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到實體書店閒逛,應該會發現各店推理懸疑小說區域的特別推薦,大概率是東野圭吾。他的作品受眾廣泛,兼具娛樂性和文學性,既有推理小說的精密設計和吸引力,又有對人性的解析和社會問題的反思。
向滑雪的報恩
相比《解憂雜貨店》、《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的國民知名度,這次新出版的《雪國之劫》,好像了解的人並是特不多,只聽書名甚至有些陌生。以帶有奇幻色彩的《解憂雜貨店》為例,單本在世界銷量高達1200萬冊,非常受歡迎,也改編成了家喻戶曉的影視作品。
其實,《雪國之劫》當時在日本一上市,就狂銷120萬冊,也是名副其實的暢銷書。而且對東野圭吾先生來說,與滑雪相關的作品,都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了解東野圭吾的人,都知道,他是狂熱滑雪愛好者,日本各大知名滑雪場,都是他的心頭好,從自傳性質的散文集《挑戰》中可以知道,他日常寫作之外,很喜歡體育運動(想起熱愛跑步的村上春樹),比如,足球、冰壺、棒球,但要說最愛,肯定是從初中時就著迷的滑雪。
「我的確對滑雪有著特殊的感情。就算自己不滑,每當電視上轉播世界錦標賽之類的比賽時,我也一定會看。即便是一般人連名字都沒聽過的選手,我也知道很多。」
他喜歡到什麼程度呢?
除了十幾年來練習滑雪,還有投入私人財產舉辦滑雪大賽,以及在自己的作品中向大家介紹這項運動。
他也曾經表達過滑雪帶給他激情和影響,「單板滑雪很有趣,這是事實,但有趣不是全部,世界上比滑雪有趣的東西多了去了。我覺得讓我入迷的,是『進步』。」一方面是滑雪技術的進步,另一方面是寫作上敢於嘗試新題材、新風格的進步。
容易猜錯的兇手
《雪國之劫》就是一個發生在雪場的故事,但他明明那麼熱愛滑雪場,可一開始就設定了讓人炸掉它。
作家們啊,真下手寫了,可一點都不含糊呢。
故事中,新月高原滑雪場好不容易迎來了降雪比較好的滑雪季,但收到了一封恐嚇郵件,自稱「埋葬者」的犯人,以「我要代表地球,懲罰你們這些破壞自然環境的元兇」為由,勒索滑雪場三千萬。
在給了第一次贖金後,犯人又提出新的要求,贖金從三千萬,累積到一億一千萬。高層意見發生分歧,巡邏員們也有不同的想法,犯人到底是誰?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
直到最後,真相才浮出水面。
我讀到一半就開始不由自主地猜測、分析,試圖找出真兇,剛開始想的是入江父子。
他們有作案動機,妻子在滑雪中意外死亡,「被害者明明一點過錯都沒有,卻丟掉了性命,這無疑是一場悲劇。但更讓根津覺得不是滋味的是,肇事者選擇了逃走。就算是翻了大錯,要是馬上去求助,也許入江香澄就不至於喪命。」
按照常理推測,他們至少是恨滑雪場的,或者想在這裡找到肇事者,作為受害者審判他。
不過,很快就發現,他們是東野設置的幹擾項,並不是真兇,而另一對人選走進我的視線——日吉夫婦,他們出現的時間和對北月區不同尋常的關注,都有點讓人生疑。他們住視野、服務都最好的套房,能夠俯瞰雪場,雙人行動的話,也能創造完美的不在場證據。
可惜,我又猜錯了。
因為《雪國之劫》並不能按照東野圭吾圭吾之前的作品那樣,去推測哪一位是犯人。
尋求變化的推理大神
東野圭吾作品眾多,因為寫作的時間長,風格上也有變化。
處女作《放學後》,是典型的密室殺人事件,但背後探討的是青少年們脆弱又不顧一切的羞恥心,除精巧的推理之外,對人性的挖掘也非常好看。
之後暢銷的作品,也在按照「如何殺人」、「誰是殺人犯」的思路在寫,但常常帶有一個強烈的情感動機,背後又有非常鮮明的人物,比如,《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等等,以推理為外衣,講述更社會角度的故事,也是東野圭吾擅長的創作方式。
《雪國之劫》也是創新的寫法,比較突出的是群像描寫和環境刻畫。這本小說裡出場人物非常多,有20多個人,包括雪場的經營者,日常維護者巡邏員,遊客,雪場周邊生活人等。每個人都跟這個爆炸案件有關,甚至整個雪場的人都成為了人質。
這也是最有意思的看點之一,當所有人的生命都危在旦夕,可雪場的高層卻因經營問題選擇不告知大眾真相,私下與犯人交易。而頗有責任心的雪場巡邏員根津從一開始主張報警,到後來想方設法尾隨犯人。這就是自私冷酷的資本與勇敢熱忱個體之間的對比和較量。
而對新月高原滑雪場的描寫,非常細緻,試圖讓不了解滑雪的人,也能感受到滑雪場的美好和樂趣。
從根津的視角寫積雪的厚度、雪道的長度、雙板單板滑雪者的不同點以及滑雪的技術和感受等等。他也會鋪墊滑雪場經營上的困境和周圍居民的生活狀態,用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為後面的反轉做好邏輯上的準備。
與他以往的小說相比,《雪國之劫》顯得溫情脈脈,看似所有人命懸一線,有種隨時間變化和「埋葬者」郵件內容恐嚇帶來的緊張感,但根津他們作為雪場工作人員的認真熱情、曾經發生過事故的入江父子想重新開始以及快人對繪留的一見鍾情,都讓雪國給人的感覺不是冰冷,而是溫暖。
另外,這本小說是雙案件推理,閱讀時既可以尋找入江香澄案的肇事者,也可以猜測炸彈危機的始作俑者。但兩個案件的有重疊的人物,在最後揭曉時也不會覺得突兀,甚至還有助理理解後者犯罪的動機。
同時,閱讀之後也會明白那句「為了阻止犯人,我必須成為更狡猾的罪犯。」是什麼意思,其中蘊涵著深沉的人文內核,有社會責任感跟資本主義的鬥爭,也有逃避者的補償心理,這是東野圭吾擅長的對人性的精準狙擊。
所以,我覺得《雪國之劫》精彩之處,除了故事上的的創新,還因為能感受到東野圭吾個人的變化——不被盛名所累,停滯不前,而是不斷嘗試風格和題材,這很難得,也應該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