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汶上的孔子溝

2020-10-10 中都故事匯


大運河畔汶上南旺鎮西境,南旺湖上,乃闞城遺址。闞城,魯下邑,魯桓公十年(公元前702年),魯桓公遊於闞,面南望氣不吉,對這塊風水寶地,大為讚嘆,告訴左右,他想死後就葬在這裡。公元前694年,桓公駕崩,魯國大夫(輔臣)們便遵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了闞城的鳳凰嶺南坡,此為魯皇林,(即姬家皇林)由曲阜防山續遷闞城之始。其後,魯國的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公也都依次葬在了這裡。

古代的葬法有嚴格的法規,是按照佔卜的墓道而行穴的。然而第九代魯昭公卻沒入穴,他的墳墓竟在諸公墓道之外。這是怎麼回事呢?事情是這樣的,昭公生前,極力主張討伐魯大夫季孫氏,彼此矛盾非常尖銳。後來昭公被迫逃亡晉國邊邑幹侯,得暴病而死。這時,擅權的季氏大夫趁機報復他,便將他埋在了諸公墓道之外,沒讓他入穴。對這種違反法規的葬法,當時一些有正義感的魯大夫曾苦苦加以諫止,均無濟於事。

最講仁義的孔子任中都宰時,面對昭公墓的位置,深感是一件很大的心思,他想在墓的南面及東西兩側開掘一條「U」形的溝塹,意在將昭公遺散在外之神靈能與諸公神靈相溝通。但他做事很細心,善於三思而後行。他想,我僅是一個小小的芝麻官,權利有限,如果冒昧而為之,會不會遭到季氏一派的反對,甚至引來殺身之禍,故可望而不可即。後來孔子升任了魯司寇,權利大了,膽子也壯了,於是,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

這條「U"形的溝塹南北長約五裡,後人稱之為孔子溝。據說,誨人不倦的孔子曾在此溝講過學,於是人們又呼此溝為講溝。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呼為講溝的人越來越多,孔子溝一說很少了。

相傳,孔子的義舉,深深感到了昭公的神靈,竟使他九泉有知,並有了來世。他對孔子感恩戴德。一天夜裡,昭公給孔子託了一個夢,昭公來到孔子的身邊,對他千恩萬謝之後,以一顆虔誠的心推心置腹地勸說孔子不要從政,因為從政者必有政敵,活著與政敵矛盾重重,勾心鬥角;死後必然遭受政敵的種種報復,說不定還會有撒骨揚墳的下場。他還現身說法,自己身為一代國君,由於政敵的報復,死後都沒能入學!他還勸孔子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憑你的文化功底與智力,繼續研究學業,定能揚名於天下。」

孔子覺得昭公言之有理,因而從政的上進心涼了半截,從此不求進取。他卸了魯司寇之任,埋頭致力於學業,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孜孜不倦。他整理編訂了《詩經》,編纂著述了《春秋》,給以後的讀書人留下了「學而優則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耕者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等做人準則和治學格言,終於成為中國的文聖。

相關焦點

  • 汶上故事:黃金塔下(25)
    在汶上,浙商鄭朝國的名氣很大。  2001年,鄭朝國被汶上縣的招商引資政策所吸引,他來到汶上再展宏圖。  鄭朝國承包了縣人民商場,首創汶上第一家自選式超市,隨後他又加盟中國商業零售旗艦店——上海聯華超市,經過4年多的潛心經營,鄭朝國的企業蛋糕在汶上越做越大。
  • 汶上故事:黃金塔下(26)
    「可以學學聯民的鄭總,通過外聯的方式,用股權激勵方式,吸收更多的上海股東來汶上投資。」  「趙總也一直在考慮這些。」王芳說。「周縣長,我們是想把華龍莊園做成旗幟和標杆,下一步縣裡再有土地招拍掛,我們想多拿到幾塊地。」
  • 孔子借糧(民間故事)
    孔子得知蔡國是周天子分封的重要國家之一,國君對自己恢復周禮的治國理政主張,一定會十分贊同,這總算找到了實現自己一生抱負的地方。孔子顧不得休息,立刻去面見國君。國君得知孔子來見,問左右大臣,是見還是不見。有的說孔丘乃一個腐儒,只會耍耍嘴皮子,手無縛雞之力,見之何用?有的不以為然,認為孔丘是一位難得之賢士,他不僅堅守我們的祖上之禮法,還有更高深的見解,若為國君所用,對恢復我們的霸業,必將起到一定的作用。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弄得國君一時拿不定主意。
  • 汶上故事:黃金塔下(16)
    (十六)周縣長來汶上 十年後,汶上縣來了個女縣長,姓周。服務樓往東到百貨大樓、關后街以南,縣裡實施了寶相花園片區改造,當時被稱作汶上第一拆,拆遷後,開發商在那裡建設了商品住宅樓。為了支持小亮上學,張秀珍的生意也堅持了十年。
  • 關於孔子的一些小故事
    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他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後,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從魯國人被贖出來。
  • 孔子拜七歲頑童為師的故事
    這一天孔子做的馬車就到了晉國。正走著,看見一個小孩在路當中,旁若無人的堆著些碎石瓦片自得其樂的玩耍著,也就擋住了孔子的路。孔子下了車,看了看這個小孩,也就是六七歲的年紀,還不知道什麼,就和顏悅色的對孩子說:「這個頑童,你不該在路的中間玩耍,既擋住了我們的車,還很危險。找個好的地方玩去吧。」孩子抬起稚嫩的小臉說:「您這個老人家,看看不是我要擋住您去的路。
  • 汶上故事:黃金塔下(15)
    (十五)佛牙面世 1994年春天,汶上維修黃金塔,施工單位在塔周邊搭了高高的木頭架子走到中都市場西頭的縣文化館,文化館沿街的櫥窗裡正在搞汶上縣青少年書畫展。小萍和小亮都有作品展出,而且兩個人的作品被編排展出在了一個櫥窗裡。小萍畫的是宣傳畫《奔向2000年》,主題是一個少女捧著一束鮮花,背景是火箭、星空等科技畫面。小亮畫的是國畫《春》。幾隻春燕,數枝綠柳。小亮說:「咋這麼巧,咱倆的作品又給弄在了一個櫥窗裡。」
  • 麻城夫子河鎮關於孔子的傳奇故事:「橫河」救孔
    話說當年孔子周遊列國,行至楚國麻城南邊一個名叫橫河的地方時,突然烏雲滾滾、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瀉,馬車陷入泥潭進退不能,人推馬拽了好一陣,才將車子拉出泥潭。輪起之時,但聞「咔喳」一聲,車轅斷裂了,風雨也停歇了。
  • 汶上故事:黃金塔下(20)
    「我也是汶上的,家是南站龍集!」龍濤說:「在外邊當了幾年兵,口音有些變了!」王芳在門口對著玻璃整理了一下頭,她提個包進來了。「哎喲,王老闆來了!」老宋笑笑打招呼。「這是咱汶上最好的酒,今天給龍濤喝龍酒。」王芳喝酒臉紅,她倒了一杯酒,又倒了一杯白開水,她想摻著喝。王芳叨了一塊雞,品了品:「味道真不錯。」
  • 崆峒山人講崆峒山故事之「草腰溝」
    《草腰溝》 崆峒山下南側,有一片開闊地,住著一戶老農,因種南瓜出名,人們都叫他瓜老瓜老從地上爬起來,就向有燈光的溝壕走去。他來到燈光跟前,只見一位老婦人,推著沉重的碾子碾黃米。她一臉的不高興,瓜老出於好心,忙從地上撿起一根柴棍,把燈往亮撥了一下,那婦人見他撥亮了燈,便停了下來,很生氣地說:「你抓上一把黃米快走吧,我馬上要關門,不然你就出不去了。」
  • 汶上故事:黃金塔下(19)
    周強說:「國有企業改革,汶上搞得還是比較晚。」「我出來後,很多工友也不幹了!」王芳說。「做生意幾年了?」龍濤問。「一年多,也是學著做!」王芳說。「一個外地人能在汶上做起來,為什麼我們汶上人卻做不起來呢?」龍濤知道一點兒聯民的情況,他問。「還是太保守,我們的觀念不行,思想不夠解放!」周強剖析道。
  • 汶上故事:黃金塔下(28)
    「張寧老師希望我們儘快轉化成果,他在申請項目資金,想在我們汶上投資建設一個大型的蘆花雞養殖加工綜合企業。」「他那是和我們縣裡想到一塊兒去了。希望能早點兒看到這一天。」楊麗萍說。說著話,兩人來到山頂。「今天天氣還不錯,你看,黃金塔!」李玉亮指著西南方向的縣城。「信合大樓、國稅局、供電大樓、鹽務局大樓、電視塔、一中。」
  • 汶上故事:黃金塔下(22)
    (二十二)國慶節   2006年國慶節,高俊從內蒙古項目部回到濟寧,七天的假期,高俊決定要帶妻子李玉玲和兒子回汶上  「城南邊的工地,她在建汶上最標準的住宅小區。」小趙答。  「你說老張?她在建小區?」高俊媽一時懵逼,她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 大溝水庫養蜂人(民間故事)
    儘管老劉一再說車可以一直開進去,要走進去還很遠,可本來就是走步出汗的,所以到了南寨水廠,我們堅決下了車,沿著進溝的一條水泥路行走。我真的記不清自己來過這裡沒有,更記不清去沒去過大溝水庫,一切是那麼新奇。這裡應該是堯頭村地界,北山就在眼前,水庫壩面也漸漸進入視野。
  • 河東故事——孔子鹽池畔抬槓
    孔子周遊列國,可謂見多識廣。孔子是聖人,斯文得有時象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一天,他帶著弟子在晉南鹽池周圍遊說累了,吩咐弟子們找個歇腳的地方,由於晚點,店鋪都已住滿,找了找,看見一個不大的鋪面,心想,也行,先看看再說!抬頭一看,門上有塊招牌,「抬槓鋪!」什麼!聖人揉了揉眼睛,以為是看花了眼。眼睛沒有花,明明是三個大字。
  • 民間故事——靛王的由來
    相傳在後梁時期,王彥章帶兵在汶上的某個河灣裡發動過一次激烈的戰爭,因此,老百姓就為這個村子取名為戰灣。但是,戰灣只是這個村的行政名,其實,當地的老百姓都喜歡叫它為靛王。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很久以前,這裡的老百姓都種棉花,老百姓不論是身上穿的還是床上蓋的,都是自己用棉花紡成線然後再織成布而做出來的。
  • 韓非子寫了個故事《智子疑鄰》,如果孔子看了會怎麼說?
    「智子疑鄰」的故事出自於《韓非子·說難》,後來成為成語。成語故事重在說理,不追求高度的真實合理性。韓非子設定這麼一個場景,主要想告訴讀者一個道理:人對同樣一件事物進行判斷、進而做決定的時候,往往會因為事物關聯人和自己的關係遠近不同而不自覺地進行情感傾斜,這樣就會使判斷脫離事實,自然,決定也會隨著出現錯誤。所以,人考慮問題時,不應該過多受情感、關係等因素影響,要儘量尊重客觀事實。
  • 汶上故事:黃金塔下(17)
    王芳說:「姐姐別愁,你兒子在上海已經是個大老闆,他肯定不想再回汶上找。」  「我心裡急啊,人家龍濤現在都倆孩子了。」張秀珍說。  「龍濤?龍集的、當兵的龍濤?」  「去過多次,臨沂在城西邊新建了市場,老城區都在改造,我也盼著汶上會有那麼一天。」與周縣長聊天,張秀珍感覺她很親民。  「以後對縣裡的工作有什麼想法,你可以隨時向徐主任他們反映,也可以直接來找我。」周縣長一行又沿街去看其他地方。
  • 與虎謀皮:魯定公聽完左丘明講的故事,直接任命孔子做了司寇
    其實上面這個故事是我編寫出來的,目的是為了說明成語&34;所包含的道理。魯定公這個成語出自《太平御覽》第208卷所引《符子》裡的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說的卻是&34;也就是說,然而這個成語最初與老虎沒有絲毫關係,雖與老虎沒有關係,卻與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是有很大關係的。公元前499年,魯定公想把孔子由小司空升任為大司寇,但這個提議卻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定公一時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們商量一下再做決定。這時魯國的附庸國小邾國人左丘明正好來見魯定公,而左丘明所接受的也正是孔子的儒家思想。
  • 汶上故事:黃金塔下(24)
    「哥倆好,好就好,六個、六個、八個八個……」龍濤回汶上時間不長,酒令學得倒也快。  「爺倆好、好就好,七巧、七巧、五魁手、五魁手,六、六,一個、一個,不猜、不猜……」老王也謹慎地按著自己的套路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