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一本讓莫言讀了20年的小說,究竟好在哪裡

2020-10-11 彩果糕

莫言曾經在正式授權的《百年孤獨》發布會上講,他花了二十年時間才把《百年孤獨》讀完,而且這二十年來,「始終在跟馬爾克斯搏鬥,很痛苦」。


畢竟,作為馬爾克斯的忠實粉絲,莫言的小說風格啟蒙於馬爾克斯,經過馬爾克斯文學作品的滋養,才形成了他現在的風格,並被稱為「中國的馬爾克斯」

著名作家餘華也曾經講:《百年孤獨》非常的震撼人心,他曾將馬爾克斯評價為「」在世作家中最偉大的作家。」

可以說,雖然《百年孤獨》被很多人當做是壓箱底的書,因為「實在讀不下去」,但是在「內行人」眼中,這部著作可實在是太厲害了。

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下,為什麼業內人這麼看好《百年孤獨》,即使書中出現了7代人,和一群反反覆覆又長又讓人分不清人的名字,都沒有把他們嚇跑,而是當做了自己文學收藏中的瑰寶。


接下來,我將從作者的生活帶入故事,並通過魔幻現實主義在這本書中體現的形式與價值和對書中孤獨的獨特寫法三個方面來進行解讀。

1、看到了《百年孤獨》,就看到了馬爾克斯的生活,也看到了拉丁美洲的形態

①家人是創作的來源


很多被書中名字所困擾的人都曾經或多或少有這樣一個幻想:要是書中的名字都改成中國式的名字該有多好啊!最好是張三、李四、狗剩、王二妞那種的,好看又好記。

但是馬爾克斯會告訴你,不可能!

文藝的官方拒絕版本是這樣的:用他人的模式來解釋我們的現實,只能使我們越來越不為人所理解,越來越確實自由,越來越孤獨。(源自馬爾克斯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宣言中的發言)

但是真正更貼切的原因是:這就是馬爾克斯自己的經歷啊!可以說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與烏爾蘇拉·伊瓜蘭都源自馬爾克斯外祖父外祖母的名字,其他的很多名字,也真實取材於馬爾克斯的家族。


而且有趣的是,一代開拓者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因為被嘲笑而殺了最初和他鬥雞的人,而馬爾克斯的外祖父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殺過一個人,並常常對小時候的馬爾克斯說:「你不知道一個死人是多麼折磨人啦!」可見,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能被一個死了的幽魂逼得不得不遷走他鄉,是有真實的現實依據的。

而馬爾克斯的外祖母也確實如同烏爾蘇拉·伊瓜蘭一樣,特別的能幹。對於書中的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其一部分經歷也取材於他的外祖父,因為他的外祖父真的參加過哥倫比亞內戰,並在戰爭中擔任了上校,甚至於,馬爾克斯的一位姨媽,也確實提前預知了死亡,並為自己編織了壽衣,甚至美人蕾梅黛絲被床單拉著上了天的故事,也是取材於馬爾克斯鄰居一位老祖母說的故事……可以說這種種的傳奇,都取材於馬爾克斯的真實生活。

正如他自己在《番石榴飄香》中所說:「隨著年逝月移,我發現一個人不能任意臆造或憑空想像,因為這很危險,會謊言連篇,文學作品中的謊言要比現實生活中的謊言更加後患無窮。事物無論多麼荒謬悖理,總有一定之規,只要邏輯不混亂,不徹頭徹尾陷入荒謬之中,就可以扔掉理性主義這塊遮羞布。」

所以,當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非常魔幻的故事的時候,也同樣看到了馬爾克斯的一部分生活,而馬爾克斯自己也曾經在《花花公子》的採訪中坦言,8歲之前因為和外祖父和外祖母生活在一起,日子過得非常快活,而8歲之後,因為外祖父去世,馬爾克斯被母親接回了阿拉卡塔卡,生活就缺少了一絲神秘感,因為再沒有外祖母給他編造神秘離奇的故事了。

馬孔多小鎮的出現,來自於鄉愁


書中的馬孔多小鎮,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起與衰敗,也記載了發生在布恩迪亞家族的各種離奇、甚至於荒謬的故事,一度被認為是最有魅力的文學村落之一,它的出現,源自於馬爾克對阿拉卡塔卡小鎮的思念。書中最有代表的宅院,就取材於馬爾克斯童年的宅院。

在《馬爾克斯傳》中,曾經記錄了馬爾克斯對於童年宅院的深刻情感:我記得最清楚並經常回憶的不是我家裡的人,而是我和我的外祖父母曾經居住多年的坐落在阿拉卡塔卡的那棟房子,至今,它仍然是使我神魂縈繞的一種夢境,不僅如此,每天早晨,當我睜眼醒來,我總感覺我夢見自己正呆在那棟房子裡,我感覺我並不是回到了那,而是本來就呆在那。

而最有力的佐證就是,《百年孤獨》中何塞·阿爾卡迪奧被殺後血的流經路線剛好能和馬爾克斯外祖父母的祖宅結構對應上。

「一道血線從門下湧出,穿過客廳,流到街上,沿著起伏不平的便道徑直向前,經臺階下行,爬上路欄,繞過土耳其人大街,右拐又左拐,九十度轉向直奔布恩迪亞家,從緊閉的大門下面潛入,緊貼牆邊穿過客廳以免弄髒地毯,經過另一個房間,劃出一道大弧線繞開餐桌,沿秋海棠長廊繼續前行,無聲無息地從正給奧雷裡亞諾·何塞上算術課的阿瑪蘭妲的椅子下經過而沒被察覺,鑽進穀倉,最後出現在廚房,烏爾蘇拉在那裡正準備打上三十六個雞蛋做麵包。」

而這個宅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極儘可能的維持在一個模樣上,裡面的家具和房屋都沒有變化,變得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這其中,一方面可以展現出布恩迪亞家族人員一代又一代更迭不變的死板又孤寂的生活,一方面也出於馬爾克斯對於家宅細膩的思念情懷。

在《馬爾克斯傳》中馬爾克斯曾經這樣回憶童年住的宅院:這座宅院每一個角落都死過人,都有難以忘懷的往事,每天下午6點鐘後,人就不能在宅院裡隨意走動了,那真是一個恐怖又神奇的世界。常常可以聽到莫名其妙的喃喃私語。

所以,這部作品對於其他地區的讀者,或許是非常魔幻的,但是在馬爾克斯的眼中,那恰巧是家鄉特有的生活氣息,也是拉丁美洲的特徵。因為拉丁美洲的生活就是這樣,即使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有很多離奇的現象發生,可以說,這是一塊放浪形骸又極具想像力的土地!

2、通過魔幻現實主義的產生方式,帶來《百年孤獨》的二次解讀



魔幻現實主義的形式,能出現在拉美,和拉美當地的文化特色是脫不開關係的。

所以,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呢?從學術的角度上來說,有兩種理解方式:

狹義的理解是指在拉美地區作家群中產生的一種地區性文化潮流。基於拉美這片神奇的土地,發生了諸多讓他人無法置信的真人真事,他們光怪離奇,甚至帶有了鬼神色彩,但是卻能反映出拉美地區人民的生活及社會現實的題材作品,作家們多數不會使用普通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而是通過各種涉及神魔、鬼怪、巫術的超自然現象,表現現實。

而廣義的魔幻現實主義,其寓意範圍面則更加廣泛一些,是指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寓言,因為經過殖民國家文化的覆蓋,而迷茫的民族族群,在文化邊緣地帶謀求「中心文化」的一種形態展現。

但是無論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讀者都可以從這類作品中,感受到一種似真非真的獨特感受,那是民族地域文化釀造的結果。

正像馬爾克斯自己所說的那樣:看上去是魔幻的東西,實際上恰恰是拉美的現實特徵。我們每走一步都會遇到其他文化的讀者認為是神奇的東西,而對我們來講則是每天的現實。這不僅是我們的現實,而且也是我們的觀念和文化。

當然,在諸多人的閱讀中,他們願意把《百年孤獨》的創造初衷,理解的更加高大上一些,就像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一套「降龍十八掌」招式名稱取自《周易》一樣,學者們同樣把《百年孤獨》中的情節做了一個分類標註:

諸如布恩迪亞復仇人的冤魂糾纏,是取材於印第安傳說中冤鬼自身不得安寧,也不讓敵人安定的說法;美人蕾梅黛絲乘著床單升天,起源於《天方夜譚》中的飛毯故事,馬孔多小鎮連續下了4年11個月零2天的暴雨是《聖經·創世紀》中有關諾亞方舟和洪水浩劫故事的移植等等,這樣的標註讓整個作品充滿了一種高大上的色彩,品味起來也同樣別具特色。

但我們不妨嘗試把這二者做一個結合,可以說,這是宗教故事遇上傳奇地域產生的一種特殊的作用力,或許馬爾克斯在創作時並未想過這麼多取材,只是在拉丁美洲的那個小鎮上,人們將得來的故事都當真事聽,也在發生的神奇故事中,尋找一種特殊的情懷來慰藉自己孤獨的心靈。

正像《簡明拉丁美洲史》中所說的那樣:「土著人是多神論者。並習慣於講徵服者的神加入自己的眾神中,因為外界文化的入侵致使拉丁美洲的人民喪失了歸屬感,精神上的迷茫是他們感到孤獨而無助,缺乏文化的歸屬感,在紊亂的心理狀態下,在貧困與落後的泥沼中掙扎,結果卻只能是越陷越深。

3、文學寫作手法分析:時間的運用與事件的重複揭露出孤獨的真相



從廣義上解讀完魔幻現實主義的真正產生原因,我們再從文字上看一下《百年孤獨》中馬爾克斯對孤獨的具體展現手法。

畢竟生活在拉美的作者那麼多,但是不是每一個作家都能成為馬爾克斯,而神奇的是,諸多並不在拉美生活的著名作家,都曾經從馬爾克斯的文學作品中,感受到了小說的一種獨特的寫法,紛紛將這種手法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自此寫出無數知名的作品。所以,可以說馬爾克斯在寫作上,確實一直是瑰寶級的人物,他給更多作家帶來的是一種更大膽,卻更貼近生活的寫作體驗。

首先是被無數人吹爆的文章開頭: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加上標點都不超過50個字,卻讓敘述者,站在了一個不明確的時間點,講述了「許多年之後」的某一種未來中,回想的「遙遠的下午」的一個場景,可以說一下子將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點放了進去。讓小說的視角變得極為廣闊,小說的內容也變得特別抓人。

而在這種描述中,以往的時間概念就被空間化了,在過去與未來的穿梭中,時間就變成了一種平面化的存在,而現在的時間反而成為所有時間裡,最不明確的一個時間點,像是被孤立在那裡,慢慢被時光忘記,從而帶來的是一種無知覺的時間流逝感。

開頭之後,筆鋒一轉,作者開始了小鎮的開拓史,直到第一章的結尾,才正巧寫到了父親帶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看冰塊的片段,與此同時,書中的羊皮卷,一定要到家族被終結的時候,才顯示出其中的內容,使得羊皮卷的內容只能同步顯現,這樣的環環相扣,讓整個故事被套上了循環的時間觀,使得三個時間點在小說終端打上了一個結。

有趣的是,《百年孤獨》中的人物架構,甚至是生死,也都是循環往復的,比如說作為一個有先知能力的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本人在書中是死了生,生了死。讓人搞不清楚,非常的神秘,而他所寫的羊皮卷是用他自己的母語梵文書寫,家族人一直不能完全解鎖。每翻動一次的預言只能體驗,不能解釋,但是到故事的最後,當家族的最後一個孩子正在進入死亡時,羊皮卷的預言正巧同步顯現完整。

而家族人的命運更是如同被上了圈套一樣,家族的開始源於近親結婚生出豬尾巴的孩子,而家族也正巧終結在了一個豬尾巴的孩子身上,一共七代人,第四代卻重現了第二代的歷史,從而出現兩個侄子與姑母的亂倫戀。這種大圈套小圈的循環重組,讓故事的整體都像是被人預設好的劇本,其中的所有人掙脫不開這怪圈的枷鎖,只能在裡面孤獨的沉淪。


而且家族裡各種相同的名字就感覺是時間出了故障,他們的舉止也和名字一樣瘋狂,像布恩迪亞上校一直反覆做小金魚;而阿瑪蘭妲·布恩迪亞一直反覆做壽衣;烏爾蘇拉·伊瓜蘭一生精明能幹,但是她真正活明白了卻是在失明之後。他們的瘋狂與他們的孤獨息息相關,他們像是找不到愛的能力,也缺失了文化的根基,只能以怪異的行為裂變表現出來。

正如阿根廷張玫珊在《加西亞·馬爾克斯》中所指出的:同一事物的循環意味著「缺乏與其他課題的交流溝通,也就同時意味著隔絕孤立。」


烏爾蘇拉·伊瓜蘭說:一切都在被重複著,這種重複不是生產,而是消耗和摧毀。婦女們能支撐整個世界,以免它遭到破壞,而男人們只知一味地推倒歷史。」

這其實表述出來的是馬爾克斯的心聲:拉丁美洲正在被這樣一種無根的文化現狀所困住,如果不解決的話,只能是無盡的重複歷史的命運,婦女的支撐依靠的是她們延續繁衍的能力,男人們則只是想粗暴的推倒歷史,卻不想如何從根解決現狀,如此一來,整個拉美都在被重複的行為所消耗,也就不能走向進步了。

莫言說:加西亞馬爾克斯是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尋找拉美迷失的、溫暖的精神家園,他站在一個非常高的高度,充滿同情地鳥瞰紛紛攘攘的人類世界。

事實上就是在說,馬爾克斯自己就是跳出他時間光圈外的敘述者,他感知到了拉美現狀的問題,想為拉美找到治療孤獨的精神家園。

結語:

總體而言,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無論是從寫作手法還是文學寓意上,都是絕佳良品。他對於孤獨所作出的種種吶喊,可以通達整個拉美地區。他的字字句句,寫的是重複、是孤獨、更是落後,缺失與無助。

很多人說,看不懂《百年孤獨》是不能接受其中的地域文化,但是事實上,在這本書中,所有怪異的現象本身就是文化殘缺影響下的殘次品,而真正體現地域文化的,其實是書中帶有的魔幻色彩。如果帶著這樣的心情再看《百年孤獨》,也就不難理解學者們對於這本書的痴狂了。也歡迎大家在疫情期間靜下心來,看看這部著作。

相關焦點

  • 好物分享|馬爾克斯:我發誓,死後150年都不允許中國出版百年孤獨
    》」從那以後,國內出版社就開始了20年的漫長等待。1984年,還沒有成為作家的莫言讀到了《百年孤獨》,很是震驚,發出了「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的感慨。看到這裡,是不是對本書充滿了好奇,那不妨來讀一讀馬爾克斯先生的這本《百年孤獨》。
  • 馬爾克斯發誓死後150年都不讓中國出版《百年孤獨》,為何反悔了
    「我印象中作者馬爾克斯說100年之內不會授權中國買自己的《百年孤獨》」「有誰知道這部巨著平裝版的哪個版本的編譯及印製較好?」等。今天就《百年孤獨》的版權問題,來說一說。我們今天能讀到正版的《百年孤獨》實屬不易,有一個人功不可沒。故事的開始還要從1990年馬爾克斯的一次來華訪問開始。1、馬爾克斯:「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其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獨》」1990年,馬爾克斯來中國訪問,去了在北京和上海兩地。
  • 面對盜版《百年孤獨》,其作者直言:死後150年也不授權給中國
    好在經過大家不懈的努力,這本書的作者終於答應授予中國版權。《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獨》不僅是一本現實、魔幻等各種元素集合一體的小說,更是一本啟迪了中國眾多作家的經典巨作。據說方面馬爾克斯在旅途中有了靈感,於是閉關一年多完成了這部經典小說。
  • 《百年孤獨》盜版橫行,曾惹怒馬爾克斯: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
    其中,《百年孤獨》影響了國內眾多知名作家,如莫言、陳忠實、餘華、賈平凹等,我們都能在他們的作品中找到《百年孤獨》的影子。中文版《百年孤獨》,最早在1984年8月1日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譯者黃錦炎、沈國正、陳泉。這部納入該社「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的小說首印48500冊,定價1.60元。
  • 好物分享|《百年孤獨》:10句話道盡人生孤獨,生命中的燦爛,終要寂寞償還
    喜歡的人有很多彩虹屁要講,而不喜歡它的人一看到書就開始進入自閉模式。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所寫的《百年孤獨》無疑就是其中的典型,憑藉這一巨著,馬爾克斯直接奠定了世界文學大師的地位。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辭中講到:「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 《百年孤獨》:百年瞬息即逝,無盡輪迴中體味孤獨才是生命的永恆
    很快,小說便席捲整個拉丁美洲。多年後,馬爾克斯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百年孤獨》作為他最出名的作品,借勢風靡全球,被譯為四十多種語言,在多個國家發行,更被評為是20世紀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代表。2011年馬爾克斯去世時,哥倫比亞總統宣布全國哀悼三天,所有公共機構降下半旗致哀,並號召人們在家裡對逝者進行默哀。
  • 《百年孤獨》這本書的第一句,是我讀過最好的開場白,琢磨至今
    《百年孤獨》這本書的第一句,是我讀過最好的開場白,琢磨至今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被加西亞•馬爾克斯摘得,他憑藉《百年孤獨》這一巨著,直接奠定了世界文學大師的地位。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百年孤獨》僅僅是開頭的開場白,就影響了中國一整代的作家。「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到底是不是值得全人類閱讀的經典巨著?
    、陳忠實、賈平凹等一眾國內知名作家的《百年孤獨》到底值不值得一讀?那麼,馬爾克斯的經典巨著《百年孤獨》到底值不值得一讀?先來看看讀者的評論怎麼說?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在哪裡?我相信大部分評論的背後,都有一顆跳動的心和一顆願意付諸於思考的頭腦,有一段關於《百年孤獨》這本書的故事,也希望這些能夠對大家有所發啟發。
  • 馬爾克斯:我發誓,死後150年都不同意中國出版我的小說
    ——《百年孤獨》那是10年前一個夏日的午後,我已經參加完高考,正擁有著一個漫長的暑假,百無聊賴之際,我翻看著之前一直想看,卻一直沒有時間看的這本書——《百年孤獨》,但沒有想到這一本書會是一本盜版。,而《百年孤獨》這本書已經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時期已走紅,直至今日。
  • 《百年孤獨》——人生的常態就是孤獨
    前陣子,在微信朋友圈裡面發了條動態,讓大家推薦一本嚴肅的小說,沒想到,得票最高的是《百年孤獨》,甚至有人說,這是她最喜歡的小說,看了很多遍,每次看都有不同的體會,感動到不能自已。知乎上有個帖子「百年孤獨偉大在哪?」
  • 魔幻中的現實《百年孤獨》中的魔幻現實主義
    記得在2012年,著名作家莫言憑藉他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娃》首次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當時全城空巷,舉國歡慶,魔幻現實主義這一名詞從這個人的嘴巴跳到另一個人的嘴巴,跳來跳去又跳到了我的嘴巴,而我也借著這股浪潮拜讀過幾篇莫言的小說
  • 百年孤獨:這個女人活了110多年,只要她在,家裡就不會缺錢
    沒有多少人,有像烏蘇拉這份毅力,為家庭無怨無悔地操勞,獨自承擔著一份不為人知、不被理解的孤獨。最終,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痴迷鍊金術到瘋癲,家人把他捆在一棵樹下。烏蘇拉心裡究竟是怎麼想的?生活的現實也沒能抹去了原本的愛情和感情,她同情她的丈夫,但,她的家庭更需要她,她不能讓發瘋的丈夫毀了整個家庭。
  • 《百年孤獨》最精彩的十句話,總有一句讓你看到自己的人生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
  • 《百年孤獨》——唯有孤獨永恆
    第一次讀《百年孤獨》這部小說的時候,是幾年前了,那時的我心浮氣躁,並不能沉澱下來認真閱讀一部書,只是因為父親是個酷愛讀書的人那時的我,對小說中重複出現的名字,人物關係,都覺得十分混亂,以至於,讀了不到一半,就丟棄在一邊,興趣全無。今年的疫情,改變了世界,改變了生活。我停工賦閒在家了很長時間。剛開始的幾天裡追韓劇,找出舊的國產劇重新看,黑白顛倒,各種外賣胡吃海塞,然而沒過多久,內心湧出濃濃的無力感,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會有心態幾近崩潰的時候,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憐最孤獨的人而且孤獨得僅剩時間。
  • 百年孤獨——道行不深你看不懂的一本書
    有很多人分析,國內很多知名作家的創作,都受到了馬爾克斯的影響,像莫言,陳忠實,路遙等等! 但是百年孤獨看著看著,你就蒙圈了,因為你完全看不懂他在講什麼,他想傳遞著什麼,而且很多事情出乎你的意料你還能說些什麼了,厲害了這本書,雖然你完全沒有看懂,但是我相信以後的日子,我還會看第二遍,也許還有第三遍,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我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期待著下次和百年孤獨
  • 盜版猖獗,為此百年孤獨作者不給中國授權,金庸卻不希望大力打擊
    百年孤獨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百年孤獨》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的著作,描述了拉丁美洲的一個家族七代人興衰的傳奇故事。在當時80年代的中國,剛剛結束的文化&34;使得文學作品相當的匱乏,隨著這本《百年孤獨》來臨,給當時精神匱乏的中國人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諾貝爾文學獎另外一位得主莫言曾經說過:&34;他也承認是這本《百年孤獨》帶給他很多的些寫作靈感,幫助他創作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
  • 一周文藝:莫言開通抖音,中國導演獲威尼斯金獅獎,葉嘉瑩紀錄片定檔
    ▷莫言開通抖音,首條視頻衝上當日話題熱榜。 「大家好,我是莫言。今天起我入駐抖音了,請大家多多關注。」阿來指出:「讀《煙火漫捲》,我們終於看到一個城市——就像小說裡頭最重要的角色一樣——作為整體出現了。」李敬澤表示:「《煙火漫捲》這本小說能夠讓我們看到一個一個封閉著的人,在各種機緣碰到以後,於互相打開中互相照亮。」格非認為,這部作品中所有人都不是單個的,他們相互關聯,這些人物由劉建國串起,每一個都自有來處,又有歸處,共同構架起了渾厚古城裡當下生活的命運交響。
  • 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胡蘿蔔》好在哪裡?
    莫言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的名字並不叫莫言,而是管謨業。他為什麼會叫莫言呢?有人說是因為小時候的經歷,莫言小的時候話比較多,俗話說禍從口出,莫言就經常因為說錯話挨打。他的母親心疼他,教導他少說話,後來莫言聽從了母親的勸告,自此取名莫言。
  • 《百年孤獨》偉大在哪裡
    房子裡留存著梅爾加德斯老頭兒生前的書籍、墨水和羽毛筆與一部保存完好的羊皮卷,在一百年中迎接著那些布恩迪亞家的後世子孫們有意或無意(其實命定)地來學習和解讀書籍與羊皮卷使用墨水和羽毛筆。尤其是那部就算經歷一百年風雨依然完好如初的羊皮卷,因為命中注定,所以在布恩迪亞第六代——本書最後活著的布恩迪亞家族後世奧雷連諾·布恩迪亞之前,他的爺爺叔叔伯伯們都對羊皮卷沒有頭緒無法破解其中的秘密。
  • 推薦一本《百年孤獨》!
    一百五十年的風雨,一張伴隨著整個家族的羊皮卷,家族由盛至衰,又從衰到盛,故事轉來轉去,人物換來換去,終還是逃不出這詛咒。七代人循環往復的使用同一個名字,循環出現的情節與敘述,整個馬孔多被嚴密地包裹成一個環形廢墟,每個人在這片廢墟裡兜兜轉轉。然而,看似人丁興旺,實則滿目瘡痍,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的,從來都不曾感到家庭的溫暖。上將奧雷裡亞諾是,長壽的烏爾蘇拉亦是。