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極少刷劇的,這兩年也只反覆看了一部,那就是《知否》。吸引我的不是什麼愛情、權謀,或者宅鬥……是這部劇的一些細節,讓我不止一次的想起了《紅樓夢》來。
為了證明心中的感覺,甚是翻出原著150萬字的網絡小說。不過要說的是,正午陽光的改編除了強化人物矛盾方面有點過,在文化細節上的處理上,電視劇比小說好得多。
就說說,我覺得哪些地方,是《知否》是向《紅樓夢》致敬吧!
《紅樓夢》中一眾裙釵,最精彩的是什麼?愛情嗎?詩詞嗎?我以為是「金紫萬千誰治國,裙釵一二可齊家」。儒家文化裡講的「修齊治平」從來不是單單對男兒說的。如果現在讀《紅樓夢》還只停留在寶戴釵的三角戀愛上,那就是自己一葉障目,自誤了。
明蘭治家有鳳姐的殺伐決斷:她初嫁侯府分家後第一次管束奴僕的那一場戲,當即就讓我想起了,「王熙鳳協力寧國府」。
寧國府的弊端看客人人可見,但是劇中人能見能管的有幾個呢:人口混雜,遺失東西;事無專執,臨期推委;需用過費,濫支冒領;任無大小,苦樂不均;家人豪縱,有臉者不服鈐束,無臉者不能上進。
鳳姐的決斷:
對物登記造薄;對人查對花名冊;對事務分工細緻、責任到人;對管人的人也有監管和處罰;最後是以身作則的嚴格考勤。(這裡還設計了一個膽小怕事倒黴者,本來畏懼威嚴,不敢行差踏錯,結果偏偏是他恐懼過甚,第一個犯了。要是我們平常人,估計就容他一容了。不過,我們這樣思想的,都不是好的管理者。鳳姐直接殺雞儆猴,拉出去打了板子。)
這般手段,在現代公司當個CEO也是沒問題的,三五規矩,一應事物安排俱全,讓人有法可依,有事可辦,有責可糾,當即寧國府就順當了。
明蘭比鳳姐高明的是什麼:
薛寶釵協同李紈探春理家之時說的那句:「凡事需要學問提著,方不至於流於世俗」。明蘭像探春,也是有學問提著的。
還記得探春理家時嗎?就算她有個處處掣肘的媽,被眾多的婆子當槍使,面對眾婆子一番「投石問路」,探春有理有據有氣度,把她們震懾了,這些婆子才「另拿個主意」的……
明蘭,集鳳姐的決斷和探春學問於一身,老祖母教的手腕也俱全,不徐不急,運籌帷幄。
其中尤其以對著賴媽媽的那段臺詞最為精彩。先由著那個賴媽媽兩次頂撞,抓住錯處當眾指責。軟刀子來去,入情入理,有威有力。這手段看著比王熙鳳還高明呢。還記得《紅樓夢》裡寶玉的李奶媽嗎,連王熙鳳這般潑辣的,都不與其對著幹,而是軟硬兼施,打著別吵著老祖宗的幌子,把她拉到自己的房來吃嫩嫩的乳鴿。因為奶母所犯不是大過,別說數落小丫頭,就是小主子,在這種世代簪纓之家,也常要訓導的。所以不能硬來,當然,更不能像我們的懦小姐一樣。
在《知否》這部劇裡,你們知道明蘭的丫頭有幾個嗎?後期我沒算,在五品官家做小庶女的時候,貼身的就三個?(原著是四個,不算院子打掃的)有人可能說了,這有什麼?
還記得賈母評點才子佳人戲的時候,大意是說,這樣的戲本子,都是書生莊農進京、胡編亂造的。其中的一個證據就是:「世宦書香大家小姐都知禮讀書,連夫人都知書識禮,便自告老還家,自然這樣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麼這些書上凡有這樣的事,就只小姐和緊跟的一個丫鬟?你們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麼的,可是前言不答後語?」
所以,你寫貴家。這點配備是要有的。你知道寶玉有多少個丫頭嗎,光書上提過名字的,大約就有19個,還沒算那些進不了屋堂,只能在外伺候院子的。大觀園裡的小姐自然比寶玉少,但是怎麼也得十來個。可是,你看咱們幾個版本的《紅樓夢》影視劇,有幾個拿出這樣的排場來的。
盛家起初不過五品的小官家,做派氣度修養內宅,已經很有幾分古代氏族的樣貌。雖然在戲裡,三個丫頭的戲明明可以都放在一個丫頭身上也不影響故事的進行,但是,劇中沒有省略。穿插相間,將生活還原,真好看。以此想那「賈史王薛」四大家族,像王熙鳳說的,上有兩層公婆,中間無數妯娌小姑,下面又是百鍊成精的僕婦,這樣的人家生活排場規矩,沒有親身經歷的人,斷然寫不出那樣的氣派來。
所以比宅鬥很好看的,是現有「宅」。
《知否》的原著小說裡,主人公明蘭是一位穿越者,好像不穿越就不能有這樣的智慧的似的。我覺得在這點上,作者把古人看低了。想想大觀園的女孩子們,何其早慧,也不過十五六歲。現在的小孩還是初中年紀,當然不能同日而語。如果你覺得,這是小說,自然作家想怎麼寫怎麼寫了,那可以參考參考龔自珍,早慧的少年,學問之深,只是現代人不能罷了。
我想原著穿越的角色設置的唯一好處是,把作者讀《紅樓夢》的見解很直白的表述出來。比如原著裡,明蘭說到她那位目無下塵、只知吟詩作賦的廷燦小姑子時,不無暗諷林妹妹之意。但是,說起來咱們的林妹妹可是比廷燦小姐聰明多了,入境問俗,察言觀色,謹言慎行,初入大觀園的那一段的表現,現在看來不足十歲的小孩子,真是嘆為觀止。廷燦小姐若是真有這般「小耗子精」的八竅玲瓏,也就不至於最後落得如此悽慘。
電視劇濃縮了小說的情節,刪減人物,讓矛盾更集中。但是也給我們溫柔的齊小公爺增加了很多戲份。我雖然覺得這是一個敗筆,世代簪纓之家,就連寶玉這般至情至性的人都不是只有一顆「愛情腦」。還賭氣絕食屢屢私會……(這個橋段太過現代唯美。)哎,誰讓朱一龍「好看」呢?多加點戲也是難免的。
不過,我到被原著小說中那個中規中矩多了的小公爺的番外,實實在在感動的一番。原著中,作為獨生子的小公爺,確實真心實意如喜歡妹妹一般的喜歡著溫柔敦厚的小明蘭。後來也因憐生愛,也表露求取之意。但是,幾次三番的被明蘭拒之門外,扼殺在萌芽之中。
真是萌芽啊。小說裡明哲保身的穿越女明蘭深知這個時代名聲的重要,她自私膽小,一絲一點沒敢放出自己的真心來。日後和顧廷燁提及此事,所傷的也不過是,覺得自己的自私自保愧對了一片真心實意。
書中,小公爺美男多克妻,前後一共死了三個老婆,最後沒有再續娶。但是,晚年時,在多子多孫的盛長柏家,他看見庶出排名第六的小胖孫女多似明蘭,便聘為二孫媳婦。那一對並不曾送出去的大福娃,在臨終前,也留給了他們這對小夫妻。福娃下面一個寫著齊小二、一個寫著盛小六。從此「齊小二」和「盛小六」終於在一起了。我覺得這樣的故事,要比電視劇裡的好。
當然了,作為在大眾傳播的電視劇,別於經典的更多。尤其是在人物的矛盾上,好像誰就是誰的敵,誰就是誰的殤。經典的魅力是將這一切撲朔迷離,都給了更加撲朔迷離的命運。
不過呢,拋出那些人物激烈衝突的劇情,細枝末節的生活痕跡我還喜歡重看的。
低配的好處是,犯些錯誤,貽笑大方,總歸是被接受的,人們不會拿經典去要求它,反而能舉一反三更理解大觀園了。
但是,如果正午陽光真敢拍個《紅樓夢》試試,保證一樣被罵的烏雲密布、愁雲慘澹。
經典就像小時候懷念的味道,無論怎麼巧奪天工,都難以復原。所以,我覺得還是放在心裡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