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劇情的開頭,二哥蘇明成是個自己沒本事,什麼事情都依賴自己的父母解決的,二流子啃老族。
小時候只要他要錢,母親都會給。長大了結婚,房子幫他準備、裝修好,酒席準備好。什麼都弄好了,毫不誇張的說,結婚他只要去個人,完成一下結婚的儀式,其他的什麼都不用操心。
這樣的蘇明成,在人格上能成為一個成年人嗎?雖然他看上去確實是一個成年人。然而內心卻還是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他需要母親這盞明燈為他指明方向,需要母親這根拐棍帶他行走。失去了母親他就失去了方向。他惶恐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失去母親讓他很傷心,他覺得所有人都應該像他一樣的傷心,所以當明玉在葬禮上還在不斷的接電話時他爆發了。
觀眾們都覺得他很自私,很不可理喻。那是因為所有的觀眾都站在了蘇明玉的立場上。觀眾們在同情、心疼著明玉,自然就認為蘇明成的做法是不合時宜的,那站在蘇明成的立場,他有錯嗎?
母親辛辛苦苦地將他養大,要什麼給什麼,房子、車子都幫他準備好,這樣的母親不應該得到尊重嗎?所以他才氣憤。
或許他用的方法不對,然而正因為他的內心還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他不知道什麼是委婉,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遇到問題,也不會用成年人的方法去解決,只會揮舞著拳頭將蘇明玉打成重傷。打架,這不正是小孩子處理衝突的最常用的方式。
因為母親對他的溺愛,導致了他生存能力偏弱,什麼都要依靠母親來解決。同時也因為母親的溺愛,讓他養成了自私、自我中心的性格,不能理解他人的艱辛。
說到底造成這一切都是母親的錯,那剛失去母親之後,所有的暴風雨都要他這個沒有長大的孩子來承擔。所以他總是失敗,也總是收不住自己的脾氣。
成年人之所以被稱為成年人,因為他們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成年人能夠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但蘇明成是個小孩,他做不到。
可是呢,這個社會不是蘇明成的母親,不會像母親一樣的包容他,所以他彷徨無依,越是努力的想做好,卻越做越錯。
其實我們很多人何嘗又不是這樣。小時候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成績,什麼都用不著孩子去幹,這個放著我來,那個不用你管,你只要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你自己的事情是什麼?讀書好,成績好。這就是父母們對孩子唯一的期待。然而這些父母又不是蘇明成的母親,對蘇明成無怨無悔的付出。
當這些小時候什麼也不用幹,只用管好成績的孩子長大以後,父母們開始有了要求。要求孩子能夠體恤自己的辛苦,幫自己幹活。
然而從小沒有幹過活的孩子,他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活嗎?他能想到要幫忙幹活嗎?他們不知道,這時候父母就開始抱怨,「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懶?沒看到我很忙嗎?難道就不能幫忙搭把手?」
長大的孩子們也感到很委屈,我不知道我要幹什麼呀?如果父母對他們說,你去把什麼什麼做一下,他們也能把這件事做好。
可父母總是希望他們自己可以發現事情,然後自覺自愿的把事情給做完。可是這些父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從來沒有培養過他去發現,更沒有給過他一雙發現的眼睛,他怎麼能去發現?
給予也是基於自己有的基礎上,如果自己貧窮到一無所有,就算有一顆給予的心,他又拿什麼去給予?
蘇明成也是一樣,從來只有母親給予他,他沒有給予過任何人,他不知道什麼是給予,然而隨著母親的離世,父親卻需要他來給予,他當然給予不了。
所以他既希望他的兄弟姐妹們,希望他們可以代替自己給予,然而他對於自己的兄弟姐妹從來沒給予過,對方又怎麼可能平白無故的為他給予。
所以矛盾衝突就此產生。索性在後來的人生中慢慢地學會了成長,那代價也是巨大的。
所以愛孩子的父母們,請對你們的孩子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面對自己的世界,因為你真的不能陪他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