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的作者是誰?現在的書上普遍標是明代許仲琳著。過去,也有人說此書的作者是明代萬曆年間道士陸西星,還有說是明代大學者王世貞的,或者無名氏的。古代話本小說很多都是這樣,作者不可考。也許讀者想不到,還有一個更離奇的說法,說《封神演義》和《金瓶梅》的作者居然是同一個人。
那麼,《封神演義》和《金瓶梅》這兩部好像八竿子打不著的書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呢?先來看一個和《封神演義》問世有關的民間傳說:
從前,有個人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出嫁時,家裡把錢都給她做了嫁妝,到小女兒出嫁,沒有嫁妝錢了,小女兒很不高興。這個人很有辦法,說我寫本書給你和未來的女婿吧,這書就是嫁妝。然後,他就根據《尚書》裡的短短一句話寫了一本書,書就是《封神演義》。小女兒對老爸實力深信不疑,拉著未婚夫把書拿去刻印銷售,結果,書大賣,不但嫁妝錢有了,還成了巨富。
這個傳說出自清人梁章鉅的筆記《歸田瑣記》:
昔有士人罄家所有嫁其長女者,次女有怨色,士人慰之曰:「無憂貧也。」乃因尚書武成篇「惟爾有神,尚克相予」語演為《封神傳》,以稿授女。後其婿梓行之,竟大獲利。
我還聽到過民間流傳的一個版本,說那個要嫁女兒的人當時已出家當了和尚,他是在一座廟裡寫的《封神演義》,這座廟就是北京廣安門外護城河西岸的天寧寺。
天寧寺有說建於隋代,也有說建於遼代,千百年歷史滄桑,建國後,廟宇只餘一座破敗不堪的密簷式寶塔,孤零零聳立,塔頂遍生蓬蒿,周邊是雜亂的工廠用地。
直到2007年,天寧寺修葺一新,迎接信眾,這裡現在是一座比丘尼修行的道場。這座廟宇很「低調」,香火不旺,是個幽靜的所在。
其實在明清時代,天寧寺還是頗有人氣的。
清代小說《仙卜奇緣》記載:
每年重九日,遊人都到寺內登高,僧人專會種菊,那秋菊開時,十分鮮妍,不減牡丹。彼時登高賞菊,賦詩留題者不少。
重陽節來天寧寺賞菊題詩,是當年文人雅士的一個特別的節日遊藝項目。那時,天寧寺是一座僧人修行的寺院,改為庵寺是在現代重修之後。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封神演義》的作者會與天寧寺聯繫起來呢?
經過調查,我發現了這樣一條線索:
在明清兩朝拜訪過天寧寺的名人當中,有一位文學大家,明代的王世貞。王世貞(1526—1590),明代嘉靖到萬曆年間的名士,官任南京刑部尚書、應天府尹等職。他的文學造詣相當突出,是為當時文壇領袖。
陳田《明詩紀事》云:「弇州(王世貞)負博一世之才,下筆千言,波譎雲詭,而又尚論古人,博綜掌故,下逮書、畫、詞、曲、博、弈之屬,無所不通。」
「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過於世貞者」,這是《四庫全書》對王世貞的評價。
北京城宣南為當時進京趕考的士子聚居之地,王世貞在其未考中進士時就曾在寓居在宣南的天寧寺,還留有詩篇。
如這首《天寧寺大風雨旋霽》:
雁塔衡飆勁,珠林密雨回。曇花空外散,天樂定中來。
龍出阿羅缽,猊翻般若臺。何因佔慧力,孤月亂雲開。
那時的天寧寺還是珠林密雨,一派幽深景象,而今天這座寺廟旁邊就京城車水馬龍的二環路。
這位王世貞著作廣博,有一種說法,說他是《金瓶梅》的作者。
據說,王世貞寫了《金瓶梅》名聲大噪,皇上聽說了,讓他拿最近他新書書稿來觀賞。眾所周知,《金瓶梅》是本啥書,其中多有汙穢露骨的筆墨,王世貞一想,這事不大靠譜。怎麼辦?焦急之中,決定乾脆再寫本別的書吧。於是通宵達旦,趕製了一部新書——《封神演義》。第二天一早,把《封神》呈現給了皇上,皇上看後表示很不錯。而王世貞連累帶嚇,頭髮全白了。
此說見於近代蔣瑞藻的《小說枝談》:
俗傳王弇州作《金瓶梅》,為朝廷所知,令進呈御覽。弇州懼,一夜而成《封神演義》,以此代彼,因之頭白。
蔣瑞藻自注云,此說引自「缺名筆記」。不用說,這更應該是一個民間故事,就算印表機一晚上打完一本《封神演義》都是夠嗆。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看民間傳說裡那個為女兒嫁妝而寫《封神演義》的和尚,傳說他出家在天寧寺中,那麼,這個人物會不會是在影射王世貞呢?
的確,歷史上,王世貞一直與佛門心有戚戚,自詡為「有發頭陀」、「退院閒僧」,如他在《弇州山人尺牘》中說:
僕因野次受風,遂為瘧鬼所侮。近始稍稍能起,已棄家授兒曹作一有發頭陀矣。
同時,王世貞又傾慕道教,與全真道士多有交往。當他聽聞女道人王燾貞得道成仙后,羨慕不已,在萬曆八年拜王燾貞為師。他一向重視道教養性修真的觀念,自己也勤而行之。如他提出: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無生至理,要從此關研出虛極靜篤。」《弇州續稿》
王世貞身為入世鴻儒,同時心向佛道,與佛門、全真道人素有交遊,思想中包含著融合貫穿三教的主張。
再來看《封神演義》這部書,佛門中的燃燈佛、觀音菩薩在書中以燃燈道人、慈航道人的道教形象出現;文王武王的治國之道又體現了典型的儒家思想,姜子牙作為道教中人又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封神演義》融合儒釋道三教的主題思想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把《封神演義》的作者說成是王世貞,即是指二者融合三教的觀念一致。
再來看《金瓶梅》一書,恰恰也是包含著儒釋道三教融合的思想內涵。其中,西門慶的第一個兒子官哥剛一出生就被寄名入道士門下,成為一個小道士;西門慶的遺腹子孝哥最後投入空門做了一名和尚。西門慶自身又與儒生關係很好,來往甚密,曾以重金資助兩名貧窮的進士。
其實,從文筆上看,《金瓶梅》的文筆要比《封神演義》精緻許多,兩部書很難說出自一位作者之手,特別是這些小說的作者都難以考證,我們也就無須把關注點放在這上面。我們發現,民間傳說將《金瓶梅》、《封神演義》、王世貞三者聯繫在一起,其意義並不在於確證書的作者是誰,而是告訴我們,在明朝的中後葉時,儒釋道三教融合的思想已非常深入人心,並在民間小說中得以彰顯。
參考書目:
《王世貞佛學思想研究》
《王世貞道教思想及其歷史文化意義》
《歷史記憶中的王世貞》
《繪圖仙卜奇緣》,《歸田瑣記》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創,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