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於孔子與橫河的美麗傳說。
話說當年孔子周遊列國,行至楚國麻城南邊一個名叫橫河的地方時,突然烏雲滾滾、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瀉,馬車陷入泥潭進退不能,人推馬拽了好一陣,才將車子拉出泥潭。輪起之時,但聞「咔喳」一聲,車轅斷裂了,風雨也停歇了。
孔子趕路心切,連忙吩咐子路去橫河旁邊那個村莊借斧木修車,子路領命急速前往。行至村前,與一浣衣女子相遇,女子見他行色匆匆,便問何事如此著急,子路喘著粗氣說想去灣裡借點東西,子路正欲下言,女子放下木盆和搗衣捶,旋即轉身而去。
沒一會兒,女子左手抱著木料,右手拎著斧頭鋸子出來了,笑問子路:「借者此物麼?」。子路曰:「大姐,吾言之未明,汝何知吾所欲也!」女子嫣然一笑,回曰:「《易經》有雲,東木西金,舍此其甚也。」
子路高高興興地拿著「東西」,折程向師父復命。並將所見聞敘說了一遍。孔子聞之,甚覺驚奇,遂贊曰:「浣女明易,惟楚有才也!」
車子修復後,孔子一行繼續南行。
或許因為偶經風雨、寒邪所侵,走著走著,孔子漸覺渾身酸脹、通體不爽。途中服了十多劑湯藥,但病勢不見絲毫好轉,無奈之下,便決定回魯國調治了
回到家鄉,子路遍請名醫為師父診治,藥服了一大筐,非但病情未見減輕,反而日漸加重,直把個老夫子折騰得奄奄一息。
一日,夜深人靜,孔子將眾弟子喚至榻前,囑曰:「吾沉痾無治,料陽壽將盡矣。吾故之後,汝等須承吾志,繼續弘揚儒學,不可懈怠分毫也。」言畢,咳喘不止、氣息漸微。聞師臨終囑託,弟子們泣不成聲,想救師父於垂危,卻又思無良策。
還是子路急中生智,另闢蹊徑。心想,民間信巫道,傳得神乎其神,據說醫好的病例還不少,不妨一試。或許能救回師父一命。儘管師父平日不信巫,而此時此刻也無力阻止。
子路聽出了門道,知道師父是因楚國遇妖染病,但橫河如何救命得聽巫師詳解了。
子路救師心切,速備車馬盤纏,日夜兼程地向楚國橫河進發。因路熟車輕,子路比預期提前數日到達了橫河。
初冬橫河,嚴寒早至。河畔那間茅屋,在寒風中顫抖,但見屋內一位白髮老人,獨坐在火塘邊嘆息不止。火塘中只剩下殘餘的柴頭,火光微弱地閃爍著,隨時可能熄滅。
子路正值饑寒難耐,在這前不挨村後不著店的荒野,見到茅屋與火光,不知有多高興。於是勒馬停車,近門向老人輯問:「老伯,我從魯國而來,趕了一天的路,能否在此討口水飯?」老人沒應聲,只是木訥地點了點頭。子路會意,輕輕跨檻而入。
經過交談,子路得知老人膝下無兒無女,老伴前不久也過世了,丟下他獨守茅屋,孤苦伶丁。老人一輩子靠橫河捕魚為生,沒想到今年嚴寒早至,河面封凍,下不了網,正愁著生計難熬、嚴冬難度哩,所以才坐在屋裡空嘆息。
子路是個心善之人,此情此景,讓他頓生憐憫。他決定傾其所有扶助老人,讓其飽暖度嚴冬。他打開包袱一看,銅幣還有不少,足夠給老人置辦過冬衣糧的。但給了他,自己如何回魯國啊!況且師父還躺在病榻上等著自己回去救命,至今死活未知。唉!還是救急救困要緊。樂善好施、扶危濟困,這可是師父的教誨,弟子們也是這麼做的。自己這麼做,師父一定很欣慰。
這天晚上,子路與老人促膝交談至深夜,還和老人同寢一榻。屋外的寒風,箭一般地往屋裡鑽,這薄被裹身的一老一少,怎能睡得安然?
天剛亮,子路便按老人的指引,趕著馬車去了橫河集市,給老人置辦了充足的過冬衣糧,還順便買了一大包橫河沁油果(麻花)、一條棉被和餵馬的飼料,以備返程之用。
子路拉著滿滿一車返回茅屋,累得氣喘籲籲,喝了口水,又趕緊給老人煮午飯。午飯很豐盛,魚肉蛋湯俱全,還燙了一壺老米酒。老人吃飽喝足,眉開眼笑、愁容盡消。
子路立馬趕赴橫河觀,取了錦囊,然後駕著馬車,日夜兼程地奔赴魯國。餓了,啃幾根沁油果;渴了,路邊討口水喝;困了,在馬車上打個盹。
歸心似箭、車馬如梭。二十餘日便達曲阜。
車停府門,子路不顧趕路辛勞、饑寒交迫,下車後,三步並兩步直奔師父榻前。榻上的師父骨瘦如柴、命懸一線,弟子們守於榻前,個個淚雨洗面、絕望至極,見子路回來又破涕為笑,覺得師父生還有望了。
原來,紙符上只有「橫河」二字。開囊時,子路瞟了一眼,便熟記於心了。
夫子河,這個邊陲小鎮也因孔子曾經來過並救其一命而飽浴文風雅雨,故而地域興盛、文脈恆昌、才俊輩出、聲名遠播!
在此原作者致敬!
歡迎大家一起在留言區探討麻城歷史上的名人故事。歡迎點讚、關注。私聊麻城的古代、近代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