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七夕,街面上張燈結彩,一派熱鬧景象。成雙結對的人兒漫步人潮之中,指尖小心翼翼地接觸,旋即又散開,彼此的心跳聲被湮沒盛大的煙火聲中,想來是不是有那麼一絲美好?
慢著,兩人彼此兩情相悅,故事到這裡就可以畫上句號了嗎?
對於悲催的古人而言,兩情相悅不過是一場更艱巨的考驗的開始。
當代年輕人中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男孩第一次見丈母娘,心裡難免緊張,準備了長長的小論文,比如「事業正在上升期啦」、「未來一定對你女兒無微不至啦」,種種豪言壯語。熟料丈母娘也是老江湖了,一上來只不緊不慢地問一句:「小夥子,你家小區停車位多少錢呀?」
一句話,既問得男方家裡有沒有房和車,也問得男方所住小區的地段高檔與否,看似平淡無奇,卻處處暗含殺機,男孩當場敗下陣來。
當然,以上故事不過是博人一笑的段子罷了,現實中丈母娘大多不會如此為難女婿,家境也不是考驗一段感情能否長久的全部因素。
但若是放在古時,可就沒那麼簡單了。
自五帝時期,男女婚嫁便立下了第一條規矩:「以儷皮為禮」與「必告父母」。儷皮是指成對的鹿皮,後來演變成訂婚之禮的通用描述。這一規矩將伴隨整個古代中國文明的發展進程,成為古代婚嫁的標準配置。
接下來到了周代,婚嫁的禮數陡然變得複雜起來,演變成「六禮」之說。其記載最早見於《禮記》,是其後千年中國古代婚嫁禮數的起源。
要說這「六禮」,可不是送六份禮這麼隨意。簡單來說,它包含「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六個部分,各有各的講究。我們挨個來瞧瞧它們的具體含義:
以現代人人的眼光看,求婚之後才問對方的姓名,委實是令人費解的操作。但以古人的流程看,求得女方姓名是為了獲得宗廟祖先的認可。倘若女方拒絕男方的提親,告知姓名又有啥意義?這其實也從側面印證了一點:所謂古人的婚姻,宗族儀式與禮數是遠遠凌駕於個人情感之上的。
此番送禮又有格外的講究,大致上分為「玄鑂」、「束帛」與「儷皮」三類。儷皮前文已經介紹過了,這裡的「玄纁」指的是兩種不同的顏色,「玄」為黑色,「鑂」為紅色,二者實際上是中國古代極具代表性的色彩,具有一定的神聖性。以玄纁為禮的大多是皇室宗親、達官顯貴之家;而束帛則指二丈長、二尺二寸款的布匹,以五匹為一束,稱之為束帛。玄纁、束帛與儷皮皆是古時價值不菲的物件,價值不亞於今天的「鴿子蛋鑽戒」,尋常人家若是要將這一套禮數備足,可得耗費不少財力。
《說文解字》中對大雁的寓意做了如下闡釋:「雁,知時鳥,大夫以為摯,婚禮用之,故從人、從佳。」
大致解讀一下,大雁年年南來北往,知曉時節,順其自然,好比男女婚嫁結合,是順應自然、符合天數的體現。這裡的「大夫」當然不是說醫生,而是指達官顯貴,「大夫以為摯」便是上流人家將大雁封為上品。大婚之禮上以大雁為禮,便是取了「雁」字以「人」和「佳」組合而成的寓意,討個好彩頭。
眾親戚:沒有現金?這邊也可以接受二維碼掃碼轉帳呢~
言歸正傳。這一套流程其實和今日的婚嫁流程多有相似,只不過經過簡化之後流程簡單了許多。實際上,在六禮形成之前的時代,古人的婚嫁尚稱自由;自六禮形成之後,婚姻逐漸由男女雙方的個人情愛轉而帶上了交易與買賣的性質。婚姻中將求禮數的本意是尊重婚嫁本身,後來卻隨著家天下、宗法觀念的逐漸成型逐漸本末倒置,不能不說是一件頗為遺憾的事。
不過無論禮數如何變化,真心的相愛總是一樣的。在過去,在現在,在將來,愛總是永恆的力量。七夕之夜,如果你恰好看見這個故事 ,不妨在花前月下時與對方分享,一同隔著歷史長河,去尋覓探討愛情真正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