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老王說他一輩子也忘不了。
不是因為他的「第一次」,而是記憶那麼痛,那麼讓人警醒。
上世紀80年代末,老王還是十五六歲的少年,就對古玩以及老物件感興趣。那年隨父親到農村去玩,正趕上村裡大喇叭喊:誰家有銅鍋銅碗銅盆及廢品,大隊供銷社門口有收的啊~那時候正逢改革開放大搞經濟,農村收的廢銅爛鐵回收做成電纜電線賣高價,而對於文物基本沒有什麼價值判斷。
不一會兒,銅盆、鍋碗、銅錢都來了。但是,除了一些銅錢外,沒有什麼特別好的,基本都只用是老物件。
臨近中午正準備要走的時候,一個老大爺出現了。他看著50多歲,背著一個編織口袋,挺沉的,「哐」往地上一扔,「譁啦」一下,破破爛爛地銅線鐵器一倒,裡面還有一個老鼠夾子!他喘口氣說:這是我們家廢銅破爛,你們看看要不?
其中多數很普通,有個物件讓老王停住了腳步。
那是一個銅爐,上面寫著「大明宣德年制」,是個筒形的,上面有一圈乳釘紋,下面也有圈紋飾,其中下邊掉一個角,露了一個洞。但價格比較合適,就花3塊5塊,也就是一斤廢銅的錢買下了。
那時候的老王還是個學生,當時只知道這是個老物件,究竟是清代的、民國的還是什麼時期的完全不懂。90年代初,石家莊棉一舊貨市場有地攤,老王想賣了錢,買個最時興的錄音機。
可是,擺攤半天,許多玩老貨的行家都看了,一看是個殘的,破爐子也沒人問價。後來,來了一個老行裡人,他當時開古玩店開了許多年,最後給了20多塊錢,不到30元成交了。老王當時挺高興,心想:老爸一月工資才多少錢啊,自己離心愛的錄音機又近了一步。
這事過後的第二年春天,老王翻看一本拍賣圖錄,上面有個爐子竟和自己賣的一模一樣!
一看拍賣價當時就傻眼了:拍了20多萬元!!
那可是八九十年代,20多萬絕對是大錢啊!那件爐子雖不是明代宣德本年的,也是後期仿的,老王說:腸子都悔青了……
後來他總結道:東西沒弄明白之前,千萬不要輕易出手。別以為賺個三倍五倍的就可以出手。一定把東西摸透了看透了。
此後,老王瘋狂學習知識,練眼力。
現他將30年古玩行業鑑定經驗在圈子內乾貨分享,包括歷代瓷器鑑定知識、一對一解答、收藏市場判斷等送給圈友,歡迎大家入圈探討,期待每個藏家都有一副火眼金睛,點擊下方卡片進入:
其實,這個世界是公平的,當你的能力不足以駕馭你的野心時,即便暴富的機會到你手中,也會溜走,所以古玩行業打好鑑定基本功,練就非凡眼力才是硬道理。
藏友們,你有類似的經歷嗎?你是怎樣提升自己眼力的?有哪些收藏故事,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