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之戀,第十一章 城牆,二 雕塑博物館

2020-10-03 大同之戀


武定門門洞裡兩側皆設有門,通向城牆內的雕塑博物館。也不知明朝的城牆深處是否有藏兵洞。

通過手機掃過二維碼,取得電子門票,工作人員查驗後,林風來到了寬闊的大廳。大廳一直向東到城牆深處,向北有一個u型的長廳,那是沿著甕城的走向。

首先映入眼帘是一個高大的人形銅雕塑和一個大同古城的模型。

人站在那裡看那模型,如同一個高大的巨人俯視整個大同古城,只見星羅棋布的古建築被那四大街八小巷劃分得整整齊齊。


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北角的乾樓,那是城牆的最高處。

次高的是南城牆東段的雁塔,該塔始建於明代天啟年間,高度約17米,為八角七級磚構寶塔。其形制端莊穩重、秀麗玲瓏,底部每面石碣上還鐫刻著全城歷朝舉子姓名及其功名,以激勵後人奮進。塔內設踏垛磚梯,可攀登至頂層瞭望城郊原野,也是戰時重要的觀察點,所以俗稱瞭望塔。


大同城有一個獨特的現象,它並非一個單獨的四方型堡壘狀城市,大同古城的格局由四部分組成:主要部分為高大堅固的主城,在主城的東、南、北牆外各有一個自成一體的四邊形小城,分別叫做東小城、南小城、操場城,各個小城也有獨立的甕城和月城,均與主城相隔不到兩百米,用吊橋與主城連接。這樣如果要進入大同主城,必須先要通過三個小城中的某個,光通過的城門就至少需要過四到六個,就是進了外圍的小城,主城的吊橋不主動放下,仍然進不到大同主城裡,這種防守措施使大同真正成為了固若金湯的巍然重鎮。大同民間傳說此地為鳳凰降落的地方,因此這種四城有序排列的築城格局被稱為「鳳凰單展翅」。

主城四個城門皆有甕城。甕城是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甕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甕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

大同城牆四門每個甕城的建築面積約為17600平方米,與城牆成「凸」字形。甕城旁闢有偏門,門洞一般進深約30米。甕城之外,又修有一道弧形城牆,將甕城圈在內,稱作「月城」。月城又闢有城門,這樣,出城或入城必須經過三道門卡。在各門之上還建有「箭樓」或二層「匾樓」。

南城牆的甕城,最為壯觀然。它有三層甕城,最外邊一層的甕城兩側還有耳城,甕城、耳城上望樓矗立,東耳城叫迎輝門,西耳城叫永豐門。明清時,最外層的城門叫永和門,現在叫永泰門。第二層叫文昌閣。

為了更加有效地防禦,還在城牆外側修有壕塹,即護城河,深約5米,寬約10米。

大同城牆四個角墩的外圍,還各建有控軍臺(或稱望軍臺)一座,寬約16.6米,縱約15米,與角墩的間距約6.6米,上架踏板與城牆相通。這些墩臺的設置,它可以很好地發揮側射、策應和瞭望作用,防止「死角」部位的出現;並且還可以根據觀察到的敵情變化,迅速採取應變措施,以增強城防的穩固和應變能力。這在各地城牆中是不多見的。


城牆四周佇立著54座望樓,96座窩鋪。城牆外馬面凸凹相間,排列有序。突出部分為城牆垛子,每邊計12個,外加角墩4個,計52個。墩距113米,墩作梯形結構。

明朝初期,由於是京畿屏藩,大同軍事位置十分險要,因此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將軍徐達在舊城基礎上增築,形成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大同主城。主城大致呈正方形,邊長達到1.8公裡和1.82公裡,周長7.4公裡,面積3.28平方公裡,以巨大的條石為基礎,城牆內芯為三合土夯築,外包每塊重達17斤的青磚,城牆高14米,垛牆上又砌長5米、高0.8米、厚0.5米的磚垛,垛間距0.5米,共580對垛子。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瓦刺部在太師也先的率領下,兵分四路,大舉南下,也先親統中路大軍直撲大同。明軍倉猝應戰,屢戰失利,邊陲告緊,形勢危殆。七月十六日,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挾持下,貿然親徵大同,於是釀成震動朝野的「土木堡」慘敗。明軍五十萬人全軍覆沒,英宗朱祁鎮被俘蒙辱,隨行大臣百餘名被殺戮殆盡,瓦刺鐵騎深入北京城下。

當也先親自率軍直撲大同之時,大同的將士死傷慘重,到後來,「士卒可戰者才數百,馬百餘匹」。新任大同副鎮守參將郭登(後為大同鎮總兵)以「吾誓與此城共存亡,不令諸君獨死」的忠勇之志激勵將士,使全城軍民同仇敵愾,協力守御,在半年之內連續擊退也先六次大規模攻擊。其間郭登還不斷出擊,接連重創也先,「軍氣為之一振」。由於大同的有效抵禦,使也先時有腹背受敵的後顧之憂,牽制了也先的兵力,致使其不能全力攻取北京。在這次抵禦瓦刺的入侵中,大同充分發揮了屏障三晉、藩衛京師的犄角作用。

景帝朱祁鈺感慨地對于謙說:「大同,吾藩籬也。」


大同將士屢敗也先,挫敗了瓦刺「欲取大同為巢穴」的野心,也先才「始有還上皇意」。對於英宗的回歸明廷,大同無疑起了重要作用。所以當時的大同享有「大同士馬甲天下」的美譽。

「土木堡之變」後,更加顯示出大同在抵禦北方「邊患」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大同也隨之進一步擴建起來。在代宗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7年),巡撫年富首於城北築起一座小城,名曰操場城,即北關(分東、西兩部分,本地人謂之東、西營盤)。該小城城牆周長為3公裡,高12米以上,東、南、北各闢一門。東曰長春門、北曰元冬門(又稱玄冬門)、南曰大夏門,與主城門相對。南、北二門之上皆建有門樓,四角也築有角樓。接著是英宗天順年間(1457——1464年),巡撫韓雍續築東小城、南小城,周長各為2.5公裡;並圍以護城河,深約5米。東小城即東關,闢有四門。東曰迎恩門、北曰北園門、南曰南園門,西門連接吊橋與主城相通,東、南、北三門之上都建有樓閣。南小城即南關,闢有四門,門洞進深約13米。東門名迎暉,西門名永豐,南門名永和,北門與主城之月城門合一。其後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李文進加高南小城2.6米;到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巡撫劉應箕又將城牆增高3.3米,增厚2.6米,「石砌磚包」,並建起四座門樓。這時的南關城牆也頗為雄壯了,高達三、四丈。後來,南小城的北門樓改建為文昌閣,東、西門樓也易名為四仙閣和三星閣,南城牆東西兩角也各建角樓一座。

北、東、南三關象衛星城一樣環列在大同主城的三面,互成犄角之勢,然而沒有建西關,因此從大同的外形看,便產生了一段有趣的神話:傳說在古時候,有一隻美麗的鳳凰降落於大同一帶,羽毛美麗,光華燦爛。一位勇士用弓箭射折了鳳凰的右翅。鳳凰受傷落地後就化作大同。所以,大同又有「鳳凰城」之稱。南關像鳳頭,北關似鳳尾,東關類鳳之左翅,唯獨沒有右翅——西關,人們形象地把大同說成是「鳳凰單展翅」。

興建了三關之後,又因「鎮城孤峙,旁無輔衛」,所以又於天順時,分別在城東和城西修築了聚樂、高山二堡。這兩個堡城作為左右兩翼,與大同城作犄角之勢。至此,大同周圍不僅築起了「三關」,而且插上了「兩翼」。

林風在那大同模型前駐足良久,思緒萬千;他的身體也暖和起來了,然後他繼續往裡走,參觀那雕塑博物館。


比人高一倍的《農奴憤》,青銅雕像女,眉頭緊鎖,堅定的目光凝望著手指向的遠方,沉重的腳鐐緊鎖著腳踝。


還有沉思的馬克思;長鬍子的老子,鬍子直流淌到地面,形成一圈圈的波痕。


有一個上身扭轉了好幾圈的分不清男女的人,那是要表現出人的異化吧,當然是男人女人都有可能被異化,巧妙地表現人的思想意識。牌銘顯示著《旋轉者》,作者是美國人。


各式各樣的意識形態被思想者用金屬表現出來。

那邊是一匹特別細長腿的馬,猛一看更像是一隻長腿的昆蟲,作品名為《馬》;這邊是一匹栩栩如生的馬,屬名卻是《十月》。一對獅子一前一後地走著,後邊叼著小獅子的,可以斷定是母獅;前面昂首闊步探尋出路的是雄獅。獅子的身子是空的,只有上下兩根粗青銅線條勾勒出身子的輪廓,看看標題是《一家人》。可不是,家庭不就是這樣嗎?男人在前面披荊斬棘,女人跟隨著看護好孩子,家就是這樣簡單。

東邊盡頭是沒有包磚的裸露的黃土層城牆。


隔離區外邊約與地面成30度角的大銅牌子上有文字並配圖介紹:


府城北牆體(東段)剖面。

據《大同府志卷二·城池》記:「大同府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因舊土城南之半增築」。2008年以來在城牆的考古調查中得到印證,徐達是在北魏、遼金城牆舊址增築。這段牆體剖面呈梯形,通高10.8米,頂寬4.3米,底寬12米,呈三層牆體現象,痕跡清晰,為歷代增築形成,且土質、土色、包含物均有明顯差別,由外向內傾斜疊壓築就(見圖)。

①號牆體位於城垣南端最內側,為北魏時期遺存,殘高2.8米,寬3.3米,牆體土質純淨,呈黃褐色,粒徑均勻,夯築極緻密,夯層厚8~10釐米。

②號牆體位於明牆體之下,疊壓在北魏牆體之上,為遼金時期遺存,殘高6.2米,寬2.6~2.8米,牆體土質較純淨,呈土黃色,粒徑大,夯築緻密,夯層6~16釐米。

③號牆體位於牆體最北端,疊壓在北魏、遼金牆體之上,為明代時期的遺存,高10.8米,寬6.1米,土質雜,為前代文化層堆積土,呈黑褐色,粒徑極不均勻,夯築緻密,夯層厚12~20釐米。

凝望那古老的城牆,林風思緒萬千:「北魏的城牆遺存,那是一千六百年前的事情了,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但傳承著千年歷史的,正是這一個個看似渺小的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成長,正是從歷史中學來的吧。」林風的眼前浮現出那一個個關於大同古城的鮮活面容。


在這城牆之上最為慘烈的是明末清初的那場戰役,順治五年(1648)姜瓖反清,山西諸地奮起響應,次年正月,攝政王多爾袞親自帶兵出徵,坐鎮御河東岸曹福樓真武廟,指揮清軍四面圍攻、炮轟大同城。但面對高大堅固的大同城池,清軍一直攻打了9個月。最終,因城內部將楊震威刺殺姜瓌後開門投降,清軍才得以進城。多爾袞惱羞成怒,下令對大同城進行「屠城斬牆」。清軍對大同進行了最野蠻的屠城,除獻姜襄人頭的楊震威等二十三人及其家屬外,一概盡行殺戮,並將大同城牆斬去五尺。代王府也被付之一炬,只留下門前照壁——如今著名的大同九龍壁。姜瓖住宅被掘盈丈,後成為臭水池,今稱蘭池。全城只剩下五個重案犯,滿清派來的大同知府,上書順治,稱既然沒有了苦主,就可以釋放這五個人了。這份奏摺,至今保存在第一歷史檔案館。

相關焦點

  • 大同之戀,第十一章 城牆,三 北城牆
    林風不禁潸然淚下,他不知不覺走出了博物館,來到登上城牆的小院門口,向工作人員出示過手機上的免費電子票後,因其建在主體城牆城門之上,又稱正樓。下方護城河裡的清冷之水像魚鱗樣地湧動過來,兩岸星星點點或金黃或緋紅的樹木都被凍得瑟瑟發抖。
  • 大同之戀,第十一章 城牆,一 秋愁
    塞外的寒風沿著城牆嗚嗚嗚地襲來,百草業已枯萎,狗尾巴草搖晃著乾枯的穗子瑟瑟發抖;鳶尾耷拉著枯黃的葉子站在武定東門的護城橋上向西望去,城牆馬面上的座座望樓巍峨雄壯,西北角的乾樓高聳天穹;護城河波光瀲灩,蕩漾著城牆的倒影,還有那被秋霜打得紅豔豔的一株株山杏。
  • 大同之戀,第六章 漫遊,一 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
    「看,『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進去看看唄。」顧菁菁說。據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一邊從主題、形狀、材質、工藝等各方面極盡仿古之能,一邊又拓寬了這些銅器的用途,不但將其用於莊嚴的祭祀活動,還更多地用於宗教供奉和陳設,禮制的莊嚴逐漸被世俗情懷取代,從維護三代禮制轉為關注現世生活,銅器具有了更加多樣化的功能,盡顯法古悅新之象,使用空間和欣賞內涵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大同銅器作為大同城市與地方文化的名片,在大同地區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 大同之戀,第七章 遼西京
    據大同善化寺所存金碑(朱弁碑)和《宋史·朱弁傳》推斷,其南垣,應在現善化寺的北部;據《遼志》推斷,其北垣,當在明清古城的北關一帶;據《大同縣誌》推斷,其西垣約位於明清古城的西門之外。全城周長為十公裡。四面城牆純系土夯而成,沒有包磚。城牆之上建有許多敵樓和箭樓,守御設施齊全。每面城牆各闢城門一座。東曰迎春門,南曰朝陽門,西曰定西門,北曰拱極門。
  • 大同之戀,第四章 四合院
    大同四合院的大門樓不在中軸線上,而在東南角,也就是陰陽八卦中的『巽』位,取『吉祥如意』『紫氣東來』之意。」「我覺得院門的設置不在正中,使得古城街巷錯落有致,賞心悅目。」雖然曉彤贊成林風所說的,但對於林風不順著她的心意說,卻有些懊惱。
  • 大同之戀,第三章 踏春,一 東城牆
    他大聲朝林風所在的小臥喊道,「走吧,城牆邊上的杏花開了,咱們出去看杏花去。」老林知道,只要一說去城牆,林風是必定去的。下了樓,穿過馬路,綠化帶,走上甬道,旁邊便是護城河,河中的冰已經解凍,尚留有殘餘的大冰塊。仰望城牆東北角的角樓,在萬裡無雲的蔚藍天空下顯得更加高大了,旁邊的控軍臺在城牆角外孤零零地兀立著。「咱們往東邊走吧,東城牆的生態園裡杏花開得更豔一些。」
  • 大同之戀,第六章 漫遊,二 關帝廟
    大家請看,旗鬥,」林風揚手指著門前左右兩桿高高的像柱子形狀又大有區別的東西說,「這就是大同四合院的特點『一匾(門掛金匾)二桿(門兩邊栽旗杆)、三磚四瓦、五脊六獸』中的二桿,叫旗鬥。並且這個旗鬥獨具特色,雖然九龍壁門前也有旗鬥,但那一個與這個比起來遜色多了。」
  • 第二章 年味,二 大同老火鍋
    古城榮辱興衰,城牆毀掉再建起來。」老林說。「小峰也不小了,也該操心一下他的婚姻大事了。小時候,小峰小彤兩人常在一起玩……」「孩子們的事讓他們自己決定去吧。「大同地處雁北塞外,自古冬季漫長、寒冷、乾燥、多風。南北朝時,就有《悲大同》一詩:『悲大同,驅馬入雲中,陰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這火鍋,既可作食具又可取暖;銅器,方便耐用。久而久之,銅火鍋便成為大同地區家家戶戶必備之物,並且逐漸成為當地著名的工藝品。「大同的銅器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早在北魏時期,就享有盛名。唐宋以來,大同的銅器已暢銷全國。
  • 大同之戀,第六章 漫遊,五 琵琶老店
    相傳,劉邦在大同經歷「白登之圍」後,西漢長期與匈奴「和親」來平息兩國之戰事。公元前36年,王昭君,名王嬙,南郡子秭歸(今屬湖北)人,被選入宮。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聞郅支被誅而懼,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為改善民族團結,漢元帝答應之請求,因不願把女兒遠嫁番邦,決定從宮女中選一女代公主和親。
  • 大同之戀,第五章,文廟
    「《大同府志》有這樣一段記載:『舊學在府治東,即元魏中書學,遼西京國子監,金時之太學,元之大同縣學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 年)建為府學,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學為代蕃府第,改雲中驛為府學,即今學也。』《魏書·世祖紀上》記載,世祖始光三年(426年)二月,『起太學於城東,祀孔子,以顏淵配。』可知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學校立孔廟始於元魏大同,大同府文廟的傳承為世之第一。」
  • 大同之戀,第五章 文廟
    「《大同府志》有這樣一段記載:『舊學在府治東,即元魏中書學,遼西京國子監,金時之太學,元之大同縣學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 年)建為府學,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學為代蕃府第,改雲中驛為府學,即今學也。』《魏書·世祖紀上》記載,世祖始光三年(426年)二月,『起太學於城東,祀孔子,以顏淵配。』可知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學校立孔廟始於元魏大同,大同府文廟的傳承為世之第一。」
  • 大同之戀,第十四章 善化寺,一 三聖殿
    他漫不經心地沿著城牆帶狀公園與護城河間的甬道向東走去。鍛鍊的男女老少絡繹不絕。南城門蔚為壯觀,其廣場也最為寬闊。廣場有兩處池子,池子裡音樂噴泉的噴頭密密麻麻。一到暑期,這裡人山人海。一邊看噴泉,一邊吃著全國各地來的美食。
  • 大同之戀,第六章 漫遊,六 刀削麵
    「初冬的大同,早晨的氣溫便低至零下十幾度了。人們聳肩縮頸,一語不發,只是緊走著路,好像腦子也被凍得不轉了,鼻孔裡不時地呼出白氣,看起來頗為神氣,卻讓人更覺寒冷。」林風給大家念著。「感覺真冷啊!」「讓大家涼快涼快。別打岔啊,好好聽著,要不吃不上刀削麵啊。」
  • 大同之戀,第十章 書院,一 地攤兒
    八月底,大同的天氣涼了下來,秋高氣爽,天空一片湛藍。偶爾的一次降溫,有的人便慌忙套上了秋衣;還有沒看天氣預報的小姑娘,仍然穿著短裙出來,被凍得瑟瑟發抖,但在眾人的目光中,強裝出一副高傲的樣子。有幾本是關於大同的書,書並不舊,介紹大同以前的巷子及美食,這些知識都可以上網查出來的,作者並沒有什麼獨特的見解。「老闆,這書多少錢?」林風只是問問。「十五元。」 地攤上也有賣書畫作品的。「這幅作品多少錢?」林風看了一副不怎麼樣的條幅說。那男老闆懶洋洋地看了一眼說,「三十。」那眼神他自己都沒有騙人的底氣。
  • 大同傳奇故事:死人抬活人
    明末清初,渾源、應二州交界的小村「小大同」把脈後,微微一笑說:「大人無妨,席間細說。」總兵官聞知「小大同」好酒,便吩咐擺宴。私下,師爺按「小大同」的吩咐做了安排。席間,「小大同」不時地向小妾勸酒菜,總兵大人乃一介武夫,豈能容忍。當「小大同」再次向小妾勸酒時,總兵大人怒不可遏,拍案而起。與此同時,站在總兵大人背後的兩個侍衛同時把總兵大人的兩手緊緊抓住,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小大同」用一枚銀針飛釘在總兵大人的咽喉。 此時,「小大同」才向總兵大人恭身謝罪,表明病情。
  • 第三章 踏春二 法華寺
    和陽門門洞兩側是通向城牆內部的「和陽美術館」,不時地展出一些書法和繪畫作品。「爸爸,最近有什麼好的作品嗎?」「還沒有。」「我可是寫了好幾幅作品呢。」「還沒有好的思路啊。」「以城牆為背景的杏花和以杏花為背景的城牆,哪個好呢?」「相得益彰才是最好啊,和諧自然才是美。
  • 大同之戀,第二章 年味,一 年俗
    尤其是城牆上簇簇彩燈連綿不斷,有的是當地名勝古蹟,有雲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有的是人物故事,有遊龍戲鳳、昭君出塞、金陵十二釵、十二星座,也有一帶一路的風土人情。每年的彩燈都不一樣,也著實夠工匠們下一番心思的了,不過一想到吸引著如織的遊人去駐足觀賞就很欣慰了吧。
  • 人類博物館計劃 之 42章經招聘服務業務,啟動
    Coco 同學曾經做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大概意思是說:我們人生中遇到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值得被作為藏品放到自己的「人類博物館所以,我們覺得是時候開放我們的「人類博物館」給大家了。我們有對創始人、公司和行業最深的了解,我們有最優秀的增長、運營、產品、技術等領域的人才,我們也同時觸達了非常多有潛力的公司。所以只要你覺得自己足夠優秀,或者只要你的公司希望能吸引足夠優秀的人(相信我,經過這幾年我們深刻認識到,優秀的人真的就是第一生產力),歡迎聯繫我們。
  • 法醫秦明之第十一根手指 第三章迷巷女鬼 簡評
    這章故事依然延續了第三部的大IP--第十一根手指,只是沒到最後一章,作者是不會解開最後的謎題的,然後,作者又在其中穿插了這章的標題案件。 這章的故事並不複雜,只是作者一直在圍繞著「第十一根手指」說事,感覺作者想要謀一篇大局,但是,又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 感覺,或許是作者第一次嘗試寫這種連環殺人案,要從第一章寫到最後一章中去,雖然有上一部,「雲泰案」作練習打底,但是,個人感覺還是在轉承銜接上有種很厚重的痕跡,不夠自然。
  • 法醫秦明之第十一根手指 第五章墳場縛術 簡評
    這章的故事也不複雜,只是套了一個前幾章一直懸念的「十一根手指」的案子在其中,篇幅稍長一點。首先引入的是「十一根手指」的案子,先是從發現第十一根手指的主人開始,發現屍體的時候,整個屍體已經高度腐敗,通過對作案手法的分析,跟小區碎屍棄屍的那個案子高度雷同,並且在其中還有法醫學去人體內臟的那套「掏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