷害我的」----我想那是一種衝擊,從極高到極低,我覺得他是要放棄自己了。為了保命就好的最底層的需要。
它甚至覺得在小綠屋和漁夫夫婦一起生活是很甜美的。內莉也會和這個愛德華聊天說話。講他死去的兒子的故事。她承受著想念和失去的痛苦。而愛德華聽著這些,它發現他聽得很認真。以前她知道阿比林愛他,但是他對阿比林說什麼沒有興趣,覺得討厭。可現在,它覺得內莉講的這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他傾聽著,好像他的生命和她所講的事情是息息相關的愛德華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喜歡那種融入其中的感覺。這對老漁夫都有一顆童心對待愛德華,還帶他看星座,那些星座的名字說出來,也是極為好聽的。沉入大海後,愛德華陷入了絕望,後來他們的女兒的到來讓故事發生了轉折:這裡老兩口的很多細節,比如顫抖的聲音,比如老漁夫低頭吃飯,哭著做著香噴噴的麵包,這個細節給我印象尤深。
四:愛德華和星星對話-----是愛德華的內省時刻
其實是愛德華在問自己,在搖擺:如果我被愛過,那麼我為什麼現在孤零零地在這裡呢?
被愛過和孤零零有什麼關係?看星星,想祖母的話,那些心理活動,那些內省時刻雖然那是薩拉·魯思的星星,愛德華卻也對它寄予希望。第二十二章 是愛德華的幻想或者說夢境----這一部分也是揭示奇妙,也和封面部分對應。後來愛德華陳列在玩具修理店裡,它不在乎別人是不是買它。他被愛過,卻深陷絕望,緊閉心扉。
----愛德華覺得愛充滿了痛苦,這是真實的,卻仍然要懷著希望。如果不打算愛或者被愛,你的整個生命之旅就是沒有意義的。他在想,我還會被愛和愛嗎?由此,我想到了活了一百萬次的貓,白貓死去,剩下的時光,他還會愛嗎?
愛德華·圖雷恩在等待著。
季節更迭,年復一年。
他一遍一遍重複著那老娃娃的話,直到它們在他腦子裡磨出了平滑的希望的溝痕:有人會來的,有人會來接你的。
你必須滿懷希望,你必須知道誰會愛你,你下一個會愛誰。——老娃娃。
「打開你的心扉,」她輕柔地說,「有人會來的,有人會來接你的。不過首先你必須打開你的心扉。」
因此,這是奇妙之旅。
拐角總能見到了各種各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