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這句話經常出現在朋友圈,以示珍惜當下,它也折射出一個事實,就是死亡是非常正常的,生命是脆弱的,每個人都要經歷這樣的事情。耶魯大學一位醫學教授說:死亡只是生命自然歷程的一環。萬物生長,都會走到凋零的地步,如此平常的科學真理,但是大多數人不願意面對。
2020年影響最大的事情就是新冠肺炎,這期間流逝了很多珍貴的生命,有奮戰在一線的醫護戰士、後勤人員,也有患病的人們,但是孩子們只是覺得:在家太無聊,出不了門。他們確實不懂死亡的傷悲,也很難理解生命的重量,有些小孩甚至會肆意虐待動物,問題可能就出在教育上,千百年的文化傳統,讓我們一直對「死」閉口不談。
有的時候,不是孩子不會直面死亡,而是父母逃避直面死亡。孩子們從未受過死亡教育,要求他們真正理解生命的重量未免太過於牽強,大部分的孩子所接受到的死亡教育,可能就是某次家裡有親戚或者家人走了,父母隱晦的說:他們變成了遠方的星星。這種行為跟小說《奧斯卡與玫瑰奶奶》裡的父母如出一轍,在得知兒子白血病的事實後,傷心難過,減少看他的次數,不想接受兒子就要離開他們的事實。
這部與《小王子》相媲美的小說:《奧斯卡與玫瑰奶奶》,就引發了人們對死亡的思考,揭示了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埃裡克·埃馬紐埃爾·施米特寫的,適合家長和孩子們一起讀。其中的玫瑰奶奶,是整篇小說的核心線索,也是今天我們談論的主人公,家長們可以學習她關於死亡教育的方法,相信一定會受益匪淺,接下來我們就詳細看看玫瑰奶奶是怎麼進行死亡教育的。
整篇小說以14封信為時間軸,這14封信,都是男主人公奧斯卡寫給上帝的,這個動作,正是玫瑰奶奶引導他做的。在做完骨髓移植之後,奧斯卡就發現身邊的人都對他的神情很奇怪,包括醫生、護士和他的父母,所有人都愁眉苦臉的,奧斯卡感覺自己像是一個罪人,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歡了。
由於父母並不願意直面孩子的死亡,身邊也沒有人願意同他討論死亡這個詞彙,加之身邊的緊張氛圍,奧斯卡非常焦慮,玫瑰奶奶就過來跟他談論死亡,讓他以寫信的方式,向上帝許願,還要把每天都當作十年來過,奧斯卡在生命的最後12天裡,活了120歲。最後,他擺脫了焦慮,在玫瑰奶奶的幫助下,成長了很多。
而反觀我們中國的家長,一般碰到死亡的問題都會含糊的帶過去,就算孩子問到了,也會對它加之美化,告訴孩子:他去天上了;他會看著我們;去享福了等等,根本就沒有告訴孩子死亡是再正常不過的,這樣孩子面對死亡很麻木,也情有可原。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自己要直面死亡,然後坦率的告訴孩子:人都會死的,這很正常。不要裝作不知道這一回事,給孩子營造生命永恆的假象。
奧斯卡每天寫給上帝的信中,都有一個精神層的願望,玫瑰奶奶也非常注重奧斯卡精神方面的豐盈,經常給他講富有哲學意味的話,與他進行心得交流。當孩子遭遇挫折時,玫瑰奶奶也是用自己的方式給予他啟迪,比如摔跤故事。
而不是像中國大部分的家長一樣,以物質獎勵孩子,哄孩子開心,這樣的奧斯卡,在每天豐富的精神生活之後,找到了內心真正的自己,再無遺憾。
生命在於寬度而不是長度,如果每天都有充盈的內心精神世界,生命就會精彩而有意義,就活出了生命的寬度,家長們需要有意培養孩子的精神生活,以身作則,在空閒時間讀讀書,看看新聞,而不是刷抖音、看劇,同孩子一起讀一本繪本,去有歷史意義的場合去薰陶,感受文化的樂趣,幫助孩子理解生命的寬度。
《奧斯卡與玫瑰奶奶》這本書,以一種輕鬆愉快的遊戲方式,告訴我們生死的意義,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今天不可能回到昨天,就像書中的奧斯卡一樣,在僅剩12天的生命裡,努力去活,把一天當作十年來過,在這12天裡,他經歷了人的一生,在他的世界裡,幼年、青年、壯年、老年他都一一嘗試過,這是一堂很棒的課,讓一個十歲的孩子在短短12天裡,改變了自我任性的性格,變得更加勇敢。
最後的日子裡,奧斯卡不僅與父母和解、與醫生和解,與小夥伴和解,他還與自己和解,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也無憾於短暫的生命,他所有的精神層面的願望,都在這12天內得以實現,可能這就是寫信的魅力、以年來度過每一個小時的魅力、死亡教育的魅力。
作為家長,珍惜與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陪伴,用心教育,譜寫屬於自己和孩子的美麗故事,同時,也要引導自己的孩子,不要浪費光陰,重視時間,也可以跟孩子玩一天當作十年過的遊戲,讓他體會其中的意義,體會時間的迅速流逝。相信這種遊戲過後,孩子會更加珍惜當下的時光,更珍惜身邊人。
古往今來,大家都在談教育,相信各位家長都早已知曉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死亡」教育這塊,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諱莫如深,不想對孩子提及。對孩子最好的保護,不是只告訴他好的一面,也要讓他直面死亡,Fruehling說:死亡教育從不同層面,如心理學、精神、經濟、法律等等,增進人們對死亡的意識。死亡教育也是預防教學,以減少各式各樣因死亡而引發的問題,並進一步增進人們對生命的欣賞。這就是死亡教育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