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發現了這麼一本書,被我稱為是最好的間諜小說。
1944年6月6日,以英、美兩國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登陸。此後,288萬盟軍全線湧入法國,開闢歐洲大陸第二戰場,德國陷入兩線作戰。這就是諾曼第登陸。
與慘烈的登陸戰同樣精彩激烈的是在登陸前盟軍為了騙過德國間諜部門的情報站。盟軍通過故意炮製的無線電波和雙面間諜,使德國知曉在英國的愛丁堡部署了英國第四軍團,實際上這個軍團是不存在的。在英國南部,盟軍如法炮製,放出假消息,美國名將巴頓將軍帶領的美國第一軍團集團軍在此駐紮,直指法國的加萊。在地中海地區,盟軍也演了一出上述戲碼,通過無線電波和日常活動使德國相信盟軍在埃及駐紮了大批部隊,很有可能從此北進歐洲。而實際上在埃及的盟軍力量只有一點點。戰後分析德國的情報戰失利是讓盟軍成功開闢第二戰場的最直接原因。這本小說,就是講述上面提到的英國南部的假情報戰。
在故事中,希特勒的直覺相信盟軍會在諾曼第登陸,但種種情報顯示最終登陸的目標是加萊。為了求證,最終希特勒命令潛伏在倫敦的間諜「針眼」去收集情報。「針眼」成功獲得了盟軍的真實動態,卻在逃離英國的過程中因為意外而被殺。希特勒沒有拿到情報,服從了德軍將領們的意志,在加萊布下防禦力量,最後一敗塗地。
以一場眾所周知的戰爭和跨海登陸戰作為小說的歷史背景,整個故事的走向和人物命運從一開始就已經知道了。但是講故事的人的高明之處在於,即便如此,我仍會忍不住的去想,如果沒有那些偶然事件,整個歷史是不是就會被改寫了呢?
英國人對德國人確實沒有什麼好印象,書裡偶然會冒出一些對德國人的惡搞和嘲諷,比如「針眼」自己回憶想起了家鄉,他想到:
「他本國的語言——詞彙豐富而準確,輔音發音硬朗,元音圓潤清脆,動詞放在句子最後,直到讀完最後一個字才能明了全句的意思。」
我相信,任何學過德語的人看到這一段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尼瑪高級黑啊。
《針眼》這部小說現在有新版的印刷,隨便一搜還看到在81年被改編成電影。這本書的最後,提到了當年抓捕「針眼」的英國反間諜專家已經垂垂老矣,看電視轉播的1970年世界盃,西德擊敗了英格蘭,給老頭氣的夠嗆。順便說一下,那是墨西哥世界盃的1/4決賽,英格蘭開場20分鐘便以2:0領先,隨後貝肯鮑爾帶領西德隊開始大反擊,最終3:2逆轉。當然西德隊也沒有走到最後,半決賽遇到老冤家義大利隊,加時賽被4:3擊敗,從那以後,正式大賽遇到義大利隊,德國人直到2016年才首次取勝,於是「德意治」的說法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