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著,就不可能不幸福

2020-08-28 水滴的感悟


2000年秋日裡的一天清晨,在內蒙古牙克石這個小城中,市郊的小路上,圍了一群路人。

他們震驚地看著眼前的一幕,驚嘆著,惋惜著。

「媽啊,是車禍,這小姑娘肯定是給撞死了。」

「太可憐了,我剛才在這路邊走著,突然聽到『砰』的一聲,回頭就看到這孩子被撞飛了,然後又被車子吃到了車底下......」

「天啊我不敢看了,這小孩兒在車底下被車拖了十幾米呢,不敢看了不敢看了.......」

「太慘了,估計這孩子是被車壓黏糊了,這車怎麼回事,怎麼停不下來」

「這孩子爸媽怕是要瘋了,孩子屍骨都不能完整,可也真是的,怎麼一起走都不看好自己的小孩......."

路中央停著一輛中型麵包車,車看起來舊舊的,車面上滿是劃痕,灰色的油漆面也已褪色。車裡面,坐著一位顫抖著,哭泣著的女司機,看上去30多歲的樣子。她已經徹底嚇傻了,不敢想像自己竟在這一瞬間,剝奪了一個小生命,自己是「殺人犯」了嗎?

車外面,一對年輕夫妻朝著這邊跑來,他們看起來瘋了似的,歇斯底裡地叫著。這對夫婦是孩子的爸媽,他們失去神智的樣子,仿佛看到了世界末日。

車底下,是位6歲的小女孩,這位因為自己年少不懂事,橫穿馬路,而被捲入車底的小姑娘。

放眼望去,路面上飄著粉色的毛線頭,隨著風從車底不斷飛出,在路面上流淌著,好像在訴說,在哭泣......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20年前的故事。不知這次車禍是否還會被那些路人記起,想必一定已經被這個城市忘記。

車底下的女姑娘就是當年6歲的我。我,是一位大難不死的幸運女孩。


上帝的玩笑

讓所有人震驚的是,當爸媽把我從車底抱出來的那一霎那,看到的是好模好樣,僅有幾處刮傷的我。路人驚訝地張大了嘴巴,爸媽開心地熱淚盈眶,女司機也鬆了一口氣,好像剛剛只是噩夢一場。

那場車禍,我的倖存,對於所有人而言,好像都無法用科學解釋。被麵包車猛烈撞擊後捲入車底,竟然可以只有一些皮外傷,在場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仿佛見證了奇蹟的發生。

那日我和上帝提前商量好了似的,給大家開一個玩笑,讓他們虛驚一場。

車禍後,我很快便回到了校園,回歸了正常的童年生活。那時年幼的我怎麼懂的大難不死的意義,只感覺生活中的一切都理所當然。我甚至感覺自己應該像貓一樣,也有九條命,時不時還會向同學們炫耀手臂上的傷疤,好似一塊紋身,記載著我曾有過的一段「超自然」酷炫人生經歷。

過去二十年間,我度過了多彩無憂的童年,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刻苦的大學生活和驚喜不斷的留學生活,畢業後開始了苦樂參半的工作時光…….

人生也會起起落落,但「活著」這個事情一直都是那麼的理所應當,成年後的我自然也很少記起那段過往。我從未對命運之神認真地說聲「謝謝」,未曾感恩這得來不易的第二次生命。


發小的意外離世

去年一日上班時,我突然收到了媽媽的微信消息。她在信息中提醒我說以後旅遊可一定要小心,老家一個女孩幾天前在馬爾地夫潛水時意外去世了。那女孩潛入水底後,很久都沒有上岸……

我本想著這就是一個陌生女孩的不幸故事罷了,可接著聽媽媽說了更多細節,如女孩子年齡,姓氏,畢業大學,工作城市後,我竟意識到,是她!

是她,我的小學同學,我的髮小。

記得那是2000年,一年級剛入學的我,在班級裡第一次見到胖乎乎的她,這位班主任選出的大班長。她看上去兇及了,像個小班任一樣總是訓斥我們。我現在都還記得她身穿白色運動衣,頭頂男孩子短髮,叫我們安靜學習的樣子。

小時候成績平平的我一直都很怕她,害怕這位班級「小領導」,對那時的我而言,優秀的她一直都在學校生物鏈的最頂端。

小學畢業後我便很少再見過她了,偶爾會聽到她的消息,聽說她依然成績優異,並且減肥成功,留了長頭髮,很多男孩子喜歡她。

大學時,我去了上海,她去了寧波。11年我們幾位老友約在上海相聚,我和她又見面了。在電梯裡看到她時,我竟然都認不出眼前亭亭玉立的女孩竟然是當年的小胖子班長。她瘦瘦高高,黑牛仔,白體恤,儼然一位氣質美女。我怎麼都不能把這個和顏悅色,氣質溫柔的女孩和當年那個身穿白運動服,總是氣呼呼的小胖妞聯繫在一起。

在上海的那三日,我們倆形影不離。那年我17歲,她18歲,在人生最美麗的年華裡,我們有著說不盡的話,一起憧憬著未來的工作生活,分享彼此對愛情不同的看法與各自的期待。

我記得她興奮地和我講著大學裡的事情,那時候她很喜歡她大學的校園氛圍,熱愛所學的專業。她還和我傾訴說,學校裡一個模里西斯的男孩子和她表白,但是那男生英語口音太重,她只聽懂了最後三個詞「I love you」。我記得她講這番話時害羞而開心的樣子,笑起來還有兩顆小虎牙和深深的酒窩。

那時對她而言,未來可期。

後來我們除了幾次同學聚會,便很少再見過面了,每逢過年過節彼此會有一個簡單的問候,但僅此而已。通過朋友圈我一直關注著她的生活,我知道她有了男朋友,經常看到她和男友撒狗糧的照片;她和我一樣都去了英國讀書,周末會發一些在倫敦公園裡清晨跑步的視頻;她也在學習法語,偶爾在朋友圈裡吐槽法語複雜的語法結構;她喜歡旅遊,在她朋友圈中不乏各國美麗的風景照。可惜她豐富多彩的生活,引人入勝的朋友圈更新,她26歲的青春,一切的一切都停留在了2019年。

收到媽媽的信息後,我感到萬分震驚而悲痛,當年她和我傾訴時的樣子突然又閃現在腦海中,我記得她和我講起人生規劃時激動的表情,我不敢想像她不能去實現那些計劃了,命運殘忍且無釐頭到我已不能理解。

如此年輕而美好的生命怎麼可能會這樣終結呢?曾經那鮮活而充滿能量的軀體現在竟變為了灰燼,靜靜地躺在一個小盒子裡......


我的醒悟

其實在得知她離世的那段日子,是我人生的低谷期,生活中很多事情不隨我願。

若那時我可以和命運之神坐下來溝通,那對話內容肯定像極了員工向HR抱怨公司的待遇。我想對他說為什麼給我的「人生待遇」如此不盡人意,為什麼沒有給我安排我最喜愛的工作?為什麼還讓我如此迷茫困惑?為什麼還不讓我遇到知心的人生伴侶?為什麼為什麼……我不是每日都祈禱嗎?每日都和你訴說?難道我的願望清單都直接進入了你郵箱的垃圾桶嗎?

總之那時候的我對生活不滿意,似乎每次遇到人生低潮期時,我對生活的感恩之情也會一點點被磨滅,然後自己只能看到這世界對我的虧欠。

直到得知她的意外離世,這噩耗如一道閃電,劈開了我腦中的那層迷霧,也如一記耳光將我喚醒。仿佛命運之神在對我說「你看到了,看到我的力量了吧。無論你們有再多的人生規劃,再多的期望,面對生與死,你們都是那麼的無力。我當年開著死亡列車差點接走在車底的你,但我沒有,因為我聽到了你父母悲痛的哀嚎,起了惻隱之心。我想著這女孩還太小,沒看過這個世界,沒品味過世間五味。我給了你第二次人生,孩子,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饋贈。」

是的,她的意外讓我想到了自己當年劫後餘生的經歷,這是時隔二十年後,我第一次認真地在腦海中搜尋這段差點被刪除的記憶。我閉上眼睛,又一次回到了那條小路上,我低頭看了看自己身穿的粉色小毛衣,望了望走在我前面的爸爸媽媽,然後眼睛凝視馬路對面,拔腿便衝了過去。可剛邁出幾步,便感覺到了一下極為猛烈的撞擊,我像個皮球一樣砰的一聲彈了出去,接著不知怎麼回事,我人已經到了車底下。我可以感受到車零件的溫度,可以聽到車外爸媽那震耳欲聾的大叫……然後我睜開眼睛,意識從2000年又一次穿越了回來,我活著,我活著!

這一刻,我終於對命運之神說出了那句久違的「感謝」。

此後,我的心態漸漸地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記得一天上班的路上,我看著公交車外鬱鬱蔥蔥的花朵,竟突然心生感悟,我想著活著多好,可以欣賞這自然的美景。那條路其實我每天上班都會經過,但那一刻是我第一次真正地注意到,欣賞到那可愛的花朵。

而後我經常體驗這種帶有覺知的小瞬間,記得一次在咖啡廳等朋友,我看著手邊滿是咖啡沫的卡布奇諾,感受著口中絲滑的咖啡,想著自己還可以享受這杯中的美味;我在家中和父母一起烹飪時,看著媽媽手中端著熱氣騰騰的炒鍋,笑嘻嘻地遞給爸爸,我感到很幸福,我還可以感受這美好的家庭時光,享受父母的陪伴......


活著的意義

于娟是帶給我良多人生感悟的一位女作家。這位復旦大學的青年教師,在晚期癌症抗爭期間寫下了《此生未完成》這本自傳書籍。當我翻開這本書時,開篇第一頁十幾個字映入眼帘,仿佛是對我的靈魂真切的忠告: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多好的發問,是啊,要用多大代價,才能真的珍惜當下這鮮活的生命,這每一分一秒,才可以停止對命運的抱怨和討價還價。難道一定要到重病晚期或是意外來臨時才可以看清生命的意義嗎?

可不可以每一日清晨,都當作是一次重獲新生。睜開眼,感受著跳動的心臟,呼吸著鼻尖流動的空氣,去感恩這又一日的生命。

青年作家田維曾說「每一次睡眠都是一次死亡,當我們醒來,便是全新的生命。」

田維15歲時身患癌症,22歲便離開了人間。但讓我感動的是,她在《花田半畝》一書中,講到了自己對生命的珍惜,她稱生命是「母親無限的贈與」。在她短暫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裡,在日記裡這樣子說道:當我從睡夢醒來,我知道自己是全新的生命,又一次死亡在我的肉體上盛開過了,每個清早,我們明白更多。我們不斷重生。

19年7月底,我去美國旅遊,在西雅圖參加了一場大型的搖擺舞(一種交際舞)活動。各國舞者雲集,仿佛是一場國際友人的大聚會。那場活動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華裔美國男孩。他在舞池中央跳舞的樣子自信極了,仿佛這舞會上只有他一個人,他為自己舞蹈,為幸福舞蹈。我喜歡看他毫無修飾,絕無炫技和造作之感的舞步,他的舞蹈是自然表達的高級藝術。

舞會後,他開車送我們回住處。在車上,我有幸與他深度地交流與溝通。我了解到原來他也是位死裡逃生的倖存者。一年前他一個人去海邊遊泳,結果沒想到被海浪捲入海中,掙扎後他還是被這力大無比的浪花一次次拍倒在海裡,最後他已經無力掙扎,在無奈和恐懼中等待著死神的到來。沒想到,自己竟被海邊的陌生人救上了岸。

他說自己的個性從那之後變了很多,他從前並不是如此隨性而熱情的。但在那次事故後,他覺得生活的所有都特別美妙,他更有意識地想去幫助更多的人,還和我分享了他在馬來西亞旅遊時的一些善舉。他說不知道是不是機緣巧合,他竟然在馬來西亞的海邊遇到了一個差點落水的小孩,並救下了這個孩子。他說他相信因果報應,大難不死說明這世界上一定有需要他完成的使命,他必須對這世界和他人有所饋贈。和他溝通中,我能明顯感受到他身上的能量,這能量是有溫度的,溫暖並感染著他身邊所有的人。雖然與他只有那一面之緣,但他幸福而滿足的笑容,永遠都刻畫在我的腦海裡,那是感恩一切的笑容,是至誠至真的笑容。

有時我在想,可能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從小便對生活的舒適與便利感到萬分習慣,自然對幸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甚至高到誤解了生活的意義和幸福的真諦。我會為挫敗的求職經歷而深陷抑鬱,為遇人不淑而抱怨生活。我卻忘了,除了生死,這些都是小事。別人可以忘記,但是作為一位大難不死的奇蹟體驗者,我絕不可以不惜福。我不可再向命運索要太多,而是要回饋這世界,溫暖身邊人。

《安妮日記》是我反覆品讀的一本書籍,是二戰時13歲花季少女安妮與日記本的對話。安妮和家人當年為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殺戮,在阿姆斯特丹的密室中躲藏了兩年。兩年裡她無時無刻不面對著被納粹發現,帶去集中營屠殺的恐慌。在這樣黑暗的日子裡,這位年少的女孩,竟在日記本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讀到這句話時,我感到慚愧,慚愧我擁有這麼多,卻依然有時感覺人生「烏雲密布」。這書中的文字如一道陽光,照進了我的靈魂。

最終15歲的她死在了集中營,但她對幸福深刻的理解,對生活完整的參悟永遠溫暖並啟迪著所有閱讀這段文字的我們。

此刻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呼吸嗎?真好,我們活著。

只要活著,就不可能不幸福 ☀

相關焦點

  • 餘華《活著》:讀懂人生的真諦,不為身外之物而活著
    原本以為日子雖窮,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好,可偏偏天不隨人願,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七歲的外孫,白髮人送黑髮人。在外人看來,也許福貴是一個命苦的人,但在福貴看來,他是最後一個活著的人,他再義無反顧。因為,他再也不用擔心,他死了,誰為家人送終。這也是福貴這一生完整的寫照,堅強,樂觀,與命運做著抗爭。
  • 《活著》:三個女人三臺戲,戲說一生的幸福
    柔弱的女子,在整部小說裡,她們哪一個不是在困境中苦苦支撐,不離不棄,把中國女性的力量表現的淋漓盡致,完美的詮釋了「忍受」這個詞語,更是活化了「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句話,她們給它賦予了生命,活著是它的可見的生命體,她們的活法就是靈魂的呈現,至死不休。
  •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你活著
    王琳初入豪門有著不一樣的欣喜,以為從此可以過著無憂無慮富家太太的生活了。可是豪門裡的關係就如《紅樓夢》裡的細分的怡紅院、瀟湘館、暖香塢、蓼風軒等等那個裡面住著不一樣的人,每個人有著不一樣的性格,每個人的關係又是那麼的千絲萬縷,錯綜繁雜。有直系、有旁系、有家主、有主母、有兒子、有閨女、有媳婦、有女婿每一個人的關係都是要有處理得當,不然一不小心就會非常的難看。
  • 餘華《活著》:再悲催的人生,都有幸福的存在
    ,甚至福貴的講述裡還有幸福的味道。」這個詞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著的確是一種力量,比起輕易的死去,活著更不容易。閱讀《活著》這本書,讓人對命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 《活著》活著不易,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想想福貴的這幾個品質
    其實家珍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她知道福貴本性不壞,是會回頭的浪子。她爹來接她的時候,她收拾東西沒有鬧,何嘗不是對福貴的一場考驗呢。而她也確實看到了福貴的改變,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愛和幸福,不在於貧窮,就在於相伴。所以她回來了。家珍帶著有慶回來以後,福貴內心高興又自責。
  • 不求榮華,不慕權勢,只願平生快樂幸福!
    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了。生命是脆弱的,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好好珍惜眼前,不計得失,開心快樂,過好每一天。丈夫意識到情況不妙,「不可能的呀!這個時候了,不可能不起床的。」,他一摸,「天啦,妻子全身冰涼,早已沒有了呼吸。」出事了,丈夫天旋地轉,努力控制住悲傷。他知道自己一定要堅強,他還有未成年的孩子,他一定要挺住。丈夫開始籌備妻子的葬禮了。丈夫認為妻子是單位的職工,想借單位的場地為妻子料理後事。不知為何,竟然沒有達成協議。為此,他和妻子單位的相關人員起了爭執。
  • 《活著》:活著,卻又不止是活著
    但在理性上,我還是更喜歡原著多一些,因為《活著》要傳達的道理,並不是單純的悲劇和苦難,在極致的劇情推動之下,有些東西一定會觸底反彈,迸射出不一樣的人文思想和生命哲理。但不得不說,餘華也讓我見識了一名作家的「冰冷」之處。
  • 為什麼說甄嬛、果郡王若不私奔就不可能過得幸福?
    除非果郡王和甄嬛私奔,走得遠遠的,讓皇室找不到他們,才有平平靜靜度過餘生的可能,否則只要讓採蘋外那幾個女人有摻和進來的機會,他倆就別想安生,不信你就看吧:孟靜嫻:一旦果郡王娶妻的消息傳出,她還是會傷心欲絕,還是會一病不起,她的父親還是會去苦求皇上開恩,讓她嫁過去當側室,皇上又不可能不給她父親這個面子,而以孟靜嫻對果郡王志在必得的性格和她最擅長的「扮豬吃老虎」的手段,她可能在婚後甘心認命
  • 小說:只要他現在健康幸福,她就放心了
    就連霍北庭都希望這一年多裡,昏迷時陪伴的人是顧雨桐而不是自己,她何必掃了他的興……只要他現在健康幸福,她就放心了。顧暖低著頭,沒有否則也沒有承認。她不想破壞他們,他霍北庭喜歡誰,她便尊重誰就是。「小暖,你看,這是姐姐和你姐夫的孩子,叫霍佑庭,你看他長得好看嘛?是不是和北庭長得很像??」
  • 尖尖嫁給凌霄,下半生很可能不幸福,李海潮最擔心的事發生了
    李尖尖嫁給凌霄,真的會幸福嗎?01其實,很難說。如果單純從凌霄喜歡尖尖這個一點來說,那自然是幸福快樂的。他們之間的感情很穩定,起碼凌霄不會喜歡上別人。他的眼裡心裡只有李尖尖,不會有人取代對方的位置。但是,這種就真的是愛情嗎?還是說友情和親情,也摻雜了一些。如果不是純粹的愛情,那麼李尖尖明白之後,還會這麼愛凌霄嗎?
  • 故事:愛情可能就在不遠處
    喜歡帥哥不正常嗎?」小珍納悶問我。 人都喜歡美麗的人事物,但未必只有美到那個地步才會令人心動吧。我是這麼想,在人與人的互動間,外表雖然是第一印象,但我們總會交談,會對話,會一起做點什麼,感情的發生,應該不只是都在第一眼,第一瞬間就產生的,很多愛意的萌發,是兩個人在不經意的相處間逐漸產生的,談戀愛,不是迷偶像,我們不是只要看看他的照片,欣賞他的外表,就可以過一天。
  • 餘華《活著》活明白,沿著想要的目標努力地活著,幸福總會光臨
    活著曾是張藝謀改編的電影活著,當年張藝謀問餘華,為什麼把福貴寫得那麼慘,難道你不怕觀眾受不了嗎?餘華說,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寫得這麼慘,當時不是這樣的結構,寫著,寫著就把福貴寫得這麼慘了。 餘華的活著故事講述 福貴是一個嗜賭如命不爭氣的紈絝弟子,把自己的家底兒全輸光了。 養了這麼一位不爭氣的孩子,老爹也很生氣,活著福貴的爹就這樣被福貴活活地氣死了。
  • 陳光:也談「活著」
    後來,我應邀到一所大學作抗震救災專題講演,談到最深的體會,就是「活著最好」。我講得情真意切,聽者唏噓不已。靜下心來想想,的確是這樣。人之所以誕生,目的就是活著。只有活著,才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會看到世上美好的景色,才可以喜歡自己最愛的人,才能品嘗人間的酸甜苦辣,感受快樂,享受人生。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只有活著,才能創造奇蹟。
  • 品《活著》:悲慘徐富貴——百鍊成鋼,活著才是王道
    》韓版自序中解釋道:「這部作品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和平。」
  • 《活著》: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
    他知道,這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比活著更美好,也沒有任何事情比活著更艱難了,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延續生命的過程就是艱難地活下去的一個過程。在苦根7歲那年,苦根生病在家,但因為家中早已揭不開鍋,福貴只能煮半鍋豆子留給苦根後就出去幹活,待福貴回到家中的時候卻發現,苦根因為吃豆子撐死。至此,福貴的最後一個親人也離開了人世。
  • 《活著》: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活著》內容簡介《活著》是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主人公徐富貴一生的故事。徐富貴本是地主少爺,可年輕的時候嗜賭成性,敗光了家業。妻子家珍本是米行老闆的千金,在富貴一貧如洗之後依然不離不棄。富貴痛改前非,準備奮發圖強。可在為母親求醫途中被抓壯丁。輾轉回到家鄉,母親已經去世,妻子艱難的帶大兒女,可是女兒卻成了啞巴。
  • 《三十而已》,可能不只是而已
    不如願,顧許離婚失敗。短短幾集,勾勒這麼多情節,結局真的稍顯匆忙。過多的筆觸去勾勒許幻山出軌,卻用緊湊的情節來描述他承擔的後果。無疑,結局並不為大眾所接受。鍾曉芹應該是最圓滿的吧,家庭重歸幸福,事業也算是有成。不懂編輯的邏輯,之前只顧自己的陳養魚怎麼就這樣突然改變了。難道那些只拿自己衣服、只顧自己養魚的陳養魚難道只是為刻畫而刻畫。都在用電視劇折射現實,可《三十而已》究竟想折射什麼樣的現實呢?三十歲女生的高壓生活?病態百出的夫妻關係?中年成功男士的出軌套路?
  • 「書評系列」《人生不設限》只要挺住,任何事情都有可能
    多年前看過力克.胡哲的視頻,還記得當時看完印象就特別深刻,如果不是親自看到視頻,從別人口中聽到一定不太會相信。他長得很帥,除了天生的缺陷,他簡直堪稱完美先生。只要接觸他,無論是何種形式,無論是誰,無形中都會受到力克的影響,獲得心靈的勇氣。
  • 《活著》: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幸福的標準沒有答案
    活著,這個動詞是多麼的有韌性,有生命力。 賈平凹先生在《遊戲人間》中有一句話,「為什麼活著,怎樣去活,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也不會去理會,但日子就是這樣有秩或無秩地過著,如草一樣,逢春生綠,冬來變黃」。日子循環往復,白天黑夜,春秋四季。生活裹挾著我們不得不前行,有時更多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 《活著》:為什麼那麼苦還活著?因為人間值得
    我不能理解餘華那句「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究竟有什麼深刻的含義。我選擇合上了書。再次翻開《活著》已經是好多年以後了。生活有些苦,我企圖在書中尋找慰藉。於是我又讀《活著》。這次,竟真的有些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